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麟士的竹墩沈·鲍山钱
藏书的世代相传实际就是书香门第的延续。剖析湖州的人才现象,人们惊讶地发现有许多名人出自世世翰墨、代代书香的家族。绵延千余载而不绝,代有名人的世家则首推沈姓。
湖州城的东南方向,菱湖西北两公里处,有一处地势略显高爽的村落,村名竹墩。竹墩人相传:古时,这里有6个凸起于沼泽之上的土墩,“竹”字有6划,竹依靠笋而生生不息,方音中“笋”又与“沈”同音,所以当他们的祖先从武康迁居过来时,便称此地为“竹墩”,希望家族能够兴旺发达。
如今的竹墩,和江南富庶地区的其它古村落一样,水泥新房包围着青砖老屋,清溪环碧,溪上的状元、养富、寺前等古桥,还有卧地的石柱、石碑依稀珍藏着这个小镇般的大村落的往昔气度。曾经气势宏大的沈氏宗祠,如今已被桑林覆盖。寻根访祖的天下沈氏后人,只能依稀寻觅过往的显赫。
好在竹墩出来的名人已是多过竹墩的竹子。出门闯天下的沈家人每逢年节总不忘按竹墩的习俗在门前高挂“竹墩沈”的红灯笼,恭恭敬敬地翻一翻那厚厚的一迭《竹墩沈氏家谱》。
《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武康”、“天下沈氏出竹墩”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户因何在?
沈麟士修谱的那个时代正是讲究门阀等第的南朝,士族与庶族界限分明;就是士族之间,也有品第之分,王、谢世家端居榜首。武康沈氏家族虽然源出于东汉济阳太守沈戎,其后也世代为官,不过多为武将,在魏晋尚文鄙武的风气下,总有点抬不起头来。沈驎士则是沈氏家族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士。
兴文重教,实为沈氏家族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沈麟士虽为布衣,但织帘抄书,以学问和教学为乐的风范,却永为沈氏后人所景仰效仿。
从沈戎迁居武康到初唐的六百年间,“武康沈”人才鼎盛。见史传者一百五十八人,其中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传,另有皇后三人皇妃五人。
中晚唐时期,湖州东乡的陂塘搂港体系逐渐完善,东苕溪以东的湿地成为移民垦殖的沃土。“武康沈”的主脉便从余英溪畔迁徙至东林山下,在竹墩及其周遭的村落开启沈氏宗脉新的篇章。
继南朝齐梁间“武康沈”文化人才管涌喷发以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竹墩沈”也迎来了她的鼎盛时期。开启这一时期的便是一位居家课艺的翰林沈三曾。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涵、沈三曾兄弟同榜进士,同人翰林。沈涵曾任福建学政,督学兴学于外省。沈三曾丁忧归里后,便潜心教授子侄读书。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沈三曾的儿子沈树本高中榜眼,授编修,不久便以奉亲养老辞官回到湖州,主持安定书院几十年。沈三曾的孙儿沈荣仁、沈荣光、沈咸熙也连捷进士,成为翰林院的青年才俊。
与此同时,竹墩的沈炳震、炳巽兄弟,虽然功名不著,但学术成就斐然。前者有《唐书合钞》、后者有《水经注集释订讹》等著作传世。
武康镇旁有前溪,竹墩村边有清溪。两溪与东苕溪相连,“武康沈”与“竹墩沈”文脉相通。康熙四十八年,德清人徐倬主持双溪唱和,两地参与的沈姓文人多达三十余人,可谓隽秀云集,冠盖一方。
1911年11月5日,湖州教育会会长、竹墩人沈谱琴和湖州鲍山人、湖州府中学堂督学钱恂率领中学堂的学生军发动起义,驱走了清朝官员,宣布湖州光复。1916年,北京大学教授湖州鲍山人钱玄同(钱恂之弟)和竹墩人沈尹默(沈谱琴族侄)担任《新青年》主编,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中国近代的风起云涌中,“竹墩之沈”续写风流,“鲍山之钱”新开篇章。
钱姓,也是湖州的著姓之一。据谈钥的《嘉泰吴兴志》记载,西汉谏议大夫钱林徙居乌程梓山(大致在今雉城镇西北一带)。到了东晋南朝时期,钱姓已成为与沈、姚、丘、钮并列的江表望族,“晋宋及陈世,有王、侯、牧、守甚众,衣冠之盛如此,而陈昭皇后亦为钱氏,宜为长兴著姓。”
隋唐以后,长兴钱氏逐渐散居湖州境内,迭有名人涌现,如唐朝诗人钱起、高僧道宣、郇国公钱九陇等。
如今天下钱氏多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Liú)为宗,临安县城内尚有气势宏大的钱王庙,庙内陈列着各地的《钱氏宗谱》。而钱镠一支恰以钱林为四十三代祖。如此说来,天下钱姓的本宗应当在长兴。鲍山钱氏也应当是长兴钱氏的一脉。
鲍山钱氏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名叫钱振常。钱振常官做到了礼部主事,后来又担任了绍兴、扬州、苏州等地的书院山长,还是光绪帝师翁同龢的乘龙快婿,其学问博洽,显然是被公认了的。偏偏大儿子钱恂的功名只有秀才,举人是屡考不中,实在是家门的一桩憾事。于是对老来才得的小儿子钱玄同(本名师黄),便顾不上疼爱了,亲自督导。小师黄三周岁诵《尔雅》、四岁背《诗经》,九岁学《说文解字》,九岁习作文之法,十岁背《史记》、《汉书》……
就在小师黄在家苦读的时候,比他大上三十四岁的兄长钱恂参加了总理衙门的外交官考试,成为晚清最早的一批职业外交官。钱恂先后担任过驻英、德、俄、法等国使馆的参赞,驻荷兰、意大利的大使,游历了欧、非、亚许多国家,直到 1909年回到湖州,借居潜园。钱恂在国外二十年,大开了眼界。其夫人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被后人评价为:“无论从中国人接受近代思想的深度来看或者从介绍世界艺文学术的广度来看,这两部书在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中,超出侪辈甚远。”(钟叔河评语)。
钱恂在变,国内的小师黄也在变,他改号“掇献”了。这时候的钱玄同已是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才子,读了许多革命党人的反清著作,对音韵学也产生了兴趣,“掇献”的名号便与其音韵学的研习有关。钱玄同一生的名号极多,每改一次,就表示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
