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崇祯皇帝难以置信的叛变,忠变奸——洪承畴在松锦之战的败亡
明朝末年,后金势力日益扩大,皇太极登基后改国号为“清”。
1641年,为了打通从辽西入关的通道,皇太极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清军兵临锦州城下,在守城明军的炮火的射程之外扎下营盘。清军发掘战壕,设置栅木,封锁了锦州外出的各个通道,让锦州城成为一座陷入重围的孤城。
此时驻守锦州的明朝总兵乃是祖大寿,由于看到城外清军势大,于是选择坚守不出,等待援军。大明在接到祖大寿发来的求援信后,崇祯皇帝大急,要求蓟辽总督洪承畴必须要马上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在接到崇祯的命令后,率领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等八镇兵马,共计13万大军驰援锦州。
洪承畴
七月份,洪承畴率领八镇兵马行进到锦州以南的战略要地松山城,这时清军派出的狙击军队已经抢先占领了松山到锦州之间的乳峰山东侧,明军便在乳峰山西侧扎营。明军和清军的主力在乳峰山的两侧针锋相对,一场直接影响到两国命运的决战马上就要到来。
8月2日,防守锦州的祖大寿所部与援军里应外合,试图突破清军的围困,但没能成功,最终又被清军打回城内。这一战,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洪承畴皇随即以杨辅明接替杨国柱统兵。从八日起,清军一连数天向乳峰山西侧的明军营寨发起攻击,但都被明军击退,接连的失败让负责在松山作战的清军主帅睿亲王多尔衮感到难以胜利,很难战胜明军,便向皇太极提出明军来者甚众,不如退兵的建议。皇太极十分不满,便带兵亲征,率领三千精锐卫兵前往松山参加战斗。
皇太极对此次作战定下的计划是“围锦打援”,将原来围困锦州的兵力都转移到打击援助锦州的明军方面,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元军包围在松山一带。这样一来,由松山和锦州两股明军对清军所构成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松山明军的反包围。
皇太极
皇太极赶到松山战场后,仔细观察了洪承畴的阵势,见洪承畴大军的营寨彼此相连,实在是难以攻破。原来洪承畴吸取了杨镐在萨尔浒战役中因为分兵而失败的教训,把明军所有的主力都抱成了一个团,都集中在松山大营,所以阵容极为壮观。但皇太极还是从中找到了明军的弱点,那就是明军的后方空虚,于是决定挖掘长壕,切断明军的粮道,让洪承畴陷于绝境。这就让锦州、松山和宁远这三个明军重要据点彼此孤立,无法相互支援。
由于粮道被清军切断,引起了明军的恐慌,加上崇祯皇帝传令要洪承畴尽早发起进攻。8月20日黎明,洪承畴率领明军主力向清军大营展开了猛攻,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趁机打开城门,率领城内守军对清军进行两面夹击,但清军在锦州城外挖了数道又宽又深的壕沟,祖大寿的兵马不能冲过去,反倒被清军的大炮打死打伤不少。洪承畴指挥的明军虽然在人数上略占优势但骑兵的作战能力不如清军激战了一天始终未能冲破清军防线,反倒损失了不少人马。天黑之前洪承畴只好收兵,祖大寿也退回到锦州城中。
洪承畴大军所需粮草大多都放在宁远城中,随军携带的粮草数量并不多,原本指望着可以速战速决,迅速缓解锦州之围,但是却屡战不胜,现在粮道又被清军给断掉了,就导致明军军心恐慌。诸位将领建议不如先收兵,退回到宁远城中,补充了粮草之后,再出来和清军进行决战。洪承畴认为这样个崇祯皇帝速战速决的旨意相违背,于是建议大家趁着清军立足未稳,各镇兵马选出精兵强将,背水一战必然可以战胜清军。这也是一种哀兵必胜的打法,但是现在明军被清军包围,军心不稳,各镇兵马之间矛盾重重,都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又畏敌如虎,洪承畴已然不能指挥各镇兵马。
大同总兵王朴早就已经害怕得不得了,竟然当天晚上就率领军队逃跑,其他各路总兵见王朴逃跑了,也都竞相出逃,一时之间,明军大营乱作一团,结果被早就埋伏好的清军迎头堵截,明军死伤累累。王朴和吴三桂所部在高桥遭遇清军伏兵,部下被歼灭,两人只好灰溜溜逃回宁远。这一夜,明朝的13万明军几乎全部被冲垮,松山城只剩下洪承畴,曹变蛟率领的1万多名在坚守。
取得胜利的清军转而将江松山重重围困,崇祯皇帝下令死守,洪承畴也决心死守,不过对城内的明军来说,就是死守也难以维持,因为松山城外遍地都是清军,已然陷入重重围困之中的他们,感到绝望;同时城内的粮草眼看就要吃完,短期内明朝也难以拼凑出足够的救援部队。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仍然困守松山城之后,并不急于进攻,只是四处出击溃逃中的明军,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到八月底,在松山地区,除松山城中洪承畴的人马之外,明朝救援锦州的大军基本上都被清军消灭干净。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一战已经结束,困守在松山城中的洪承畴已成瓮中之鳖,失去支援的锦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九月,洪承畴、曹变蛟率领城中兵马连夜冲击清军大营,但是没有突围成功,随后的几次突围也都宣告失败,关内派来的援军在到达宁远城之后就再也不敢前进,洪承畴见援兵无望而突围又不成,只好闭城紧守,其实已经是束手待毙了。
大势至此,城中的军心也难以稳定,次年2月,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投降清军为内应,约定于18日夜间配合清军攻城。第二天清晨,夏承德率部捉住了洪承畴和诸将领,献给了清军,于是皇太极毫不费力地就攻入了松山城。松山城被攻破后,清军开始集中力量攻打锦州城,此时锦州城也是粮草断绝,祖大寿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率部众两千余人出城投降。
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打的最后一仗,此役持续两年,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松锦之战,让明朝损失了再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自此完全崩溃,山海关的吴三桂成为了明朝在辽西的最后防线。
洪承畴作为崇祯所依赖的重臣,官居蓟辽总督,崇祯对他的忠心毫无怀疑。但是洪承畴在此役之后被清军俘虏,被俘不久后就投降了皇太极,为清军出谋献策,为清军夺取天下献出了汗马功劳。
但是当时关内都传言洪承畴已死。松锦之战后,传洪承畴被俘殉国,洪的家人对皇帝报告了洪的殉难经过,明朝崇祯皇帝听到消息后非常痛苦,亲自给洪承畴写祭文一篇:
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呜呼!劫际红羊①,祸深黄龙②。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③,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④,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① 红羊--即迷信所谓红羊劫,谓国家遭受厄运。
