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姓王姓萧的,还是只改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姓王姓萧的,还是只改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第1张

应该是王皇后、萧淑妃她们家族的,太原王氏、兰陵萧氏都是大族,如果全改,当时情况就全乱了。当时应该是只改了王皇后、萧淑妃所属的支系。毕竟到了武则天称帝后,李隆基的妻子就是太原王氏的女儿(与高宗王皇后不一支),如果当时都是蟒氏,感觉武则天也不会选这样的孙媳妇。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亶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省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省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

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关陇门阀八大姓分别是: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等姓氏。1、陇西李氏: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2、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在东晋时期达到顶峰,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

1、陇西李氏

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到唐朝达到鼎盛。唐朝的诸位帝王就出自于陇西李氏一脉。

2、琅琊王氏

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在东晋时期达到顶峰,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3、陈郡谢氏

起家于魏晋。东晋时期,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居功至伟,奠定了陈郡谢氏成为顶级门阀的地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

4、弘农杨氏

始自西汉丞相杨敞,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家族世居高官。到了隋朝时期,著名宰相杨素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此外,隋朝皇帝杨坚也称自己出于弘农杨氏一脉。

5、兰陵萧氏

兴起于西汉宣帝时期,后来中落了两百余年。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再度复兴,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门阀。南朝齐、南朝梁两个王朝的帝王,均出自兰陵萧氏一脉。“两朝天子,九朝宰相”代表着鼎盛时期的兰陵萧氏一族。

6、太原王氏

始祖为周灵王的太子晋。秦朝名将王翦、王贲都出自于太原王氏一脉。王氏家族一直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为“五姓七族”之一。

7、赵郡李氏

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赵郡李氏历经魏晋南北朝,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8、清河崔氏

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从东汉时期开始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期,崔浩仕官北魏,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萧淑妃(?-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李治的妃嫔,萧氏因漂亮聪慧,选进东宫,封为良娣。后来唐高宗即位,改封良娣为淑妃。萧氏因姿色妖媚受宠,而又阴狠善妒,导致王皇后失宠。

萧淑妃原本在武则天进宫前,宠冠后宫,甚至到不把王皇后放在眼里。当时王皇后对萧淑妃很嫉妒,两人互相在唐高宗前面争宠,但这时萧淑妃因怀有身孕,而得意洋洋,目中无人。一次王皇后发现唐高宗其实喜欢的是他的庶母武氏,但武氏已入感业寺为尼,便召武氏还俗入宫,与她合作扳倒萧淑妃,封武则天为昭仪,大受宠爱,萧淑妃便失宠,但萧淑妃却不改以往专横跋扈、骄傲嚣张的个性,反而变本加厉,惹得唐高宗生厌,屡有怨言。接着不但萧淑妃失宠,王皇后也逐渐失宠。武昭仪又找到机会,陷害王皇后,王皇后与萧淑妃便一同被废为庶人,武昭仪立刻成为皇后。

1、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2、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3、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陇西李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4、琅琊王氏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5、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

6、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7、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8、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

9、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

10、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皇后之最

  身份最尴尬的皇后——汉惠帝皇后张氏

  由于权力斗争的复杂、权贵联姻的错综,后宫中常常充斥着一堆带有血缘关系的妃嫔。在古代,堂兄妹之间的婚姻已被认为是丑闻,而张嫣与汉惠帝的结合则是名符其实的**,因为皇帝是皇后的舅舅——而且还是亲的。

  不过这场**的起因,并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皇帝们常见的荒*无道,而是来自皇帝母亲的威逼利诱,这位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吕稚。

  吕太后在一个个迫害其它的妃嫔王子的同时,也一步步的丢失了惠帝对她的感情,惠帝对这样的母亲既绝望又无可奈何,而吕稚也对这样懦弱的儿子越来越不满意。为了能牢牢的控制住儿子,吕稚想出的惊人办法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惠帝。

