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清朝族谱?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四)《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敬字的来历:
“敬”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半边是“茍”(jì)字,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今也有说法认为“茍”是“敬”字的初文。右半边为“攵”,即反文旁,反文旁由“攴”(pū)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因中国内地推行汉字改革,故“敬”字左半边的“茍”字被改成类似“苟”字的写法,总笔画数也从原先的13画变成12画。
汉字演变过程:
静[静,读音作jìng(ㄐㄧ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帝之妹女娲,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伏羲帝逝世后,其女娲称帝。为树立月族的威信,改十日历法为十二月,称“月历”,或曰:“阴历”、“凰历”,并创立了以德、义、礼、仁、信为宗旨的“五彩文化”。在史籍《山海经·南山经》中记曰:“丹穴之上,其上多金,而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载歌载舞,见则天下宁”。《山海经·海内经》亦曰:“凤凰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礼,膺问曰:仁,腹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女娲晚年势衰,伏羲帝之子汤氏部族乘势复辟,灸杀月母。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证曰:“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亦说女娲是填海而死。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说:“炎帝之少女名女娲,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海”,后人称此是“精卫精神”
当时女娲确是与汤部发生了大战,因战败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都记述了日本开国女神是来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因女娲浮海未归,时人受地理知识所限,故而大陆之人认为女娲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卫鸟来比喻皇母,以寄托后人对月母的哀思。
女娲部族在民族分衍过程中,又分衍出静氏一支,因分居于南济洲郡静邑(今朝鲜半岛韩国首都首尔济洲)而以地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后晋内时期楚王马希范属下将领刘勍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农历8月,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五代史作士然)引奖、锦少数民族万余人起事,攻打辰、澧二州。农历9月,楚王马希范命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衡山兵五千镇压。农历11月,刘勍等进攻溪州,彭士愁弃州走保山寨。刘勍继续进攻,廖匡齐战死。
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农历1月,刘勍等利用风势实行火攻,焚其寨,士愁逃入奖、锦州深山。乙未,彭士愁派其子师皓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向楚王请降。楚王马希范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刘勍为锦州刺史。自是各州服于楚。
静江指挥使刘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静氏,为源出芈姓刘氏的一支。
第三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陈厉公儿子敬仲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该支敬氏为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敬仲之后,当时以谥号为氏,称敬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谥号‘敬’为姓,称为敬氏。”
清朝初年,有一支敬氏后裔在清朝初期,因不满清朝的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
而当年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则在清朝初期,为取悦满清王朝,改姓为靖氏,“靖”字从左往右念为“立-青”,意在拥立清朝之意。
两支敬氏族人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彻底分道扬镳,故现在出自敬氏的有静氏和靖氏两个姓氏,却都源于陈氏。该支静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淄博市、河北省的玉田县、天津市的宝坻区。
注:另有一说,在清朝初期山东有兄弟两人,一人精文,一人通武。习文者被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赐静氏,习武者则被赐靖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清王朝他他拉氏部族之庄静皇贵妃,属于以谥号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Tatara Hala,意为“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扎克丹(今辽宁海城)、萨尔浒(今辽宁抚顺)、长白山、尼马察(今黑龙江上游流域)、占河(今俄罗斯比占河)、乌苏(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伊兰木(今地待考)、海州(今辽宁阜新海州区)、十方寺(今地待考)、吉林乌拉(今吉林吉林)等地,所冠汉姓多为唐氏、谭氏、舒氏等。后有静氏,为历史较短之姓氏之一。
