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2收藏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第1张

引子: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正文/曹丕:在这样对人生的失望里,保持微笑

建安十五年的初冬,曹丕跟随父亲和他的僚属们登上了刚刚筑好的铜雀台。台建在城楼上,有十丈高。亭台楼阁挤挤挨挨,甚至飞檐相连一直缀到城中。漳水从台下流过,黄鹄在水上翻飞。邺城,甚至邺城周围在广阔灰白野田中偶尔闪现的零星绿色,全都一望无余。是一种肃杀,也是一种浩阔。

乐伎为此刻排练已久,在格外卖力的丝竹与舞蹈中,父亲命儿子们做诗赋赞美这高而宽广的楼台。曹丕自觉写得不错,刚准备献上自己的作品,弟弟曹植的《登台赋》已经在父亲手中了。父亲看了半天,按捺着惊叹,板着脸转头问曹植,“你这是抄别人的吗?”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父亲不信我,可以随便再定题目,我再写就是了!”

曹丕这个十九岁的弟弟,穿得朴素,也不在乎形貌,却有一种遮不住的少年意气。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登台赋》,撇了撇嘴,把它扔进了袖子里。

他依然镇定地坐着,甚至能够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附和对曹植的才华的赞美,但在他的心里,另一个更清醒的曹丕坐在四面漏风的高台上,感到冷。那是一种对自己的深深失望。曹植肆无忌惮的才华如同一场地震,在曹丕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和现在的自己之间裂出面目狰狞的鸿沟。他像被冷酷的命运抛在半山腰,不知道路在哪里。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也是他的理想。他一直知道,“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这是为人而不能抗拒的规律,可是文章,可以不朽。他自觉天赋很好,他也已经为此付出许多。

这年曹丕二十四岁。二十四年前的中平四年,他出生的时候也是一个冬天。那是父亲拒绝朝廷东郡太守任命的第二年,在老家谯县的别墅里,每天打猎读书,闲得无聊。所以,当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很兴奋。给他起名字叫曹丕。“丕”,是伟大的意思。《尚书》里有这样一句,“尔惟弘周公丕训”。说的是,你们要听从周公旦那些伟大的教诲啊。“丕”这个字虽然简单,却古老而有力。代表着父亲对这个孩子骄傲的祝愿:要做伟大的人。

他这么说了,也这么照着做了。曹操本来就爱读书,更爱教孩子读书,很久之后,曹丕回忆起来,都说,父亲“雅好诗文,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天都要抽查孩子读书,还专门教育他说,人年少好学,容易学进去,长大了就容易忘记。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曹丕八岁能作文,已经读过古今经传诸子百家。

但天下不太平,大城市合纵,小城市连横,互相吞并争斗,黄巾军,山寇土匪互相攻击,百姓死亡,暴骨如莽。天下战乱,日子不好过,曹操也想叫儿子知道。哪怕只是个小毛孩儿,每次出征,曹操都要把他绑在马背上带上前线。曹丕六岁就会射箭,八岁就能骑射。十岁的时候,曹操遭遇了张绣先投降后反叛的大失败,从宛城仓促逃亡。曹丕的大哥曹昂把自己的马献给曹操而死在了这次反叛中,曹丕凭借自己的骑射功夫,幸运地逃了出来。

动荡的战争时代,学习与成长都像是偷来的。直到建安十年,曹操彻底打败袁绍,占领冀州,他们才过上安定一些的好日子。这时候,曹丕想,他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在写作他的专著《典论》上,还可以与文友们切磋诗赋,整理一些自己往日的文集。

但现实总以残酷又无辜的姿态在他眼前晃悠。曹植在辞赋上的才华,他所能创造的杰出,恐怕就是曹丕最深切的“求不得”。每一种文体都有他的标准,前汉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曾经讲过“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它需要巨细无遗的细致,需要瑰丽夸张的想象。曹丕,作为中国第一个文论作者,也赞同司马相如的标准,他在《典论·论文》中给赋的标准下过定义,“诗赋欲丽”。这些,都是他弟弟曹植毫不费力就能够达到的。

