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第1张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如下:

家风的意思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汉语词语,拼音是jiā fēng。

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例句:

1、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是学的击玉敲金三百段,常则是撩云拨雨二十年,这家风愿天下有眼的休教见。”

2、巴金《家》二十三:“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乱的毒气,败坏高家的家风。”

近义词:门风。

扩展资料: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轶事典故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著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生平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成就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着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的诗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 :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展开阅读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高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宴饮 , 离别 , 感伤 , 感叹人生

自懂事起,身边的长辈就常对我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定一个好的家训与家风那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家风、家训到底是什么呢?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气。家风正了,那么一个家庭的思想品德也就正了,家庭的风气正了一个国家也将繁荣昌盛,可见家风有多么重要。家训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修身、齐家也有着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家的家训用简练的话语来总结就是朴素、坚强、自力更生。朴素是不奢华、节俭的意思,奶奶一家很简朴,一直是勤勤恳恳的劳作着,从没有享受过奢华,在他们眼里只要勤恳简朴就够了。正是这样一种朴质而不造作的美造就了他们的美好品德。

坚强是很重要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能带你打破困难黑暗的往往是坚强,他将带你迎接希望的蓝天。有一次,我掉到了坑里,不讲义气的朋友们早就跑远去看好戏了,我虽然焦急不已但是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的要坚强,于是我坚持不懈的攀爬着,最后终于爬了上来,让伙伴们大吃一惊。正是坚强,给了我别样的生活。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自立,自立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一种可贵的精神,自立自强可以在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自己洗衣服,自己穿衣物,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房间等等,在妈妈和爸爸的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自立,妈妈可是因此夸了我好几次。我也很感谢我的父母,正是这三条家训,让我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把我们家的三条家训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

让我们学会自强自立吧,学会坚强,努力奋斗,相信有一天成功的花是为我们绽开的!良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良好的家训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为成功的道路垫下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些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改正不良的习惯,在长辈的带领下一同坚守这些好习惯,让它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有哪些“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现在这句话又成了我们这一代 教育 子女的“ 名言 ”。我的侄子、侄女、女儿、儿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为先。一起来看看2022“家风家训”优秀征文5篇精选大全,欢迎查阅!

↓↓↓点击获取更多“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相关内容↓↓↓

◆ 关于家风家训的征文 作文 5篇 ◆

◆ 好家风好家训作文精选5篇 ◆

◆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8篇 ◆

◆ 家风家训作文800字 ◆

◆ 家风家训作文精选5篇 ◆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1

明代《原李耳载》中讲述,大臣王恕的儿子要到外地为官,为防止儿子日后做朝中“硕鼠”,王恕便引其到后宅说,“这里是藏金藏银的地方,有一窖金,有一窖银”。王恕死后,其子对后宅窖子“淘宝”,结果发现“皆空窖也”。至此,方才明白父亲的心意。

古人常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钱财尽管有其必要性和物质性,但终究不是惠及后人的传家宝,多财损志、钱多增过,唯有清正家教、干净家风才是让后人受益的宝贵财富。所以说,两处空窖表面上一无所有,实则是一种无言之教、无字之书、无声之力。透过“指窖止贪”,既可以感受到父母爱子的用心良苦,更可以读出一代名臣甘于清贫、勤俭自律的廉正家风。

郑板桥曾以“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训诫儿孙做正直有节、刚毅不阿。郭沫若为其侄媳魏荣芳题词“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意在告诫其诚信为人、内外一致。老舍女儿出嫁之际奉上一副 对联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愿其勤俭持家、身体康健。先贤达人重视家风家教建设,既是育人有方、考虑周全的表现,更多还是言传身教、崇高品质的折射。