钱恂担任过湖北省留日学生监督,他大力推动国内青年自费留学日本。单士厘认为,留日之风是钱恂创议而钱玄同率先实践的。1906年,钱玄同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在日本,钱玄同改名“夏”,表明自己反清排满的思想。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与鲁迅、沈兼士等同为章太炎的人室弟子。
1910年,钱玄同回到国内,在湖州中学堂(后改称省立第三中学,现名湖州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茅盾当时正在该校就读,一代文豪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钱氏兄弟其时的风姿。
“这年秋老虎特别凶,虽近重九,犹如盛夏。我们常在街上看见钱老先生(钱恂)身穿夏布长衫,手持粗蒲扇,稻孙(钱恂长子)高举洋伞在钱老先生身后,钱夏和钱老先生并排,但略靠后,董大酋则在钱老先生之前。他们一行安步当车,从容潇洒,我不禁想起《世说新语》的一段小故事: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太丘长子)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两者相比,岂不有些相似么……
“钱夏先生代课时期,曾教我们以‘南中向接好音,法遂遣使问讯吴大将军’开头的史可法《答清摄政王书》,以‘桓公报九世之仇,况仇深于九世;胡虏无百年之运,矧运过于百年’为警句的《太平天国檄文》,也教过黄遵宪(公度)的‘城头逢逢雷大鼓’为起句的《台湾行》,也教了以‘亚东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为起句的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歌》。……
“湖州光复,却全仗湖州中学的学生军。沈谱琴也担任湖州军政分司。”
1913年,钱玄同、钱稻孙随就任大总统府顾问一职的钱恂北上。玄同、稻孙都开始在北大任教。这时候竹墩沈氏三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也先后进入北大任教。谁也不曾料想,竹墩沈与鲍山钱的第三度相会,竟然会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准备了一批中坚骨干。
从1913年到1917年,湖州人胡仁源代理北大校长。在他任内持教北大的湖州人有俞同奎、章鸿钊、崔适及“三沈”、“二钱”,除了崔老先生为宿儒外,其余都是留学归来的新派人物。到了1917年,钱振常的学生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又有湖州人朱家骅、沈迈士(也是竹墩人)、徐森玉进入北大任教。这个时候,北京大学总共才只有28位教授。湖州人云集全国最高学府的盛况比起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那次“五元会京师,同科五翰林”来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更胜一筹,在于“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开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历》)
陈独秀当时在上海独立支撑《新青年》的编辑出版事宜,沈尹默以故友身份力邀陈应聘北大文科学长一职。《新青年》移至北京出版后,沈尹默、钱玄同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六教授担任轮流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新青年》时期,沈尹默的主要贡献在于文学革命实践和介绍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社会主义学说,他的白话诗《月夜》被称为“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的美德。”
钱玄同则为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许多响亮的口号,如:“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第一次把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定为文学革命的首要否定目标;“汉字革命”,开启了文字改革运动的先河。而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语言文字学学术素养,使他的号召“学有本源,话多行话,振臂一呼,影响更大。”(胡适《自传》)。这时候,钱玄同的名号开始启用,不久便响亮得超过了本名。
《新青年》南迁广州以后,北大四沈二钱归于沉寂,潜心于学术世界。钱玄同又改名疑古玄同,致力于文字改革,与另一位湖州人燕京大学教授陆志韦并为语言文字学的泰斗。日寇占领北平后,钱玄同恢复旧名“夏”,以示气节,拒绝伪聘,1939年1月病故。沈尹默则致力于书法艺术及理论的探索,成为廿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一。
有了竹墩沈氏、鲍山钱氏等众多人才辈出的家族,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湖州人到了外地,一口湖州白是绝对不肯改 的,就象现在的上海人到了别地方仍旧讲上海话一样。不仅 是因为有沈尹默、钱玄同、陆志韦这样的名教授,朱家骅、张乃燕这样的名牌大学校长,当年名教授、名校长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从蔡元培、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等营救陈独秀出狱一事中看出一斑。更是因为有沈家本、胡惟德、戴季陶、张静江、吴鼎昌等一班高官和朱五楼、王一亭、顾叔苹、沈联芳等一批工商巨子的存在让湖州人傲气得很。
