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异姓王列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的异姓王列表,第1张

  周朝 姜子牙--齐国

  殷纣王之子武庚

  西汉 (刘邦时期)

  齐王韩信、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韩王信、

  赵王张敖、

  燕王臧荼、

  衡山王(后改为长沙王)吴芮

  闽粤王诸,越勾践后,姓驺氏

  西汉 (吕后时期)

  追封

  吕后生父吕公 宣王

  长兄吕泽 悼武王

  吕释之 赵昭王

  分封

  鲁元公主(吕后女)子张偃 鲁王

  吕台 吕王

  吕嘉,吕台子 吕王,后因骄恣不法被废

  吕产 吕王,后改梁王

  吕禄 赵王

  吕通,吕台子 燕王

  东汉,三国

  汉末魏王曹操

  魏末晋王司马炎

  唐朝

  唐高祖封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氏

  唐高祖封过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氏

  唐中宗封过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

  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

  唐玄宗封哥舒翰为西平郡王

  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

  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

  唐德宗封朱滔为通义郡王,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

  唐昭宗封朱全忠为梁王

  北宋,南宋

  柴(郭)宗训 郑王

  石守信 威武郡王 (追封)

  王审琦 琅琊郡王 (追封)

  高怀德 渤海郡王 (追封)

  符彦卿 魏王 (后周所封,宋因之)

  王景 太原郡王 (宋开国初封)

  慕容延钊 河南郡王 (追封)

  李继勋 陇西郡王 (追封)

  孟昶 楚王 (追封)

  李煜 吴王 (追封)

  刘继元 彭城郡王 (追封)

  钱俶 淮海国王

  邓王

  赵普 韩王 (真宗时追封)

  曹彬 济阳郡王 (追封)

  韩王 (追封)

  杜审进 京兆郡王 (外戚,追封)

  刘通 彭城郡王 (外戚,仁宗时追封)

  郑王 (仁宗时追加封)

  魏王 (仁宗时追加封)

  韩琦 魏郡王 (徽宗时追封)

  张尧佐 清河郡王 (外戚,追封)

  李用和 陇西郡王 (外戚,追封)

  曹佾 济阳郡王 (曹彬孙,外戚)

  沂王 (追封)

  王安石 舒王 (徽宗时追封,高宗削之)

  高士林 普安郡王 (外戚,绍兴时追封)

  高公纪 新兴郡王 (外戚,追封)

  向宗回 永阳郡王 (外戚)

  宁海郡王

  安康郡王

  汉东郡王

  向宗良 永嘉郡王 (外戚)

  童贯 广阳郡王

  何执中 清源郡王 (追封)

  韩世忠 咸安郡王

  通义郡王

  蕲王 (追封)

  秦桧 申王 (追封,宁宗时削)

  岳飞 鄂王 (嘉定时追封)

  吴玠 涪王 (追封)

  吴璘 信王 (追封)

  杨存中 同安郡王

  和王 (追封)

  张俊 清河郡王

  循王 (追封)

  刘光世 安城郡王 (乾道追封)

  鄜王 (开禧追封)

  史弥远 卫王

  孟忠厚 信安郡王 (外戚)

  韦渊 平乐郡王 (外戚)

  吴益 太宁郡王 (外戚)

  卫王 (追封)

  吴盖 新兴郡王 (外戚)

  郑王 (追封)

  李道 楚王 (外戚,追封)

  郑绅 乐平郡王 (外戚,追封)

  杨次山 永阳郡王 (外戚)

  会稽郡王

  冀王 (追封)

  杨谷 永宁郡王 (外戚)

  杨石 永宁郡王 (外戚)

  魏郡王

  明朝 (洪武朝,朱元璋时期)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明太祖,破例加封赵国党为守都王,还赐姓为“王”其为朱元璋之一特类也

  南明

  秦(亲)王:孙可望(叛)

  蜀(亲)王:刘文秀

  西宁(郡)王(后封晋王):李定国

  庆阳(郡)王:冯双礼(降)

  巩昌(郡)王:白文选(降)

