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郑的名人和事例
郑姓的名人和事例:
郑姓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掩鼻〗
“掩鼻”这个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内储说下》。
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夫人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对这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长久宠爱,今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就按她说的去办。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前去问郑袖其中的缘故。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楚王有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把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因嫉妒而设计陷害之意。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泉愿作酒壶〗
三国时吴国太中大夫郑泉,史书上说:“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他常对人说,希望能在大船中装满酒,在船的两头摆上时鲜佳肴,边饮边吃,酒稍有减少,立即加满。到临死时,对同辈们说,我死以后,请把我埋在陶器作坊旁,百年之后,我的尸体化为泥土,有幸人们用它做成酒壶盛酒,就满足我的心愿了。嗜酒之愿望,可以说死而不已了!
〖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
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先做了贼再做官〗
闽地有一个大海盗,名叫郑广,后来归降了朝廷,朝廷授给他一个官职。
有一次,郑广和同僚们在一块吟酒赋诗,众人吟诗罢,都力劝郑广作诗一首。郑广被逼无奈,只得胡乱吟道:“不问文官与武官,总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贼,郑广我却是做了贼再做官。”
众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
——宋·邢居实《拊掌录》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是十五世纪初,明成祖的时候,34岁的郑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海船那么大、那么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说那大船吧,长44丈,宽18丈,竖立着9根粗大的桅杆,挂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动。船上只工作人员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水手、采办、工匠、医生、翻译,还有400名士兵护航。整个船队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组成,起上名字,编上船号,大小搭配,装配齐全,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载着27万多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乘风破浪,这是多么伟大的气势!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里,航海次数之多,路线之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经我国的福建、台湾,而后到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再往西经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了七五计划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线延长到波斯湾口。第五次以后,航程就更远了,一直延长到非洲东岸。第七次是直接从南京下关出海的,一直到东非、红海一带。
当时的海上航行,白天看风向,晚上望星斗,靠我国自己发明的罗盘指示航向。船队每次来回,大约需要两年光景。出航时多在冬天,趁着东北风起,扬帆前进;归航时多在夏天,趁着西南风起,扬帆归来。船在海上航行,有风张帆,无风划桨。船上想有几十支大桨,30名水手分列两边,唱着雄壮的号子,有节拍地划动,真像最壮观的龙舟竞赛。这样安全快速的大船,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有十几个国家还派了使节,搭乘它到中国来访问呢!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航海事业,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交往。它在世界航海史上,比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还要早八九十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的汉族移民领袖郑芝龙。郑成功青年时代,正赶上国内清朝打败明朝,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这两件大事,内心充满了对清王朝和荷兰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决心要实现打败清朝,恢复明朝和收复台湾的理想。1647年,他带领一批人马跑到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从这一年起,到1661年的十几年里,郑成功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因为力量太小,难以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先收复台湾,以宝岛为基地,再作长远打算。
1661年阴历3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士兵,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岛出发,途经澎湖停留,展开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他在给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主正辞严地指出: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但长期以来被你们国家所霸占,今天我们要把它收回来,你们理所应当的土地归还我们。
