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王?有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
周贞王也就是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前441年在位)。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分晋。
周贞定王,(卒於前441年),姓姬,名介,东周君主,谥号贞定王。他是周元王的儿子。 史记称为周定王。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史记 周本纪》
据本氏族谱(此为今湖北省监利县等地支系所存族谱)记载:
萧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为微子十三世孙。
微子,帝乙长子,纣王之兄,名启。周成王时,微子代续殷,受封于河南商邱,国号宋,即清之河南归德府商邱县。因其传至十余世,先后产生了孔、戴、皇甫、华、萧等姓氏,故为河南宗派之祖,我族尊之为发姓祖。
自微子下传,至太心公以前,萧氏祖先皆有名无姓。太心公为“微子十三世孙,光公之子,生周平王时。庄王三十五年,宋大夫南宫万弑君闵公而立公子游。公仗义率宋室载武宣穆庄五公之子孙,以师伐之,杀其党南宫牛及子游等,而立公子御说是为桓公。又将猛获南宫万等醢之,以平乱有功,遂封食采萧邑,今徐州萧县是也,为宋附庸。惠王七年,公朝于周,加封萧邑为萧国,因封赐姓,是为萧姓得姓始祖,地属古之沛郡,故为沛郡宗派。”
派行引 :始祖仗大义 率师平乱臣
贤君赖翼佐 宋室藉安宁
太心公为二子取名为祖殷、祖宋,正显萧氏出处。而二孙名史、传,则示开创家乘。始祖妣燕氏,为燕桓侯之女,封一品夫人。
第二世祖殷公妣为秦德公之女,自此与秦氏世代交好。第三世史公妣为秦穆公之女,第四世简公妣为秦穆公孙女康公之女,第五世尚义妣为秦共公之女,第六世馥公妣为秦桓公之女。
尚义公,“字善长,生周襄王时,立为世子,父薨嗣位,食采萧国。好客,礼贤下士,爱民。周定王十年甲子冬十二月,楚子恶其强盛,举兵侵萧,宋华椒以蔡人救之。公囚熊相宜寮及公子丙,楚子曰‘勿杀,吾即退’,公杀之,楚子怒,遂围萧,萧溃,势渐衰弱。”
至二十世,谱中所载惟有三人:旃、旌、显。
引申:
曾在一本记叙百家姓氏起源的书中看到,萧氏起源于梁武帝萧衍,而后来又知有文记载衍公乃萧何二十五世孙。其实,关于姓氏起源的资料,最真实最全面莫过于各家家谱。据谱推本溯源,衍公确是何公二十五世孙。可能是现存的萧氏本家几乎全为衍公之后吧!因为古代除了皇帝,人类繁衍并不昌盛,始祖创萧氏,传至十世也只有四人。从何公到衍公世系分支也并不浩繁,且何公之后萧氏逐步衰退,直至其二十四世孙道成公成为皇帝,道成公一族才显赫起来。后来道成公侄子嗣位后,又对道成公子孙及旁系血亲大肆杀戮,直至衍公之兄。
其它说法: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周王朝在这791年间共传30代37个帝王,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如下:西周: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周成王——姬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周康王——姬钊,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周昭王——姬瑕,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81年—前963年周穆王——姬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2年—前908年周共王——姬繄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07年—前896年周懿王——姬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5年—前871年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0年—前862年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周厉王——姬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3年—前841年周宣王——姬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前782年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周携王——姬余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760年。
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嬴子楚的儿子)
秦二世皇帝嬴胡亥(嬴政的儿子)
汉朝
西汉
汉高帝刘邦(刘煓的儿子)
汉惠帝刘盈(刘邦的儿子)
汉高后吕雉(刘邦的妻子称制)
汉文帝刘恒(刘邦的儿子)
汉景帝刘启(刘恒的儿子)
汉武帝刘彻(刘启的儿子)
汉昭帝刘弗陵(刘彻的儿子)
汉宣帝刘询(刘彻的曾孙)
汉元帝刘奭(刘询的儿子)
汉成帝刘骜(刘奭的儿子)
汉哀帝刘欣(刘奭的孙子,刘骜的侄子)
汉平帝刘衎(刘奭的孙子)
孺子婴刘婴(刘询的玄孙)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刘钦的儿子)
汉明帝刘庄(刘秀的儿子)
汉章帝刘炟(刘庄的儿子)
汉和帝刘肇(刘炟的儿子)
汉殇帝刘隆(刘肇的儿子)
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周平王——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携王——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周桓王——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庄王——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僖王——胡齐(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周惠王——阆(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郑(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周顷王——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简王——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周灵王——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周景王——贵(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猛(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匄(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周元王——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周贞定王——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去疾(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叔(公元前441年)
周考哲王——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周威烈王——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周元安王——骄(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夷烈王——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圣王——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周慎靓王——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赧王——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 秦侯 ( 前857—前848年 )
▪ 公伯 ( 前847—前845年 )
▪ 秦仲 ( 前844—前822年 )
▪ 秦庄公 ( 前821—前778年 )
▪ 秦襄公 ( 前777—前766年 )
▪ 秦文公 ( 前765—前716年 )
▪ 秦靖公 ( 未即位 )
▪ 秦宪公 ( 前715—前704年 )
▪ 秦出子 ( 前703—前698年 )
▪ 秦武公 ( 前697—前678年 )
▪ 秦德公 ( 前677—前676年 )
▪ 秦宣公 ( 前675—前664年 )
▪ 秦成公 ( 前663—前660年 )
▪ 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
▪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
▪ 秦共公 ( 前608—前604年 )
▪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