曹植想要的,他甚至没有开口去询问,便有老天与宠爱他的父亲巴巴儿地送到他的眼前。而曹丕,他必须长久地与内心深处“想要”与“得到”之间疤痕一般的裂缝共存。但这样戴着“枷锁”前行的日子,他已经很熟悉:他很喜欢荀彧的大儿子荀恽,但是人家更喜欢曹植;难得他跟建安七子中间的刘桢关系不错,连老婆给人很没有礼貌地瞪着眼睛瞧了也没有怪罪,但是父亲曹操觉得这样不成体统,于是把他的好朋友刘桢教训之后调转成了曹植的僚属;他想要得到大儒邢顒为辅佐,父亲却又把邢顒安排给了弟弟。

如果说他也有别人不能企及的任何天赋,那是一种对于人生过于清醒的认知——人生是这样:你努力朝向山顶攀登,却总有意外发生,最后停留的也许是半山腰,也许是山谷。你以为自己无辜,却总有人憎恨你。

曹植身边有一对丁氏兄弟,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曹植夺得储副的位置,顺便整死曹丕。但是世界上并没有无缘故的恨:曹操曾经想要把曹丕的姐姐嫁给丁仪,问曹丕的意见。曹丕说,他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不大好吧?曹丕的思考方式很奇怪:老曹家曾经一下子贡献三个女儿给傀儡皇帝汉献帝,最有的就是这种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气魄,嫁个女儿给瞎了一只眼睛的男人实在太不值得说。况且曹操都说了,丁仪有才华,就算两只眼睛都瞎了,也值得嫁。曹丕在无意识当中,做了一次“恶人”。

后来他稍微年长,依然改不掉这为姐妹出头的“毛病”。他曾经有一个非常亲近的发小,夏侯尚。他喜欢夏侯尚,以至于在做了皇帝之后还很不顾身份地给他写了一道允许他“作威作福,杀人活人”的谕旨。但是后来,夏侯尚还是跟他翻脸了——夏侯尚因为宠爱小妾冷落了正妻,不巧正妻是德阳乡主——曹真的妹子,而曹真兄妹从小因为死了爹就被曹操收养,是一道长大的情分。曹真的妹子也是曹丕的妹子,在里外不是人的情况下,曹丕还是选了为妹子撑腰,为妹子出气弄死了小妾,夏侯尚从此就没给过他好脸色看,一直到死。

无法给自己辩解。人人看他都是自作自受,他跳出来讲自己委屈,说出来都叫矫情。况且,在父亲那么多有才华的儿子里,想要保持继承人的位置,需要谨小慎微,让人抓不住把柄,他处境这么特殊,说了白白给人留口实。但情绪也需要出口。

所以,在每一个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深夜,当叶露开始凝结的时候,他总是在庭院里一遍一遍的徘徊。这时候他写了诗,记录他每一次失眠。有乐府,也有中国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在《杂诗》里,他写秋夜——“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也写失眠的自己——“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也写在人声渐歇的深夜里,陪伴他的周围世界……“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曹丕跟曹操一样,乐府诗写得很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赞扬曹丕的乐府诗,像是在“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但是时代有它的喜好,“大赋”所需要的才华与技巧在曹丕的时代依然是衡量文学才能的“金线”,这是曹植和他的朋友王粲最擅长的。时代对文学的喜好让文学作品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妨碍每一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

在这样对人生的失望里,他依然能自我克制,更愿意用努力去补偿才华不能及的境界。半夜失眠之后,他还能整理好工作服和公文包,职业化地微笑,出门,继续开始一天的工作。下一年,建安十六年,曹植封了平原侯,得到了曹操五千户的封邑。“建安七子”之中的刘桢,应瑒都成为了他的侯府的属官,德高望重的邢颙成为了他的家臣,曹操甚至向天下征集有道德有才华的人作为曹植的属官。像是一个大家族,曹植已经分到了他的那部分家产,但是曹丕没有。没有封侯,没有封邑,只有主管替补官员选举的五官中郎将。做着父亲的助手——丞相副,帮助曹操处理公务。曹操打仗开始带着曹植,征讨四方。曹植跟着曹操一路北征,也一路写着他被传颂的诗篇,《送应氏》、《洛阳赋》、《三良诗》等等等等。

曹丕被留在邺城。处理日常事务,应对突发状况。他努力做一个踏实可靠的儿子,但父亲对他的努力一日一日毫无表示的时候,他依然内心焦虑。不敢表现给父亲,只有写文章,给好友们写信,以各种角度去阐述自己:在时代战乱频仍的冷酷与自己的不能成就之间,他对于命运表现出最清醒的失望。

