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孟姓的家谱,第1张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4944河北保定孟公晓墀百年经过史

(民国)孟继元编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4945山西蒲县孟氏家乘七卷

(清)孟元芳 孟时芳等重修 孟述唐补

清顺治八年(1651)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946辽宁新宁孟子世家流抚民支谱三卷

(清)孟传志 孟广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辽宁新宾县)夹河乡支家村

4947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

(清)盂广禄纂

清光绪间钞本

辽宁本溪南甸子镇北甸村

4948辽宁本溪盂氏先远三代宗亲谱册一卷孟广

玺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碱厂镇城厂西街

4949辽宁辽阳盂子世家流寓辽阳支谱三卷

(清)盂繁章纂

清光绪初年木刻本

辽宁本溪南芬区

4950吉林临江孟氏世系表一幅

清嘉庆六年(1801)写本

辽宁灯塔县西马峰乡井泉村

4951黑龙江绥化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三卷

(清)孟昭铨纂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4952江苏镇江润州朱方盂家湾孟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孟正仪 孟德禄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孟氏宗谱》。

4953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盂蔚君 盂九皋等四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学堂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4954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

(清)盂道鸣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原学堂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卷1-

4、12、卷末)日本 美国

4955江苏常州毘陵盂氏续修宗谱二十一卷

清木活字本

江苏常前市图(存卷1-3、8、19-21)

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九年。

4956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孟宪超编

民国十七年(1928)愿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6、7、10、

11、13、14) 日本 美国

4957山东章邱孟氏流寓章邱旧军镇宗谱

盂廷状纂

钞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至清宣统二年。

4958山东章邱盂子世家流寓章邱县旧军镇续修

支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孟继笙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4959山东斋河孟子世家流寓长清支谱二卷首一卷

山东齐河县赵官镇村北街

4960 孟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南古镇后寨村

4961湖北沔阳孟氏宗谱八卷

(民国)盂继堂等修

民国十年(1921)亚圣堂木活字本 八册

4962湖南孟氏族谱不分卷

(清)盂禄赐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孟氏仁义堂木活字本七册

南京大学

注:散居常德、益阳、宁平等地。

4963四川合川盂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孟必芳纂修

民国间成都石印本 四册

四川图

4964 孟氏家乘六卷

(清)盂希孔编

清初刊本 四册

美国

4965 孟氏家谱不分卷

(清)孟纹祖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三册

美国

4966孟氏重纂三迁志十卷

(清)孟广均原纂 陈锦 孙葆田重纂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六册

台湾

4967 孟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盂宪曾等续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孟宪豪、孟宪坤、孟宪嘉、孟宪皑、孟宪安、孟宪柏、孟宪标、孟宪斌、孟宪波、孟宪财、孟宪昌、孟宪琛、孟宪程、孟宪淳、孟宪俊、孟宪涛、孟宪杰、孟宪达、孟宪宗、孟宪志、孟宪浩、孟宪辉、孟宪敏、孟宪铭、孟宪筠、孟宪涵、孟宪泽、孟宪墨、孟宪霖、孟宪松、孟宪东、孟锦宪、孟宪泓、孟宪聪

孟氏家谱分支图有知道孟缘迹支的吗

孟缘迹第53代,后来迁址是山东省平邑县西装张。我是第75代孟祥东

谁能告诉孟姓氏家族谱,谢谢。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

孟姓氏的由来

孟姓的不同来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孟氏按行辈起名的开始: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姓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