清帝退位的时候,责任内阁十位国务大臣中湖州人占了两位:司法大臣沈家本,外务大臣胡惟德。在接下去的北洋政府中,胡惟德担任过总理,沈迈士的父亲沈瑞麟当过代理外长,章宗祥是大理院院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则有“国民党半个中央”的提法,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常委、评委的湖州籍人士共有16人。因为国民党的组织部长一职长期由湖州人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把持,所以又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反清讨袁.经费的主要筹款人,也曾经是蒋介石的思想导师。另一位元老戴季陶则一直担任考试院院长。
湖州近现代的人才鼎盛,昭示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潜藏着巨大的社会能量。而当上海开埠,外面世界的各类信息潮水般涌人时,这股潜藏的能量被激发出来。封闭的旧中国被迫打开的窗口——上海,成为湖州各色人等一展身手的舞台。从王佐卿、陆心源投资办厂,王一亭、顾叔苹代理洋商业务始,数代湖州人在上海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洗礼,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当年在会文路湖州会馆中济济一堂的,除了政界和工商界的人士外,还有藏书家周庆云、朱孝臧,书画家吴昌硕、钱病鹤,音乐家邱望湘、沈知白,翻译家包玉珂、周越然,摄影家蔡仁抱、刘旭沧,**编导沈西苓、潘孑农,文物鉴赏家徐森玉、张珩,小说家赵苕狂,戏剧家宋春舫等众多文化名流。裁缝的儿子潘德明,在完成全球第一个孤身周游世界的壮举后,也成了上海湖州同乡组织——湖社中的一员。
湖州人在北京和上海,北南交相辉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挥洒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知平江县知县彻谨序
莆阳兴化军城黄氏族谱序二 兴化县黄氏源于黄国江夏郡中徙光州旋入闽为元方字彦丰十传为入莆始祖岸公唐末黄巢起兵岸公五传为隐士献公入游洋巩溪又六传为太常寺卿公中庸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里雷山巷黄宅绵瓜瓞于无穷以其漳郡西林漳溪家谱在焉是以谱存则宗于雷山中庸公修谱之不谬而类于后者彻公君子过而见之求续桂晚生尝闻漳郡西林仲公裔有家谱桂每每为之留心焉偶兹者至西林漳溪谱得楷公撰资观音寺记其间序述巩溪始祖献公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初祖中庸公先贤有为之吾宗望族也继之子孙当以敦亲为念以族亲为心则斯谱之重修勿缺冀于若而人也因谒席访漳郡西林遂阅诸祖谱而系之言首简谨以为序宋宁宗嘉定乙亥腊月拜谒漳郡西林
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中庸公八世孙赐会魁进士翰林编修桂续修
莆阳巩溪军城黄氏族谱序三
黄之先出于伯益受封于黄以国为姓迁潢川定城西为黄国始祖六十五世老公周朝冀牧迁光州七十一世歇公入楚国为相封春申君致仕后入居江夏郡为江夏始祖祖七十六世霸公西汉迁河南太康宣帝为昭世名相谥定候八十一世黄香迁江夏黄香天下无双东汉贤相其子琼公东汉桓帝忠候相继为相孙琬公复入为贤相江夏安陆声振宇内九十世元方字彦丰官晋安太守由湖北安陆史迁福州黄巷有万巷书楼福州乌石山榴花洞一百零一世岸公唐圣历戊戌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桂州剌史封开国公谥忠义迁莆阳延寿里黄巷一百零五世唐处士黄献迁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哲裔大魁族曰定枢相族曰祖舜鼎元族道山曰朴长洲曰由赫然于宋而耀然于外一百一十一世中庸宋郑獬榜进士太常寺卿中奉大夫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黄宅分五房长曰偊居雷山巷次曰仲居漳郡城季曰修居何岩里四曰佃居东岩里五曰伸居德仁里其后曰彻曰钟曰丰曰府曰龙曰焘曰勋曰真曰桂登科相继以甲第显名时羡四代联登人文丕振科第蝉联而岿然隆隆家声巩溪流远雷山巍然瓜瓞绵绵擅胜兴化巨乡驰名郡志历六世显于宋尔止子孙世代续之斯谱公介则无憾矣
宋咸淳庚午年腊月望日岸十五世孙赐进士第宋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谨识
莆阳龙溪黄氏宗谱
一代 岸公唐秘书监冲长子字宗极号魁杰初居黄州江夏中徙光州固始后徙福州候官自少俊逸能文章其远祖元方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乌石山榴花洞曾祖韬之官弘文馆学士大父芳公官晋安司马参军母苏氏唐圣历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官弘文院编修徐州牧桂州剌史陈十要道于明皇治为天下第一疏天宝乙未年谢桂事归终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自福唐候官三山黄巷迁莆阳延寿里国欢院黄巷为入莆黄巷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辰时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子时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三进秩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朝九华山案外生峰穴下有田四水朝堂如玉带穴形太极图与黄岗祠对境子三谣典乐
崖公唐秘书监冲次子字宗楹号魁梧唐高宗仪凤丙子年七月初七日子时生唐肃宗乾元戊戌年十二月廿九日戌时卒葬双阳山配胡氏子三长讳风居仙游双阳山次讳雅居候官黄巷季讳颂居闽县五虎山
二代 谣公岸长子字延翰唐开元庚申登明经科癸酉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唐武则天久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唐代宗大历癸丑年九月初七日卒寿七十有四配朱氏姜氏封沛国夫人葬延福院西子十英盖华革莫俱朱氏出慕字孟华著字伯华范字仲华莅字玄华荐字季华俱姜氏出