② ②黄龙--即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金初国都。今吉林全境及辽宁省北部均其辖地。
③ 吴天不吊--上天不肯怜悯。
④罹此蹇剥--遭到倒霉运气。《易经》中蹇卦和剥卦都不吉利。罹音lí。)
曩者青犊①肆虐于中原,铜马②披猖于西陵,乃命卿总督师旅,扫荡秦、蜀。万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三载奋剿,朝廷纤封疆之殷忧。方期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诓料虏骑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畿辅蹂躏,京师戒严。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来。平台召见,咨以方略。蓟辽督师,倚为干城。海内板荡 ③,君臣共休戚之感;关外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卿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①②青犊、铜马--王莽时两支农民起义军名称。此处泛作农民起义军的代称。
③板荡--《板》和《荡》都是《诗·大雅》的篇名,本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世引申沿用,成为世乱的代辞。)
自卿被围,修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①,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至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唁,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①睢阳义烈--唐张巡与许远共守睢阳,对抗安禄山,殉国甚烈。)
闻卿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庭,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追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日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①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①俎豆--俎(zǔ)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皿,引申为祭祀之意。)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明朝的大忠臣在不久之后就让人们知道他已经投降清朝,成为万人唾弃的大奸臣。
后来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尽力避免生灵涂炭,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 洪承畴二事 古文及习题
原文: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
翻译: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将要让我成为清朝的老婢女吗?我把你打死,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快速地跑掉了才没有打到他。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
2 求文言文洪承畴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
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抄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是想让我做旗人使唤的老婢女吗?我打死你,为天下除害。”洪承畴吓得跑掉了才没有打成。
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黄石斋先生被清兵抓住了,袭然后关押着。
洪承畴前去看他,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看他。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说:“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原来“成仇”和“承畴”正好同音。对联的意思:上联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下联以谐音嵌入洪承畴的名字,意思是说,史可法精忠报国(守扬州,以身殉之),历史会记下他的功劳从而流芳百世,虽然没有能zhidao够成就功业却始终是可以被后世效法的;洪承畴所受的明王朝的恩惠非常大(指洪承畴兵败被捕,明京师盛传他已经殉国,所以明朝为他举行了非常大的祭祀活动),却没有能够以死报国,今天反而成为天下人的仇敌。
3 高中考试文言文梁焘传翻译梁焘字况之,郓州须城人。
父亲梁,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焘因梁在任,为太庙斋郎。
考中进士中等等次,编校秘阁书籍,升集贤校理、通判明州,检详枢密五房文字。 元丰年间久旱,梁焘上书议论时政说: “陛下往日怜念下雨,为了安定政事的过失,惧戒自省。
丁卯日发下诏书,癸酉日下雨,这是上天眷念陛下的德言,而喜其有利于百姓的意思。正当全国各地祈求下雨有十个月之久,百姓被新法所刻剥,像火烧般哀鸣,而京城尤其严重,街市小民,没有不疏于职责的,聪明的、愚蠢的互相对望,好像天有大灾变的忧虑。
陛下才下诏书示以恩惠,又着手实行,计及废除刻薄的条文,免除减损钱数,一天之间,欢呼声四起。距离陛下生日三天而滋润土壤的雨水降下,这是上天以雨水来祝陛下享寿万年,为圣心大觉大悟而感动,有用来归还仁政的意思。
“然而法令不合,对百姓有害的,所改变的只有万分之一。因为人心的不理解,所以天意也没有解开,而不再降雨。
陛下也因此为戒,而日夜担心它吗?现在陛下所知道的,只是市易法这件事而已。法令的危害,难道只是此吗?青苗钱、助役钱、方田、保甲、淤田都是。
兼有这几事,而天下百姓遭受它的危害。青苗钱没有来得及偿还,而责以免役;免役钱没有来得及交纳,而重以淤田;淤田刚刚下达,而又有方田;方田没有平息,而迫以保甲。
这是白白地骚扰百姓,使他们不得在皇帝的恩泽下稍加休息。其为害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使一旦有人说出,必定以之传达给主管官吏,主管官吏以没有这回事妄报,就听从而且相信他,安然不再过问,而且反而治罪说话的人。