  对于这样的安排,惠帝与张嫣的母亲鲁元公主都举双手反对,一致认为这是**,只有禽兽才干的出来。然而他们的母亲却早已超出了禽兽的级别,吕稚连哭带哄带威胁,让姐弟两人只得缴械投降。于是年仅十岁的张嫣嫁给了她二十一岁的舅舅,成了后宫中最尊贵同时也是最不伦不类的存在。

  母亲一手安排的这场婚姻,只是使得惠帝更加痛苦不堪,在淤积的气愤不能发泄的情况下,惠帝选择的就是自暴自弃的道路,结婚三年之后便抑郁而终。

  惠帝生前,张嫣的日子也无非是很无聊,可是惠帝死后她过的就惨淡起来,无人疼爱、无人关心,也没有人可以倾诉,宫廷里有外祖母全权掌管,她不过就是苟延残喘而已。但是在诸吕的叛乱被铲平之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好转,因为她的身上也流着吕氏的血液。

  新立的汉文帝尊自己的生母薄氏为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名衔,生活难以自处,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默默的死去,替她装殓尸体的宫女们此时才发现,这位皇后尽然一直都是完璧之身。

  最有皇后命的皇后——汉文帝皇后窦氏

  随着“汉武大帝”的效应,这位老太太的名号也应该广为传播了。西汉初期很有几位出身不怎么样的皇后,甚至连再婚的王娡都能当皇后,可见那时对女子婚姻还是不怎么看重的。

  窦漪房仅出身良家女,进宫后也不过就是伺候吕后的宫女。吕后要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窦氏为了回家方便,就拜托内侍把她分到赵国那一堆,谁知这个内侍嘴巴没毛,办事不牢,临了忘了这一茬,大笔一挥就把窦姑娘送到代国去了,窦姑娘只得哭哭啼啼的上路。

  结果正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王刘如意正是吕后最讨厌的戚夫人的儿子,刘邦死后,吕太后四次征召赵王入京,终于如愿以偿的把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杀了,而代王刘桓却奇迹似的活到了吕后倒台,并被空缺的皇位砸的正中脑门。

  这样一来,阴差阳错送到代国的窦氏也就时来运转了。不过即使这样,本来皇后的位也没窦漪房什么事,代王虽然喜欢她,可上面还有代王后和王后的四个儿子,可是奇迹又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先是代王后病逝,而剩下的姬妾中只有窦漪房育有子女,所以理所当然由她代理王后的工作。而等到代王做皇帝的时候,他四个嫡出的儿子居然也陆陆续续的病死,窦氏的儿子刘启成了长子,因此就顺利成章的做了太子,窦漪房则如梦如幻的当上了皇后,完成了由麻雀变凤凰的飞跃。

  最年幼的皇后——汉昭帝皇后上官氏

  汉昭帝就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也不知道他这伟大的老爹是咋想的,在自己的晚年把亲生的儿子们也灭的差不多了,最后皇位就传到了这个八岁小毛孩手里。

  昭帝即位时才十一岁,所以自然,他的老婆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当时替他选皇后的是他名义上的监护人鄂邑长公主,结果有心人七托八托的找关系,就定了上官**,当时,上官氏只有六岁。

  上官氏的父亲是左将国,祖父是左将军,外祖父名头更响,就是霍去病的弟弟,大司马大相国霍光。可是这两家虽说是儿女亲家,内里的矛盾却不少,早先为立上官氏为后的事已有些不对付,后来更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最终还是霍光棋高一着,把敌人清理的干干净净,这里面自然就包括了上官皇后的父亲和祖父,但是她当时年仅八岁,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不仅性命无忧,连脑袋上的凤冠都没晃过一下。