典公岸次子字延林官永春令唐武则天长安壬寅年九月初一日生唐德宗建中庚申年十一月初二日卒配赵氏子四顶字衮干硕字衮坤颖字衮山颉字衮河
乐公岸季子字延院唐武则天长安乙卯年七月十四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十月十五日卒配林氏子三明字裳龙晖字裳麟旭字裳犀
三代 英公谣长子行干一配何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宗
盖公谣次子行干二配邱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期
华公谣季子字萼华行干三唐代宗永泰乙巳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着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三月初三日卒寿七十有一析居前黄配常氏夫人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子二昌龄昌朝
革公谣四子行干四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莫公谣五子行干五唐永泰戊申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配孔氏林氏葬金坑上有碑析居后黄子三昌岌昌裔昌业
慕字孟华谣六子官于琼州知府遂居焉
著字伯华谣七子官雷州推官迁山东黄县
范字仲华谣八子官黄州通判徙湖广黄州
莅字玄华谣九子官崖州知州居海南崖县
荐字季华谣十子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
顶公典长子字衮干行干六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二月十九日生唐德宗贞元甲申年九月初五日卒年配何氏子一恭公
硕公典次子字衮坤行干七配洪氏迁仙游枫亭黄厝
颖公典季子字衮山号文峰行干六徙居惠安文峰山
颉公典四子字衮河行干六配王氏徙龙溪浦南
明公乐长子字裳龙行干十三唐玄宗开元壬申年七月十五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十二月廿七日卒年配王氏无出特立昌期子准公为嗣
辉公乐次子字裳犀行干十四配吴氏子二建伊建亿居后黄
旭公乐季子字裳麟行干十五配吴氏子二建海建沪建池
四代 昌宗英公子行坎一配王氏葬九峰山子二长汝霖出继顶公为嗣次观
昌期盖公子行坎二配詹氏葬九峰山子一准公出继敬公为嗣
昌龄华长公子行坎三唐贞元甲戌年官大理寺评事配孔氏葬前黄山子三岣衍峣
昌朝华次子字文曲行坎四唐贞元戊寅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令唐代宗大历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寿七十有五配康氏安人葬九峰山之原子四峰倜峻献
昌岌莫长子行坎五唐贞元初赐中宪大夫配郑氏葬国欢院北子二涅盘崇精俱入寺为僧
昌裔莫次子行坎六唐贞元庚辰年官汀州宁化令配周氏世居后黄附兄墓于九峰山子一阮公
昌业莫季子行坎七唐太和甲寅年官至户部郎中配周氏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子三方山乌山道山
恭公顶公子官工部员外郎唐玄宗天宝丙戌年七月廿八日生唐穆宗长庆辛丑年二月十五日卒年配陈氏无出特立从兄昌宗长子汝霖为嗣
恭公明长子字衮干行干七唐玄宗天宝戊子年十月廿二日生唐穆宗长庆壬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卒年配林氏无出特立从兄昌期子准公为嗣
五代 汝霖恭嗣子昌宗长子行艮一唐肃宗乾元已亥年七月十六日生唐文宗开成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王氏子一秀公
观公昌宗次子行艮二唐给事中配阮氏世居候官县东山子三舜元舜臣舜俞徙候官分浙江吉安泰和
准公明嗣子昌期子行艮二唐宪宗元和庚寅年正月十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王氏子一秃公
岣公昌龄长子行艮四官福州长史配林氏子一官奉议大夫昭武大夫讳如规
衍公昌龄次子行艮五官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氏子一如现
峣公昌龄季子行艮六官大理寺评事配孔氏子六长瑜徙长安次琰徙成都季璩徙宁波四琚徙顺德五瑶徙江西黄岗六璞居候官
峰字景耸行艮七昌朝长子官仪同三司使配朱氏为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上寺西子一确
倜公字景周行艮八昌朝次子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二月初五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卒配朱氏葬上林东黄山子一滔生子珦大理评事配郑氏欧氏子五长子仁愿生子任居太湖季子仁宪居莆禧四子仁干居刺桐仁愈居东里而次子仁颖庶出配韦中令欧阳澥女生子偃泉州乡贡进士南唐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赘于舅父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家由福建晋江潘湖欧厝迁居江西永丰沙溪欧厝配工部尚书李稠女生子二观晔配郑晚女生子修
峻公昌朝季子字景崇行艮九唐太和甲寅年进士历官固始县丞候官令谏议大夫迁永福始祖配孟氏安人封候官县君子一碣
献公昌朝四子字景陟行艮十官散骑常侍华孙闽县令谣曾孙开国公岸玄孙回唐末冠乱五季纷争黄巢举兵于关中偕子曹自涵头黄巷隐入兴化县广业里游洋之巩溪为巩溪黄氏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光启丁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寿七十有八配唐儒士赵自勤女合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子一曹
涅盘昌岌长子又名文矩字崇法囊山开山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崇精昌岌次子又名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字崇法囊山开山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阮公昌裔子行艮十三官金华主簿葬国欢院配沈氏传鉴后衙东城墙头黄洋子一蟾公
