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第1张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你好!我想问你是安徽哪里的?我们六安左姓是,传家绪益昌,上面好象是远字辈分。远上面好象是修字辈分。我是益字辈分。95年我们这边修了家谱续辈分是,敬维守本立,克绍祖功长!我们是六安金安区的

左氏

据《吕览》载,黄帝时有小臣左彻,为左姓之始。  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如楚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左氏历史名人

1、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今淄博市)人,官秘书郎,貌陋口讷而博学能文。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谧诛,归乡里专事著述,曾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至今仅存14篇,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2、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贪官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奏章获得皇帝赞赏,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开垦农田。光斗还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由于光斗的倡导和躬亲力行,使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并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光斗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书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3、左懋第:(1601一1645),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称“明末文天祥”。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历任陕西韩城县令、户部兵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侍正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诸府,督师经理河北军务。封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韩城有苏武墓,任韩城县令的左懋第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作人气节,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知韩七年,以出色的政绩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委、国计虚耗四弊,上书奏请纳监、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求得偏安,准备向入关的清廷割地求和,派左懋第担任使臣。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请求另择合适人选。遭朝廷拒绝后,左懋第迫于君命,只得屈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临行前力主加强战备,他愤慨上书以为辞行道:“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1644年7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受到清廷的冷遇,谈判中据理力争,与清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始终保持了凛然民族气节。后离京南回,清廷中途变卦将左追回,关押在太医院,派200名士兵严加看守。左懋第题字门上:“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泰然面对种种威胁利诱。见劝降不成,清廷将左严刑拷打后关入水牢。顺治2年(1645年)6月,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审讯左懋第,曰:“今日降,今日富贵矣。”左仍严厉斥责,坚贞不屈,遂被押往菜市口,左面南朝拜,从容就义,时闰月六月二十日。后清廷谥号忠贞。清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著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

4、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以骁勇善左右射,为侯恂所识拔。后拥兵多至80万,驻武昌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作战多年,为明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部队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宁南候。后起兵讨马士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军至九江,病死,终年46岁。

5、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寸,湖南湘阴人,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代表人物。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五年在福州创立福建船政局,成为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同年调任陕甘总督,先后镇压了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大军入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准备收复伊犁地区,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光绪三年在兰州筹设织呢局。光绪七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出兵抗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终年73岁。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6、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7、左权:(1905-1942),1905年3月13日生于湖南醴陵黄茅岭。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2月加入中国***。12 月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在闽西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长、新十二军军长。1931年5月调任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处长。1932 年1月任第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军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6月,受诬陷,被降职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并受留党察看八个月的错误处分。1933年12月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第一军团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多次战斗。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1936年5月任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11月与聂荣臻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善于把握全局,考虑问题周密。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主持召开参谋长会议,制订司令部工作条例,健全司令部的机构和工作制度。1940年2月,兼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3月指挥所部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8月至10月,与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并为这一战役命名。1941年11月,指挥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歼灭日军八百余人。12月就留党察看问题向中共中央写信申诉。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进行“铁壁合围”,25日,他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不幸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在邯郸除建有左权陵墓外还建有左权纪念馆。他学识渊博,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在军事理论方面论著颇丰,多有建树,发表《论坚持华北抗战》等文四十余篇。他还和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

8左婉洵:[清]女。江苏武进人,锡蕙姊,行一。工花卉翎毛,适同邑庄乃洊。子庄祝三,传其业。《常州左氏宗谱》

左丘明(约前540-前452),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或为讲诵历史及传说的史官。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左雄(-138),东汉政论家。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州东北)人。字伯豪。官尚书令,在朝言事切直。反对豪族贪猾,多所检举。他也讲“灾异”,不脱董仲舒一派儒者影响。但在劝导当道“宜循古法,宁静无为,以求天意,以消灾异”的形式下,揭露统治者“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一人独法,举宗群亡”等虐政。