▪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
▪ 秦夷公 ( 未即位 )
▪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
▪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
▪ 秦二世 ( 前209—前207年 )
▪ 秦王子婴 ( 前206年 ) 吕氏齐国 姜姓吕氏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吕尚 前1046年—前1015年 32 即太公望,小说俗称姜太公、姜子牙
2 齐丁公 吕伋 前1014年—前976年 39
3 齐乙公 吕得 前975年—前932年 44
4 齐癸公 吕慈母 前931年—前880年 52
5 齐哀公 吕不辰 前879年—前868年 12
6 齐胡公 吕静 前867年—前860年 8
7 齐献公 吕山 前859年—前851年 9
8 齐武公 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 26
9 齐厉公 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9
10 齐文公 吕赤 前815年—前804年 12
11 齐成公 吕脱 前803年—前795年 9 其名一作说
12 齐前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 64
13 齐釐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 一作齐僖公
14 齐襄公 吕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2
15 齐前废公 吕无知 前686年 1
16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43 春秋五霸之一
17 齐中废公 吕无诡 前643年 1 一名无亏
18 齐孝公 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 10
19 齐昭公 吕潘 前632年—前613年 20
20 齐后废公 吕舍 前613年 1
21 齐懿公 吕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4
22 齐惠公 吕元 前608年—前599年 10
23 齐顷公 吕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17
24 齐灵公 吕环 前581年—前554年 28
25 齐后庄公 吕光 前553年—前548年 6
26 齐景公 吕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58
27 齐晏孺子 吕荼 前489年 1
28 齐悼公 吕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4
29 齐简公 吕壬 前484年—前481年 4
30 齐平公 吕骜 前480年—前456年 25
31 齐宣公 吕积 前455年—前405年 51
32 齐康公 吕贷 前404年—前379年 26 前391年,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
田氏齐国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为诸侯
2 齐侯剡 剡 前383年—前375年 9
3 齐桓公 午 前374年—前357年 18
4 齐威王 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称王
5 齐宣王 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
6 齐湣王 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7 齐襄王 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
8 齐王建 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灭齐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38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36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24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2
燕郑侯 前764年-前729年 36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18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13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7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33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40
燕前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16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15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13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19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6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4
燕惠公 前544年-前536年 9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7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5
燕平公 前523年-前493年 31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38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16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24
燕简公 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42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11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齐宣王 妫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3
燕昭王 姬职 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至西楚)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楚熊蚤 熊蚤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2 楚熊丽 熊丽
3 楚熊狂 熊狂
4 楚熊绎 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
5 楚熊艾 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6 楚熊黵 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7 楚熊胜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杨 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9 楚熊渠 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10 楚熊挚 熊挚 前876年 1 又作熊挚红
11 楚熊延 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12 楚熊勇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13 楚熊严 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
14 楚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15 楚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16 楚熊咢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
17 楚若敖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
18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19 楚厉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蚡冒