  霍光在西汉后期的历史中,还算是比较有脑子的人,之前为了抑制外戚,对上官家的人并不客气,可是随着昭帝的长大,他也越来越希望外孙女能生个太子,满朝大臣们甚至很自动的领会霍大人的意思,说了一堆龙体安康的屁话,上书皇帝只跟皇后一人搞对象就行。于是上官氏专房擅宠,可惜年龄太小,有子嗣的希望很渺茫。

  昭帝二十一岁驾崩,上官氏时年十五,尊为皇太后,新皇帝不招臣子喜欢,不久被废,另立汉武帝废太子刘据之孙为帝,按辈份就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就这样,她也成了中国最年幼的太皇太后(不过最年幼的皇太后却不是她)。虽说一生富贵荣华,可也算是一辈子在守寡,五十二岁逝于长乐宫。

  最名不副实的皇后——汉哀帝皇后傅氏

  傅皇后的知名度肯定没有她老公汉哀帝高,而汉哀帝的名声又肯定没有他的宠臣董贤高,最终这三个人的知名度都没有那个“断袖之癖”的典故高。由此,便可知咱认为傅氏这皇后当的憋屈的原因。

  有的皇后可能不受宠、不怀孕、不招人待见,而傅氏则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哀帝跟他的祖宗们有这同样的爱好——男宠,并且将这一爱好发扬光大,光大到只近男色不进女色的地步。双性恋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纯粹的同性恋可让哀帝周围的女人们只觉得头大如斗。

  更让人头疼的是哀帝不仅是纯粹的玻璃,还只跟董贤一个人玻璃。若论BL的忠贞度,哀帝同学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问这种宠爱度有多大?就连董家人自己都有点受不了。当时萧家有兄弟二人同殿为官,董老爷子很羡慕,就托人上萧家为董贤的弟弟提亲,结果人家吓的要死,这事没谈成,当时董老头就很不痛快的叹道“我家何以有负天下,让人畏董门如虎!”

  哀帝有多爱董贤,傅皇后就有多么郁闷,何况哀帝后来又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与皇后比肩,董贤夫妻也居于宫中,俨然是把董家跟刘家并成了一家,倒显的傅皇后越发像个外人。

  哀帝二十六暴病而亡,子嗣当然是没有的,于是立了宗亲子为新帝,而傅皇后也终于出了口恶气,看着她的眼中钉肉中刺随哀帝自尽。可惜好景不长,新帝继位后,太皇太后的王家重新上台,傅氏由于政治需要最终也被贬为庶人,不知道当她走上跟昔日情敌同样归宿的时候,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最幸运的废后——汉光武帝皇后郭氏

  说起刘秀的老婆,大概还不是人人都清楚,不过说到“做官当做金执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句话,大概知道的人就很多了,而郭氏正是那位阴皇后的前辈,也是刘秀的第一任皇后。

  关于郭圣通与阴丽华孰优孰劣的问题,咱也说不清楚,但是咱还是相信后宫里不存在单纯靠贤惠就能登上后位的人,所以至少有一点,郭圣通肯定比不上阴丽华,那就是智慧(不过讽刺的是,若干年后,一位出身邓家的少女,运用了跟阴丽华差不多的手法,将阴家的另一位皇后和阴氏彻底消灭)。

  郭氏本来是有很多优势的,她比阴丽华年轻漂亮,比阴丽华先有孩子(而且是太子),比阴丽华背景雄厚。刘秀既然已经立了她为皇后,那么依照他的性格,不管他真心爱的是谁,也断不会亏待郭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会输掉身家的郭皇后,也只能怪她自己不争气了。

  不过郭圣通输掉了身家,却没丢掉性命,这也就是她之所以幸运的理由。古往今来,像这样被废的皇后,能够活命,能够享受封国太后的头衔跟着幼子移居,能够让娘家提前享受到太后外戚待遇的,也就只有郭圣通她这么一个了。而且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家族也一直受到阴丽华的儿子,甚至是孙子的厚待。