六代 确公峰子官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珂公
滔公倜子字文江唐朝乾宁乙卯进士官监察御史唐文宗开成庚申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太祖干化辛未年十一月廿五日卒着有泉山秀名为莆文章初祖配陈氏子一珦公
碣公峻子字德磊行震廿二谥忠义赠司徒献胞侄闽小将从王审知由光州固始仕闽历候官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光启庚戌年董昌反公以死争之为昌所害子一环公
曹公隐士献公子字宜官行震廿三唐文宗开成庚申年二月初十日生唐哀帝天祐丙寅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年六十有七配兴化县平顶山儒士平昌君女合葬巩溪寺山北子三俶珍佩
秀公汝霖子字裳冠行震十唐宪宗元和壬辰年九月十九日生唐昭宗光化戊午年十二月初十日卒配林氏子一韬公
秃公准子字裳龙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四月十六日生唐未帝贞明乙亥年十月十五日卒配徐氏子一德公
七代 珂公确子徙南安莆峰六传迁郡城阮巷分黄石东井福州晋安岵山莲花洋里
珦公滔子字玉卿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初五日生五代后晋出帝开运甲辰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郑氏欧氏传庐陵乌门刺桐里横沟子五长仁愿仁颖仁宪仁愈仁干
环公碣子字福周行仲八一赠承事郎媳林氏举家同时殉节越州镜湖南事载昌败诏赠大司徒谥忠义配康氏崇祀忠义祠从父难赠承事郎全家百口均遇害特立珍次子裕为嗣
俶曹公长子字民玉行毕十四宋奉礼郎配林氏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慈孝里大林后分兴化府城南拱辰门合葬白沙子一祜行离九孙二通遇官从事郎配陈氏葬香泉院曾孙长讳阙次讳闾迁永福白云山下
珍公曹次子碣公嗣子官民宝行毕十八唐天复辛酉年特旨录授奉礼郎为从叔司徒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五月廿八日生五代后晋高祖天福癸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寿七十有四配兴化后村南唐团练使赵仁泽女封安人葬永福廿五都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献公墓右侧考嫡曹公而嗣唐忠义司徒碣公俱并祀子二祐裕
佩公曹季子字民声行毕廿三配王氏合葬浔洋山东裔居南门子一禄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辟授国子监学正后唐僖宗干符已亥年正月廿五日生五代后周恭帝显德庚申年十月十八日卒配林氏葬马洋子禄居永福一都龙屿玄孙毓敏裔孙适选远科第甚多为大魁之族
韬公秀子官御史大夫行毕十一唐文宗开成已未年正月廿一日生唐未帝贞明乾化乙亥年十月十二日卒配吴氏子一彬恭
德公秃子字建德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廿二日生五代后汉高祖乾祐戊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洪氏居后黄子一源公
八代 仁愿珦公长子唐昭宗干宁丙辰年正月十六日生南唐恭帝庚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延钧之女居莆阳太湖子二俊仪
仁颖珦公次子庶出字福祐号潘湖翁后唐丁亥科状元累官至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唐昭宗光化庚申年三月十五日生南唐恭帝壬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欧阳氏子三长讳偃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赘于舅父欧阳郴家次讳伛举明经季讳佢举乡荐俱泉州乡贡进士着有黄状元集五卷孙三观旦晔
仁宪珦公季子官犀埔县令配林蕴孙女居莆禧子四信仿伸伓佺
仁干字福迪珦公四子配郑氏居黄巷里后街子四倜俙俶傥
仁愈字福衡珦公五子官平夷令裔居莆阳石庭配林氏子二倔价
祜公俶子俶行离九配郑氏子二遇通
祐公珍长子字福顺行离十以忠义子孙荐授四门学正知金堂县事晋迪功郎唐昭宗光化庚申年八月十六日生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卒寿七十有一配秘书丞林君徽公之长姐封安人金堂县君合葬马洋山子二达逵
裕公珍次子字福富行离十六配林氏居东流后埔禄公佩子字福贵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授国子监学正唐未保大年间官于光州固始县御史中丞配方氏子二逞遑
禄公佩公子唐未帝贞明庚辰年二月十二日生宋真宗天禧丁巳年十月廿五日卒配宋秘书丞林徽妹葬马洋祭坑子二连运
彬恭韬公子官工部员外郎唐懿宗咸通癸巳年十月廿六日生后汉隐帝庚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陈氏子三徽卿扬卿昌卿
源公德子泉唐昭宗乾宁乙卯年十一月初八日生北宋太祖开宝庚午年二月廿九日卒配施氏子二永福永禄
九代 通公祜长子行坤一配周氏子二阙闾
遇公祜次子行坤三配宋氏子二訚阁
达公祐长子字载道行坤四宋真宗景德丙午贡太学祥符已酉补上舍以子宠贵封大理评事五代后汉隐帝庚戌年九月十三日生宋仁宗景祐乙亥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寿八十有六居兴化县巩溪东协律配宋大理寺丞陈拱妹封安人合葬后坑山南子三安定宠
逵公祐次子字守道行坤八宋仁宋天圣乙丑贡太学丁卯补上舍以子宁贵赠运判朝议大夫配清河崔子方女赠硕人子四宪宁宝宽
逞公裕长子行坤二宋咸平庚子贡生入太学辛丑补上舍以子宁贵赠朝议大夫配何氏子二隽完
遑公裕次子行坤六寓京都碧溪黄厝耋年居候官县道山黄宅后晋高祖天福庚子年十月初十日生宋真宗大观庚寅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殿中丞薜峦妹子三容庸亨