在他之前的许多时代里,成为神仙,长生不老都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但他非常神经质地一遍遍指出,不是的。生长,衰老,时间的流逝,繁华的凋落都是不能避免的规律。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曹丕在行军途中种下一棵柳树,十五年后,当他再次经过这棵树的时候,那棵柳树已经修枝翠干,柔条婀娜。但曹丕,十五年过去,除了皱纹眼袋和白头发,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他“感物伤怀”,写了一篇《柳赋》。他甚至在《典论·内诫》里回忆起建安十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他们占领袁家的情景。他带着战胜者的耀武扬威起笔,落笔却变成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一点震动——“上定冀州屯邺,舍绍之第,余亲涉其庭,登其堂,游其阁,寝其房,栋宇未堕,陛除自若,忽然而他姓处之。”

心里对于人生失望透顶,日子过得倒也挺快活。曹操带着曹植征讨四方留着曹丕守城的时候,他没少“惹事”。看上了钟繇收藏的一块玉玦,专门托曹植找关系要来,看见皓齿丹唇,芳声清激的美女孙锁跳舞,也要向好友繁钦描述一番。至于组织文名在外的文友们去西园夜宴,更是最平常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后来人称赞的城府,说他能够“矫情镇物”,“暗自砥砺”。总之心里想着什么,脸上一定看不出来。而曹植,他依然是父亲最宠爱的儿子,他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有一种特权,那是属于天才的目空一切。所以他饮酒而没有节制,甚至喝多了乘车开司马门,行驰道,犯了门禁,目空国法。他也不耐烦花功夫约束家人,以至于自己老婆穿错了衣服被父亲发现赐死,而自己却毫不知情(知道了大概也觉得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建安二十二年,在喜爱与信赖,在才华与可靠中间,曹操终于做出选择:曹丕成为魏王太子,曹操未来的继承人。曹丕那天终于绷不住,抱着曹操的臣属辛毗的脖子笑说,辛君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兴?

但他没有高兴得太久。当你得到一些的时候,就要失去一些,这是人生最普通的道理。建安二十二年,发生了大瘟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在这一年里,那些曾经陪伴过他的文友们,徐干,陈琳,应瑒,刘桢,都死了。作为前途大好的魏王太子,曹丕终于可以不用掩藏他对于命运的悲观。他给王朗写信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那时候的人,对于死后的世界依然有浪漫乐观的幻想,认为那会是一个比此生更美好的世界。而曹丕,他好像扒着前汉那些坟墓里画满升仙壁画,在棺材上铺着引魂幡的人的耳朵上神经质地大喊,死了就死了啊!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会有了!

后来,他做了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更加变本加厉,曹丕登基为皇帝的第三年(黄初三年)的冬天,他颁布了一道《终制》,对自己死后的陵墓做了一番安排。但在这时候,他非常不合时宜地抄袭了《吕览》——吕不韦对别人冷酷的观察却被曹丕用在了自己身上。于是你看见一个开国皇帝在帝国肇始的第三年,写下这样一句话:“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凌厉直白,触目惊心。以前的皇帝,总想着要活万岁,长不死,传国玉玺上盖着“既寿永昌”,好像如此一来他们的国家就能百代千代无穷无尽地传承下去。而曹丕,带着一脸冷笑说了一句——醒醒,别做梦了。

他有多相信死亡与朽坏不可避免的到来,他就有多痴迷于文字的不朽。比较才华总是输的时候,他只有咬紧牙关写下去了。他写了一部论文集子《典论》,介绍自己,谈论文章的标准,也谈论为政理家的道理,还有当世流行的“都市传说”。写得好不好他不想知道,他自己觉得好就行了。借着皇帝的权力之便,他把他们广为传播,甚至用素帛抄了一份,作为国礼送给了东吴大帝孙权,又用纸抄了一份给东吴老臣张昭。他还组织一帮人编了一套叫《列异》的鬼故事,是最早的类书。

不过,最让他耿耿于怀的,依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邺城的大瘟疫里陆续凋零的那些天才特出的文友们。他一次又一次地写信给好友吴质回忆他们一起游园的美好过往。他们设弹棋,戏六博,挤挤攘攘坐着一辆车,在轮子咣当咣当的滚动中间无话不谈。在花园里,浮瓜沉李,从早到晚,直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现在,他们都死了,但他还是清晰地记得他们无可替代的个性与文笔。他说: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馀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闲历观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