  汉阳(郡)王:马汉忠

  延平(郡)王:郑成功等

  清朝

  平西王:吴三桂

  靖南王:耿仲明

  定南王:孔有德

  平南王:尚可喜

  义王: 孙可望

第一次亲征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成祖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为消除边患,成祖决心亲征。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二月,成祖调集50万大军。五月八日,明军行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成祖将之更名为“饮马河”)流域,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鲁台则向东逃。成祖亲率将士向西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位于今蒙俄边境)大败本雅失里。 成祖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向东攻击阿鲁台,双方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杀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此时天气炎热,缺水,且粮草不济,成祖下令班师。鞑靼部经过明军的这次打击,臣服于明朝,并向明成祖进贡马匹。成祖亦给予优厚的赏赐,阿鲁台接受了成祖给他“和宁王”的封号。

第二次亲征

明军在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出征鞑靼后,瓦剌部趁机迅速发展壮大,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瓦剌军进驻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窥视中原。明成祖决心再次亲征,调集兵力,筹集粮饷。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二月,明军从北京出发,六月初三,明军在三峡口(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击败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杀敌数十骑;初七日,明军行至勿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瓦剌军3万之众,依托山势,分三路阻抗,成祖派骑兵冲击,引诱敌兵离开山势,遂命柳升发炮轰击,自己亦亲率铁骑杀入敌阵,瓦剌军败退,成祖乘势追击,兵分几路夹击瓦剌军的所扑,杀敌数千,瓦剌军纷纷败逃。此役,瓦剌受到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同时,明军也伤亡惨重

第三次亲征

背景

瓦剌被明军打败,鞑靼趁此机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从而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

经过

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成祖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经过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出击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鞑靼首领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成祖下令停止追击。明军在回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九月,回师北京。成祖第三次出击漠北,虽对鞑靼部有一定的打击,但成效不大,并没彻底解决盘据漠北的蒙古三个部落对明国边境的滋扰。

第四次亲征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成祖闻悉后决定再次亲征。明军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并得知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其部已溃散,明军暂时驻扎不前;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在黄河以北击败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明,成祖随即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十一月,明军班师回京。

第五次亲征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鞑靼部的作战。是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成祖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至此蒙古势力暂时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无力再作大规模远征。

项羽时期: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昂、申阳河南王、韩王郑昌、代王赵王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西汉初:

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韩王韩王信、南越王赵佗、闽越王无诸

东汉末年:

魏王曹操(后篡汉建立曹魏)

东晋:

宋王刘裕(后篡东晋建立刘宋)

南朝刘宋:

齐王萧道成(后篡刘宋建立萧齐)

南朝萧梁:

陈王陈霸先(后篡萧梁建立陈)

曹魏时期:

吴王孙权(后独立)

晋王司马昭(后篡魏建立西晋)

北朝东魏:

齐王高澄(后篡东魏建立北齐)

唐朝:

燕王罗艺、吴王杜伏威

汉阳王张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平阳王敬晖

汾阳王郭子仪、临淮王李光弼

通义王朱滔、南平王李希烈

梁王朱全忠

明朝:

扬王陈公(朱元璋的外祖父)、徐王马公(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定远王沐晟

河间王张玉、定兴王张辅、宁阳王张懋、忠勇王金忠

清朝:

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

明成祖五征漠北北元政权。

背景:

公元1368年7月,明朝军队攻占大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仓皇北逃回大漠老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朝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结束,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在,“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三番两次派大军深入北方,想彻底消除来自北方蒙古的隐患。然而,由于补给困难、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原因,明军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未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应付北元对明朝的威胁,迁都北京,是为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天子守边”。

成祖朱棣连年北征,也和他想得到传国玉玺的心理有一定关系。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接连对蒙古诸部用兵,除了防边的用意外,也有想得到传国玉玺的动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才子解缙上万言书,即有“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的话。如无此事,解缙决不敢妄加评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太学生周敬心上书,对此说得更清楚:“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臣民万口一词,是因为没有得到传国玉玺,陛下想要得到它罢了。”

过程简介:

永乐年间,明成祖五次率兵亲征,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这就是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永乐七年七月,成祖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八月,丘福率军出塞,前锋抵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岸,歼灭了靼鞑的游兵,乘胜过河,俘敌官员1人。丘福不顾诸将劝阻,对俘虏的话信以为真,并让其为向导,结果,孤军深入,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五将军皆殁,全军覆灭。败讯传至朝廷,朱棣大为恼怒。为了消涂边患,决计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随军队行动。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三月出塞,抵凌霄峰(今河北张北东北)。四月,抵阔滦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五月初,进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朱棣更名为“饮马河”。本雅失里闻讯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辎重孳畜,仅率七骑西逃瓦剌部。太师阿鲁台则东逃。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攻击阿鲁台,双方交战于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亲率精骑直冲敌阵,阿鲁台坠马,然后逃遁。朱棣乘机追击,斩杀无数。这时,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