  左悺(-165),东汉宦官。河南平阴(今河南孟津东)人。桓帝时为小黄门使,因与单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谋诛外戚梁氏,任中常侍,封上蔡侯,为“五侯”之一。骄横贪暴,兄弟亲戚都为州郡刺史、太守。后被司隶校尉韩演劾奏,自杀。

  左慈,东汉末方士。字元放,庐江(今属安徽)人。少居天柱山,习炼丹。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是葛玄之师。东汉丹鼎派道教道术系由他一脉相传。传说尝与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后操欲杀之,而隐身循形;复见于阳城山头,再逐而隐入羊群,卒不可得。见《后汉书·左慈传》。

左芬(-300),西晋女文学家。一作左棻,字兰芝,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左思之妹。少好学,善作文,武帝闻而纳之。泰始八年(272年)拜修仪,后为贵嫔,因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弱多病,常居薄室。每有方物异宝,帝必诏为赋颂,由是屡获恩赐。今存诗、赋、颂、赞、诔等二十余篇,多为应诏之作。原有集,已佚。

寻找山东菏泽巨野左姓家谱。我是濉溪的。我爸爸是传字辈。我是佰字辈。 功传佰继康。润广兆玉祥。求后续

姓氏简介:

  左姓汉族常见姓氏,左姓在《百家姓》中名列121名,人口很多,有出自官和国名,或者出自姜姓、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而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历史上的左姓名人也有很多:左延庆、左雄、左慈、左思、左丘明、左宗棠等等,不胜枚举。左姓宗祠有一四言通用联“作春秋传;成蹇谔名”,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下联典指东汉涅阳人左雄。

  姓氏由来:

  源出一: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的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及《吕览》记载:“古有左国(今山西吕梁方山),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据说,左彻为远古时期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其他立国之人无传,其后裔子孙遂承袭以先祖之国名为姓氏,世代称左氏至今,故左氏族人多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ǔ(ㄗㄨˇ),今读作zuǒ(ㄗㄨㄛˇ)亦可。

  源出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左史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例如,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设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在楚威王熊商执政时期(公元前339~前329年),设有左史官倚相,均为左史官。在左史戎夫、左史老、左史官倚相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左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其中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四: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引官职称谓而为姓氏者,如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等,皆为军制统领的官职称谓,其子孙后裔引为姓氏,成为复姓。如在史籍《左传》中就记载有:“公子目夷为左师,其后为氏,秦有左师触詟。晋先蔑为左行,其后为氏,汉有御史左行恢……”在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五:

  源于犹太族,出自宋朝时期入迁中原的犹太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宋王朝时期,有大量犹太民族留居于中原地区(今河南开封),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按汉俗取汉字单姓“左”为姓氏,称左氏。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文化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绰罗斯氏,源出厄鲁特蒙古喀尔喀中路二旗,即外扎萨克都尔伯特部、赛音诺颜部,其在明朝时期是蒙古民族最强大的部落之一,经常侵扰明朝境地,后世居厄鲁特地区(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青海、宁夏一带)。后有满族、裕固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olos Hala。

  蒙古族绰罗斯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左氏,满族、裕固族绰罗斯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左氏。

  源出七: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左氏,源于回族海氏大族,出自海南回族海氏家族。海南回族海氏,其先祖为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从军征至海南,后渡海落籍于琼山左所(今海南海口),后裔子孙多为海氏,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是海答儿的五世孙。海南回族海氏家族中,有一分支族人后以居地名称为汉姓,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八: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云南腾冲)、蒙化府(今云南巍山)等地的土司中有左氏,系彝族姓氏,源出中央政府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在其过程中引用汉姓为氏,多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今云南省巍山少数民族彝族中多有左氏,即其沿袭而来。

  该支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源出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哈思呼氏,亦称哈斯虎氏,满语为Hasihu Hala,汉义“左”,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清朝中叶以后即冠汉姓为左氏。

从姜太公封齐、庶子印以丘为姓,到娄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乱迁鲁,左丘明的先人经过了自“姜”而“丘”,由“丘”改“左”的姓氏转换,同时也经历了齐、楚、鲁三地的坎坷迁移,可以说是家世遥远、演变曲折。