反观现实,不乏少数党员干部己身不正、不能正人,以致家风乌烟瘴气、带偏家教节奏。诸如个别贪污fu败分子玩权弄事,为家人谋私利、给照顾,为子女前途“跑路拉线”,经不起亲友托请“开天窗”,甚至大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把戏等等。如此,招致“一人贪污,全家被捕”的悲惨命运。说来说去,廉正家风是有源头的、有方向的、有示范的,而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党员干部这个“家长”。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自身修养得了病、已经“不正”,如何能成为筑牢廉正、干净、清爽家风的后盾。刘少奇建议侄女到农村去搞建设,不要想着进城,因农村需要人才;陈云要求家人以普通劳动者身份生活,不搞特殊化;开国上将萧克告诫子女,找工作要靠自己不找后门。为何革命先辈能循循善诱,引导家人向阳向上成长,无不是因为做到“立人先立己,达人先达己”的以身作则。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营建廉正家风也须炼成有修养、有格度的“金刚钻”。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党员干部的家风家教是社会风气的示范,很大程度上又会反射到党风政风上来。由此,党员干部更应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好家庭土壤,让家成为温馨的、清爽的、绿色的港湾,从自律自觉、自省自修开始,遵规守纪、笃定品质、提升涵养,从而净化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2

我的奶奶已经是93岁高龄了,她不再矫健行走,可是她坐在椅子上的身姿仍像松柏一样坚挺,骨子里仍然是硬朗的。我的奶奶是一名党龄65年的***员,她为自己是一名***员而自豪,时时刻刻以一名合格党员自律。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想告诉我的祖国,她有这样一位女儿言传身教给后辈子孙上党课,时时刻刻铭记祖国的恩情,热爱着祖国。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妇女主任,做什么都要讲纪律,要把家顾好。”这是我小的时候奶奶常在我耳边念叨的话,她也身体力行做着这样的一些事。

干——得一份丰收

奶奶常说“懒人一世穷”,我的奶奶不是懒人,她总是起早贪黑做农活,上山采茶、收玉米、撒菜籽……都是迎着晨曦的第一缕曙光,菜地除草、挑粪施肥、收割秸秆……都是艳阳风雨毫不畏惧,我们家的猪人人夸它长得壮,我们家的茶人人说它香满溢!上山下田农活样样会,家里市集买卖笔笔精,奶奶卖家养禽畜和出售茶叶米粮成了十几年前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奶奶一个人就撑起了一个家不愁吃不愁穿。

学——得一份先进

奶奶常说“学好不要学坏”,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嘴边,村那边的谁谁谁考上了重点大学,村这边的谁谁谁摘茶手脚利索称第一,隔壁村谁谁谁小小年纪就把自己的婆婆爷爷照顾得很周到……不论远近,只要在砍柴、割猪草、背谷子、读书、考试、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她都知道,然后把细微末节的先进 事迹 反反复复说给我听,要求多学习他人之长,善专善长,不要被事情难倒,不要被人瞧不起。同时,奶奶也会用一些 民间 故事 ,告戒我们善良之人天眷之,欺善恶人天惩之,要求子孙多行善事,讲道德遵法纪。

暖——得一份幸福

奶奶常说“待人接物不要冷冰冰”,家里有个老规矩,迎来送往必有礼,无论亲朋生人来访家中,要懂老幼尊卑,客来一杯热茶、一张热毛巾、一句热情问候,客去要送出门外挽留祝福。家里还有一个老规矩,要把饭菜热在灶台上,每当爷爷干活回来晚了,我们放学回家晚了,去灶台上揭开锅盖子,总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一直记得有奶奶的地方就有温暖,哪怕是寒冬里的手脚、哪怕是在外受委屈后回家的心。