徐干、应瑒、陈琳、刘桢、阮瑀、王粲。这六个人,加上一个比他们更加年长的孔融,就是后来认为的“建安七子”。这一个时代里,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类情感以语言表达的边界,以他们为最杰出的榜样。

他虽然没有提名自己,但是作为他们的提名人,他狡猾却又无私地把自己摘出了这场“文人相轻”的比对,对他的才华横溢的朋友们做出了善意又公正的评价。

时常失眠,心口不一,征战操劳,曹丕并没有活得很久。黄初七年,差不多四十岁的时候他就死了。魏明帝曹睿虽然在父亲面前常常装聋作哑,却依然是最了解父亲的儿子。他继位之后的第四年,太和四年,曹睿命人将曹丕的《典论》刻石立在孔庙和太学门外,作为曹丕可以比肩古代最杰出学问家的证据。曹睿给父亲定了一个谥号,“文”。

曹丕心里清楚,在以后的许多世代,他都会被不留情面地与曹植放在一道比较。他也大概晓得,自己也许会被曹植光耀万丈如同太阳的光辉遮蔽。不过,最早的文论作者,最早的七言诗作者,最杰出的散文家,第一部类书的主编……他在自己能够做出努力的地方都留下了痕迹。作为“建安七子”共同的朋友,提到这个时代,也一定会提到他。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历史给予他的补偿。

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族出怀远郡。

西宁年氏之迷:

今青海省西宁市有一支年氏族人,分为两家。如今谁也说不清其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说是年羹尧的后裔。

年羹尧戎马一生,屡立战功。然而,功高过摇,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赐自尽,留给人们一个千古之谜。在大清王朝,威名举国皆知的“年大将军”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族中任官者一律被革职,嫡亲子孙被发配遣边充军。曾经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落此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传说,在“门源永安城”,年大将军的两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宁年家是年羹尧的后裔……很久以来,青海人都有这样的说法。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敌军土崩瓦解。这次战役历时十五天,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大获全胜。“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这一段历史对于许多青海人来说并不陌生,年大将军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许多踪迹,门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处。现在的永安城已经没有了的史书中记载的模样,但从残存的城墙中我们仍可看到它当年的宏伟和坚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岿然屹立,吹来的微风中仿佛还有当年的烟火味,站在城头,好像还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声。据当地人说,永安城里埋葬了年羹尧的两位如夫人,有些人从这里挖出了铜元、印章一类的东西。

根据这一史料可以肯定,年羹尧曾经率部到过青海。那么假设一下:年大将军在离开青海时,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后,家族受到牵连,有人千里迢迢来到青海,在这里生活了下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将军的威名,改姓为年?或者说是从外地一些年姓人家迁徙来到高原,他们与年羹尧没有任何家族关系?

如今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的年烜说,关于我族溯源,已经很难找到文字史料,传说则有二:一是说我先祖在清嘉庆年间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宁,与西宁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说:我族系清代年羹尧将军后裔。先祖年光汉曾说“西宁年氏一族是大将军年羹尧遗留在兰州的幼子年寿一支的后裔。”长兄年炳在遗稿中写道:“我西宁年氏,相传为清康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后裔,随军留在湟滨之裔。其后遭遇雍王朝变故,子孙蒙难,遂隐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庆朝,恢复原姓,始乃定居西宁。故我等以前所见家谱牒庚,最早为嘉庆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没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家族的谱系在那个年代被烧毁了,寻本溯源很难有定论,非常遗憾。

年煜说,从《西宁府续志》中可以看出,我们年姓人家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宁城内宏觉寺街,虽然家境清贫,但不气馁,自强自立,以孝悌忠信仁义道德的传统古训教育子女,耕读传家读书明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老宅门前有两棵大榆树,而且还很大,看样子年代非常久远了。所以,先祖常常以“双榆主人”或“双榆草堂”自居。那时候,祖屋中藏有一红绸中堂,用金粉写就先祖阵亡过程,每逢年节悬挂于上屋,让儿孙诵读瞻仰。