  但是话说回来,幸不幸运终究是我们这些外人的看法,郭圣通有幸嫁给当时世上最优秀的一个男人,却无法得到这个男人的真心,而且一想到丈夫对初恋的情深意重,再比照下自己的境遇,是个女人估计都很难平衡。终于,在自己的长子自动辞去太子位(刘疆大概也算史上最幸运的废太子了)的同年,郭圣通病逝,说是她了无牵挂的有之,说是她郁郁而终的也有之。

  最长寿的皇后

  想来想去,这个称号还是包括了不止一位皇后。

  若论寿命最高的,当属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枯禄氏,享年86岁。但是这位婆婆的皇后封号是后追尊,大家都知道在雍正朝她只是贵妃,乾隆登基后直接跳到太后,没当过一天的皇后。

  若论历代皇后中寿命最久的,则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享年84岁。这位皇后历经宣、元、成、哀、平、孺子婴、王莽七朝,一生也是几番大起大落。本人虽性格平和,但是缺少政治见地,终于被侄子王莽篡权,也算间接葬送了刘家天下。

  若论当过皇后的人中寿命最长的,则是唐高宗的武后,享年91岁。不过由于武女士最后当了皇帝,所以就暂时不将其算到这波人里面的。

  单论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人,则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皇后王氏,由于她丈夫是个长寿的人,而她自己又颇为长寿,所以在后位上足足待了42年。同时,她的丈夫也因28年不上朝的丰功伟绩,荣获“史上最懒惰皇帝”的殊荣。

  最丑的皇后——晋惠帝皇后贾氏

  恐龙守则上说:一个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漂亮;如果不漂亮,就要有气质;如果没有气质,就要很可爱;如果不可爱,就要很温柔;如果不温柔,那就要年轻……而贾南风这个女人顶多也就达到了“年轻”这一点而已,居然都能登上皇后的宝座,咱们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跟战国那位著名的贤明丑后钟无盐不同,贾氏不仅生得粗、短、黑,面貌奇丑,性格也是恶劣的可以,妒忌心重,残酷冷血。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就把人家捅死了,当时她的公公就准备废了她,可惜被以皇后为首的一群枕头风给阻止住,终于让贾南风有惊无险的由太子妃上升为了皇后。

  归根到底,她没被双规的原因只有三个:一,她老爹是开国大功臣;二,她老公是个白痴;三,她本人“多权诈”。

  西晋的短命史,有一小部分是由晋武帝的杨皇后埋下,一大部分则由贾皇后完成。不仅把自己丈夫治的死死的,对外则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先帝外戚杨氏,夷平三族;之后又联合楚王灭了汝南王和曾跟她家竞争过太子妃的淄阳公卫灌家,最后再倒打一耙,把楚王这个小青年宰了。直到杀了太子,搞起 “八王之乱”,她最终玩死了自己,也把西晋玩散了架。

  可见,老天爷最终还是公平的,他给了贾南风一个丑陋的外貌,却给了她一个坚强的无耻的心。

  复立次数最多的皇后——晋惠帝皇后羊氏

  这位羊皇后就是前面那个丑八怪贾南风的继任者,前一位皇后的所作所为虽然让朝臣们胆战心惊,但后位终究不能空悬,于是在多翻内幕操作下,名门之后的羊献容成为了晋惠帝的第二任老婆。

  虽说羊氏当上皇后的过程跟当年的贾后一样都是走后门,并且也同样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但是却没有时间像前任一样把她丈夫收拾伏帖了,因为就在她入主中宫两个月之后,她的外叔祖父就撺掇赵王篡位自立,这种混乱的局面——自然也是拜她的前任所赐。

  贾南风所造成的“八王之乱”,几乎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这期间司马氏诸王势力轮流竞争上岗,而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也便像洪流中的一页孤舟,飘过来飘过去,几乎没消停过。