舍——得一份祥和

奶奶常说“脚一伸米都拿不起半升”,告诫我们不要与人争物,本分做人做事。奶奶舍得嘴里的美食,出门带回家的好糖果她总会在进门的时候尽数掏给我,她时时记着家人的喜好,就像我很喜欢吃月饼,她会把月饼给我封存到我放假回家,哪怕已经过了保质期。奶奶舍得享受好政策的机会,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在申报贫困户的时候,村里的干部几次登门征求我父亲的意愿,在满足贫困户评选条件情况下是否愿意申报享受贫困户政策,我父亲坚决拒绝了,他说,奶奶不会同意,虽然现在生活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作为***员不能不求上进,不能去给党组织和国家找麻烦。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好则国家繁荣昌盛。回顾二十多年来与奶奶在一起的时光,值此我才幡然醒悟,“要把家顾好”是奶奶给我们后世子孙立的家训、树的家风,也是奶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给我上的党课的精神要义所在,质朴而又真实,生动而又意义非凡。而今年迈的奶奶再不能给我讲党课,可是她给我上的党课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心理目标,在4、5岁的时候就会逐步形成,从而指导我们的一生。一个人身上所展现出的好作风,离不开好家风的滋养。

从县委书记焦裕禄召开的家庭会议,起草《干部十不准》,到普通村民孙银聪伺候瘫痪在床的儿媳,用年迈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庭;从维吾尔族退休工人艾买尔依提一家两代人守护着烈士陵园,到王生延、王双延两兄弟不顾个人安危,挽救198条性命。纵观这些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事的人,都是一代又一代所传下来的优良家风。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这短短16个字,从爷爷读给父亲听,再到父亲读给我听。家里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要懂得生活节俭,远离奢华,不可懒惰的家训。

在爷爷的衣柜里,放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中山装,仔细一看,上面还有几处明显的补丁。但就是这么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已经陪伴爷爷40多年了。小时候看见爷爷穿这件衣服时,都会问爷爷,这么破的衣服,为什么不赶紧扔掉爷爷笑着说:“那年头物资匮乏,一年也买不了新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年很正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或许是有感情了,就是舍不得扔。”听了爷爷话,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一次打扫房间的时候,无意中在父亲的抽屉里看到了几年前父亲生日时,我送给他的皮带,那褪皮的皮带已经有几处裂口,仿佛稍微一用力就会折断。那是我送父亲唯一的一条皮带,也是父亲仅有的一条皮带,那被时间冲刷的褪皮,就像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勤劳地支撑起这个家。我问父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买一条新的皮带也好。父亲回答说:“傻孩子,你还记得你爷爷那件有6块补丁的中山装吗,有三块是我看着你奶奶在油灯下补上的,小时候我们就围在你奶奶周围,看着她补衣服,听着你爷爷讲老一辈革命家过雪山草地的故事。从那时候起,勤俭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听完父亲的话,我的眼睛湿润了,生活条件变了,可勤俭的精神不变。正如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小至个人,中至家庭,大至国家,勤俭是繁荣昌盛的根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学习最新的护理知识,既怕被时代淘汰,又怕病人没有得到最好的护理。我背着几年前的包,穿着再简单不过的白T恤游走在大街小巷。任凭别人怎么说,只有我内心懂得那中山装和皮带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如果说CHANEL**在几十年前说过:“流行稍纵即逝,但风格永存。”那么勤俭就是我永恒不变的风格,那是一代又一代所流传下来的良好家风。