由于收复台湾的行动是正义的,所以是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当郑成功率领大军在台湾登陆以后,就注意做争取和团结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军务之中,抽空访问了住在现在台南附近的几个高山族部落,把烟草、布匹、衣服、鞋帽分赠给高山族部落的首领。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几名将领一队亲兵访问一个高山族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们各自端着一盘金子、银子、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原来当荷兰殖民者听到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消息后,就指使他们的传教士钻到高山族部落里,说郑成功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这次到台湾来,也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的。所以,这个部落首领听说郑成功要来时,就想出了献金、银、草、土的办法来试探郑成功。
郑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个盘子,心里明白了几分。于是,笑呵呵地让翻译告诉高山族同胞说:“我郑成功率领大军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红毛夷(荷兰人),收复我们的国土,不是为了要金子、要银子的。”说完,他叫亲兵把两只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盘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银子的两只盘子退给了部落首领。
没过几天,郑成功不要金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岛,许多高山族的村社纷纷派出自己的首领拜望郑成功,表示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和收复大军一起,驱逐荷兰侵略者。当郑成功的先头部队在台南市的鹿耳门一登陆,当地成千上万的台湾百姓都高兴地跑出来欢迎他们。
郑成功的部队在台湾西部沿海与荷兰军队展开了许多场激战,最后将荷兰军队的据点热兰遮城包围起来,并在海上连续打跑了荷兰国内派来的援军。荷兰殖民者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湾,使被占领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赤嵌城改为承天府,下管二县,北部为天兴县,南部为万年县,称台湾为“东都”。他废除荷兰殖民者的制度,进行各种改革,发展贸易,兴办学校,同时号召大陆人民移居台湾开荒种地,使台湾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台湾开发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多年来连续征战,加上收复台湾后,工作特别忙,郑成功终于积劳成疾,收复台湾5年后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岁。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难得糊涂〗
郑板桥系清官、穷官,一张“难得糊涂”郑板桥笔迹,使人心胸顿开,解除无端烦恼。其流传的轶事,亦能启迪后人。
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逢旱,民不卿生。年关将近,他携书童察访民情,见一破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他沉吟良久,不忍离去。书童纳闷,不知此门联的奥妙。回县衙后,郑板桥让书童给这户人家送去肉、面和衣服。大年初一,这家老小来给郑板桥拜年,感谢郑板桥的关怀照顾。郑板桥对书童说:“你记得那副对联吗?缺一(衣)少十(食),怎么过年!”
郑板桥因为民请命被罢官。一天夜里,天黑风急,他躺在床上,思念穷苦百姓,辗转难眠。此时,小偷启门入屋。他想,如高声呼喊,惊动小偷,如何对付得了,便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前,听见吟诗,暗吃一惊。继而又听吟道:“屋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到此处,刚欲出门,又听见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想,既有恶犬,不如**而过,又听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小心避开,**过去,屋内又传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
〖郑振铎与香烟〗
郑振铎(1898-1958),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福建省长乐人。在文史方面造诣甚深,著述颇丰。
西谛郑公振铎,他的烟瘾很大,人家吸烟的人带了烟盒子,至多装上20支,他那大衣口袋里,可是鼓鼓囊囊的装有50支装的铁罐头。他一边谈话,一边一支接连一支抽烟,20支装是不够抽的。他口齿蜡黄,手指头夹烟的地方焦巴巴的。一支接一支地吸,几乎用不着火柴。可是,在上海孤岛时期国民党在上海租界洋商登记的《正言报》上,公然发表了重庆召开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消息,用大字副标题公布上海方面的当选理事是郑振铎与楼适夷,明明是向日本人告密。楼的住处一向秘密,但郑先生的家人人都知道在静安寺的庙弄,于是他呆不住了,神不知鬼不觉地躺在法祖界一位朋友家里去了。他在秘密窝里就是千方百计联系玻璃厂的古书店,抢救那些被敌人弄到国外去的古老旧版本与文物。有时在四马路偶然碰见,便和开明书店的老友上小酒馆喝绍兴酒。酒量照常,可烟却一支也不抽了!“怎么回事?”“不抽了!”“为什么?”“不为什么!”可夏丐翁却知道:“他把三炮台丢了,可以多收几部旧书嘛!”这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郑振铎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长,收旧书、淘古董,已用不到他自己花钱了。可他还是不再抽烟。在参加外事活动中,交际上有的是好烟,三五牌、茄力克,全是英国的上等烟,他不抽。可是他却常常在口袋里掏出随身带的金色打火机。有人问他:“你不抽烟,带个打火机干什么?”他回答说:“玩玩呗,孩子要玩具,大人也有大人的玩具嘛。这不是,还可以替别人点点火!”原来,虽然他戒了10年烟,可还是旧情难忘呢,藕断丝连。
〖一个谱写了两国军歌的作曲家〗