  丈夫一会儿被这边挟持,一会儿被那边挟持,身为皇后的羊氏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她前前后后被废了四次,又被复立了四次,到了最后,甚至就连驻守地方的一文不名的将领都能决定她的废立。与那个将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丑八怪贾南风比,被别人耍来耍去的漂亮女人羊献容,怎得一个惨字了得。

  惠帝终于在四十八岁那年,结束了他窝窝囔囔的人生,暴毙于显阳殿,死因不明,羊氏却没有升为太后,只是被继位的小叔子凉在了一边,过着活死人一般的生活。

  到此为止,有着四次复立过程的羊献容已经可以留名历史了,然而她的诡异人生却还没有完结,反而迎来了另一个高潮。

  让羊氏的生活猛然峰回路转的男人,叫做刘曜,是汉赵的亲王,后来称帝。当年他攻陷洛阳,一窝端了司马家,羊氏也成了俘虏之一。可是对这个俘虏了她的男人,羊献容却百分之一百二的满意——实际上估计没女人会不满意,尤其是跟晋惠帝比的话。

  之前说惠帝是白痴,并不是夸张,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可以参加特奥会的那波。这样的人能继承皇位,实在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只因为他的母亲杨皇后万般的庇护他,没准想拿整个天下做儿子的补偿,再加上他的父亲晋武帝不知道哪根筋搭错,居然还同意了,司马衷最终登上了西晋的帝位。当年他的名言之一,就是问饥民为什么没米饭吃不去改喝肉粥?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而刘曜虽然是个双手染血的胡人帝王,不谈风雅清逸,却是从小腥风血雨中历练出来的,长辈称其“此吾家千里驹也”。刘曜能让羊献容做名至实归的皇后,能让她参与军政大事,能让她享受到一个妻子该得到的一切。于是当刘曜偶尔问起羊氏自己跟惠帝比怎么样的时候,羊氏一顿猛夸,说自己直到遇到了刘曜才知道世上什么叫做大丈夫真男人,这其中虽说难免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绝对也出自真心。

  垂帘听政次数最多的皇后——晋康帝皇后褚氏

  有很多皇后在成为太后之时干过垂帘听政的事,但是基本上都一次而终,而且这还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一个不小心就会把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但是东晋的褚皇后则是个少数的例外,她不仅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中得以善终,还垂帘听政达三次之多。

  能有这么多次的垂帘机会,当然跟皇帝做不稳位子有关。东晋的皇帝们,往往皮相跟智商和寿命成反比。荒*无道的自然容易早死,难得几个不荒*无道却也活不长。

  首先,褚氏能当上皇后,就跟东晋皇帝的短命有关。她本来只是琅琊王妃,就因为她丈夫的兄长早逝,才让他的丈夫当上了皇帝。可是皇后才当两年,她大伯的情况又发生在了她丈夫身上,晋康帝病逝,留下了二十一岁的褚皇后和一个两岁的小皇帝。

  褚氏本人还是很有些政治见解的,父亲褚裒又是声名远播的名士,于是一帮大臣自然请她出山,褚氏开始了她第一次的垂帘听政。这时,褚裒为女儿举荐了数个重臣,自己又坐镇江北,几大臣子互相牵制,相安无事的渡过了十三年,直到小皇帝成年,褚蒜子功成身退。

  可惜退休日子没过几年,唯一的儿子晋穆帝无子而逝,褚氏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没多少时间悲伤,因为新选出来的晋哀帝整天只热衷于修仙炼丹,其它啥事都不管,朝堂上还有个渐成隐患的权臣恒温,群臣无法,只好又请褚氏第二次垂帘听政。

  垂帘一年,皇帝就真的驾鹤当神仙去了,只得再选哀帝的胞弟来继位,由于这个侄子已经成年,褚氏暂时又退休了。可是还没清静一年,朝廷上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谣言,说是皇帝不能人道,皇子不是司马家的种云云,结果重臣恒温“及时”出现,要求太后换皇帝。褚氏一看他这表现,心下就已明白了八九分,但此时恒温正得势,褚氏没法公开和他撕破脸,终于还是默许了他的请求。