连公禄长子行坤五祥符中举乡荐官礼部主事配宋著作郎郎中方慎言妹居永福潼关子二宛守
运禄公次子行坤七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六月廿一日生宋仁宗庆历戊子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方氏子享
十代 安公达长子字锡居行兑五官甯海军长史配陈氏葬後坑子一大学
定公达次子字锡保後改名容字锡忠行兑八配陈氏林氏葬後坑子一小学
宠公达季子字锡甫行兑十七宋仁宗景祐甲戌登状元张唐卿榜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宋真宗咸平庚子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元丰庚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一配安人宋氏葬井源山子一中庸
宪逵长子行兑一宋长史子二长讳愿学次讳志学
甯逵次子行兑二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子一勉学
宝逵季子行兑三吏员子一励学
宽逵四子行兑四官朝请大夫子一务学
隽逞长子行兑六官宋训导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儋州知州讳显从孙沔元符庚辰进士
完逞次子行兑七官宋主簿子一昱
宛遑长子行兑八官学正子一晃
守遑次子行兑九官训导子一晁
十一代显公隽子字长明号玉庵行金一宋绍圣甲戌年进士官儋州知州由兴化军城入仙邑开族祖配林氏携家葬玉塔山南子二长讳渊居仙邑玉田次讳源居度尾锦邱为锦邱之祖
昱公完子字长昌号田庵行金三配平氏子一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广南路提点朝请大夫孙二长讳倚将仕郎剞次讳镐博罗知县曾孙南一
大学安子行金十九袭父恩补登仕郎配方氏葬张墓林子二师孔师孟
小学定子行金廿配宋氏子二长讳师颜次讳师贡
中庸大理评事宠子字长行号军城居士行金二十自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文赋裏旧西门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祐癸巳年登状元郑獬榜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後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乃六世联登十二进士宋仁宗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七十八公忠贞体国善平冤案能断奇案与包拯韩琦欧阳修齐名为官在朝为蔡京所恶入元祐党禁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配安人周氏葬永福西林梧桐锦屏山下廿八都广业裏龟岭教忠寺山北侧门人状元宰相郑侨其墓在焉祀乡贤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有传子五长偊次仲季修四佃五伸
十二代 师孔大学长子字宗鲁行木十六以子国镇贵赠朝散大夫配令人胡氏子三长讳国镇次讳国录季讳国锺
师孟大学次子字宗邹行木十七元丰壬戌进士官司法参军葬白沙子一纵
师颜小学长子行木廿一配伊氏
师贡小学次子行木廿二配颜氏
偊公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长子字从吉行号梅庵行木十八居兴化县游洋龙溪唐涯匪袭父恩补承事郎宋绍圣甲戌特奏进士初封奉礼郎寻擢侍御史与配安人崔氏宋皇祐庚寅年五月初八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九合茔吴唐山继配晋邑仁和裏邱氏子二长彻崔氏出次敌讳龙字常龙邱氏出
仲公中庸次子字从仁号雷庵晚号漳溪行木廿九以父恩赐迪功郎由兴化军城西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裏隐居不仕宋皇祐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苏氏合葬兴化军城西雷山宫西子二长讳徼次讳微
修公中庸季子字从善号何岩行木卅十官翁源令配陈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何岩子二长宋进士理学大儒讳锺次讳锺
佃公中庸四子字从德号东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祐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长讳徽次讳徵
伸公中庸五子字从学号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裏宋嘉祐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汝贤汝贵
沔昱子字朝宗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配林氏子二长南一宋绍熙庚戌进士次师锡淳熙辛丑特奏进士
渊公显长子字从深号玉田行木卅三宋绍圣甲戌与从兄偊同年登科官大理寺评事配何氏子二长讳良徙居德化县清泰裏为承泽之始祖其裔又分居湖阪次讳有徙居赖店玉田为玉田之始祖
源显次子字从泉子二长讳柜次讳枢
十三代 国镇师孔长子字子芳行水十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路提刑兴化郡志有传居郡城坊巷子希闵
国录师孔次配洪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闾
国锺师孔季配林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阊
纵公师孟子字子泛行水十五配洪氏张氏子一元会裔居仙邑度尾湘溪裏
彻公侍御史偊长子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登状元沈晦榜进士平江令著巩溪诗话十卷宋神宗元丰辛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隆兴甲申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陈氏林氏安人子四长丰次廓季府四廙