《八路军军歌》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作于1939年秋。同年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并由曲作者指挥,首次演出于延安中央大礼堂。1941年8月,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歌词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改编为八路军,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曲作以其沉着、坚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这首歌深为部队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广泛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在敌胸膛,巍峨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
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
这就是雄健有力的八路军军歌,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挽救民族危亡,克服艰难险阻,奔赴抗日战场,誓死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形象。多少年来,激昂的旋律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八路军战士驰骋在辽阔的祖国大地,豪迈的回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奋勇杀敌。创作这首军歌的曲作者就是因军歌创作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郑律成。而更能称的上是世界音乐史上奇迹的是,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两国军歌。
郑律成是朝鲜人,1914年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受父兄的影响,他自小就仇恨日本帝国主义。郑律成1933年到中国参加朝鲁革命组织"义烈团",后加入"朝鲜民族解放同盟"从事抗日活动,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1937年,他来到了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艺,抗大等校学习、工作。在这个时期内,他的音乐才华在革命群众和广大指战员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演出的时候,他的节目很特别,用铁丝把口琴缠挂在嘴前吹奏出悠扬的曲调,怀里抱着曼陀铃弹出动人的旋律,脚下踩着打击乐器打出有力的节奏,一身三职却悠然自得;有时他还会引吭高歌,洪亮抒情的男高音流露出一种感人的魅力;有时开会前,他会走上前台指挥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大合唱;有时他会静坐在夕阳中,眉宇显得英俊而刚强,落日把他的面庞衬托得棱角分明。"这就是郑律成在延安时留给他夫人、日后中国第一任女大使丁雪松女士的最初的印象。1938年和1939年间,郑律成在延安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我们党和八路军对革命的一片赤诚,感受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庄严和崇高。对我们党和八路军的无比热爱,对延安的由衷的赞颂,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高潮时期,《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大合唱》等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乐曲从他笔底下迸发出来,在古老的延安城里回荡。
建军初期,军歌主要以古曲、民歌、旧军歌、外国歌曲填新词居多,新创作的歌曲比较少。如果说,诞生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可作创作军歌的标志,那么,以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则是中国军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的形成,或者说标志着军歌创作已经成熟,并在中国音乐史上耸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八路军进行曲》自1939年问世以后很快广泛流传于八路军各部队和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在华北等地区传唱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这首军歌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后的30多年间,这首历经战火洗礼的军歌的歌名几经变换,最后于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它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军歌既是人民军队的形象的写照,又是中国军队的音乐标识,广泛传唱于军队之中。它伴随着我们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迎来了一次次的胜利和荣誉。抗战胜利之后,郑律成带夫人一道回到了朝鲜。他奉命出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相当于我军文化部部长),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筹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时,中国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唐诃同志曾评价道?两个国家的两首军队进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正是这首激昂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鼓舞着在抗击美军侵略的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朝鲜人民军战士,使他们终将能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
1950年9月,郑律成的夫人丁雪松女士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给金日成主席要调郑律成回中国。郑律成手拿周总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迟迟不肯离开他正遭战火蹂躏的家乡。郑律成说:“我的同胞现在正在受难,在这个时候离开朝鲜,心里非常不安。”朝鲜的同志就劝他:“既然周总理亲自来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过这个机会。说到心里不安,你回中国去还有机会弥补。你还可以以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鲜来,做援助朝鲜的抗战工作,不也很好么?”