  新换的这个皇帝也是当年褚裒推荐的重臣之一司马昱,想当年他兼两个亲王的头衔出任丞相,恒温还尊称他一声相王,如今却被整成了恒温的傀儡,当皇帝只是为恒温篡位做垫脚石而已。好在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昱继位八个月就死了,快到恒温都没时间赶回京师,于是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大臣赶忙再请褚氏出面,代替司马昱的太子执政,褚氏第三次上岗,而且还是以堂嫂的身份。

  这次上岗后没多久,她的老对头恒温就死了,等到幼年皇帝长大成人,褚蒜子终于真真正正的退休,直至六十一岁过世。也亏得她懂得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又相对长寿,才没让东晋在一个个短命皇帝手里折腾完。

  最想得开的皇后——北齐武成帝皇后胡氏

  北齐高氏可算是个野兽辈出的家族了,虽然也有兰陵王这样的人物青史留名,可是跟他的亲戚们一比,高长恭这个美男子实在是个另类,标准的高氏子弟应该是游走于天才与疯子之间才对。

  胡氏的丈夫高湛就是这样没什么常理的皇帝,他一心迷恋嫂子李祖娥,把胡皇后扔在一边。而胡皇后也没有闲着,与丈夫的亲信和士开眉来眼去,偷情偷的不亦乐乎。最后和士开出了个主意,让高湛让位与胡氏的儿子高纬,自此后,这对做了太上皇与皇太后的夫妻更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倒是默契的很。

  而胡氏生平中最看得开的一件事,还是发生在北齐被北周剿灭之后。当时的胡太后已经四十上下,可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于是与自己的儿媳穆皇后在长安一起当起了妓女,并声称“当后何如当妓乐”。不管是出自真心还是自我安慰,至少其阿Q的精神胜利法学的是入木三分了。

  最与历史形象有出入的皇后——宋真宗皇后刘氏

  一出“狸猫换太子”,让老百姓认识到善恶终有报的同时,也把刘皇后扔到了群众队伍的对立面,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然而历史上的刘皇后,却是留下了“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评价。

  刘娥出身卑微,更有着曾有婚史的嫌疑,可是却与时为襄王的真宗如胶似漆,偷偷摸摸的保持了十五年的对象关系,直到真宗继位,才以四品美人的身份得见天日。

  真宗元配郭氏病故后,刘娥成为真宗心目中最想立后的人选,可是反对的人却大把大把,理由有二:一是刘氏出身低微,二便是刘氏没有子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借腹生子”的内幕,但是真宗显然也是策划人之一。

  大中祥符二年,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仁宗。真宗将这个孩子认作刘氏之子,终于在三年后立刘氏为后,刘娥成为大宋皇后的这一年,已经四十四岁。

  成为皇后的刘氏依然保持着一贯明智的水准,成为真宗的左膀右臂。真宗驾崩后刘氏垂帘听政,执政期间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对外戚有所偏颇,但终生未犯过大错。从私人感情上,其对仁宗也一直视若己出,并最终和平的还政与他。

  刘氏以六十五岁的高龄病逝,仁宗亲自为其执孝。这时才有大臣说出了当年仁宗的身世,甚至传出李氏被刘娥毒害的言论。仁宗大为吃惊,派人查看李氏棺椁,发现李氏竟是身穿皇后礼服,以一品夫人之礼下葬,至此才破除流言。之后,仁宗亲自到刘娥牌位前自责谢罪,并赐谥号“庄献明肃皇后”,其规格远远超出自己的生母和历代宋朝皇后。

  最被衷情的皇后——明孝宗皇后张氏

  在后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似乎总是妃子比皇后要多,但是皇后也不是完全的没戏。而在几个历史留名的宠后中,明孝宗的张皇后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情有独钟之人,因为在孝宗偌大的后宫之内,始终就只有张皇后一个人。孝宗与张氏以及他们的独子厚照,组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