年靖海告诉记者,听祖上说,年家的坟茔迁过几次。年家的老坟原在西宁南滩,因为洪水泛滥,先祖年光汉和族人一起将坟茔迁到了西宁东郊曹家寨。事后深感家业兴旺,但无系统谱牒记载,先祖创业之艰辛有遗忘之虞,愧对先祖,便经过多年努力后修成了《年氏家谱》。谱籍原来存放在宏觉寺街祖屋宗龛内,逢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时,及时在家谱上填写,我们小时候曾经看见过。1987年,年家的坟茔又从南滩迁到了大堡子。在迁坟的过程中,我看到规模非常大,还有许多陪葬品,耳环等首饰很多,衣物虽然已经腐烂了,但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色彩艳丽、做工精美。

对于年家的人来说,年氏家谱消亡使得他们失去了一切关于家族渊源的文献记录,现在他们只能根据先辈的口头传说和其它史料来寻找相关线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先祖墨宝,其中双榆主人年兆亨的《诗品二十四则》让记者大开眼界。

年福海说,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谙熟韬略,文武兼备,决心步其父辈鸿鹄之志,投笔从戎。承恩袭职云骑尉,在清代时任哈拉库图营守备及西宁镇标中营守备,因功授朝庭牒文并赴北京觐见大清皇帝。《西宁府续志》记载任哈拉库图营守备,据现存的亲笔书写的扇面可以知晓,当时是在宣统元年。后来,他坚持“耕读传家”的家风培育后代,在南大街经营杂货铺为业。从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他的敬业齐家的精神。

青海地方史学者靳育德说,据《路史》记载,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氏望出怀远,即今安徽怀远县。明代永乐户部尚书年富,即怀远人,原本姓严后改为年。

由于年氏家谱的不存在,许多地方史学者对西宁的年家是否与年羹尧有渊源不敢下结论。但是,年氏族人不是土著,而是迁入青海的,他们在高原上与众多民族共同生活,是青海的建设者,是高原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氏家族的变迁,也是高原民族融合史的见证。

总之,该支年氏族人的真实渊源目前还是无法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分布: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怀远县,宁夏省的盐池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松江区,青海省的西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年氏族人分布。

四川广元苍溪权氏始迁祖原籍山西富平县。

1968年,破旧立新,废毁家谱,铭碑一并推灭。

后于政善人灵,百废俱兴,然则吾姓,瓜瓞绵延,惦念渊源之深,木本之根,人伦之始,而不可忘本,欲将收集残谱,约序新篡,以传后世。投本追远,恐史亲疏难辨,秩序不清,故以修本,永作记载不朽。

——摘自苍溪权氏90年代补修老谱记录

权氏宗谱

夫天之有星晨,山有昆仑,水有源流,木有根本,根深者枝叶茂,源深者流必长,如吾族黄帝之后,其根源固深矣,盖黄帝之后封乎,惟子孙因以权为姓,厥后散居各国,原无此姓,虽世远年湮,然代有其人,如唐时之德舆,载之以诗名士位,诰封礼薄尚书,为缙绅羽仪,宋之帮彦,历签书密院,赞其捕天扶日,遥者殊难稽矣,居屡朝文僚武职,计不乏人,有居楚之南,处秦之比,有籍蜀之西不一,但屡遭变迁,家谱遗忘,遂不知某支出於某先也,幸前人传说吾姓,本陕西富平县分支,落业於广元县石竹堡,权家沟。又分支於苍溪文昌宫权家寨,和南邑沈家沟、苍邑庙子岩, 高祖过福建、查不知信, 三曾巡回仪龙,二祖继王而知孝泉,惟曾祖与祖守业顺坝,但远近翼处,支庶甚繁,先泽难清,故考吾始祖,讳朴显为明朝洪武车骑将军,又名希禹,皆於寿官,赞号无敌将军,曾座陕北,辖民镇寇后,朴显公,文座云南、贵洲两省,提都督总朴显公之子胜舆,克绍原职,亦为提都督总仍座云贵两省,辖民镇寇,舆公长子,朝宣,又名任为,国初拔贡出宰史江县吏,次子朝纪,弟兄二人,言纪公有伯道之悲,宣祖公,长子权济,孙君,次子权湘,三子权染,四雨权美,弟兄四人,在明末清初之期,还来四川产元县,“惟溶公,落处庇子岩,沈客沟,下育六男,长于有禄,次男赐禄,三子天禄,四子重禄,五子奉禄,六子授禄,正为先公,明哲贤能,智谋远虑,不觉远转清代之中,春光限满,择穴於估子岩,孙祖妣并墓,自葬之后,子孙繁荣,为便利於于孙,朝宗故祖,共议溶公祖坟,上周於猫儿答,奉禄祖执造点穴,溶公弟兄,湘梁美,天水迁别,各有所处,苏经踌路,不明何方,自溶祖质吉穴后,有南核膀芳之壮,於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合族共慕书派序,以继承前启后谬乱,在咸丰四年。於权在哭号风亭,率众与,祖基建立一座四柱顶帽的名胜碑碣,又咸丰七年,与孙太君建竖铭碑一座,至公元一九六八年,破旧立新,废毁家谱,铭碑一井推灭,后於政善人灵百废俱兴,然则吾姓瓜爬绵延,惦念渊源之深,木本之根,人伦之始,而不可忘本欲,欲将收集残谱,约序新慕;以传后世,报本追远,恐史亲疏难辩,秩序不清,故以修本,永作记载不朽。

