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代天皇名录列表
自公元前660年至今日本历史上出现了125位天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列举出日本历代天皇名录。
第一位天皇是神武天皇,他在公元前660年即位。他是日本神话中的众神之一,据说他是天照大神的孙子。神武天皇在位时期,日本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奈良县。
第二位天皇是神功皇后。她在公元前201年登基,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天皇。神功皇后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天皇之一,据说她曾经征服了朝鲜半岛。
第三位天皇是崇神天皇,他在公元前98年登基。在他的统治时期,日本的首都从奈良迁至今天的东京。
第四位天皇是安富天皇,他在公元前69年即位。在他的时代,日本的文化和艺术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
第五位天皇是雄略天皇,他在公元前31年登基。他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天皇之一,据说他征服了全国各地的部落,并且在他的时期推行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其他著名的天皇还包括推古天皇、桓武天皇、仁和天皇、光圣天皇、明治天皇、昭和天皇等。
自公元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天皇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成为了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现今的天皇是德仁天皇,他于2019年即位,是日本历史上第126位天皇。
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虽然据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后世还把这一天定为日本“建国纪念日”。但实际上,于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以上的33代天皇似乎都未曾降临过人世(这些天皇均是《古事记》中虚构的,以完成天皇从神到人的过渡)。而第一个提及“天皇”称号的应是日本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在推古二年即开始摄政,摄政时间长达30年之久。圣德太子曾派遣特使小野妹子远赴中国大陆,给隋炀帝捎去一封国书。在国书中,圣德太子写道:“东天皇敬白西天皇”,曾引起目空一切的隋炀帝的满腔怒火。
公元4世纪中期,今天皇族的祖先统一了割据的小国,在关西地区建立了大和政权。此时中国已进入两晋时期。大和政权吸收了中国的高度文明,开始使用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7世纪时,推古女皇的侄子圣德太子仿效隋唐,锐意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为契机,试图建立一个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市及近郊),标志着日本皇室开始从古坟时代进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与后世相比,奈良时代与此前的古坟时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从公元592年至公元781年近200年间在位的18位天皇中,女性占了8位。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也许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遥想当年,平安朝留给人们的记忆似乎就是菊黄蟹肥。
10~11世纪时,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垄断政权长达200多年,皇权开始旁落。为了争夺实权,后白河,后鸟羽等几位天皇几乎是成年后就禅位退隐寺院,开设院政,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院政时代”。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高高在上的天皇失去了呼风唤雨的能力,日本进入了幕府时期,其间虽然有后醍醐天皇的“建武中兴”。但昙花一现,天皇彻底失去了政治实力,只是作为日本最大的神官在乱世中保存了下来 。
桃乐华堂,宫中的音乐堂 如果说在此前的平安、镰仓、室町及战国时代,天皇还多少拥有一些皇室的尊严,那么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所剩无几的一点皇权也被褫夺殆尽。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共17条,详细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明确规定,天皇“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官员任命、天皇的出巡等均须征得幕府的允准。惟一保留天皇权力的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
江户幕府末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终于被叩开。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开始了。1867年,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同时也是其末代将军的德川庆喜迫于各方压力,将大政奉还给新登基的孝明天皇之子睦仁。建元明治。并由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是“明治维新”,以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东京。 历经明智、大正、昭和三代天皇的统治,日本由一个东方小国发展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号称五大三强,在瓜分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被剥夺了一切殖民地,天皇也由大权在握的实权天皇重新变成了国家的象征。(日本天皇的历史参见日本天皇词条下天皇列表的链接)日本皇族成员 现在的所有皇室成员均为大正天皇的后代及配偶。