虽然间或派使者巡行,但苟且于宠爱俸禄,巧为妄语荒诞,成就其事,至于请求全部实行这些法令,上下互相隐瞒,习以成风。 “我认为天下的祸患,不担心祸乱不能除去,却担心朋党蒙蔽的习俗形成,使上下不能闻见所应闻见的事,因此政治日益败坏,而祸乱终于到来。
陛下能不深思它的原因吗?” 奏疏入内,朝廷不为醒悟。 内侍王中正率领军队出边疆,不按法制求取赏赐。
梁焘争辩不能,请求外任,出知宣州。入朝辞谢,神宗说“:宰辅大臣说你不肯安于职守,为什么呢?”梁焘应对说:“我居官五年,不是敢不安于职守,只是担心不能胜任使命,因此离开罢了。”
神宗说:“王中正功赏文书,你为什么独独认为不可以?”回答说“:王中正欺罔假冒侥幸希图,我不敢委曲法制以辜负陛下。”不久,梁焘为京西提点刑狱。
哲宗即位,召用为工部郎中,升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有人请宣仁太后临幸文德殿穿礼服礼帽接受册封,梁焘率领同事进谏,引用薛奎劝谏章献明肃皇后不应穿帝王服装见太庙事,宣仁太后欣然采纳。
梁焘又论市易法已废除,请求免除中户下户的欠债;又请求欠青苗钱的下户所欠钱款,不得令担保的人全部偿还。 文彦博建议派刘奉世出使夏国,御史张舜民论不应派人出使,降为虢州通判。
梁焘说:“御史是坚持法制的官员,能够犯颜正论,何况臣下有过失,怎能害怕忌讳而不直言进谏呢?现在御史敢于说大臣的,这是天下的公议;大臣不满意御史的,这是一人的私心。怪罪天下敢于说话的公议,便宜一人不快乐的私心,这不是公正朝代盛事。”
当时同时议论的傅尧俞、王岩叟、朱光庭、王觌、孙升、韩川,共七人,都被召到尚书省都堂,以“事情应权衡轻重,因此不惜一个刚进用的御史,来安慰老臣”敕谕他们。梁焘又说“:如果论年龄爵位俸禄,那么老臣为重;如果论法度法制,那么老臣为轻。
御史,是天子的法官,不能因为大臣郁郁不乐而贬斥去职。希望召回张舜民,以端正国体。”
奏章十次上呈,没有被采纳。 梁焘又当面责斥给事中张问不能驳还贬降张舜民的制命,认为是失职。
由于诟骂同事,梁焘出任集贤殿修撰、知潞州,辞谢不受君命,说“:我本来论张舜民不应罢免,如果认为不对,就应该因此受贬斥。现在只得以微小的罪过冒充好的官职,守重郡,这样则朝廷命令,不能明辨曲直是非,以好恶告示天下了。”
没有得到答复。到潞州,正值饥年,没有等待命令分发常平粟赈济百姓。
流亡在外的人听说此事,来者不绝,梁焘处理此事有条理,人们不再报告困乏。 第二年,梁焘被召为左谏议大夫。
刚刚上路,百姓攀住车辕,车不能行走,越过太行山,抵达河内才平息。不久应对,上书说:“皇帝年壮,没有专权独断。
太皇太后保佑圣明的君主,垂帘听政,奸恶的人易于欺骗蒙蔽。希望端正法制,申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政之术。”
哲宗、太皇太后表示嘉许采纳。 前宰相蔡确作诗怨恨毁谤,梁焘与刘安世交相攻击他。
梁焘说“:现在忠心于蔡确的人,多于忠心朝廷的士人;敢于为奸言的人,多于敢于正论的人。由此可见蔡确的气焰汹汹显赫,盘根错节,贼人化变危害政治,为患越来越大。”
蔡确终于被贬窜新州。梁焘升任御史中丞。
邓润甫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梁焘论邓润甫怯懦邪佞没有建树,巧为提升。没有得到采纳。
改任权户部尚书,不受命,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十天后,入朝任权礼部尚书,为翰林学士。
元七年(1092),被授任尚书右丞,转任左丞。蔡京为蜀州帅臣,梁焘说:。
4 洪承畴二事的译文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将要让我成为清朝的老婢女吗?我把你打死,是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快速地跑掉了才没有打到他。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
黄石斋先生被清兵抓住了,然后关押着。洪承畴前去看他,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看他。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原来“成仇”和“承畴”正好同音。
5 高中文言文翻译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6 《高中文言文阅读邓肃附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
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
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
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
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
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
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 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
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
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
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
”讷遂罢。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
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
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 ”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
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节选自《宋史·邓肃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劝:勉励B肃言之不恤 恤:救济C会李纲罢 会:恰逢D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乖:违背9。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论议抗直”的一组是 ( )①肃义不屈,奔赴南京 ②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 ③误国如此,乞正典刑 ④奔军之将,岂宜与此 ⑤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⑥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 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