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1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7年 13
22 楚杜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28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芈熊员
29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楚王比 熊比 前529年 1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5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36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37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38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39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40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42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3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44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1
45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 16
48 楚后怀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楚义帝 , 前205年为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退位时间
唐叔虞 姬叔虞 前1033
晋侯燮 姬燮
晋武侯 武侯 姬宁族
晋成侯 成侯 姬服人
晋厉侯 厉侯 姬福 前859
晋靖侯 靖侯 姬宜臼 18 前858 前841
晋釐侯 釐侯、僖侯 姬司徒 18 前840 前823
晋献侯 献侯 姬籍 11 前822 前812
晋穆侯 穆侯 姬弗生 27 前811 前785
晋殇叔 殇叔 姬殇 4 前784 前781
晋文侯 文侯 姬仇 35 前780 前746
晋昭侯 昭侯 姬伯 6 前745 前740
晋孝侯 孝侯 姬平 16 前739 前724
晋鄂侯 鄂侯 姬郤 6 前723 前718
晋哀侯 哀侯 姬光 9 前717 前709
晋小子侯 姬小子 4 前708 前705
晋侯缗 姬缗 27 前704 前678
曲沃桓叔 桓叔 姬成师 14 前744 前731
曲沃庄伯 庄伯 姬鳝 15 前730 前716
曲沃武公(前678年受王命称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 武公 姬称 39 前715 前677
晋献公 献公 姬诡诸 26 前676 前651
晋惠公 恵公 姬夷吾 14 前650 前637
晋怀公 怀公 姬圉 1 前637 前637
晋文公 文公 姬重耳 9 前636 前628
晋襄公 襄公 姬欢 7 前627 前621
晋灵公 灵公 姬夷皋 14 前620 前607
晋成公 成公 姬黑臀 7 前606 前600
晋景公 景公 姬据 19 前599 前581
晋厉公 厉公 姬寿曼 8 前580 前573
晋悼公 悼公 姬周 15 前572 前558
晋平公 平公 姬彪 26 前557 前532
晋昭公 昭公 姬夷 6 前531 前526
晋顷公 顷公 姬弃疾 14 前525 前512
晋定公 定公 姬午 37 前511 前475
晋出公 出公 姬凿 23 前474 前452
晋哀公 哀公、懿公、敬公 姬骄 18 前451 前434
晋幽公 幽公 姬柳 18 前433 前416
晋烈公 烈公 姬止 27 前415 前389
晋孝公 孝公、桓公 姬颀 32 前388 前357
晋静公 静公 姬俱酒 8 前356 前349 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周公 姬旦 前1041年 1 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
2 鲁公 姬伯禽 前1040年-前997年 43 周公旦长子;平淮夷、徐戎;作《费誓》
3 鲁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4 伯禽子;其名《世本》作“就”
4 鲁炀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6 伯禽子,考公弟;一名怡
5 鲁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14 炀公子
6 鲁魏公 姬沸 前973年-前924年 50 炀公子,幽公弟;弑幽公自立,当年改元
7 鲁厉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37 魏公子
8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32 魏公子,厉公弟
9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5年 30 献公子
10 鲁武公 姬敖 前824年-前816年 9 献公子,真公弟
11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9 武公子,周宣王擅立武公少子戏为鲁太子
12 鲁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11 武公孙,太子括子;与国人杀懿公后自立
13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27 懿公子;周宣王率诸侯伐鲁,杀伯御后立
14 鲁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46 孝公子
15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11 惠公庶子;摄政行君事;被公子翚弑
16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18 惠公子;前694年在齐被公子彭生所害
17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32 桓公子
18 鲁闵公 姬启方 前661年-前660年 2 庄公子,斑弟;庆父立其为君
19 鲁僖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33 桓公子,庄公弟
20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18 僖公子
21 鲁宣公 姬馁 前608年-前591年 18 文公子
22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18 宣公子
23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31 成公子;亲朝晋平公
24 鲁君野 姬野 前542年 1 襄公子
25 鲁昭公 姬裯 前541年-前510年 32 襄公子,野弟
26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15 昭公子
27 鲁哀公 姬蒋 前494年-前468年 27 定公子
28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31 哀公子
29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21 悼公子
30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33 元公子;摆脱了三桓专政
31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30 穆公子
32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9 共公子
33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康公子
34 鲁平公 姬旅 前322年-前303年 20 景公子;《史记》载其名“叔”
35 鲁湣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23 平公子;《史记》作“文公”
36 鲁顷公 姬雠 前279年-前256年 24 文公子;楚考烈王灭鲁,迁顷公于下邑
中文名:姬班
别 名:周匡王
国 籍:中国东周
民 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前607年
职 业:东周君王
父 亲:周顷王
弟 弟:周定王
姬班,是周顷王姬壬臣之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其父周顷王去世,姬班即位,是为周匡王。周匡王六年(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十月乙亥日,姬班病死 ,葬处不明,死后的谥号为匡王(谥法曰:贞心大度曰匡),由弟姬瑜即位,是为周定王。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
