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4收藏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哪些?,第1张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金榜题名等。

1、蟾宫折桂

释义: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

出处:唐代·房玄龄等《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解释: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我推举贤良的人才,是天下第一,犹如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

2、连中三元

释义:意思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解释:要论他的志气,就像冯京和商辂一样,在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也只算是很平常的事情,真是脚踏风云,气势很盛。

3、独占鳌头

释义:古称中状元。据说唐宋时皇宫石阶正中刻有大鳌,只有考中状元的人在朝见皇帝时才可以踏在鳌的头上。后来也比喻占首位或获得第一名。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解释:曾经在皇帝殿前敬献使国家昌盛的策略,当时也是第一名的人才。

4、名落孙山

释义:指考试没有考取或选拔时没被录取。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孙山;心上好不懊恼。”

解释:等到公布考试榜单,发现没有考上,心里非常懊恼。

5、金榜题名

释义:意思是指科举得中。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解释:何扶在太和九年考中进士,第二年,考中捷报来了三次,因此写了一首七绝送给当年一起赴考的考生:‘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李春芳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靖十年

(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当朝首辅。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明史》列传第81),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引退经过

明代嘉靖、隆庆两朝的内阁争斗是激烈甚至血腥的,首辅夏言与严嵩之间、严嵩与徐阶之间、徐阶与高拱之间互相争斗,有的被抄家,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初使李春芳萌生退意的,应该是他被卷入徐阶、高拱之间的漩涡之后。高拱一党的监察御史齐康,弹劾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在内阁中狼狈为奸弄乱朝政。当年,李春芳两次乞休,奏疏没有提齐康弹劾的事,只讲了 “亲老身衰”的两个理由:父母亲 “年并七十有七,景逼桑榆,命同风烛”;自己年龄也大,精力衰减, “目花生而莫辩,心血耗而善忘”,不能再承担内阁重务。皇帝当然知道李春芳乞休的原因,当即下旨安慰挽留:“卿德望素著,年力未衰,朕方切倚任,用图治理,岂可遽求休退。宜即出供职,以副眷怀,不允所辞。” 过了两年,李春芳又上疏乞休,这一次当是徐阶罢相他继任首辅之后,即明史中所指的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 ‘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奏疏中提出的理由是 “血疾陡作,不能供职”,左鼻几次衄血如注,医生认为 “病起积劳,非旦夕可愈”,希望皇上能够“悯臣多疾,放归田里”。皇上派了太医诊治,仍然不允所求: “卿辅弼之臣,忠勤素著,朕所倚任,岂可以微疾辄求休致。宜用心调理,痊可即出供职。” 李春芳最后比较集中地提出乞休,是在隆庆五年。当时南京的给事中王祯揣摩高拱的意图,上书指责李春芳 “亲已老而求去不力,弟改职而非分希恩”,是为 “不忠不孝”。李春芳在乞休奏疏中提到: “臣果忠实乎果欺诈乎,皇上圣明内蕴,无微不照,自然辨察”,但 “忝居丞弼,既经丑诋,岂可复玷班行之首”,要求皇上将其“即日放归田里”。隆庆皇帝很快下旨挽留: “卿辅弼之臣,忠诚体国,朕所眷倚,岂可以人言辄求休致。宜即出安心供职。不允辞。”这一次李春芳铁了心,连续上了4封奏疏,弄得皇上很不耐烦: “卿昨具辞已有旨勉留,何又有此奏?”“机务繁重,方切倚毗,岂可坚于自遂。宜即出辅理,慎勿再辞。” “卿屡疏求退,已屡有旨慰留,宜体圣怀,勉出辅政,勿再固辞。”等到李春芳上了第5封奏疏,隆庆皇帝没有办法,只得下了一道 《赐大学士李春芳归田敕》, “特从说请,用遂雅情”,并赐驰传遣官护行, “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与嘉靖、隆庆两朝所有的首辅相比,李春芳的结局是最好的。

引退后生活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 《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这些文章现在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1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人不可以 。——《孟子•尽心上》 有德不可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私仇不及公。

——《左传•哀公五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季冬纪》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诚则金石为开。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 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士穷乃见节义。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火不侵玉。

——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宋•王安石《命解》 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与颜直讲》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宋•欧阳修《纵囚论》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廉耻说》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上高司谏书》 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宋•杨万里《庸言》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宋•苏轼《留侯论》 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冯京加恩制》 不以私爱害公义。

——宋•苏辙《论侯称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填札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人《痛史》第十回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3 关于论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淮南子:"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已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si=3

4 关于职业道德的名人名言带名字

1、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

2、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恩格斯

3、卖瓜也说瓜苦,卖酒也说酒薄。

4、行业尽管不同,天才的品德并无分别。

5、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

6、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7、点了便宜,坑了整个生意。

8、行业尽管不同,天才的品德并无分别。——巴尔扎克

9、货奇不自居,物稀不卖贵。

10、同道相合,同行相顾。

11、经商欺生,自断财路。

12、要开良心店,莫赚昧心钱。

13、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14、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孩子发现真理。

15、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李约瑟

16、忠厚不折本,刻薄不赚钱。

17、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18、语言作为工作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

19、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

20、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

21、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22、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

23、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24、一货不说两样话,一客不卖两个价。

25、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6、商重利,不忘义。

27、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28、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29、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30、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31、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孩子心灵的创伤

5 谁知道关于道德的文言文一定是关于道德的,急

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全文及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 有关道德的诗句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不是。政绩:

1、景泰三年(1452年),塞上的肥沃土地全被豪强侵占,商辂请求遣使核实,将其归还给驻军。

2、景泰三年(1452年),开封、凤阳各府的饥民流亡到济宁、临清一带,均遭有关官员驱逐。商辂担心激成事变,便请求招集流民开垦京城附近的闲置田地,发放粮种,使得流民都有了归宿。

3、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寰宇通志》编成。

4、仁寿太后名下的田户与百姓争夺田地,皇帝想把百姓迁徙到塞外。商辂说:“天子以天下为家,哪里用得着庄园。”事情于是得到平息。乾清宫大门发生火灾,工部请求到四川、湖广采集木材。商辂进言说应该稍微延缓一下,以保持警戒畏惧,皇帝听从了他。

5、宪宗在宫殿的北面修建玉皇阁,命令宦官经办,用于礼仪与郊祭,商辂等争辩取消此事。

扩展资料:

一、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

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7位:

1、唐朝: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2、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3、金朝:孟宋献;

4、元朝:王宗哲;

5、明朝:黄观、商辂、李骐;

6、清朝:陈沆、钱棨、陈继昌。

二、武三元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其

1、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2、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3、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商辂

-连中三元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金榜题名等。1、蟾宫折桂释义:科举时代比喻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