作为一位坚守在医疗卫生一线的普通医护人员,深知全面实现基本医疗时间紧,任务重。但我没被击垮的,就是那优良的家风,陪伴着我一个又一个日夜奋战的日子。康德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而我的秉性就是把每一滴汗水洒在我所热爱的医疗卫生岗位上,为它付出一生。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继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家风是什么我觉得家风就是一个家庭做人的准则,家风对家庭的影响极其重要。还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关于家风对家庭影响的两个鲜明对比,美国的爱德华和朱克两个家庭: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低调,做事严谨,为子女树立良好风帆。传至八代,他的子孙中有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大学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还有一位副总统,一位大使,20多位议员。而朱克呢,他却是一个十足的酒鬼、赌徒,毕生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只会打架。他的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60多人犯过诈骗、盗窃罪,7个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小时候在爷爷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爷爷的邻居孙伯伯家,打算拆了原先的瓦房盖成楼房,两家房子中间有一小块空地,孙伯伯就想把这块空地争取过来,以增加住房面积。可爷爷家认为,孙伯伯家的房子在爷爷家的南边,两家的房子离得太近,若是他们再盖上高楼,爷爷家这边的阳光就会被完全挡住了,将给今后的生活造成不便,况且,那“巴掌大”的地方也不能让总面积增加多少。两家人就这样各执己见,谁都不肯让步,一时间让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陷入了僵局。爷爷沉思了几天后,竟然同意了,家里所有人都不理解,不明白爷爷为什么会妥协,而爷爷却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太爷爷曾讲给他的故事:古代有一名官员叫张英,一天,他收到家书,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回信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让了三尺,最后变成了六尺巷,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历史竟如此相似。当孙伯伯家知道爷爷同意他们占用那块地后,他们家的举动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建房时,他们不仅没有超出原有的宅基地,反而向南挪了一尺,爷爷知道后也颇为感动,两家人最终和好如初。

六尺巷的故事被人广为传颂,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他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时候,没有利用手中权势压服对方,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开阔的心态劝说家人主动退让,也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 人际交往 中最重要的美德。而这次的“宅基地风波”,也正是因为爷爷的胸怀,感动了孙伯伯和他的家人,对方也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回馈,这件事才化干戈为玉帛。

好的家风,不仅对家族传承和后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盖房子,如果没有好的原材料,后面无论怎样做都无法盖出结实的房子。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如果参与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好的家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拥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风貌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国家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对我们新时期的法院干警来说,家风更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人铭刻在心、受益终生!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5

我特别爱我的父亲,他不苟言谈、心思细腻、历史军事知识丰富、热爱影视作品、喜欢 收藏 钟表、特别宠我,对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特别严格。父亲看上去不太随和,哥哥姐姐弟弟都怕他,他性格有点内向、看上去很严肃。但他又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他离开我两年多了,每每回忆,内心还是充满感激和思念。

年轻时,在他的家族中,兄妹几个读书都特别厉害。父亲中专 毕业 后在楚雄的一平浪煤矿工作了好多年,下过矿井、搞过无线电 修理 、做过人事劳资工作。受家庭条件限制,错过了到云大物理系继续深造的机会,是典型的“理工男”。后来到煤炭系统在马龙的一个学校当老师,学校搬曲靖建校之初,他是主要建设者之一,作为始建者,他也被列入《学校志》中。他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负责过学校(后升格为学院)的后勤、老干部管理工作,直到他退休。

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挤出特别少的工资,为我们订阅了《奥秘》和《大众**》。在那个年代,可是太稀缺的精神食粮了。老家因迁坟,母亲鼓励父亲写家谱,位于家乡县城南麓凤凰山凤凰窝方圆百里地,他硬生生扎下来,在那呆了两个多月,对祖上追溯到清朝时期的先辈的情况一一整理。几易其稿后,我们看到了完整的家谱资料,更感悟深厚的家风传承。

对历史的回顾,激起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这些年来,只要不是出差在外地,我都陪着两位老人到家乡祭祖。“记得住乡愁”,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归。

记得年少时我到昆求学,开学前几天,父亲一改往日的严肃,特别的絮叨,一会儿看行李物品收够了没、一会儿检查我的小装备。到校后,父亲专门到学校看我,带我吃大餐——“烤鸭”。后来我往家打电话,父亲严肃地对我说:“没啥事少打电话,学业要紧”,为此我好委屈,还向母亲“告了一状”,说父亲不疼我、不懂爱。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实诚坦然,不争功、不出头、坦坦荡荡。他的座右铭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时候,像吐槽又像撒娇似的,我总是和父亲母亲抱怨自己的工作生活,父亲淡淡地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很“淡定”。受痛风等慢性疾病困扰,他不太喜欢热闹、聚会,甚至到自己孩子家吃顿饭都一一拒绝。前几年,他带小孙子和小外孙时,精神很是矍铄,孙子没有放学,他不会提前吃饭,制作木质的小手枪、小玩具逗孙儿喜欢时,他看上去话很多,就像个孩子。