根据家谱上的内容,进行了罗列整理。

家谱于1968年被毁,这里没有说是一把火烧了,而是用了“废毁”二字。根据90年代补修的内容判断,补修内容比较详细,尤其是前面几页的宗源世系,记载的很清楚。说明了老家谱在废毁之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摘抄。之后,才拿到大队去统一废毁。

权朴显是明朝初期的一名军官,陕西富平县人,元朝末年,随红巾军的一支部队征战四川,后来这支红巾军归顺了朱元璋。战争结束后,朴显公落居在四川广元县石竹堡权家沟,在他年高时候,地方政府上报到朝廷,赐他为“寿官”。这是对年寿德高老人的一种国家级别的最高荣誉奖励。传到四世祖高祖光字辈和五世祖曾祖的时候,举家迁到了顺坝,又传到了第六代权宣,宣公的长子权溶迁居苍溪县文昌宫权家寨。现在的权家寨附近还有权家村、权家坪等村子。

根据老家谱上的称谓,可以判定这篇介绍渊源世系的序头是权溶的儿子所写,或许就是为权溶夫妇合葬墓迁坟点穴的第五子权奉禄所写。

谱上说:正为先公,明哲贤能,智谋远虑,不觉运转清代之中。。。意思是权溶去世后,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清代。说明权溶去世于明朝末年,清朝尚未建立起来,既然是不觉运转,则估计去世于1630年之前。权溶生有七个儿子,假设长子生于1590年,则权溶生于1570年之前。

谱上说,权溶的弟弟权湘,权梁,权美,各有所处,不知何方。。。说明权溶还有3个弟弟迁到了别的地方,在清朝初期一修家谱的时候,还没有联系上他们的去处。这里就留下了悬念,是否还有别的分支,是权溶弟弟的后裔呢?

苍溪权氏,自始祖朴显公至今,最小的是光字辈五世祖也是光字辈,已经传了20代,逾600年。

苍溪权氏家谱,是一本合谱,由朴显公世系的第七到九世先祖们共同修撰,广元权氏第五代开始分支,到第八代已产生多个分支,所以,在第八代先祖们手上,具有及时修撰,弥补世系离乱的紧迫性要求。这本家谱印制了多本,本来各个分支都有保存,或许后面又有增修,但是,苍溪权氏分支把这个谱序一直转抄、保存到了1968年,终于使得我们一解宗源,实在是权氏家族的万幸。

既然是合谱,分支较多,辈号在分支之间难免存在不同,世系上在同辈之间年龄差异存在比较大的现象,七代之间至少有两代以上的时间差异,也就是说,某个辈号,年龄大的50岁,小的可能才几岁。所以,不是直系的世系,在判断年代上可能差异很大。

仪陇权氏貌似属于广元朴显公后裔。

每个地方的都不一样··你这问题都不问清楚·怎么回答你?

