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风云第8章:过渡时代
东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式微后,崛起了四大地方势力,即萨克森公国、法兰克尼亚公国、施瓦本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在这四大公国当中,法兰克尼亚相对弱势一点。但是对于诸侯来说,选择一个相对弱势的人来当王,最有利于保持自身的地位。因此,东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于公元911年绝嗣后,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被推选为新的国王。 康拉德被称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
康拉德继位之后,面临着内外两大挑战。在王国内部,康拉德受到另外三个强势公国的挑战,国王弱势而地方公爵强势,这就是当时局势的写照。在王国外部,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不断侵袭着日耳曼的土地。是否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两大问题,将标志着康拉德是否能够建立其属于自己的王朝。历史已经证明,康拉德在这两点上都做得不太好。
内政方面,各公国都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不愿听从新王的号令。尤其是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几乎是康拉德的死敌。这个亨利很不简单,相传他当选公爵的时候,正在捕鸟,所以被称为捕鸟者亨利。亨利时常发动叛乱,不服康拉德的统治,康拉德对此几乎毫无办法。
外交方面,马扎尔人步步紧逼,先是击败了巴伐利亚,后又向施瓦本进军。马扎尔人来去无踪,漂浮不定,让整个日耳曼世界非常头疼。这个时候又是那个捕鸟者亨利,一方面大兴城堡,以城堡抵抗游牧民族,另一方面也和马扎尔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战斗。他灵活运用政策,时而与马扎尔人斗争,时而与其讲和。他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管是在内政方面还是对外作战方面,康拉德都不如捕鸟者亨利。康拉德终于接受了这种事实。他在逝世之前留下遗嘱,指定捕鸟者亨利为自己的继任者。于是,一个新的王朝,即萨克森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捕鸟者亨利继位后,同样面临着他的前任康拉德所面对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付国内的地方公爵和国外的马扎尔人入侵。
捕鸟者亨利为了能够得到各大公国的承认,一方面发动军事征讨,以武力对巴伐利亚和施瓦本公爵进行威慑,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做出了不少妥协,允许这些公国拥有种种特权。对外方面,他继续和马扎尔人进行战斗。公元933年,捕鸟者亨利在图林根击败了马扎尔人,打破了马扎尔人此前不可战胜的神话。凭借着这些政绩,捕鸟者亨利暂时稳住了自己的王位。
虽然国内各公爵暂时表示了臣服,但是捕鸟者亨利实际能够管辖的领土,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公国,即萨克森公国。萨克森公国的强悍,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做过介绍。捕鸟者亨利以萨克森公国为基础,进行了东征西讨。在西面,他和西法兰克王国展开了争夺,成功地争取到了对洛林的统治权。在东面,他率军越过易北河,向斯拉夫人居住的区域挺近。他的这种做法,拉开了日耳曼人向斯拉夫人区域东扩的序幕。
捕鸟者亨利的种种努力,初步奠定了德意志国家的雏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捕鸟者亨利一改法兰克王国延续了几百年的继承制度。公元929年,捕鸟者亨利废除了诸子均分的制度,建立了单独继承制度。我们知道,法兰克王国因为诸子均分的制度,不断陷入到分裂和内乱之中。捕鸟者亨利不希望自己的王国也如此,于是做出了这项重大的改革。
单独继承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王国不可分割的政治原则得到了确认。大约也就在捕鸟者亨利确立新的继承制度的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儿子奥托确立为唯一的继承人,即立为王储。至于亨利的其他儿子,也分别得到了自己的地位,有的做了公爵,有的做了主教,但是他们都必须效忠于国王,而不是完全独立的统治者。
自从查理帝国崩溃后,已经持续了上百年的混乱。一个有秩序的时代正在来临,一个相对统一的时代即将来临。德意志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即将拉开序幕。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同样需要一位伟大的君主。这位君主,处处以查理大帝作为自己效仿的方向,他要做查理大帝的继承者,他要开辟一个新的帝国。这个帝国的名字,就叫做 神圣罗马帝国 。
这位开创神圣罗马帝国的伟大君主是谁呢?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讲述。
战胜周围部落。
加洛林家族是一个颇有为颇有神奇色彩的家族,在这个家族中,连续几代都出现了社会上的领袖人物或者说国王,而在这些有勇有谋的领袖人物的带领下,加洛林家族迅速崛起并影响了整个西欧社会在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发展。加洛林家族在发展的顶峰时期,直接成为了一个王朝。
加洛林家族的崛起,其实也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欧洲这片大陆上逐渐定型的一个过程。对于欧洲的发展来说,加洛林家族起了推动和引导性作用。
卡佩王朝(987~1328) Capetian Dynasty 雨果·卡佩在西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五世去世后被选为西法兰克国王,开创了法国的卡佩王朝。事实上加洛林家族此时还有男性后嗣,而卡佩家族只是母系祖先来自加洛林家族。路易五世的叔叔,查理此时还在当他的下洛林公爵。但是法国贵族选择了雨果,抑或是雨果凭借自己的实力。卡佩王朝的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和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风云第8章:过渡时代
本文2023-11-22 02:23: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