龙公乳名敌御试前帝所忌命改曰龙字常龙号太乙号檗谷逸叟行元十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梁克家榜特奏进士官龙溪令由兴化县游洋龙溪迁居龙溪县衙弃官随母邱氏归于晋邑仁和里檗谷因乐其山水遂居焉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庆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游洋龙溪方氏继配晋邑浔海施氏葬石龟岭古月亭子三长讳洲次讳涛季讳瀛
十四世 仙锡讳洲号厚卿行火十七龙公乳名敌长子分居乌林后坑游洋龙溪方氏孺人出为晋邑后坑之祖卒葬后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东石湖头乡黄宅
仙举讳涛字云宾号檗卿晚号鹤皋行火十八龙公乳名敌次子居仁和檗谷遂为檗谷之祖浔海施氏出卒葬烟墩山之原子二长讳子文次讳子海
仙逸讳瀛号永卿行火十九龙公乳名敌季子司教于南漳卒于官裔居龙邑观音山北溪头黄宅浔海施氏出
十五世潘山字叔番号雷山后人行土四十二仙锡子配下辇曾氏女经郡城南狮山脚旧铺古有神道碑建于此子镇山分居乌林后坑
子文字公章行土四十三仙举长子配青阳蔡氏女子四长逞行一郎次遑行二郎季道行三郎四暹行四郎
子海字公深行土四十七仙举次子配塔头孙氏女子五长迂行廿六郎次达行廿七郎季逵行廿八郎四连行廿九郎五遇号行三十郎
子田字公坦行土四十八仙逸长子配林氏分支永坑台湾甚多
念楚字公垣行土四十九仙逸次子配刘氏分徙漳州观音山北溪头黄宅
十六世镇山潘山子字士垒行五郎配蔡氏子潜隐
镇岗子文长子字士冈行一郎配许氏子二潜陧潜陶
镇岚子文次子字士风行二郎配林氏子潜隍
镇嵛子文季子字士俞行三郎配陈氏子二潜隅潜际
镇崮子文四子字士固行四郎配洪氏子潜陛
镇嵩子海长子字士高行廿六郎配蔡氏子二君阳君陆
镇崇子海次子字士宗行廿七郎配吴氏子君伥君仲君仨
镇岩子海季子字士石行廿八郎配蔡氏子二君陟君阵
镇崖子海四子字士圭行廿九郎配施氏子君陌
镇岸子海五子字士干行三十郎配李氏子二君附君随
十七世潜隐镇山子字首甫配洪氏子一周塘居晋邑东石湖头为湖头之祖
君仲镇崇次子字亚甫博学能文著有族谱图序配许氏子一顺
十八世周塘潜隐子字宗鲁配蔡氏子二长敬齐次梓里
顺公君仲子字宗和明正统海寇攻读掠泉州顺公率乡勇抵御众寡不敌殉于阵中谥义烈葬东山配林氏子容
十九世敬齐周塘长子随父迁居东石湖头
梓里周塘次子分衍二房五柱
容公字祥哲号质直君仲子明正统间随父捍御倭寇父旌表义烈容公乃赘于郡中余家遂为檗谷入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宅之祖卒于石井子克复
二十世克复明正德以子润贵例赠大中大夫晋阶中宪大夫松江知府祀乡贤子二润深
廿一世润号东石克复长子正德庚辰科进士官山西左布政使司参政祀乡贤子一伯敬
深克复次子旌表孝子明正德间泉州知府同知理问子一伯宪
廿二世伯敬润子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彦
伯宪深子以子国贤贵赠南京工部司务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贤
廿三世国彦伯敬子亚魁明隆庆丁卯科乡试举人第七名官荣府左长史子彝
国贤伯贤子文魁明已卯科乡试举人中式第七十三名贡士官户部郎中子萼
廿四世彝国彦子以子景仿贵封户部主事晋阶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子五景明景昉景昭景晔景曦
萼国贤子明万历癸未科进士未仕子景焕
廿五世景明彝长子官明崇祯间历官广西按察使司浙江金衢兵巡道
景昉彝次子字大犀号东崖累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景昭彝季子以兄荫官知县
景晔彝四子官温州别驾
景曦彝五子官游击
景焕萼子文魁隆武丙戌中式第廿六名举人
巩溪军城十一世孙晚生君仲拜谒军城府西巷黄侍中第族亲谨撰本族谱图序
廿五世孙浙江提督学政景明文渊阁大学士景昉续修
廿八世孙世孙清福建澎湖协镇副总府必成重修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平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近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89年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席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埠:汝正三子。行三,字则华,葬秧坑进思台。娶蔡氏,葬攸陂竹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诚:汝正四子。行四,号诚,字君宝。元至正已亥1359年生,明永乐甲辰1424年殁,娶黄氏,生子一:汝松。居涂家脑。则汝诚传四世汝天尧,居黄皂冈。
汝晃世系
汝文简:汝自诏长子。讳辉,号默齐。新建牛阑三横支范出。娶高氏。继娶徐氏。生子三:长汝维栋、次汝维梁、三汝维贰,徐出徙居湖广荆蛮。
汝文炳:汝自诏次子。讳篪。新建牛阑三横支。娶廖氏。生子三:长汝贤、次汝先、三汝崇。
汝文泮:汝自诏三子。讳泮。新建牛阑三横支。汝杨出。行十五。生子一:汝维演。
汝文玉:汝自让长子。讳玉。新建牛阑三横支。汝继黄出,兄弟徙居辽海。后裔未详待考。
汝文素:汝自让次子。讳浒。新建牛阑三横支万出。娶黄氏。生子二:长汝维昌、次汝维玉。注:汝文素同子而五徒湖广石牌。
汝文起:汝自让三子。讳勇。号圣万。新建牛阑三横支。汝万出。娶杨氏。生子二:长汝维颖、次汝维锦。
汝文大:汝自让四子。讳泗,号质庵,别号荆湖。娶胡氏。生子二:长汝维善、汝次维新,陈出。
汝文黄:汝自让五子。讳黄。新建牛阑三横支。与兄汝文玉徙居辽海。
汝仲才:汝顺财之子。号棠士,字秀亭,明洪武庚戌1370年。平五月初一日子时生,由西宾入赘黄氏,冈前支祖。生洪武丁已。八月十六日未时。生子四:长思敬、次孟敬、三以敬、四彦敬