童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

台湾的第八十八个姓氏为童氏。童氏于清代迁居台湾,现多居住在台北、台中、嘉义三县,在新竹、南投、彰化、苗栗、台南、屏东等地,也有不少童姓族人。大陆童氏迁台,发生于清朝的同治十年以前。这年二月,在台南县石鼎美所立的典契字中,有一中人名叫童采卿。可见,童氏入台是为时较早的。 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建 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 童姓宗祠通用对联 〖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歌传循吏; 荐赐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童詧,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阴。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 杜洲家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童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 益智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

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

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下贱,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下贱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金事家风远; 指挥世泽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 功盖天启三边。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 父子文坛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垲,精书画。少时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 二树山人留芳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 好山排闼送青来。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童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 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 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来源一

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来源二

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来源三

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疆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称或爵称为氏。

①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武库令、武库丞、武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来源六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叫王梁,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七

源于改姓或赐姓为氏

①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至今。

②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

在贺兰敏之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中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其子娶张氏女,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其子死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遂把张氏娶为继室。郭威当皇帝时,张氏已死,被追封为贵妃。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伟,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太原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沛国堂。 武先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京武氏族谱武继昌编,清咸丰四年(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武氏支谱(也可称湖南茶陵武氏),五修谱共四卷,武光理等主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据族谱记载本支源自周平王后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有魏国官吏武周,字伯南(武伯南),为魏国光禄大夫,封南昌侯。迁湘始祖为武兴隆(公元1352年-公元1436年),公生于元顺帝十九年(1352年)辛卯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幼好诗书,后弃文从武,身披甲胄,跋履山川,与徐达、刘诚意、常遇春、李文忠等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太祖即位赠为开国功臣,原系金陵(今江苏南京)拜官,后因官迁长郡(今湖南省长沙市),世袭掌印指挥,徙居茶陵学门(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官没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癸丑十一月初九日未时,皇恩赐葬善邑河东地名金鸡岭乙山辛向(今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浏阳河东金鸡岭),享年八十四岁。兴隆公6个儿子,分别是:雷(武天鸣)、俊(武世杰)、安(武邦宁)、威(武克重)、通(武知远)、伯(武季达),本支始迁祖为[明朝]武俊,字世杰,武世杰(公元1406年-公元1471年),为兴武兴隆二子。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历次修谱时间一修谱:清朝康熙壬寅元年(公元1662年);二修谱:清朝乾隆庚寅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修谱:清朝道光辛卯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修谱:清朝光绪壬午八年(公元1882年);五修谱:中华国民十三年(公元1924年);六修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8年。古谱存世保留下来的有公元1770年二修谱、公元1882年四修谱、公元1924年五修谱,古谱距今最长时间为243年。郡望太原郡,堂号太原堂,派语必胜朝廷用,永思大祖光,传家起忠孝,华国显文章,诗书应德泽,礼乐发祯祥,后嗣守先烈,万世庆安邦。“必”字派为第9世,“邦”字派为第49世,明初后一直没有改过派语辈份。

河北永年武氏族支合编族谱武敬绪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四卷,武学勤续修,武章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东临沐武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临沐武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武则天庙联。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则天庙的始建在唐天宝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八言以上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寺祀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皇泽寺简介见下“立地顶天……”联联释)。上联“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上联称“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下联“剑阁”之名,多见于史籍,成为蜀地的象征。“利州”,辖境即今广元。下联称女皇之美名流传蜀地,是蜀地的骄傲,利州更被其荣光所覆盖。联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则天的非凡才能和政绩予以了肯定。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人武训,山东堂邑人。排行第七,事母至孝,又称武七,“训”是清王朝嘉奖他兴办义学的赐名。他终身集资办教育,清廷授以“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没有接受。1896年死于临清义学中。陶行知也赞扬他的办学精神。下联典指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代山西文水人。太宗时入宫为才女,高宗时为皇后。后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称皇帝。有权略,善用人,名相辈出。年寿81岁,是武姓名人中的寿星之一。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全联典指武则天,生于广元,后人为了纪念她,清代修皇泽寺,取“皇恩浩泽”之意。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则天殿石龛”、“迎辉楼石龛”、“大佛楼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龛”内。则天殿正中龛内,是“武后真容”石刻坐像,刻于唐代。龛旁左边壁上有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63年5月题的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内还陈列一块1955年出土的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阴还刻有“则天坝白沙里”等字样。 湖南 湖南长沙武氏字辈:必胜朝廷用,永思大祖光,传家起忠孝,华国显文章,诗书应德泽,礼乐发祯祥,后嗣守先烈,万世庆安邦。“必”字派为第9世,“邦”字派为第49世,明初之后一直没有改过派语辈份。