小小钟表“博物馆”、一个木质的水烟筒,是父亲的最爱。说起到旧货市场淘来的收藏品——什么上海的老牌子“三五牌”钟表、梅花表,瑞士的各类表时,眼神异常清澈,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原理,使他特别喜好钻研动力、机械等领域的知识。好些年前,他也试着养过宠物,是那种个头特别小、特别机灵的“小鹿犬”,也养过能 唱歌 的画眉鸟。一种叫“红玫瑰”的磨刀石,是父亲买给我厨房用的,并手把手教我使用。在此之前,我可不知道什么磨刀石还有取名叫“红玫瑰”的,2015年 端午节 ,我请父亲到我家吃饺子,左说右说他才来,饭一吃好,就到厨房帮我磨刀,呵呵,把所有的刀具都磨得亮堂堂的。2016年父亲生病了,住院期间,我每天下班后去陪他说话,父亲很温柔,我给他剪脚趾甲,给他擦背,和他聊天,双手摸摸他的脸颊,亲亲他布满皱纹、衰老的额头,就像我小时候,他亲我的脸颊一样。出院恢复期,父亲腰又扭伤了,很疼,臀部皮肤长了褥疮,脾气有点大,小心给他换药,他很“听话”。我知道,父亲怕自己累赘别人,他是那种特别怕给家人、给别人、给组织添麻烦的人。

有一年,老干支部活动他请假没有参加,过了一段时间,学院组织老年朋友们参加运动会,身体虽然恢复了,但他也没有参加,母亲和老年朋友都来动员,他发火了。我问父亲,您真不去参加运动会吗您不是喜欢打门球吗爸说,支部活动我生病请假,有奖品的运动会我去参加了,你让别人咋看我原来如此!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初心。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有一次在家里和父亲大吵了一架,我认为他“家长制”“太严厉”,印象里是一边哭一边“控诉”。昆明读书放假回来,父亲拿出我写回家的信,我一看懵了,凡是看不清的、字迹潦草的,都被他一一批注在旁边,父亲和风细雨地对我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家长制。”我的脸红了。

要说父亲严肃、古董、较真,那是常态;要说父亲的细腻、温柔、孝顺,可真真让我们汗颜。10多年前,我外婆患小脑萎缩症,意识不清,在我家住了好多年直到去世。外婆生病的那些年,因为大小便失禁,一会儿要晒太阳、一会要换被单、一会要吃东西,都是父亲亲自主动照料、从无怨言。老太太也只听父亲的,虽然糊里糊涂,但还能随时清清楚楚地呼喊父亲的名字!

作为孩子的我们和父母的缘分、关系,可能也有亲疏远近。我们常常是,遇到不快了,回家一通“竹筒倒豆子”,说完走人,留给他们的,常常是担心烦恼和“一夜无眠”。而父亲身上淡泊名利、踏实认真的思想观点、 思维方式 、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在我们身上打上烙印,这份最朴素的做人道理,让我深深懂得,珍惜当下、不忘初心,才能使我们的未来不至于来不及。

2022“家风家训”优秀征文5篇精选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2家风家训的心得及感悟5篇

★ 2022家风家训心得感受800字5篇汇总

★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精选10篇2022

★ 我家的家风作文10篇

★ 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心得及收获2022

★ 家风故事主题征文1000字左右范文十篇

★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优秀作文精选5篇

★ 家风家训主题演讲稿10篇

★ “品读家风故事传承家风文化”心得体会5篇精选

★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800字以上十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e0527ff43f5dcd963bc29aa7b5223b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吴海涛

很偶然的机会,从兰州友人处获赠一册《陈家沟延鼎家史》,因工作忙碌无暇翻阅,一直闲置架上。一日午后,忽来兴致,信手翻开打算读上几页。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黄昏掌灯,我竟一口气看完了全书。掩卷沉思,心中颇有几分不平静。