左丘明的儿子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子启同样博学多才,长期做鲁国的大夫。四代孙诚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才华出众。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十五代孙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愿为王莽效力,担心王莽加害自己,于是改姓为丘,逃避到陶阳隐居起来。

都君邱氏姓氏出于左丘明。《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曰:“丘氏,鲁左丘明之后。”是左丘明后裔有姓邱氏者或邱氏有出左丘明者在东汉文献有证。丘、邱通用,耳旁为后加。左丘明及其早期后裔姓左,与都君邱氏在两汉之际改左为邱相连贯。

按《精舍志》记载,肥城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这支后裔世系清楚,两千多年来一直居守故邑祖墓。左丘明后裔邱氏宗族世守都君,其家谱《左传精舍志》所记左丘明以来的世系,北宋初年以后可靠资料日多,有不少史籍、方志、碑记、诗文等作证,可以不用怀疑。宋代以前从东汉初年开始渐有零星的佐证资料。汉人《风俗通义》谓邱氏出于左丘明。北齐《魏书·地形志》、唐《元和郡县志》都记载了左丘明墓,地址与都君吻合。

然《前汉书·鲍宣传》中凡王莽征召不出者具列姓名,其中并无邱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筑左传精舍,使欲盖弥彰?” ⑦礼部驳议看似不无道理,但毕竟有些不顾历史变迁而过于苛求古本。又王莽征召人才甚滥,《鲍宣传》焉能包罗“具列”不出者名单,而建左传精舍时已时过境迁,岂得谓其欲盖弥彰,后辈应该历史地去看待左传精舍与邱氏家谱的出现。东汉初年它们出现之前,左丘明后裔在文献中没有任何踪迹,这与《左氏春秋》原为独立编年史、尚未向《春秋》学演变相一致,如果当时有其踪迹才是怪事。西汉经学的兴盛和刘歆对《左氏春秋》的珍重使其开始向传演变,嗜好经古文学的王莽寻求左丘明后裔本在情理之中,而丘明后裔却不知是福是祸,不敢轻易登上王莽的险船。东汉初年江山易手,经学统治地位依然,尽管经今古文学家对《左氏》是否传《春秋》还在进行争论,时代却给邱氏提供了借经人仕和光宗耀祖的良好条件,于是邱氏宗族便开始有所活跃。对于古代重视宗统的文化家族,15代世系的记忆并非难事,所以“邱堂纂续旧谱”当有所据,尽管这段时期文献无征,但结合历史去看倒也基本可信。

可以说,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他们世居祖地,战国、西汉默默无闻,到新莽时改左为邱,东汉初年随着《左氏》传经而大修祠堂家谱,其后便在文献中逐渐露出了清晰面貌。

《左传精舍志》的主体资料基本可信,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不过左丘明与楚左史倚相没有血统关系,“姓谱”部分多属伪托。从现有资料看,左丘明后人当有左、邱二姓,其中作为嫡系后裔的肥城都君邱氏宗族比较可信,其余各地左、邱两姓中的旁支后裔尚有待探讨。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精舍志》 卷五《谱系志》“姓谱”云:“太公封于营邱?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又云:“(邱明世为鲁左史官)因以左为姓氏,其后裔?去左袭邱,隐居陶阳,复以邱为姓氏。”“世系”对改姓记载同于“姓谱”。卷四《艺文志》所收“宋祥符二年平阴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碑记亦谓“乃避新莽之乱,去左袭邱。”这些资料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丘明当有左、邱两姓后裔,二是邱姓并非皆出丘明。