1950年12月,志愿军已胜利完成了第二次战役,收复了平壤和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同志一道去了朝鲜。据凌子风同志回忆:“那是在一座断墙下边约二三层楼深的地下室内。我们作为从中国来的客人,受到劳动党中央的热情接待。尽管外边炮火连天,平壤已被敌人的炮火夷为废墟,但地下室内却宁静温馨……,朝鲜东道主很熟悉刘白羽和郑律成,餐桌上宾主交谈甚为融洽,金日成和郑律成还不时用朝语攀谈,彼此开开玩笑。”
有感于两国军队的大无畏气概,郑律成要求作家刘白羽:“作一首歌给奋勇作战的同志们唱罢!”就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他和刘白羽合作写了《歌唱白云山》,他和魏巍同志合作谱写了具有浓郁朝鲜风情的《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他和欧阳山尊同志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和《志愿军十赞》,这些歌曲,唱出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凛然正气。郑律成的作
戊子岁末,承安省身。春秋一载,所为孤零。近得<<巨罡曹氏族谱>>,追思先祖,筚路蓝缕,成今繁盛。山河重立,子孙维念,易难常理。
——题记
阳历2008年将尽的时候,整理了一年所做的诗。这是第一次整理,确实有原因。
喜欢诗是从初中开始的,写诗也是从那时开始,而真正开始按着古人的规则写格律诗却是从07年开始。以前总认为“平仄”是很难的东西,如果写诗要按着这样的规则写,不是像明清的八股文一样被束缚了吗?这似乎倒是外行的看法,因为我真正开始按着格律写的时候,没有觉得有一点束缚,倒是越发觉得自己所学谫陋,不能很好地运用词汇。我先从简单开始写,所以先开始写绝句。这三年来写的也几乎都是绝句。本来是一个爱好,没有想着会把这些诗注释成散文。今天,坐到这里写文章的时候,发现这些诗记录了三年来我的生活内容。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实我的诗也可以称为“诗史”,他是有关江山社稷的大历史,而我不过是记录个人情感流动的小历史。
整理下来,总共梳理出七十二首,而用来注释的大约一半,因为有的内容有些重复,我的文思又有限,实在不能再写出一些新的感想。
回忆自己二十多年的经历,只有这一年进行了这样一段文字的总结。(题记中的话。)诗固然写的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现实中有事情在打击着我,那就是家父从三叔手里拿来一本家谱――《巨罡曹氏族谱》。巨罡是我的老家,在新乡市封丘县。其实,村子的名字不是这样写的,两个字前边各有一个“土”字旁。罡字加土在字典里尚可以查到,巨字加土就不好找了。本来名字前边是没有土的,这一个土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山东有一曹姓人士在朝为官,曾来巨罡村联过族谊,说是山西洪桐系一个支脉,与我祖上同出一支。后来该人在朝获罪,皇上下诏:诛灭九族,株连到巨罡曹氏家族。当时我村族人辩解说:我们村与巨罡是两个不同村庄。我们的巨罡,两个字前面都有土字旁,而诏书上没有土字旁。官府所派人员认为说的在理,又无据可查,便撤兵回朝,因而我们避免了一场大的劫难。自此,“巨罡”就成了现在的村名。
古代的生活殊为不易,株连九族的确是一个让人恐怖的事。我向来喜欢看历史书,拿到家谱后,更是爱不释手。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功利地浏览了一遍。实在抱着有些希望,原本还想拿着家谱去向同事炫耀一下。可翻看之后才发现正如家谱上写的“我族由洪桐移居封邑以来,力田者多,显仕者少。”不要说显仕了,自明朝洪武年间起五百多年连一个进士都没有出现,最高的官也就是正八品。这不禁让我有些泄气,可是和刚才的故事联系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也许正因为是老实的庄户人家,才没有那么多的风雨,不像那个曹氏官员,虽然可以得到达官显贵的荣华富贵,却同样可以得到“族灭”的惩罚。生存的方式有很多,韬光养晦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虽然是八品官,可是就在家门口,县官不如现管,倒是可以为家乡谋些好处。祖宗之聪慧,后人不敢妄揣。
父亲总是向我说起他的爷爷如何如何有文采,如何如何书法好。我翻了一下族谱,曾祖果然是家谱名人中的一位。只是翻遍了族谱,也没有找到父亲说的曾祖有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我的心里顿时更加平静。
小时候在老家生活过两年,还是有些感情。不像我的弟弟,到现在也只去过老家几次,加起来还不到半个月,于那个地方自然是陌生的。我虽而在那里上了两年学,也认识一些同学,可终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缘故,同学之间到现在没有一个联系的,因而思绪也像断了线的风筝。不像祖父和父亲,在那里还认识一大堆的人,可以和乡邻聊上一些时候。原本想着和老家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实在没有想到会得到这样一本族谱。看过之后,的确使我很受震动。不是在古代,而是在当今。
老家人在古代的确没有显赫的功绩,也没有我可以引以自豪的官员。但这却正是祖宗的高明处,毕竟古代“伴君如伴虎”,官场之无情倾轧,帝王之喜怒无常,家族虽然可能荣耀,自然也会忽降灾难。像我的本家曹雪芹,虽然祖上那样的煊赫,被称为“百年望族”,甚至巡抚的奏折也要附在曹寅的奏折里才能引起康熙的重视,可最后却还是“呼啦啦似大厦倾”,往日富贵都似烟霞散去,连子嗣也没有留下来。这样想去,我的祖先倒有些大智如愚了。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族开始兴盛起来,不仅人口增多,各行各业的人才也不断涌现,省辖市的市长有之(如果是清代的话,这已经是五品了,帽子上顶的应该是水晶帽珠,比祖上的正八品高出许多),法院的副院长有之,妙手回春的名医有之,建筑公司的董事长有之,电业局副局长有之,援助西藏扎朗县并任副县长者有之,农业局副局长有之,(省辖市)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有之。可见祖宗用心之良苦。这几十年出现的杰出人才比几百年间出现的都要多。但这毕竟是我的祖辈和父辈中的人,对我的激励还不够,最让我感慨的是,和我同龄的人中,新乡的文科状元而被北京大学录取者有之,郑州大学的研究生有之,到俄罗斯留学者有之,上海经济学院的学生有之,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师范生似乎也不能光宗耀祖。但是,我却不甘于忍受现在的'局面,不要说像秦叔宝一样绘图凌烟阁了,我连可以上家乡的族谱的事迹也还没有,的确太打击我了。