满族静氏出自清庄静皇贵妃,是清廷主事他塔喇·庆海之女,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农历2月27日,比清咸丰皇帝小六岁,比慈禧太后小两岁,与慈安太后同岁。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选秀女时,与慈禧太后同时被选中,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5月9日,她俩同时由家中被送入圆明园,同日被封为丽贵人,慈禧太后被封为兰贵人。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农历12月24日,丽贵人被封为丽嫔,比慈禧太后封嫔晚十个月;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农历5月7日,丽嫔为清咸丰皇帝生下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成为第一个为皇帝生儿育女的妃嫔,咸丰皇帝龙心大悦,在皇长女“洗三”的那天,丽嫔晋封为丽妃,比慈禧太后封妃早十个月。从此丽妃更受宠爱。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农历10月10日,清同治皇帝在举行完登极大典的第二天,就颁发谕旨,以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为由,尊封丽妃为丽皇贵妃,连升两级。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农历11月16日,清光绪帝以丽妃“侍奉文宗显皇帝均称淑慎”为由,尊封为丽皇贵太妃。
丽妃体弱多病,经常服用中成药和草药,效果不大,终于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农历11月15日病逝,终年五十四岁,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光绪帝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深表哀悼。
丽妃的丧礼十分隆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农历4月18日卯时葬入定陵妃园寝。与她同时入葬的还有比她早死七天的玫贵妃。丽妃的宝顶居于园寝前排正中,是最尊贵的位置,丽妃死后得到的谥号是“庄静皇贵妃”。
丽妃所生皇女是清咸丰皇帝唯一的女儿,聪明伶俐,容貌酷似其母,被后妃们视为掌上明珠,后封为荣安固伦公主。按清朝制度,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封固伦公主。这说明公主极受宠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她的生母在宫中的地位很尊贵。
庄静皇贵妃的族人中,后有以其谥号中的“静”为汉化姓氏,称静氏,该支静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长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
二迁徙分布:
河北省的玉田县大安镇、南霍庄,天津市的宝坻区,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山东省的淄博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均有静氏族人分布。
三字辈排行:
河北玉田静氏字辈:“德广如天大国恩永世昌”。
山东淄博、天津静氏字辈:“德孝圣世宏福万古庭”。
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夏、汝、思、继、国、元、九、廷、光、复、永、世、振、守、大、绍、先、业、惟、存、敬、克、承、祖、德、允、在。
廷、顺、仲、殿、汉,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
元、有、天、印、云,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绍、尔、世、德,在、于、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成、守、洪、云。文、章、报、国、书、礼、传、家。敬、恕、孚、家、邦。贤、聚、英、和、福、自、生。恒、聚、雍、和、幅、自、生、绪。永、臣、成。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震、家、声。允、德、传、建、洪、子。广、登、连、京、吉、治、仁、恩、瑞、善、香。齐、洪、典、章、顺。连、永、正、德、荣、华。龙、凤、曾、元、成、先。恒、月、联、汝,师、书、毓、贤。由、山、怀、步、学,光、中、要、志、远。……
……魏王派31世: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大、汉、魏、濮、景、秀、邦、君,存、可、纪、克、总、翼、振、齐,洪、典、章、崇、百、世、传,复、本、协、修、望、有、志。……
更多见:
http://zgzsjpwlingdnet/article-2905133-1html
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太祖(赵匡胤) 建隆 庚申 960
乾德 癸亥 963
开宝 戊辰 968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 丙子 976
雍熙 甲申 984
端拱 戊子 988
淳化 庚寅 990
至道 乙未 995
真宗(赵恒) 咸平 戊戌 998
景德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 戊申 1008
天禧 丁巳 1017
乾兴 壬戊 1022
仁宗(赵祯) 天圣 癸亥 1023
明道 壬申 1032
景佑 甲戊 1034
宝元 戊寅 1038
康定 庚辰 1040
庆历 辛巳 1041
皇佑 己丑 1049
至和 甲午 1054
嘉佑 丙申 1056
英宗(赵曙) 治平 甲辰 1064
神宗(赵顼) 熙宁 戊申 1068
元丰 戊午 1078
哲宗(赵煦) 元佑 丙寅 1086
绍圣 甲戊 1094
元符 戊寅 109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 辛巳 1101
崇宁 壬午 1102
大观 丁亥 1107
政和 辛卯 1111
重合 戊戌 1118
宣和 乙亥 1119
钦宗(赵桓) 靖康 丙午 1126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高宗(赵构) 建炎 丁未 1127
绍兴 辛亥 1131
孝宗(赵昚) 隆兴 癸未 1163
乾道 乙酉 1165
淳熙 甲午 1174
光宗(赵敦) 绍熙 庚戌 1190
宁宗(赵扩) 庆元 乙卯 1195
嘉泰 辛酉 1201
开禧 乙丑 1205
嘉定 戊辰 1208
理宗(赵昀) 宝庆 乙酉 1225
绍定 戊子 1228
端平 甲午 1234
嘉熙 丁酉 1237
淳佑 辛丑 1241
宝佑 癸丑 1253
开庆 乙未 1259
景定 庚申 1260
度宗(赵禥) 咸淳 乙丑 1265
恭帝(赵显) 德佑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 戊寅 1278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赵氏宗祠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赵氏宗祠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宋太祖赵匡胤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刘氏家谱字辈,敬、振后面是家字辈
刘姓,有三个主要来源:
1 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 来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
