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和北孔的区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南孔和北孔的区别,第1张

北孔享尽尊荣,南孔零落草木

中华姓氏浩如烟海,姓氏与谱牒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千百年来,各大姓氏家族都出现了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而“孔”,是讨论姓氏文化绕不开的关键词。

那么,孔姓、孔子、以及南北孔之间,到底是何关系呢?阿族和大家一起一个个看来。

一、孔姓

咱们先看孔姓。

孔姓(孔氏),主要源于子姓,姬姓和妫姓等。属于以人名、祖名为姓(氏)。

一般认为,孔姓得姓始祖为孔父嘉,即子姓一支。孔父嘉为微仲九世孙,成汤后裔微子启之弟的后人。

姬姓一支,有姬孔悝、郑穆公姬兰后人两支(郑国孔氏),均已先祖名为氏(姓)。

此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陈国有人名妫孔宁,后人有以先祖名“孔”为氏(姓)。

二、孔子与南孔、北孔

孔子就不多介绍了,“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闻名中外的文化符号,对后人影响深远。

这里着重说下南北孔。

以南北两个地域方位来划分的“孔”氏,其实还融合了文化内涵,儒家文化和孔庙等文化符号。

研究者认为,南孔北孔都是孔子后人,南北孔之间的,只隔着一个嫡系南迁。

宋代靖康之变,孔氏嫡系一脉的某代衍圣公,即祖籍山东曲阜的孔氏南迁,至今浙江衢州,在南宋帮扶下建起孔庙。

而留在山东原籍的部分孔氏后人,又被金册封为衍圣公。

但衍圣公这一称呼,历来是孔子嫡系后代才有的,后来经历金元明等多朝变迁,南方失去衍圣公称谓,直到建国后,孔子木楷像又辗转回到了山东。

三、孔子与孔姓

了解了南北孔以及孔姓,有人要说了:那孔子和孔姓究竟是何关系呢?

首先,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孔姓。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姓得姓已有3000余年历史了。孔姓后人不一定都是孔子后代,也有可能是同宗。

不过长久以来,孔姓与孔子已经在人们的印象中牢固绑定了。大多时候谈论孔姓,已经默认在谈论孔子这一支的姓氏源流了,阿族接下来要讲的,也是如此。

四、孔子后人与孔姓族谱

在宋仁宗至和二年,也就是1055年, 宋朝朝廷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嫡长孙为“衍圣公”,从此开启了孔子嫡传后代沿袭“衍圣公”称谓的传统。

中国最后一代“衍圣公”是出生在民国时期的孔德成,是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的遗腹子。

1935年,民国政府把“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任务是祭祀孔子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衍圣公”的爵位也在孔德成身上划上了句号。后来,孔德去往了我国宝岛生活。

现在孔子后裔中,辈分最小的第83代是一位1995年出生的女孩,居住在辽宁。

古代族谱向来是严格遵循“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乱动荡、天灾人祸等原因,孔氏族谱也未能完全遵循此法。

封建王朝结束后之后,孔氏族谱续、修,主要是1930年的《孔子世家谱》,当时收入海内外孔子后裔56万人,也是孔子家族传承至今的一大盛事,这个家谱也被称为“民国谱”。

1996年,留在大陆的孔德成堂弟——孔德墉决定大修一次孔氏家谱,工作人员们还通过翻电话本等方法,按照孔氏排辈顺序,查找孔姓名字中有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的人,再一一联系核实。

在“靖康”年间,金兵南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小朝廷之后,马上召当时的衍圣公孔端友到南方,以示正统。孔端友带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在浙江衢州建立了孔氏家庙,成为孔氏南宗。同时,金朝也为了强调合法性,把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封为衍圣公,让他主持山东曲阜孔庙的祭祀,成为孔氏北宗。

孔家家谱祥字辈后还有: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三十行  辈。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扩展资料: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时代已有孔姓。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为孔甲之后的世系没有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孔姓全国性家谱《孔子世家谱》就是以孔子为上溯的源头。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孔姓远祖。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2005年《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参考资料:

-孔姓家谱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扩展资料: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

-孔孟一家

令字辈是孔子第76代世孙。

孔氏家族名字辈分由皇帝立定

孔氏家族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孔氏辈分排行用字:

清乾隆5年(1740)御赐10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道光19年(1839)御赐10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9年(1920)孔子76代衍圣公孔令贻报北洋政府批准20字(自八十六至一零五代):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其中六十一代“弘”为避乾隆皇帝讳改为“宏”,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扩展资料: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

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

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

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

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孔氏家族族谱

-孔姓家谱

南孔和北孔的区别

北孔享尽尊荣,南孔零落草木中华姓氏浩如烟海,姓氏与谱牒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千百年来,各大姓氏家族都出现了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而“孔”...
点击下载
上一篇:李姓家谱,下一篇:王姓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