湖北武氏合修新字辈:承绪裕后,纯启必昌,治国贤才,任重恒扬,信义作本,功绩昭祥,天开宏运,兰桂腾芳。原沔阳老字辈:文太应宗,世尚元景,光明正大,身修思永,家和祥盛;黄冈市红安县老字辈:应时士习光华,万世文宗永正,肇基祖德昌明,维本先贤大训;监利老字辈:金榜在世锡,文武学仕功,正大光祖德,孝友振家声,礼乐从先进;孝昌老字辈:立维之士,锡泰廷曾,儒良世守,长庆安乐,廷先纪绪,秉德行仁,其祥克绍,国定家兴;董王村老字辈:亭平公量,芝应文天,承希秉正,尚伯国有,儒远正礼,治业成宗,家和弟忍,谦寿延茂。各县族从二十五世开始停止使用老字辈,起用新派。 湖北 湖北红安武氏字辈:“万世文永……” 山东 山东滨州武氏字辈:“明洪希丙……”

山东济南武氏字辈:“朝中英桀立乾坤家有国宝富万年”。

山东沂水、四川成都武氏字辈:“纪善传玉光”。

山东平邑、浙江杭州武氏字辈:“文清永玉传,继立成家起,宗繁庆衍祥,召明福自广,登朝是恩常”。

山东武氏一支字辈:“纪善传玉,广兴庆兆,大祥君臣,友诸位福,禄寿安康”。 安徽 安徽肥东武氏字辈:“其成世富,元德必昌,春华友庆,国瑞家强,文功立业,辉殿显阳”。

安徽宿州武氏字辈:“少尧年兆亦(大超宗开),振先(启象继奎)守成远,连登建世荣,泰德弘传明,福禄永昌盛,祥云耀万春,英才聚宇林”。

安徽巢湖武氏字辈:“宏开传家……”

安徽凤阳武氏字辈:“廷从学为家宝”。

安徽淮北武氏字辈:“兴春玉满堂······”

安徽利辛武氏一支字辈:“同凤思玉庆兴龙”。

安徽滁州武氏一支字辈:“有道建立,海宇宏昌”。 河南 河南邓州武氏字辈:“德如玉道,光明安圣,化略太平,理兆启忍,让兴国大,定万方庆”。

河南清丰武氏字辈:“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传继光”。

河南南阳武氏字辈:“大德如玉道光明安圣化罗太平”。

河南南乐武氏字辈:“可自丰林怡”。 四川 四川自贡武氏字辈:“龙如天正万登元士方宏”。

四川遂宁武氏字辈:“光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河北 河北承德武氏字辈:“月洪德国丙林玉永成祥(翔)”。

河北沧州武氏字辈:“安云德宝……” 山西 山西清徐武氏字辈:“齐德玉生丙振步登青云露诗书丹桂根”。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世照殿立志作明礼道义学汉忠”。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天然如意步何通周乃承”。 浙江 浙江武氏一支字辈:“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江苏 江苏邳州市武氏字辈:“ 维加恒良,化福永昌 ”。始祖为武兴旺,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入,历六百五十余年,其武氏家谱记载:“迨夫元明之际,我始祖兴旺,效力王朝,为洪武领兵征讨,屡建奇勋,封指挥史,世袭邳州卫安,营于宿羊山左,遂家于此焉。”后代分布于邳州各地,有迁入山东鲁南地区,也有迁入安徽境内。

江苏连云港武氏字辈:“宏开子克,同可心传,宜儒希贤,式焕其耀,永绍维先”。

江苏连云港灌南:“尚芳可加,宗士万兆,源永文广,宜汝希贤,式焕其耀,鸿绍光先”。 辽宁 辽宁沈阳武氏字辈:“启(起)朝继善传玉”。 吉林 吉林通化武氏字辈:“凤继善传玉宝”。 黑龙江 黑龙江齐齐哈尔武氏字辈:“敖登国上朝,庭室中鉴宝,喜庆广守义”。 云南 云南武氏一支字辈:“承世(功勋修成)开□□永恩继占”。 北京 北京武氏一支字辈:“有振手玉金殿德连广明配学”。 其它 武氏一支字辈:“起天开万国”。

武氏一支字辈:“启凤继德宏”。

武氏一支字辈:“开章卓识补嗣高风祥开国胄广衍奇文”。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引子: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正文/曹丕:在这样对人生的失望里,保持微笑 建安十五年的初冬,曹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