3 来自项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敬姓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玄孙姬敬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敬,黄帝玄孙姬敬康之后。”
姬敬康的后裔支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敬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陈完,谥为敬,又叫田敬仲,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春秋时期,陈厉公名妫跃,为陈桓公妫鲍之次子。陈桓公病逝后,其异母弟陈佗杀了太子免自立为君。后妫跃与妫林、妫杵臼联合蔡国人杀死了陈佗,妫跃即位为陈厉公。陈厉公死后妫林即位,为陈庄公,陈庄公死后其弟妫杵臼即位,是为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妫御寇。由于公子完与妫御寇关系非常好,恐祸及己,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齐国。当时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收留了他,并赐给他田地邑城,还想任命他为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职,陈氏由此立足于齐国。公子完感谢齐桓公之德,遂指田改姓为田氏。田敬仲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田无宇、田常等人身为姜齐之臣时,为了争取齐国民心,在春秋末期就不惜经济代价,施惠于民,被称为“厚施买国”,最后人心归附。
到周安王姬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第十代孙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放逐到海边,只留一城之地作为其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遂绝其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子完逝世后,齐王曾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其后裔支孙中有人遂以“敬”为姓氏,称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敬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避帝讳改姓为氏。北宋时期有个大臣,叫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曾在后晋政权中为官,后晋高祖是石敬瑭,“敬”字犯了帝讳,当时只得为了避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茍(jì),文彦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没多久的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辽国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农历12月17日,后晋为后汉所灭,后汉皇帝叫刘知远,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茍(jì)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过了十多年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纷乱的五代时期。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成为宋太祖。
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茍(jì)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清朝时期,有四川马鞍山人苟莲峰(苟华南),进士起家,蜚声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嫌其姓读音不雅,令他于苟旁加反文改为敬氏。
此支敬氏原本苟氏,河内郡人.河内盛产苟杞,经草木为姓.故姓苟.皇帝后裔因氏,凌低奔苟突国而来(今之越南),于苟旁加反文为敬字.到五代十国期之后晋(公元936年至946年),避后晋政权建立者石敬塘之讳,去文为苟,世代相传延续.直到大清乾隆年间约一七四零年,苟莲峰(苟华南),进士起家,蜚声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又大清同治皇妃名敬懿。当时苟姓实为望族贵族也。皇帝御笔,于苟旁加反文,赐姓为敬。乃皇帝赐封,谁敢不遵吾族祖人虽接爱了其姓之写法,取左右两字为字也,号也,榜名也。但乃坚持以苟字的园通叶韵为发音,仍然从苟而不从敬。且将姓字之写法定为敬,其中口字改为一个厶,故当今此支族中有将姓写为苟和敬的。但只能读其苟字之去声。实为一演化字,多音字也。正如"为"字,"朝"字"行"字等的多发音一般。故警告我族人,对姓字之写法,读法,大家必须牢记心间,世代传承,永世莫忘。
第五个渊源
北方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在甘肃陇南有个叫敬坪的村,据考他们都是西北古羌人的后裔。虽然现在已经完全汉化,可是从老人们的传述的事迹以及一些遗留的古物来看,他们的祖先确实为古羌族。
各支始祖
四川马鞍山敬氏世系:
该支敬氏原系出贵胄之裔,春秋时期卫通授业于述圣,子思、子得闻圣学,西汉间敬参以忠直著阅数十传。
始祖敬保:字仲安,原配罗老太君。明初居陕西凤翔府早掇巍科历宦。黄明敕授,吏部员外郎。历任建阳、临津县知县,后改迁剑阁王母沟今香城寺西沟,敬保坟。妣罗儒人,生五子:长子敬德隆、次子敬德茂、三子敬德明、四子敬德新、五子敬德用。五子,五房,五世孙。
敬德明:后裔敬钏,敬保第十一世孙,明正德辛酉科举人,历任山东直颖沂州。敬德明分支龙孔山敬家岩,生二子:长子敬文祥,二子敬文彬。敬文祥之后分支阆中县复兴场黎家坝,迁居东溪沟,生子敬琰,号妙清,次子敬珩,号国清。
敬德用:后裔敬显荣,明太学生,历任云南昆明县知县。敬德用分支白殿庙黎家湾、敬家河、平乐沟,宛泉山,田家湾、敬家嘴、敬家湾,又分支碑毕庙、敬家坝老土地、敬家湾、观子簿、金魁垭。后由白殿庙几处分支潼川、三台县、江油县、汉州。
敬德隆:分支异县先世无传。
敬德新:分支异县先世无传。
敬德茂:扬氏生,世佩氏未考,生子敬琰,扬氏生敬耀廷。扬氏生二子:长子敬大珂,妻李氏,生三子:长子敬仕美,妻任氏,次子敬仕文,妻扬氏、向氏,三子敬仕学,妻敬氏。次子敬大贵,妻李氏、张氏、胡氏,生二子:长子敬仕元,妻任氏,次子敬仕德,妻宋氏。
敬大珂:迁居东观山,生三子:敬美、敬文、敬学,抱一子罗映山,更名敬映山。
敬仕美:号东溪,妻任氏,生胤寿,生子:敬翰、敬佩、敬琏、敬攀、敬瑞。敬翰妻蒲氏,生二子:长子敬友颜,府学生员,次子敬友曾。
四川省阆中市天林乡敬家湾:
该支始祖苟万荣,字百田,明洪武末年由南部县升钟镇铁鞭乡安仁村迁来,清乾隆间,由皇帝赐姓为敬,自万荣至今凡二十二世,后裔分布于柏垭、思依、升钟等处。
谁知道清朝族谱?
本文2023-11-21 20:35: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