日本皇室2009年最新版“全家福” 今上天皇明仁,皇后美智子
纪宫清子内亲王因嫁给平民已不是皇族,现名黑田清子
皇太子德仁亲王,皇太子妃雅子
敬宫爱子内亲王
皇子秋筱宫文仁亲王,文仁亲王妃纪子
眞子内亲王
佳子内亲王
悠仁亲王
常陆宫正仁亲王(天皇明仁的弟弟),正仁亲王妃华子,无子嗣
三笠宫崇仁亲王(天皇明仁的叔父),崇仁亲王妃百合子
宽仁亲王,宽仁亲王妃信子
彬子女王
瑶子女王
桂宫宜仁亲王,下身瘫痪,未婚
高元宫宪仁亲王(已卒),宪仁亲王妃久子
承子女王
典子女王
绚子女王
甯子内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长女(现名近卫甯子)、容子内亲王(现名千容子)三笠宫崇仁亲王次女因嫁给平民已不再是皇族。
大家都明白,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普通人谈婚论嫁都要讲究门当户对,更不用提皇室了。像日本皇室,他们就有专门的“选妃委员会”,负责给皇太子选择优秀的配偶。按照传统习俗,日本的太子妃只能从“皇族”和“华族”中挑选。皇族自然不难理解,华族指的是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级。
但也有例外,比如现今的德仁天皇,他的妻子小和田雅子就是一位平民皇后。而且,他的母亲在未嫁入皇室前,也是一位平民——她就是日本第一位平民皇后,正田美智子。
当时正值日本战败后的重建时期,日本的很多礼教观念都受到了冲击,其中就包括家族通婚传统。于是,在选妃委员会的安排下,1957年,还是皇太子的明仁就与正田美智子在一场网球比赛中相遇了。
作为比赛中对手,正田美智子所在的小组以2:0的优势击败了明仁与他的女搭档,但那场比赛,明仁输得很开心。下了赛场,这位皇太子就开始了他的爱情攻势,不断地给美智子写信、打电话,并表示非她不娶。
美智子对这位未来天皇的印象也不错,于是在明仁的坚持追求下,一场平民与皇子的婚姻就此开始。
嫁入皇室后,美智子过得如何?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美智子在刚出嫁时就感受到了来自皇室的那种压抑氛围。
出嫁当天,她身穿一件白色长裙,形象飘然出尘,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却是她的手套:你看,这姑娘的手套都没遮住手臂,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到底是从下面来的啊。
因为手套的事,正田家族还派人给皇室道了歉。
正式成为了太子妃,她又面临了一个更大的考验:婆媳关系。
当时,香淳皇后久迩宫良子对这个儿媳其实是不太满意的,她还是希望儿子找一个皇室成员,但碍于明仁坚持,她也就妥协了,可是作为婆婆,良子是要给这个儿媳妇立规矩的。
她没有亲自出面,派了宫内厅女官长牧野纯子教美智子皇家礼仪。
牧野纯子也很敬业,一点脸面也不给这位太子妃,见到她第一句话就说:“我不是为平民的妃子而来任职的。”
于是,在她“铁面无私”的监督下,美智子生活里的一切都被仔细审查了。大到参加活动该说什么话,小到买件衣服,吃什么饭,美智子都需要得到她的批准,要有哪做得不好,美智子还会得到严厉的批评。
这就像是日本版的“容嬷嬷”,美智子经常被欺负地暗自垂泪,甚至两度患上失语症,明仁太子看了很是心疼,就在1969年,炒了牧野纯子的鱿鱼。
可“容嬷嬷”离开了,皇后还在,那是明仁的亲妈,无论如何是“踢不走”的,这位婆婆一有什么不满就对儿媳妇冷暴力,搞得美智子压力很大,后来她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还跟人说,“那段时间感觉周围空气都要凝固了。”
于是,最初结婚的几年,美智子变得憔悴消瘦、沉默寡言,在公众面前一般不开口说话,像个哑巴一样。
美智子自身的调整当然美智子也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地改变着日本皇室。
比如,在她之前,日本皇妃是不亲自喂养自己孩子的,皇宫内配有专门的“乳母”,负责哺育,美智子倡导废除了这种“乳母制”。
另外,她还专门开辟了一间厨房,为明仁和孩子们亲手做饭。
1989年,裕仁天皇病逝,明仁正式继位,美智子成为了皇后;2000年,对美智子极为苛刻的良子皇后也过世了,美智子身上的压力减轻了许多。
从此,她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信,甚至两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但这位老太太却在2013年做出惊人举动,她在那年的11月14号宣布,自己拒绝死后跟明仁合葬。
对此,坊间一直有人揣测,这是在表达对皇室的不满。
不过美智子曾解释说: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自己的心脏一直不好,怕自己比丈夫先去世,那么皇陵就会在明仁在世的时候建起来了,这对他的影响不好。况且自己出身就是平民,死后也该做平民,并没有觉着做皇后有多么荣耀,能和明仁相守一生,便是很大的福分了。
所以,总体而言,这位日本第一位平民皇后,在刚入皇室时,确实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但她与明仁天皇的感情应该还是真挚的。随着时间推移,她也渐渐从那段不好的经历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位自信的老人。
现代的日本人,恍然于编纂伪史的无聊,才渐渐敢于说真话,不过有时又过火,认为他们的历史都不可信,尤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皇室是由中国传流下来的。但是我们的学者卫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确实证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日本之有正史始于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后,这位君主认为当时所传的史实误谬颇多,真实的情形常常过了一段时期之后,便走了样,必须制订正史。他于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岁有照相板记忆力的稗田阿礼,根据史料《帝纪》、《旧辞》等,重加整理,去伪留真,来制订一部正史,以传后世。
但是经过三十余年后,稗田阿礼并没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业,而阿礼已经老迈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时代,不能不另外敕谕一位文笔非常秀丽的太朝臣—— 安万侣,来帮忙阿礼共同续写那未完成的著作,这就是所谓的《古事记》 (公历712年完成)。在古事记之外,天武天皇还创立了一所历史编纂馆,任命了一大批编纂委员,要他们仿效中国的《史记》、《汉书》的纂写方式,广搜数据成为一部完备的国家纪录。
