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广州“明德堂”学校怎么样?
据读过的孩子家长反馈,存在严重的违背教学心理学的体罚行为,老师从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只有戒尺伺候,对在读的儿童及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极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选择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学内容也没有错,但一定要睁大眼睛洞察,别被一些不懂教育却借国学之名敛财进而误人子弟的人忽悠!
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寻根溯源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女云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得姓始祖
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著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号
罗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三个:
1、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2、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3、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堂号:
罗姓族人以“嘉德”、“贻谷”、“柏林”、“明德”、“锦厚”、“崇文”、“永祭”、“归厚”、“光裕”、“豫章”、“火龙”、“敦睦”、“丕振”、“渝德”、“尊敬”、“尊尧”、“崇彝”等作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历代罗姓均具有鲜明开放的性格,善于探索求知。2、罗姓在历史上多与少数民族融合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也为少数民族中的大姓。3、罗姓族人热衷于研修家谱,从而使罗姓家谱严谨、完整。4、各支罗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中华姓氏通书》和罗文华、聂鑫森所著《罗姓》中记载,湖南桑植城关镇罗姓字行为:“季遒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又安化《罗氏族谱》老辈份派语为:“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新续派语为:“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昭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余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名人精粹
罗珠:汉朝人,罗君用之子,仕汉后,曾官至相国、大司农,为罗姓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罗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罗艺:襄州襄阳(今湖北)人,隋朝幽州总管,隋末任虎贲郎将,后归唐被赐姓李,封燕郡王。罗隐: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唐代文学家,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罗存:今河南开封人,画家,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高度评价其作品。罗拯:宋代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历任通判、转运使等职,处处以国事为重,并因刚正不阿而著称于世。罗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为当时著名画家,他工画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传世作品不多。罗靖:宋代著名学者之一,长于二程理学,被后人称为“四先生”之一。罗处约:北宋词人,太宗时进士,其作品在苏杭间多传诵。著有《东观集》传世。罗愿: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学者,博学好古,工词章,高雅精炼。著有《尔翼》及《鄂州小集》。罗从彦:宋南剑(今福建南平县)人,人称“豫章先生”,为“二程”的再传弟子,谨守程氏之学,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等。罗贯中:今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罗聘:祖籍安徽歙县,清代著名画家,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罗泽南: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将领,屡建战功,得曾国藩赏识,后积功升至布政史。罗士琳:江苏甘泉人,清代著名数学家,早年精通天文数算,遂以天文生入钦天监推算天历,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遗》、《四元玉鉴细草》、《增广新术》等一大批著作。罗荣桓:湖南衡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多次领导著名战役,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直有着动人的传说,其中以秦淮八艳最为流传,一代佳人,或悲或痴,才女烈女,历史悠悠,留待后人评说。
秦淮八艳
董小宛
董小宛是金陵人氏,才色为秦淮歌妓之冠。"天姿巧彗,容貌娟妍"。她尤其爱李白,并自比李白。她所作诗画甚多,无锡市博物馆里至今还藏有她十五岁时作的一幅《彩蝶图》。她与冒辟疆的爱情,因冒辟疆的一篇长达万言缅怀她的文章《影梅庵忆语》,而使他们成为秦淮青楼里最让人称道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艳情故事。董小宛与冒辟疆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故事,与蒲松龄的《聊斋》中的一些故事,有些大同小异。冒辟疆是个出类拔萃的风流才子,但他却很贫困。他爱上董小宛后,还是由钱谦益为董小宛出了三千金的赎身费,才得以让他们成了百年之好。
南明朝覆亡后,冒辟疆没有象钱谦益、吴梅村、龚定山等人投降清朝,而是离开南京,向外出逃。冒、董二人逃到盐城后,冒辟疆不幸得了重病。董小宛伺候左右,精心照顾,才使得冒辟疆大难不死。但董小宛却由于积劳过度,染上了重病。在逃到江苏如皋后,不多日,一代名妓,就这样断送于乱世之中, 时年仅27岁。
卞玉京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梅村为吴三桂写下的诗句。吴梅村是明清两代大诗人,与当时的钱谦益齐名。南京有个著名的风景点——鸡鸣寺,吴梅村曾住在那里。吴梅村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爱情,是一个委婉伤感的故事,它几乎影响了吴梅村后来的整个生活。尤其在吴梅村的晚年,吴梅村写了许多诗,来对这段爱情追悔。