作者陈贵辉兄与我素昧平生,他略长我数岁,但他笔下的家史与我的父辈更为接近,甚至如出一辙。从偏僻乡村的贫寒学子成长为县委副书记,直到今天的省直机关负责人,贵辉兄算是农村孩子中很拔尖的那一茬。但他在尚未退休赋闲的盛年,苦心经营的这一本书,几乎耗尽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十年扒梳考证、四方奔走访谈,其实和他的业务没有任何瓜葛,无助于他升职,也似乎无助于他获得太多社会名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我是做出版的,对一部书稿是否应该出版总是习惯评价它的价值,或者有经济效益,或者要有社会效益。一般来说,个人的家史甚少有公开出版,顶多花点钱打印装订数百册,馈赠亲族友人而已。说实话,最初拿到这部《延鼎家史》我也有这方面的疑虑。但潜心读下来,我认为这部书很值得出版,也值得被社会大众以及各地图书馆购买、收藏,让它在更大更广的范围传播、流通。 

这是一个家族流迁史研究的典型范例。也许是长期从事地方行政管理的关系,作者的视野是深邃和开阔的。他知道说清楚一个家庭的历史和传统,须得从根上溯源。本书留了不少的篇幅给他从未逢面的几百上千年前的远祖先人,不惮琐细,究根问底。虽然作者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史学训练,但他却很自觉地运用了文献检索、碑刻铭文、实地访谈、田野踏勘等多种研究手段,把陈氏先祖自明代从安徽迁来兰州,继而开枝散叶、生息繁衍的历史基本梳理了出来,当然主线一直紧紧围绕陈家沟一脉。对这近千年陈氏家族史的复原,一方面是明晰了世系传承的生理血脉,更重要的是疏通了“耕读传家”的精神血脉。兰州及周边的陈氏一族自明代军户起家,数百年间,有读书做官的,也有弃农经商的,但主体还是乡居务农。也许是外来客户特有的危机意识,这个家族一直很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能读书出仕更好,哪怕读不出来也能做过识文断字的庄稼汉,有机会也鼓励后人学手艺、做买卖出去闯荡,增长见识。因此,陈家的子弟普遍都不闭塞,思想都比较开通,能够较快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抓住机遇。这在陈延鼎父子身上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是一个新中国农村家庭史的典型个案。陈延鼎家庭在1949年之后的跌宕起伏,是很有些时代典型意义的。作为地主(尽管是开明地主)的后代,陈家几十年都生活在“成分过高”的阴影里,生存受排挤、婚姻受歧视、升学就业受限制,一度穷困潦倒,甚至全家外出乞讨糊口。七十年代后期,政策的逐渐松绑让陈家被扼住喉咙的命运又出现了重大转机,儿女顺利成家,能够创收发家致富了,能够上学就业改善社会地位了。可以说,这七十年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能够遭受的罪陈家都经历了,能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也体现得很充分。陈家现在有不少国家干部,第三代子女普遍都受过高等教育,都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陈氏的家庭史,就是现代中国农村家庭发展史的一个典型缩影,可以作为很多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参考的素材。而且很难得的是,本书还展现了陈家一个可贵的传统:善于保存家族档案。伴随着叙述祖辈、父兄和作者自己艰辛的农村生活,他随文展示了很多实物,有早年去世的母亲缝制的女红作品、劳动的用具,有父亲在50年代在刘家峡水电站工作获得的奖状,有六十年代父亲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还款凭据,70年代大哥学习兽医开药方的纸烟盒,二哥学习画棺材手艺的手绘图纸,80年代父亲手抄的秦腔唱词,甚至还有父亲80年代葬礼时的客事清单……,这些记载着日常琐细的残章碎纸,跨越半个世纪还能留存是很不容易的。不知道为什么陈家能够保留得如此完好,让他们的家族历史有了可靠的“信物”。