想起“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说的一段话“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他的母亲。”以前自己的确有些盲目得狂妄,明明什么能力也没有,却想立不世功勋,志向高远本没有错,错就错在空有志愿而没有坚持不懈的行动。还不到半途而废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困难而放弃了。通向成功的道路的确有很多条,但都是浅尝辄止,这也注定失败会光顾没有恒心的人。况且参加工作以后,又在单位住,与外界的联系也仅限于吃饭。倒真进了夜郎国,像井底之蛙一样,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是仍旧念叨着曾经的鸿鹄志向。等到族谱传到手上的时候,猛然发现,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却也有如此大的进步,我虽然居住在省辖市的鹤壁,却可以堕落到整日碌碌无为。我的确觉得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而不是像牛顿一样觉得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没有经历挫折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就是巨人,事情的成功远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复杂和难以达到。只有他们真正碰壁了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确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才体会到秦琼卖马究竟有多悲惨,也体会到趋炎附势的威力,也感受到社会的包罗万象。
比起祖先,我真得要好好学学了。在等级制度那么森严的社会,老家的始祖曹瑚以编筐得以生存,虽然和刘备卖草鞋的处境差不多,但却没有“皇叔“那样的金字招牌,其实什么招牌也没有。因为庄户人家,所以读书人不多,以至祖上连一个进士也没有。我其实喜欢说自己出身书香世家,在中国,这样的出身似乎显得很有身份。虽然不见得继承者一定也有书香的气质,起码可以拿祖宗来炫耀一下。原本听家父讲曾祖是个举人,而且在当地很有名,曾经和黄河南边的一个人并称过什么,如果这是真的话,县志里应该有记载,因为并称在古代比出身书香门第还吃香,虽然并不见得并称的人各各都是精英,却可以流传美名。比如说“建安七子”,我除了可以很明确地叫出孔融的名字外,其他的还需要认真思考,因为我一不小心就把他们和“竹林七贤”混到一起了。尽管这样,并称的美名还是流传了下来,而且一提并称,就觉得这些人一定很牛,给人不同凡响的感觉。我似乎是受了不良影响的毒害,为了一个虚名而或喜或怒。祖上有名固然可以夸耀,子孙无能才是丢人现眼。真正有本事者不需借祖宗之光,徒有其名者只能为先人抹黑。其实,都在自己的拼搏了。现在的时代毕竟不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时期,真正有才学者终有用武之地,不会像汉朝的贾谊一样不得志,也不会像杜甫一样没有钱接济家里而使小儿子饿死。
之所以这样说,固然是因为我在家谱里发现曾祖虽然熟读儒家经典,而且书法的确有些造诣,却没有发现有什么功名和并称,家谱里找不到,县志里更不会有了。但我却是从亲身经历中得出要有自己的本事。因为当学生问我问题而我答不出来的时候,我才发现自觉的知识比自己以前想像的还要贫乏。我固然知道乾隆的生辰年月,却不能将他一生的事迹清晰地讲出来。我只是知道一个个点,却没有成为系统。即便我说自己就是曹雪芹的后代,而现实中的成绩却一谈糊涂的话,世人也会以为我欺世盗名,这才是让人找地缝而不得的时候。
所以,我记住了郑板桥的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祖,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我的祖先没有留给我荣耀,却留给了我智慧,而这智慧却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荣耀只是鱼,智慧才是渔。这一本朴实无华的族谱,或将启发更多的族人,激励更多的族人,以淡泊平静续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文标题: 郑板桥纪念馆
关 键 词: 纪念馆 小学五年级 650字