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 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姬班死后的谥号为匡王。
黑龙江省
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辽宁省
辽宁大连秦氏字辈:“凤正昌家运”。
江苏省
江苏沭阳秦氏字辈:玉世永镇兴诗立礼守义官仁
陕西省
陕西户县秦氏字辈:“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
山西省
山西汾阳秦氏字辈:“文光朝极贵世瑞锦天成”。
广西省
广西桂林秦氏字辈:“辅仕高立秀嘉万大珊春志文龙启习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长富贵荣华远祖德积庆祥”。
河南省
河南焦作秦氏字辈:“天云玉树子容发洪振家生”。
天津
天津秦庄子秦氏字辈:越枝诵 应汝文之成 万育国廷克 永德(荫)凤嘉际 云景树明开 庆恩兆义大 辅少步学长
其它
秦氏一支字辈:“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辈:“尚德光先成崇伦达后人传家大友道永远扬声名”。
秦氏一支字辈:“挺克永德凤佳吉”。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姓氏溯源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伯益是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伯益。舜帝,姚姓,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大门
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1]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屋檐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按鲁有秦堇父,其子秦丕兹,拜孔子为师。秦周、秦遗,,盖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为季公鸟季氏,鲁公族之妹,依当时同姓不婚之礼考之,而鲁为周礼所在之国,则秦氏非姬姓,于鲁为异姓大夫。
源流三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对联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
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
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莫氏、齐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陶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以地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初氏。
⑵满族多秦氏,亦称多锦氏,满语为Docin Hala,世居黑龙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多氏。
⑶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源流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克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克音氏,是达斡尔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克音(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达斡尔族、满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何氏等。[2]
源流八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姓秦。”
上古帝舜执政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得姓始祖
秦非子,嬴姓,始祖大费(伯翳、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训练鸟兽,舜赐姓嬴。祖先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恶来是商朝大力士,军队统帅,第一猛将之一。
各支始祖
秦志:字文瑞号颐安,正统八年癸亥生,嘉精癸巳九月二十九没,寿九十一,恩赐冠带寿官。公乃湖南长沙印塘秦氏始迁祖。长沙印塘秦氏乃北宋学士秦观字少游之后裔。少游公为毗陵秦氏始祖,五传至秦宗迈字益之,游太湖西山爱山水之胜,卒葬西山缥缈峰之阳飞仙山。子秦逊字君显,庐墓遂定居安仁乡,始为洞庭始迁祖。再传至毗陵十七世、洞庭十三世文瑞公袭叔屯长卫,于明成化年间迁居长沙印塘地方。
秦锤光:册名光锤,字作高,号东莱。道光十六年丙辰正月初三亥时生,寿八十。民国四年乙卯六月初一未时没,葬南陵西乡五都三区汪塘冲东花山。公乃长沙印塘秦氏秦志十四世孙。咸丰年间,驻防南陵的清朝湘军守将陈大富,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围困城中达一年半之久,突围后,很多军官士卒解甲归田,定居于南陵城乡。不少长沙的殷实富户也迁到南陵,乘兵燹之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纷纷贱价购置田庄。作高公亦是此时迁居,广置田产并修建了秦氏宗祠。作高公乃南陵县湖南籍秦氏始祖。
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从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尧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大义秦商
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辉、秦耀。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铭,号发祥,谨按公为我山东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苏洞庭,官至翰林学士,当明建文初,以疾告归,后因靖难之乱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阳里而家焉,遂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则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寿八十三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时卒,葬永州零陵县咸阳里地名独田铺老鸭公头子山午向。元配:蒋氏,赠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时生,寿八十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时没,葬合夫茔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详永州支谱。湖南益阳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炽,号赐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时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元配:苏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寿七十六岁,明正统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时没,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为福建秦氏始祖。
世系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
一、西周时期
1、周武王,姬发
2、周成王,姬诵
3、周康王,姬钊
4、周昭王,姬瑕
5、周穆王,姬满
6、周共王,姬繄扈
7、周懿王,姬囏
8、周孝王,姬辟方
9、周夷王,姬燮
10、周厉王,姬胡
11、周宣王,姬静
12、周幽王,姬宫涅
13、周携王,姬余臣
二、东周时期
14、周平王,姬宜臼
15、周桓王,姬林
16、周庄王,姬佗
17、周釐王,姬胡齐
18、周惠王,姬阆
19、周废王,姬
20、周襄王,姬郑
21、周顷王,姬壬臣
22、周匡王,姬班
23、周定王,姬瑜
24、周简王,姬夷
25、周灵王,姬泄心
26、周景王,姬贵
27、周悼王,姬猛
28、周敬王,姬匄
29、周元王,姬仁
30、周贞定王,姬介
31、周哀王,姬去疾
32、周思王,姬叔
33、周考王,姬嵬
34、周威烈王,姬午
35、周安王,姬骄
36、周烈王,姬喜
37、周显王,姬扁
38、周慎靓王,姬定
39、周赧王,姬延
周贞王?有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
本文2023-09-22 11:23: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