汪氏家谱的家谱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州: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 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云天汪氏,由江西迁来,大概已六百余年了。江西之前,汪氏又从何而来,又是何时从江西迁到桐城的,本文即根据《皖桐云天汪氏家谱》(以下简称《谱》)记载,稍作介绍。
一、汪氏由来
《谱》卷一载:汪氏之先,上自轩辕、帝喾,而后稷,而文王,再传为周公。以有大功封鲁,历十四世,孙成公,世为诸侯。成公次子讳汪,封颖川侯,孙诵为周都司马,居平阳,以王父讳别姓汪氏,为汪氏统宗受姓之始。夫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其可祖诸侯乎?今溯汪氏之源,断自颖川侯始,其亦不祖诸侯之意焉耳。
从以上记录来看,汪氏是轩辕氏后裔,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而且汪姓的始祖是周文王,汪姓也就是由姬姓演化而来。到周朝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帮助武王打江山(主要是伐纣),立下大功,被封为鲁地诸侯,世袭十四世,到鲁成公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姬汪(长子即为姬午,鲁襄公),被封为颖川侯(颖川即今河南太康)。颖川侯有个儿子叫姬挺,挺有个儿子叫诵,诵是周朝都城的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军区的司令。诵住在平阳,他即以“汪”为自己的姓。汪姓后人尊姬汪为一世祖,姬挺为二世祖,汪诵为三世祖。又因诵公居平阳,故称汪姓为平阳郡。
为何到诵公时要将自己的姓改称“汪”呢?继续叫姬诵不是挺好吗?原来,周武王伐纣以后,全国大封诸侯,同时为保证王侯血统的纯正,又规定了一些世袭的制度,其中要求“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三代以后的非世袭子孙,就不得以天子或诸侯的姓为自己的姓了。所以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尊周礼的制度要求而已。
那么,鲁成公为何为其次子取名为“汪”呢?传说鲁成公妻子姒氏晚上做梦,看到一道彩虹贯通天地,醒来后就怀孕了,直到第二十五月才出生,婴儿出生时双手紧握,直到第三天才松开。松开时大家发现其左手显水纹,右手显王纹,合成“汪”字,遂以汪为名。后鲁成公赐姬汪食采卒葬于颖川,为颖川侯。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很多,古人喜欢赋予一些名人怀孕或出生以神秘色彩,比如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最末一次祈祷后行至山麓之时,即刻大雾迷蒙,凝雾为雨,瞬间雨止,眼前竟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颜征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入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后世觉得这有损圣人形象,故编造了一些奇幻现象。
二、汪氏的迁徙
从一世祖姬汪开始算起,汪姓在颖川繁衍生息了三十代,到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迁任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令,始居江南。其后多有迁徙。至隋末四十四世祖世华公,揭竿起义,占据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建吴称王。唐初,天下初定,世华公为免百姓遭涂炭之害,顺势归唐。唐高祖封其为越国公,封其堂弟铁佛为开国公。今天的汪姓子孙,多为二公之后裔,汪氏也渐成江南大姓之一。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可见在皖南,汪姓是仅次于程姓的大姓。
世华公生子九: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长子建迁陕西岐州,其双胞胎弟弟璨迁重庆涪州,其余各子或居留歙地,或迁他处。七子爽生子二:处礼、处贵。次子处贵唐贞观六年应孝廉不捷,死后葬宣州太平县。处贵生子一:泰元,居太平县,生子二:仁素、仁恭。长子仁素由太平随子任迁居泾县。仁素生子二:凤思、凤林。长子凤思在唐天宝年间被授歙县令,又回到故里,其生子四: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长子文秀登进士第,授绩溪令,生子二:行璿、行节。长子行璿在唐代宗朝逐寇有功,授中散大夫,卫尉卿,生子六:说言、审言、讷言、昌言、慎言、真言。长子说言以祖父勋授云麾将军,充歙宣等六州都辖御史,生子三:咸、穆、晋。长子咸袭授绩溪令,生子一:浚。浚生子二:师全、师保。师全在唐会昌二年授东州四面城池副指挥使,国子监祭酒,生子二:道安、道兴。道安迁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五十六世道安公开始,汪姓在婺源繁衍,此约为唐宣宗年间。
道安公生子三:濆、源、洤。濆生子三:参、中元、中贵。中元居婺源大畈,虽有大志,却遭世乱,隐居不仕,生子四:韶、石、京、敬逢,也有说是三子,石、京系一人。至六十四世,汪氏在婺源繁衍生息了八代,到六十四世琰,迁鄱阳瓦屑坝,其余兄弟仍居婺源大畈。此后汪氏又从瓦屑坝迁往其他各地,六十九世叔祖清二公迁淮管头,清四公迁无为北门,清五公迁南素寺,清六公迁老牛铺,七十世叔祖大三公迁桐城枞阳,七十二世伯祖童一公偕二子苍龙乌龙迁居六百大,念一公迁桐城水围,念二公长子满住迁桐城倒流河,次子觉渊迁桐城觉林寺,念四公迁桐城将军庙,至七十三世道兴公迁桐城西乡云天畈。汪氏正式落户桐城,迁云天畈支即为云天始祖,今天桐城西乡青草镇中楼村为云天始祖最早居住地,距今已六百余年了。
三、云天汪氏的繁衍
七十三氏道兴公生子三:峦一、峦二、峦三。从这三个儿子开始,汪氏“辞贵公子之荣,勤劳稼穑”。这是谱里记载,说得比较隐讳,说白了就是从这一代开始,都成了农民,少有走仕途之路的。其后又分山、河、漕三股,到我这一辈,汪氏在桐西云天已经繁衍了十九代。
所谓“山股”,即峦一公这一支。谱载,峦一公发现三安铺“山势扶舆而磅礴,郁积而浑沦,迥非土薄水泛者可比”,同时“田地肥美,宜稻宜麦”,遂迁此居住。可惜其后人在明末张献忠之乱中遭遇大难,存留者十不过二三,到清朝才慢慢恢复。现主要分布在桐城青草永庆村、郎溪、宁国等地。
所谓“河股”,即峦二公这一支。谱载,峦二公原卜河滨,世称河股。第三代长房常富公迁居姜家塝之阳,明万历年间又迁潜邑。本支人丁不旺,后世稀疏。