经过整整四十年的工夫,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现今还流传的用汉文写下来的《日本书纪》,公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两卷是神话,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开始 ——《神武纪》。 神武纪》是神武天皇本纪,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东征的一役,虽然很像是一篇神话,但叙述的行踪忽东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区留滞的期间忽长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虚构。据卫博士的考证,根据《神武纪》的记载:
一、“可确知神武天皇不生长于日本,乃乘天盘船自高天原飞降者。天盘船谓航海之楼船。‘飞降’谓操纵风帆而来,‘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
二、当时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绳文文化时代,并没有任何冲击,能使日本忽然飞跃到青铜的弥生文化。据卫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筑紫至远贺川口,出土青铜器时代之刀剑戈矛镕范甚多,与《神武纪》所云,居‘吉备’数年以蓄兵食之语相应,‘兵’即兵器。神武东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驻远贺川口多日,因其地为其兵器制造区,故亲往视察制造情形,从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与先秦之大陆中原之刀剑戈矛无异,可见神武兵工之技工来自大陆。
日本产铜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艺以东,而当日制造兵器之场所,反集中九州岛的西北,去矿场甚远,显然当时日本铜矿尚未被发现,不得已乃自大陆齐楚沿海运铜入倭,铜矿笨重,故将其冶铸集中于日本去齐楚海岸最近之港湾,因而自唐津以至冈田皆成其冶铸之工业区。”以上说明了神武东征武器的来源。
神武是谁呢?卫博士肯定地说,他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后,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踪、侦访,甚至于讨伐,他利用了语言的隔阂来保持他的秘密。
他禁用当时通用的中国语言,甚至采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认为人民有了知识之后,便会兴风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识思想最可怕的媒体,所以他根本废弃了文字,在文字还没有流布很广的时候,便扼杀了它。那时其手下还有几千名由齐楚各地征调而来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国文化,反而让他们倭化。
这时大局已平定,他这批青年战友,一个个也已长大成人,便让他们和当地土著男女婚配,创立家业,断绝他们思乡的念头。他为了示范,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贺茂氏的女儿——媛蹈鞴五十铃媛为正妃,翌年并立她为皇后。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橿原宫,称帝了。
以上是卫博士根据《神武纪》,再考证了我国各书类中有关徐福的记载而推断的,合情合理。显然的,神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唯独有一点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纪》中明确的记为辛酉之年,为纪元前660年,约当春秋齐桓公葵丘之会一匡天下的时候,距离徐福之生,四百有余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
不过神武时代,日本根本尚未纪年。日本本来无历,是从钦明天皇时代,由百济的历博士一位名叫观勒的高僧传授得来,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当时主政的圣德太子推行历法于全国。除了历法之外,圣德太子还制订了冠位、朝仪、宪法,确实应了中国谶纬家的预言,辛酉是个革新之年。圣德太子为了修史,不能不订一个大吉祥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之期,因此他认为辛酉年最能象征革故鼎新,而为了表示日本是与我国相埒的古国,于是订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个辛酉,为神武即位之年。
是神武千余年后,他四十余代的子孙硬替他装上去的,焉能可信!不过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个,而是第十七个辛酉,那也能吻合了。
总之卫博士的研究,解答了历史上的大谜。为什么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踪迹何处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绳文时代,一跃而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时代?不过这并不能使得我们与日本之间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绝日本与大陆的关系的。
姑不论日本的学者有没有雅量来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来源,我们总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后,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有八代帝王,而无事迹。据日本学者水野佑的研究,这八代帝王根本无其人,名字是虚构的。这当然可能。那是因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当然产生了很长的空隙,为填这四百年的空档,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当然只能是有名而无事迹的阙史时代了。由于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纪,日本的古代史的真伪更难确定。真实可考的史实,要从仁德王开始了。
日本历代天皇名录列表
本文2023-11-21 22:06: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