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鼓书的历史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上党鼓书的历史渊源,第1张

清乾隆初年就有师徒组成的民间演出班社活动。道光年间,艺人史金星在说唱表演中吸收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的“化缘调”以及民间叫卖调,使鼓子词的唱腔更趋丰富;咸丰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在说唱民间故事和神话题材节目的基础上,移植和自编了一些中篇和长篇的连本书,并吸收融会了当地的一些地方戏和落子、秧歌的唱腔,使唱腔音乐更加丰富优美。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悲板”和“抢板”等功能性唱腔。民国初期,第五代传人段明和在说唱“鼓子词”上狠下工夫,进一步丰富了“鼓儿词”的唱腔音乐,使唱腔的板式更加稳固定型。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上党鼓书艺人自发组成了爱国宣传队,宣传救国。上党鼓书是一种以襄垣地区的方音语汇说唱相间的表演,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形式。上党鼓书通常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为演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击乐。其余说唱者根据自身条件及内容情节,分行当进行说唱。或轮递说唱,或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或众口齐唱;单人表演则表演者只操月琴自弹自演;两人表演则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说唱。上党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不仅有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以及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富。

孝心可嘉 希望能帮到你

钉缸是借黎城民间生活“钉缸”,经艺人编演口传的一曲风趣小戏。

葫芦匠—小丑

王大娘—花旦

炉匠唱:

小炉匠离了店房,

今日出门去游乡,

往前走来在大街上,

有个小曲唱一唱,

一个鸡蛋两头光,

两个鸡蛋配成双,

三个鸡蛋不成对,

四个鸡蛋游四方,

今天不往别处去,

一心要到王家庄,

王家庄有个王员外,

他有三个好姑娘,

大的嫁了个秃女婿,

二的嫁了个没毛光,

只有三的嫁了个好,

脱了帽子明晃晃,

姐妹三人拜天地,

拜罢天地入洞房,

一见洞房失了火,

一伙秃子来放光,

担着担子往前走,

抬头观见王家庄,

迈步只把村庄进,

来到十字大街上,

担子放在十字口,

钯盆钯碗钉大缸。咕噜锅来

王大娘唱

王大娘离绣房

又听得门外有炉匠

穿宅过院来的快,

来到自己大门上,

上前开开门两扇,

抬头观见一炉匠,

上前讨你烟一袋,

有件事儿犯商量。

炉匠唱:

大娘你有什么事,

你与炉匠说端详,

大娘:

早晨打了个二号盆,

晚上又打腌菜缸,

两样生活交你做,

铜钱你要几十双。

炉匠唱:

不知你家伙有多大,

不知你缝子有多长,

不要你多来不要你少,

铜钱要你八十双,

王大娘:

上前夺了一烟袋,

骂声炉匠你不在行,

买个新的该多少,

铜钱就要八十双,

炉匠唱:

要的多少咱都去了

你与炉匠几十双?

王大娘:

不与你多来不与你少,

铜钱给你二十双,

炉匠唱:

二十双不与你钉,

担上担子走他娘,

王大娘唱

高叫炉匠你回来吧,

铜钱给你添四十双,

炉匠唱:

六十双钉了吧,

我给大娘开光光,

王大娘唱:

大娘说罢头前走,

炉匠唱:

后跟葫芦来钉缸,

王大娘唱:

领的炉匠来好快,

炉匠唱:

来到大娘你门上,

担子放在当院上,

高叫大娘快搬缸,

大娘唱:

先搬一个二号盆,

后搬一个腌菜缸,

两样生活叫你做,

大娘回房巧梳妆。

未完待续

上党鼓书是现存北方鼓书类曲艺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曲种之一。不仅保存了许多宋元“鼓子词”的艺术基因,而且吸收化用了明清以来诸多当地民间相类艺术的诸多元素,说唱方式独特,唱腔曲调丰富,传统书目众多。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举凡节日娱乐、婚丧嫁娶、祈福禳灾、兴建迁徙等生活礼仪和民俗活动,都有上党鼓书的演出作为重要的仪式和内容。至今在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党鼓书的内容主要来自民间,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反映了当地丰富的民俗风情。如说“愿书”、“神书”。举凡当地庙会、祝寿、满月、婚丧、暖房等等农家大事,上党鼓书都被请来助兴或充作仪式。上党鼓书艺术以师徒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传授方式为单师传单徒,截至目前,共传九代,早期艺人以说书为主,兼作算卦等营生。现代鼓书艺人多为中年人,较为优秀的有王海燕、李先玲、杨海兰、胡婉红、申虎威等。