所谓“漕股”,即峦三公这一支。谱载,峦三公世居漕坂,由是称为漕股。峦三公之后,两世单传,到第五代方有四子,但次子和三子各迁一地后自为一族,“先世坟茔弃之弗问”,乾隆年间修谱也未参与,其后多次修谱,均查访无踪,此二公后裔彻底失联。漕股人丁兴旺,至今约占三股总人口的七成。
镇雄汪氏家谱字辈信息如下:
1 汪氏族谱字辈排序:付、自、文、之、瑞、树、德、大、金、国、映、云、明、正、家、兴。
2 安徽桐城双港汪氏家谱字辈:锡、显、承、克、孝、友、良、学。
3 安徽桐城汪氏家谱字辈:显承克孝友,良学锡光先。
4 安徽某支汪氏家谱字辈:文,端,思,远,应,启,国,泰,占,朝,廷,明,德,世,忠,臣,开,继,昌,盛,善,子,文。
5 安徽肥西汪氏家谱字辈:继述启源,克绍贤能。
以上仅为部分汪氏家谱字辈排序,汪氏家族的分支不同,家谱字辈排序也有所差异。
没有公布。
汪
拼音wāng注音ㄨㄤ
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GG仓颉EMG郑码VCVV
四角31114结构左右电码3076区位4584
统一码6C6A笔顺丶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汪wāng(ㄨㄤ)
1、深广:汪洋大海。
2、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象声词,形容狗叫声)。
3、量词,用于液体:一汪水。
4、姓。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汪氏家谱
南阳汪氏(锅片汪)修普组委会
中富 汪佐 聚胜 传印 富华 中勤 从政
编辑
从政 聚胜 汪佐 运泰
校对
聚贵 聚胜 中勤 从政 成立 润明 瑞新 新立 喜党 玉平 德方
汪氏始祖----汪满
汪满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成公庶子,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与汪,人称汪侯,遂以为氏。
传及黑肱,生子兆祥。手握福瑞,受封颍川,食采汪地。万代始祖,首表像图,辉煌牒普。原吾汪氏,发迹轩辕,如木之源,文王造周,姬旦兴鲁,伯禽袭爵,成为鼻祖。
目录
一 序
二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三 1。编辑委员会。2新野汪堤理事会成员。3。唐河祈仪汪庄理事会成员。4。唐河张店理事会成员。
四凡例。
五字派。
六族训。
七世系图。
八世系表
九史海漫步
十.后记。
序
本支《南阳汪氏》始迁祖洪,系越国公华之后(系七十三世),明洪武武年间,与长兄贤,狄兄书为避乱,自徽州(现黄山市徽州区)西出。途中,三人商议,若逃一处无异则好,若有不测,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保一脉,一处死不如各自逃生,商定,无一为记,将随带一锅一分为三,各带一片,后人以此为记,故本支俗称“锅片汪”。
始迁祖洪墓碑载:“贤散湖广书隐陕西,洪散河南”。洪到河南省新野县汪堤后,几百年来,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无族谱以统之,造成世代不明,宗支不分,春秋交替,汪氏族人,子又生子,孙又生孙,茫无记述,途人相识,不知何门其祖何伟,其祖母何氏,姑氏和门,岂不贻笑大方。
世人皆知,族人祖孙众多,皆祖先一人遗传,由子孙向上追朔,初之为兄弟,由兄弟而上朔为一人之身,由一人分而置于途人,吾族谱已到不得不续了。
族谱续后,凡我后裔,见其谱者,宜思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而荣宗。勤奋劳作,为吾族症辉,为社会效力。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起源”。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秦秋时的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周公姬旦,(周武王姬发之弟)为汪氏肇祖,因“周”地为其采邑,所以世人称姬旦为周公。周文王驾崩后,周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百废待兴,周公姬没有到曲埠就任,留相王室,辅佐武王,于是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建都曲埠(今山东泰山之南)。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592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颍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氏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是第四世汪锜。《礼记`擅弓篇》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484年)齐国伐鲁,鲁与齐师战于朗,汪琦在朗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礼仪制度规定,为国家而战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藏。汪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殓,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殓(指为国牺牲)对待呢!”于是以成年人之礼将其敛葬。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字国辅,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屡建战功,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壑县金奇,毛公甘及黔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黔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郡。治所始新。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新安江上游,祈门等地,与浙江,江西二省交界,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壑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壑州为徽州,辖壑县,黔县蝥源,绩溪,休宁,祈门六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至此新安郡汪氏江南祖籍。