顾媚
"水是眼波横",自称横波夫人的顾媚,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又受到隆重礼葬。她作为尚书夫人曾得到大清帝国的"一品封典"。死后,京城王公贵族文人学士无不前去凭吊。许多地方尤其江南一带的文人学士,都设堂吊祭。但在她身上最富于浪漫传奇的一段经历,还是与《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结下的一段爱情故事。
明清交替时期,是秦淮歌妓名声最盛的时期。秦淮歌妓与其它地方的歌妓有些不同。秦淮歌妓才色俱佳,是江南士大夫文化的产物。顾眉在死后多年,清朝大学士大诗人袁枚仍然对她称赞不已。而袁枚所住的南京随园,据考证,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依照随园而写的。无奈,它被太平天国连同袁枚的三十多万藏书一把火烧掉了。
柳如是
记得野史中记如是最早出身于盛泽的归家院,她本姓杨,名爱,柳则是“寓姓”。最早见于记载和她关系亲密的腻客是复社党魁的张西铭(傅)。这是很重要的线索,说明在她开始进入社会之际就和晚明的政治圈子发生了关系。接下去又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如是儒生打扮,到松江去拜访陈卧子,递上名片自称“女弟”,她是想下嫁给陈子龙的。这一段因缘又没有成就。“野史”说什么陈子龙“性严峻不易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李香君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大名妓,她在南明覆灭中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悲剧人物。从李香君身上,可以看到南明悲剧的一个缩影。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侯方域本是河南人,因慕名江南的文化,便来到金陵求职。侯方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是"复社"名流。他在秦淮河畔结识了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人称四公子。他们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吴敬梓曾经记述自己在秦淮歌楼里放荡的生活情形,"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老伶小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从中也可以想象,四公子当时在秦淮歌楼里颠痴狂笑之姿了。
马湘兰
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
这首诗是当时一陆姓的诗人讥笑马湘兰新做了一件裙子,把两只脚遮住不让人看见。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不仅以她的诗文戏曲绘画见长而为人称赞,她还以一双大脚在秦淮歌妓中闻名四方。
马湘兰虽身为歌女,却从不接待俗人粗客。她本人在书画和戏剧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代《辞海》里,收录有马湘兰条目。她曾和江南才子王登雅有过一段恋情,并且一直爱着他。在王登雅七十大寿时,她特地集资买了一条大船,率领秦淮百妓乘船去苏州王府为王登雅贺寿。船行所到之处,一时成为壮观,沿岸人争看秦淮歌妓的美貌。在她五十岁时,姿色仍然不褪,还曾受到一少年人的追求,并且要求娶她为妻,马湘兰却回答说:那有年过半百的青楼女子,还拿起畚箕扫帚做人家新媳妇的。马湘兰的这句话,一时成为美谈。
马湘兰死后葬在秦淮河畔白鹭洲公园里碧峰寺下,她虽是一个歌妓,但在秦淮文化里仍至中国文化里,都占有一席地位。
寇白门
寇白门十八岁时,从青楼里走出来,嫁给了南明小朝廷显赫功臣朱国弼,当时的迎亲场面,是明代以来南京最大的一次隆重婚礼。按当时规矩,妓女从良婚嫁,都必须在夜间悄悄举行,朱国弼却不顾礼规,用重彩八抬大轿将寇白门浓妆重彩抬上大轿,五千名手执双"喜"灯笼的士兵,从南京武定桥一直肃立至内桥朱府家门前。一路吹吹打打,唢呐震天,礼炮惊空。一个青楼歌女的婚礼竟超过了豪门女子。这让寇白门感动了一生。所以后来,当南明小朝廷失败后,朱国弼被囚到北京,朱国弼为了活命,打算把家里所有的歌姬婢女全卖掉来赎他的性命时,寇白门尽管痛心朱国弼的薄情寡义,在和朱国弼决断后,仍然为朱国弼筹措了两万两黄金,为朱国弼赎了身。
自此,寇白门又回到了秦淮歌楼里,日日醉生梦死与文人墨客往来酒酣诗热,后不幸卧病。当时有个文人叫韩生,他和寇白门曾产生过一段感情,但在寇白门生病期间,有天夜里,寇白门恳求他在她身旁睡一夜时,韩生却不念旧情,推开寇白门的手,弃她而去,并在隔壁房间里与她的一个婢女调笑。寇白门听后,不胜悲愤,至此病愈急,不几日,一代侠义艳情的青楼女子就这样凄楚地撒手人间归仙了。
陈圆圆
陈圆圆在秦淮八艳中,沦为与貂婵、西施一样在历史关键时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祸水"的角色。她不仅让吴三桂冲天一怒引清兵入关,把若大的大汉江山送给了满人,并且也使吴山桂死后背上了一个大汉奸的罪名,她同时也让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一个歌妓,在历史风云巨变的时候,给历史英雄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陈圆圆的故事沉淀在秦淮河水里有如历史的渣滓一样,在历史逐渐远去时她身上开始闪现出一些光亮来。清人陆次云在《虞初新志》里描写她时称,"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她给汉人仍至中国带来了一场灾难。而且这场灾难一直延伸了几百年。清朝的闭关自守、八国联军的进入、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等,都是这场灾难的延续。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气节。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附2:夏姓宗祠通用对联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
大臣家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姓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姓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公,避秦末战乱,与东园公、绮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
梁国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
源溯涂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宋·夏执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谁知道广州“明德堂”学校怎么样?
本文2023-11-22 00:18: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