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仗恃势强,出兵袭杀了本雅失里,并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阿鲁台还率余部奔至明长城附近。与此同时,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朱棣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也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决定亲率30万大军征讨瓦剌部。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车驾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从行。四月,师至兴和(今河北张北),举行大规模阅兵式。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瓦剌军遂大败。朱棣顺势追击,并分兵三路夹击瓦剌军的反扑,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剌军败遁。瓦剌部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朱棣为此致书劝止阿鲁台,但阿鲁台不予理会,依旧我行我素。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竟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击杀明都指挥王祥。为了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朱棣决意第三次亲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调用驴34万匹,车177500多辆,挽车夫235000多人,共运载粮食37万石,随大军出征。三月,车驾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军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之鸡鸣山时,阿鲁台闻悉朱棣亲证,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命暂缓追击。

五月,师过偏岭(今河北沽源南),举行阅兵式。朱棣告谕兵将:“兵行犹水,水因地而顺流,兵因敌而作势,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为了鼓舞士气,朱棣作平虏曲,供将士传唱,七月,师至煞胡原,俘获阿鲁台部属,从而得知阿鲁台丢马弃甲从阔滦海北遁。朱棣惧重蹈丘福深入陷没之覆辙,下令停止追击。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为阿鲁台之羽翼,遂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部。师至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兀良哈部得知明军来攻,仓皇西逃。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九月初,回师至北京。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决意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闻悉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宴请从征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九月上旬,师至沙城(今河北张北北)。阿鲁台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朱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余者皆有赏。十一月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命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得知阿鲁台远遁,分兵搜抄,未见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

作用: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亲征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以为频年用兵,戎马资储丧失不少,且粮储不足,不宜兴师。但是,这五次出征在当时也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但成祖的“五征漠北”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蒙古的问题。

捕鱼儿海战役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进军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附近)。

自从元顺帝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带领百官部属从元大都出逃之后,这个以元帝为首小朝廷经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统激战,至此基本上已经瓦解。

捕鱼儿海战役是北元贵族遭到的最大的失败,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威胁。

洪武年间蓝玉捕鱼儿海之战和永乐皇帝五征漠北都是打击漠北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都沉重打击了北元残余势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的威胁。

其实我们常说的明朝不封异姓王不是很准确,因为像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等都是存在的,唯一区别是这些异姓王是在死后追封的,而且其后代没有资格继承,而整个大明期间唯一一个异姓王还是外族人,他就是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他被朱棣赐汉名金忠,封忠勇王。而为何忠勇王金忠没有立功就让朱棣直接打破自己父亲朱元璋所设下的不得封异姓王铁律。其实封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为异姓王是朱棣在多方面综合考虑才做出的举动。

首先就是朱棣当时正处于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窘境当中,为何说是窘境?因为这一次的北伐又失败了,因为当时的蒙古大军在朱棣的大军到来之前就已经逃遁了,当时的历史记载是这样的,根据《明史·金忠传》记载:“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想想看朱棣兴师动众带着六师大军深入蒙古草原寻找蒙古军队,而蒙古军队王庭在朱棣到来之前就远遁了,让兴师动众前来讨伐蒙古军队期望开疆扩土来为自己增添声望的朱棣算是大失所望,这样的一无所获,也会让朱棣很没有面子,而当时的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归降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功绩,所以在时机恰当之下,朱棣才会做出这个决定。

其次封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其实只是个虚衔,而且蒙古王子也先土干封王算是朱棣的千金买马骨的行为,为了更好的收买人心才做出的决定。

最后其实也先土干的忠勇王的水分很大,从史料上记载的就能够看出来,其实他的这个王连公、侯都不如,为何?《明太宗实录》记载:“赐宴,命金忠坐侯之下,伯之上。”当时的爵位制是王、公、侯、伯、子、男。由此可知虽然也先土干是王,但是地位并不算很高,无权无地,自然引不起任何人的不满。

而也正是这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忠勇王也先土干成了大明王朝276年里唯一的异姓王。

中国古代的异姓王列表

  周朝 姜子牙--齐国  殷纣王之子武庚  西汉 (刘邦时期)  齐王韩信、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韩王信、  赵王张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