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生育繁衍,成了新安郡望族。移家于壑县。南齐时,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汪叔举四传而越国公华。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弟汪铁佛一道,于岁末一举定了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等地动乱,甲十万兵,威震江南,建吴国称王号,乃奉隋。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主动向唐朝称臣,武德四年,被唐朝调祖授予壑州刺史,封越国公,二品,总管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六州诸军事。汪铁佛封开国公。越国公华,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威名震天下,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稳若磐石。汪华生有九子,九个儿子长大以后,汪华让儿子们在壑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其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浙江等地,也有迁往
中原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壑州徙河间。”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宋元年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少数迁徙至湖北,湖南地区。主要聚居地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明清时期,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居住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除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人的足迹。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迁徙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族人迁徙繁衍情况。
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负有声望的大,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人口众多。
汪氏字派
云 忠 呈 祥 瑞 恩 泽 培 德 惠 岚 桂 增 金 玉 松 梅 耀 辉 理 伦 铭 浩 华 修 善 道 业 升
鹏 举 达 世 昌 琰 钧 葆 通
注:
(八十九)十七世为云字派
(九十 )十八世为忠字派
(九十一)十九世为呈字派
(九十二)二十世为祥字派
(九十三)二十一世为瑞字派
(九十四)二十二世为恩字派
以下依次顺延。
族训
立志创业 修身养性
夫之志,当存高远。不论能力大小,必以事业为重,做事要有决心,恒心,耐心,对人要有诚心,热心,爱心。当惜时如金,勿蹉跎岁月。富贵不损其志,贫贱不移其节。常存礼仪廉耻之心;勿为酒色财气所累。远离赌场,毒品,**音像;勿交奸邪,盗骗,凶恶之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尊,自信,自律,自重。
忠字仁爱 勤俭治家
人之品德,贵在忠孝节义。时时学习技能,立志报效国家;常常饮水思源,诚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爱护妇幼;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创业,兴家之准则。贫穷时尤需艰苦奋斗,富贵后仍葆勤俭美德。事业成于忧患,败于安乐。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族人务必长存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方可永世繁衍。
诚信待人 谦和处世
处世待人,以不欺为要,忠诚守信。乃人际交往之根本;理解,宽容,是健康心理之表现。肯吃亏,常吃亏,才能得到他人尊重;你谦让,我谦让,方可迎来社会祥和。坚持正义,爱憎分明。民族英雄齐仰之;民族败类共讨之。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内部矛盾,以和为贵,捐弃嫌,惜其事。方正坦诚做人,圆和谦恭处世。
培德育才 教子有方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根据儿童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家庭及学校,父母亦老师,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垂范。学孟母三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效岳母刺字,教孩子自幼树立报国之志。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孝。对孩子要培德育才,寓教于乐,时时鼓励,循循诱导,勿宠之,勿纵之,勿吓之,勿弃之,勿以物质诱惑之,勿以暴力迫之。教子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沟通无限,理解万岁。培养节俭品德,历练吃苦精神。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毅力的有用人才。
上述训诫,我辈族人宜慎思之,行之
世系总图
七十三世 七十四世 七十五世 七十六世 七十七世 七十八世 七十九世
始迁祖 二世祖 三世祖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一风
兴龙
淇 付龙
宝山
见龙 宗佛 有兰
起龙
海 应龙
跃龙
寅 云 胜龙 有秫
济 成龙 宗训 有才
继俊洪
洪
连 洧
滨
汪氏家谱的家谱郡望堂号
本文2023-11-22 04:5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