按“世系”所录,左丘明及其后人为左姓时共15代,15代中第4、8 、9 、1 2四代各生二子,第6代生三子,其余各代都是单传。“世系”专记嫡长子,嫡长子所生之次、庶子或许有所忽略,因此所谓单传未必就是实际上的单传,旁支当比“世系”所录更多。即以“世系”所录计算,嫡长子一支始终为一,旁支在不同时间的四代中杈出有六,六支尚会继续分杈,是两者比例至少为1:6。邱起改姓时,第4、6两代的半数旁支与嫡长子的血缘关系己隔10代左右,8、 9代两个旁支也早已出了五服。他们或许已经迁离故土,或许继续守居祖墓,前者应当继续姓左,后者也不一定全部追随邱起改姓邱氏。例如,据《大明一统志》《山东通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献录》等方志记载,定陶一带有陶丘,或名左山,有左丘明墓及左姓居民;又据地方调查,今汉上南陶村有不少左姓居民,皆奉左丘明为远祖。邱起“隐居陶阳”当与彼两地相关,很可能正是投靠那里的旁支同宗隐居。旁支后裔迁离故土定居,起一始祖坟墓供奉并不奇怪。上述两地左姓或许就是邱起之前左氏旁支后裔,不可轻易予以否定。邱起之前旁支保留左姓,且宗族规模应该大于改为邱姓的嫡支,邱起之后嫡支改为邱姓,是左丘明当有左、邱二裔。 《姓谱》所谓太公支子以邱为姓,在《风俗通义佚文·姓氏》《通志·氏族略》《姓考》等姓氏文献中查之有据,是邱姓有出于周初姜太公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邾大夫丘弱,是邱姓有出于春秋邱弱者;《风俗通义佚文·姓氏》云“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是邱姓有出于西汉丘俊者。三者皆非左丘明后裔。又据《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汉代有常丘、商丘、瑕丘、蛇丘、佘丘、虞丘、渠丘、葘丘、谢丘等复姓,多为后世不见,或许去复为单而成邱姓。古人依邱而居即可姓邱,是邱姓多源,不出于左丘明者多也。左姓多出于左职,左职并非仅有左史,左史并非仅有左丘明,《淮南子·览冥训》《史记·龟策列传》有商末左强,是左姓亦为多源格局。 尚若倚相、孔子、左丘明系同一代人。孔子(前551-前479)生卒年代明确,无须考证。倚相始见《左传》昭公十二年,是年即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上文《精舍志》所云倚相事即本《左传》。当时倚相随军出征,能读《三坟》等书,年龄不会少于20岁。有人研究以为,“(楚)左史应是倚相与左史老的氏称”,“晋楚左史皆系氏称,氏称源于官名”,“楚左史当来自于晋左史”,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与栾氏一起逃奔到了楚国”。其说并非毫无根据,倘若成立,则倚相不出于齐。另据《汉书·古今人表》倚相在时序上居于丘明之后。如果左丘明确系楚左史倚相之孙,则左丘明的家世或许可以向前追溯,但文献证明两人根本没有血统关系。

而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左丘明的姓名及其里籍、墓地等,却多有不同见解,有说枣庄峄城人。2000年9月2日至4日肥城市举办了中国首次左丘明文化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近40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海内外丘氏宗亲代表云集肥城,进行学术交流。大会有20多件论文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根据掌握的材料认定,左丘明的墓地与故里均在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是丘(邱)氏的祖先。大会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会。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在这里可东向齐都,南顾鲁城,表达了左丘明的齐鲁情缘。有关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魏书·地形志》。言:“东平郡领县七:无盐、范、须昌、寿张、平陆、富城(汉晋属。有富城、卞城、武强城、左丘明冢) 刚。”富城遗址位于肥城市王庄镇,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庄、桃园、石横、湖屯等乡镇。《汉书人表考》也载:左丘明“葬泰安肥城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宋王去非诗《题左丘明墓》也准确说明了其位置。诗中说:“寺压古坟阙已摧,坟前古树已凋衰。未能迁寺还封树,每到都君一泪垂。”清俞正燮在《左丘明墓考》中,更依据《水经注》《魏书》《通志》《元和郡县志》《天顺一统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东平、峄(山)、曹(县)说,认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审矣!”。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