上党鼓书艺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保护和传承自身艺术,发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调诀”的独特行内“暗语”,俗称“调噱儿”。是一种便于内部交流的特殊行话术语。过去主要在“鼓儿词”的盲艺人中间使用,“柳调”和明眼艺人不用。上党鼓书不仅承载了当地人对于生活的认识、理想、愿望和趣味,而且大量蕴含着当地人的社会伦理与生活常识,使得上党鼓书的表演不是单纯的艺术和娱乐,而且兼具民俗载体、乡土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多重功能。

长子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可以说,上党地方曲种近1/3出于长子县境内。

宋、元年间,山西长子县已有这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先是评书,而后出现了长子柳树道情和长子扇鼓。到了清代,长子境内又有了莲花落、木板书、铁板书、板儿书,及河南坠子等曲种。因天灾人祸或其它缘由,很多民间山南海北说唱艺人逃荒或经商于长子,再加当地有的为糊口求生,有的凭兴趣爱好,各曲种的队伍随之逐步扩大增多,蔓延滋长于县境内各个角落及周边地带,一时兴旺发达起来。然而,他们同其它地方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经常遭受恶势力欺侮,被人歧视,景况十分凄惨。当时,尽管有“三皇会”组织,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人生仍无安全保障。

1942年,长子县抗日政府在石哲镇马家峪成立了长子历史上第一个有盲人参加的曲艺队,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挥了特殊作用,他们的命运也随之有了转机。由于抗日政府的重视,他们根据曲种特点,首先对长子鼓书进行改革。长子鼓书原为木板书,在它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梆子、落子、柳树道情及河南坠子等唱腔,初步形成。

1949年建国后,长子曲艺队伍更加壮大,诸多支“轻骑兵”活跃在县内外的村村庄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长子曲艺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风靡了整个上党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60多支鼓书演唱队,他们长年活动在上党及三晋大地,有的甚至闯出娘子关、走下太行山,与山西周边地域的陕、蒙、冀、鲁、豫的兄弟曲种一争高下、抢占市场。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名老艺人有花小狗、师全中、张余奎等,但均已过世。后有周贵喜、申胖友等在群众中影响比较大。现有鲍先平、李先玲、刘引红、刘海燕、胡晚红、申虎伟、张玉喜、冀先果、胡泽培、赵晚梅等,在上党地区名气颇盛。

演唱时,上党鼓书从内容出发,在音乐上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一定音乐形象,在同类唱腔中有着四、五度的移位关系,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板腔体结构。演唱时有3人以上不同人物角色的对唱,也有多人齐唱等形式。演唱者左手打书板,可根据段子的内容进行灵活表演。伴奏,以上党的特色乐器二把为领奏乐器,配以二胡、扬琴、琵琶、笙、大提琴和鼓、锣、小镲、小锣、木鱼、梆子等多种乐器,击乐者可伴唱或领唱。其文词大部分较短,少道白,唱词一般在100句左右,多为七字句和五字句。唱词讲究格律,内容以现代题材为主。在唱法上,讲究字正腔圆,注重吐字。在演唱风格上,根据长治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呈现出激昂质朴、委婉深沉之势。在唱段中,凡板腔性曲调之间的过门,为唱腔的骨架音。其长、短过门承担连接曲牌、改换唱腔、变化板式的作用,是音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党鼓书的伴奏,有通过板式引导唱腔,稳定和变化节奏,对唱腔还起烘云托月之效果。过门乐队的介入,二把的出现,颇有独到之处。

上党鼓书地方色彩浓厚,韵味独特。主要曲目有:《唱煤乡》、《向阳岭》、《县委书记周志坚》、《春苗顶着风雨长》、《喜喜接妻》、《柳二狗与小广州》、《王佐断臂探敌营》等。

上党鼓书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融会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形成的。“鼓儿词”相传直承宋元以来的同名形式而有所发展和变异,“柳调”则兴盛于清雍正年间,相传发源于襄垣县西营镇,最初人称“英哥柳”。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乡艺人田维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合了民间妓院柳巷青歌及当地的民歌小调,使“柳调”唱腔更加婉转悦耳,色彩多样,表现力大为丰富,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

上党鼓书的历史渊源

清乾隆初年就有师徒组成的民间演出班社活动。道光年间,艺人史金星在说唱表演中吸收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的“化缘调”以及民间叫卖调,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