字 数: 65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五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650字的作文,题目为:《郑板桥纪念馆》,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郑板桥纪念馆》,“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五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兴化城中,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原县政协桂花楼。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来自:作文大全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锭等为特色藏品。现有展厅8个。1997年被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 《郑板桥纪念馆》这篇优秀的“五年级作文”由作文网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 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 。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 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 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是的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郑板桥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岁中进士后才从这里走出家门。
板桥故居在兴化东门外的郑家巷。兴化的竹子并不多,可这一带很特别。从古板桥进城,须经过一条二百余步的竹巷。竹巷里,家家以竹为业。板桥在这种随处见竹的环境里生活,怎能不产生爱竹怜竹的情怀。
“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板桥故居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板桥在书房里便可透过窗纸,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兴化城中,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原县政协桂花楼。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锭等为特色藏品。现有展厅8个。1997年被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据考证,境内人类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前。兴化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兴化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全国罕见。
兴化市辖3个街道、22个镇、1个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百强县,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世界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岛菜花”闻名遐迩。
旅游景点
昌荣木塔
一提起木塔,人们往往想到山西的应县木塔或者是甘肃的张液木塔。其实我的故乡昌荣木塔也算是深藏深闺人不识了。据史册记载,唐朝长庆年间(821年——824年),德道高僧德信禅师云游到被唐王李世民敕封为“大-民”李姓聚居的东海海防重地-镇(古称唐营),看到这地方不但物产丰饶,而且民风淳朴,便萌升“驻锡梵修”之意,在得到唐穆宗李恒的恩准之后,并将此地原来的一座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3年)的庙宇进行改建。于是有了千年古刹“敕建木塔禅寺”。在饱经历代战火及自然灾害,几度兴废,直到民国年间才初具规模,成为一座占地百亩、绿树环抱、殿宇恢宏的乡野寺院。那块斑驳的“敕建木塔禅寺”的石质门额,便是历经沧桑的最好佐证。石质门额上自右到左的“敕建木塔禅寺”六个阴刻的楷书大字,铿锵有力。其右上角竖写着“穆宗长庆年间住持德信初建”,左下方竖写着:“光绪二十五年僧璧成重修,邑人徐嵩峻书”(徐嵩峻系清代兴化著名书法家,曾为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大雄宝殿题过匾)。寺内宽阔的庭院东西两侧各植一丛腊梅和紫槿。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1,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2,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3,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5,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6,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8,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9,山西五台边家庄支系《五台边氏家谱》,清中叶时,约于1750年间边成谋创修,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
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续修出版。所收录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边家庄的始祖边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多个聚居村的族人。现有该支系族人超过3000人,为山西省边姓人口大户之一。
10,山西省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
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
-边姓
姓郑的名人和事例
本文2023-11-22 02:55: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