  张皇后能独占后宫若干年,跟她丈夫的人品脱不了关系。孝宗在位的18年,称为“弘治中兴”,他因此也被列入了明朝最贤明君主的名单。

  孝宗的童年过的很惨,当时在后宫里翻云覆雨的是著名的万贵妃,万氏自己没有孩子,因此也就不许别人有孩子。于是孝宗的生母自然是被灭了,而孝宗本人也被偷偷摸摸藏了好几年才与父亲相认。

  大概就是这种成长经历,让孝宗对娶老婆不是很热衷。张皇后先后生过二子一女,其中一个儿子早夭,于是就只剩下了独子厚照。基于人丁单薄的原因,大臣们自然是不厌其烦的催着孝宗多搞几个对象。遇到稍有异心的皇帝,大概都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勉强”自己去纳妃子的吧,而孝宗同志却始终立场鲜明,只用一句“这是我的家事”就把闲人全打发走了,这发生在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君主身上,不得不引人侧目。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孝宗早逝,儿子却实在没继承到老子一点优点,最后竟是在纵欲过度中送掉了性命,并且也没有子嗣,张氏也因此晚境凄凉。这恐怕得说明美好的一夫一妻制真的未必适合皇家。

  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一个人,她虽不是她丈夫唯一的妻子,也是在死后才被尊为“皇后”,但是丈夫对她的感情一直强到立了她的侄子继承皇位,这大概也算是不折不扣的衷情了。她就是后周开国君主郭威的妻子,也是继唐灭亡以来,拉开南北统一序幕的周世宗的姑姑柴氏。

  恶性影响最深远的皇后——汉高祖皇后吕氏

  吕氏,当然就是吕雉,因其狠辣利落的手段使得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给皇帝越俎代庖垂帘听政的事,吕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单单觉得她恶性影响最深远,还是因为自她之后,皇帝们才渐渐把“杀母留子”当成了一向固有手段保留了下来。

  宋襄公夫人王姬欲杀宋昭公而迎其弟,昭公明知是陷阱,还是无可奈何的去送死。可见从夏商周算起,战国春秋,执掌生杀大权的王太后、帝太后不是没有,但似乎那时候的人不觉得皇帝的妈“多管闲事”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其实直到西汉,社会上的母系氏族影响还有残留,比如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太子称为“卫太子”,史良娣之子称作“史皇孙”,就是从的母姓。那么因为这样的历史遗留,老妈厉害一点,自然可以理解。

  可是吕雉留给汉朝统治者的印象太深刻了。刘邦的儿子,她给灭了一半,“人彘”的做法,她也是首创,后宫人人自危,外面的诸吕子弟更是无法无天。种种情况让继任的皇帝们认识到,不可以再睁只眼闭只眼的放任这种子幼母壮的情况不管——当然,如果皇帝想当孝子,那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大方政……对不住,咱们得事先定好了。

  汉武帝就是这一精神的吃螃蟹者,钩弋夫人则是直接的撞到了枪口上(其实这女人确实也不是什么好鸟)。

  六百年后,“杀母留子”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北魏皇室干脆就把这当成一项基本国策给定了下来,弄得北魏的太后,除了死后追尊的亲妈外,只有两种人:皇帝的奶妈、先帝的嫡妻。但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文成帝皇后冯氏,与继子矛盾尖锐,照样能够垂帘听政,把献文帝当成板上的鱼肉;宣武帝皇后胡氏,因为厚道的丈夫人终止了那个破政策,也活着看到了亲生儿子登上御座(不过她的太后当的也太失败了,宣武帝若地下有灵,一定很后悔没杀了他老婆)。

  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满清,慈禧女士还差点因为杀母立子的历史传统而提早升天,但是她和许多因为皇帝年幼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太后们一样,并没有珍惜这次活命的机会,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当初汉武帝干的事,很有一定的道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最皇后辈出的家族——辽朝萧氏