汝侃如:汝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言如:汝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恂如:汝资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翊如:汝资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纯如:汝资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怡如:汝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应如:汝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谦如:汝论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皋如:汝论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泰如:汝渊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复如:汝渊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恒如:汝渊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观如:汝渊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豫如:汝沛之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寿:汝维洵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行:汝维洵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泰:汝维洵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仁:汝维洵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通:汝维洵五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履:汝澄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益:汝澄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书:汝澄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恭:汝维洌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康:汝维洌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达:汝维洌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恒:汝维直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和:汝维直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敬:汝维杰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信:汝维杰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显:汝维杰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荣:汝维杰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忠:汝维润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富:汝维润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华:汝维润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彰:汝维湛之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朗世系
汝秉铉:汝文裕长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锃:汝文裕次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钫:汝文彬长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原迁。其他子未详。
汝秉鹿:汝文彬次子。丰城流溪支。
汝秉锡:汝文彬三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卿迁。其他子未详。
汝伟福:汝守恭之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迁居港边。
汝伟岳:汝守楠之子。丰城流溪支。生子一:汝怀全。
汝光世系
汝维岳:汝士沂长子。居冯川上巷支祖。娶徐氏。夫妇殁葬小坑里,寅申向。生子二:长汝希安、次汝希邦。
汝维岚:汝士沂次子。居冯川下巷支祖。娶吴氏。夫妇殁葬小里冈。生子二:长汝希明、次汝希均。
汝维崧:汝士沂三子。居洪田中巷支祖。号如山。娶萧氏。夫妇殁葬小里冈,寅申向。生子三:长汝希圣、次汝希贤、三汝希仁。
汝大麟:汝资深之子。奉新扫墩支。生子一:汝煌。
汝八世系
汝居敬:汝意之子。生子一:汝近环。
汝居仁:汝忠之子。生子一:汝近正。注:汝忠受业于西涧先生,屯田员外郎,宋崇宁二年癸末科(公元1103年)进士。授奉正大夫,开封府少尹,升都转运使。
汝洪朔世系
汝立宝:汝文茂长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立安:汝文茂次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缙:汝元祥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兴:汝元祥次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荣璋:汝必通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守采:汝志遂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沈麟士的竹墩沈·鲍山钱
本文2023-11-21 21:38: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