这也是一部陇上风土人文志。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这个发现是最让我惊喜的。每一个家族都是生活在一片特定地理环境和精神土壤里,都会受到乡土人文的熏染。作者很自觉地意识到这点,也不时把视角从家庭的小院落扩展到陈家沟所在的十里八乡、日常百态。追忆父亲青年时干农活样样精通,他在里会详细列举出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农家常用的八种农具。八十年代初,农村生产生活重现活力,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开始恢复起来。父亲带头在陈家沟大队玩春节社火。作者乘机逐一介绍了西北社火构成的各种细节,有太平鼓、舞龙、舞狮、跑旱船、高跷、竹马、跑驴……,以及父亲导演的秦腔大戏。而在回忆父亲去世时,沉痛之余,他把丧事经过的十四个环节一一做了描述,也是为了有意保留一份甘肃农村丧葬习俗的真实记录。这些口耳相传于乡间的习俗文化、仪礼规范,也许上不了大雅之堂,却是维系着乡土人伦情感的精神力量,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这些细节都不是他从某种志书上抄录来的,而是他一一亲历、耳濡目染过的少年往事。他记录这些,其实是怀有某种使命感的,因为他清楚陈家的第三代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随着城市化的扩张,都在远离土地和乡村,祖辈和父辈们赖以庇护身心的那个乡土社会,将渐渐被他们遗忘。好在还有文字,可以让有的记忆变得永恒。

这是一册哀而不怨的家风传承谱。家谱记载的是生理上的世系传承,祖先的优良品格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家史(古人有墓志铭、行状)来呈现。本书是以作者父亲陈延鼎为核心展开的,他五十多年的人生短暂却跌宕、平凡却丰盈。他中年丧妻,独自拉扯五个孩子成人,长期被贴着“地主子孙”的另类标签受尽歧视,刚有条件享受晚年却撒手人寰。在苦水中浸泡了一生,他却给陈家儿孙们留下了至少三种正能量。一是正直。比如,他亲自给儿子讲述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诫勉人宁愿不要生命也要讲道义。这种见识在他同龄的农人中是少见的;二是责任。无论如何把孩子拉扯大,让他们立业成家,不走邪路,陈延鼎倾其一生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这种对家庭、家族乃至对社会无私尽责的品格,也深深影响了后代,陈氏兄妹在处理大家庭事务时很少见推诿卸责,共同处理父母后事、一起督责幼弟求学、帮助亡兄抚养子侄等,一向都是主动分担、能者多劳。三是希望。陈延鼎曾经给儿子们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他们无论何时,无论怎样困难,都不要放弃。他本人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什么苦活脏活都干,从来不怨天尤人,只是坚信熬过去好日子就会到来。大儿子要结婚了,他第一时间就是整饬院落、独立门户。包产到户,终于可以吃上饱饭了,他就尽情地去组织社火、唱秦腔。他总是善于这样赋予生活庄重的仪式感,因为心中有着不灭的希望火种。其实,正是每一个人都怀揣希望,每一个家庭都不放弃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也才能够有希望。

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浮,哀而不怨”。意思是情感拿捏适度、过犹不及。《陈家沟延鼎家史》该书当得起这个评语。贵辉兄在行文中有深深的眷恋,也有淡淡的惆怅,但总基调是温暖的。他描述家族的境遇,无论是不幸抑或幸运,都怀着对生活的感恩心态,记住生命中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泰戈尔说:生命吻我以痛,我要报之以歌!贵辉兄以这部《家史》为哲人的生活态度做了很好的呼应。

                            完稿于2020年5月2日

“书香门第”中“书香”指的是香草的香气。

在我国古代,为了防止书被书虫啃食遭到破坏,就会在里面放一种名为“芸香草”的中药,它还能让书散发出一种幽幽的清香。

书打开之后,香味不散,受到读书人和藏书人的喜爱,也由此赋予了“书香”的美称,并代代流传。”

芸香草简介

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

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如下:家风的意思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