  大概中国所有出过皇后的家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像辽朝萧氏那样有错过没放过。纵观辽代的皇后谱系,咱们可以发现,除了开国皇后述律氏外,皇后们清一色的都姓萧。不过这也有特别的原因,说白了,辽代的贵族们就俩姓:“耶律”和“萧”,而历代的后族拨里氏、乙室已氏和述律氏全部被分到了“萧”姓里,于是姓名垄断一成形,皇后想不姓“萧”都难。

  萧家的皇后不仅人数多,质量也不错,或强悍果敢、或温柔才情,几乎没有祸国殃民的记录,最差的也就是当的平庸一点罢了。

  首先便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虽然她本人不姓萧,但是她的家族后被归入萧氏),她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断腕明志。太祖驾崩时,述律氏为了稳定国情需要处理掉一帮重臣,于是就让他们自杀殉主,当时就有臣子嚷嚷到“皇后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皇后干吗不殉葬!”,述律氏二话不说砍了自己的右手,回复道“儿女幼小不可离母,暂不能相从于地下,以手代之”。虽然砍手是比殉葬要划得来,但能毫不犹豫干这种事的女人,除了述律平,还找不出第二个来。

  接着是太宗、世宗、穆宗的三代萧皇后,虽不再像述律氏般彪悍,但也通情达理、本本分分,一辈子没惹过大祸。

  之后闪亮登场的景宗皇后萧燕燕——便是那个与杨家将同一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承天太后。政绩不用赘述,单从八卦的私生活上看,她也算是难得风流快活的主儿。景宗的八个子女中,有六个是萧氏所生,感情不好没可能有这数量。景宗驾崩后,萧氏又有了新的对象,是她少女时代的初恋情人韩德让。契丹对女人守寡看的不重,即使太后也是如此,于是两人基本上就是出双入对毫无顾忌,何况韩德让还是军政两界的重臣,对萧氏来说是一箭双雕的靠山。萧氏死后,她的陵寝两边,分别就是她人生中两位男士的陵墓(韩德让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入了皇陵的臣子),可谓丈夫情人两不误。顺便一提的是,萧氏的两个姐姐,一个为了丈夫,一个为了情人,都跟她翻过脸,虽说最后均被萧燕燕处死,但这家姐妹三个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却还都有着敢豁敢干的热情。

  萧燕燕的儿媳是自己的侄女,同时也是韩德让的外甥女,伴随帝驾二十几年,深受宠爱。可惜没有儿子的坏处就是,在她丈夫归天后,作为皇帝生母的萧耨斤太不厚道,自封太后,把前任给咔喳了。

  萧耨斤死后,便到了兴宗皇后萧挞里的时代,这位皇后巾帼不让须眉,儿子继位时小叔子谋反,萧挞里亲自披挂督阵,率领卫兵杀入敌阵,两次击败敌人,直到谋反的耶律重元自尽。

  萧挞里的儿媳萧观音(按辈份还是她丈夫的姑姑)没有太出色的政治才华,却是辽国最有名的女诗人,可惜到了她这代,老实人已经不吃香,被人诬蔑说通奸,死了。她的孙媳妇萧瑟瑟同样继承了萧观音的才情,却摊上了末代的天柞帝,因劝谏的太多而被处死。

  至此,风风雨雨的二百年,萧氏的后族命运随着辽国一同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不过观前望后,如此之牛的后族,怎么着也值了。

王姓起源

姓氏:王 祖籍:琅琊

祖宗: 系 出姬姓 郡望:太原郡

分类: 其他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

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姓王姓萧的,还是只改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应该是王皇后、萧淑妃她们家族的,太原王氏、兰陵萧氏都是大族,如果全改,当时情况就全乱了。当时应该是只改了王皇后、萧淑妃所属的支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