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肯于用命。 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建议免去其职务,因此惹恼皇帝,被罢免官职。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⑵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7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称都有哪些主政事,秩俸四百石,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星历。 太史丞。
太卜属官。 大典星, 掌星历,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铜印黑绶: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御史大夫,太尉,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宰人,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其实也不能具体说哪些官职是常见的,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掌守明堂。
灵台丞,参与中央 的行政决策,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 三公是指丞相, 铜印黑绶,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 铜印黑绶,因为高考都是随便拿一个人传记的,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
丞相征事。 法曹,掌天时,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秩俸是中二千石。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主通报事。
2,秩俸比千石,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 望气佐, 主望气,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分掌星,日,天象,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
员吏,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丞相少史,光禄勋,辅佐丞相,检举不法,金印紫绶,秩俸万石,掌佐天子,助理万机,太祝,太宰,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奏曹,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大司农,立储,封赠: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太史属官,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 屠者,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侍曹, 铜印黑绶, 铜印黄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 铜印黑绶,民政,法律。 决曹。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铜印黑绶, 主厨。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员吏,银印青绶。 二,赏功,罚罪等事: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丞相,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右扶风,三公中地位最低,丧娶事,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太宰属官。
宰人,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这些作为课外知识吧,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 主厨,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
写洪承畴的不好写 借助别的人物体现洪承畴的作文
少年英雄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每当我读到这首《别云间》时,心中都会泛起一丝的不平静,民族英雄夏完淳的身影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就会想到他的民族爱国精神,他的浩然正气,他的视死如归。。。。夏完淳,这是一个极让人缅怀的少年爱国作家。夏完淳之于明末文坛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日益衰落的文坛带来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身作则,用十七岁的青春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总感觉那股英雄气,在字句中驰骋纵横,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血脉喷张。
夏完淳(1631—1647)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夏完淳的早慧得益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贤母慈,重视教育。夏完淳很高的天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5岁就能讲述《论语》,6岁时和长辈交谈,对答如流。9岁时已经写了一部诗集《代乳集》。被人称为“神童”。
夏完淳不仅书读的好,而且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他和一些朋友模仿父辈的样子,组织了一个叫”西南得朋会“的小团体,在一起研究诗文,讨论国事。
明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与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等参加了抗清活动。从此,这颗热血沸腾的心投入了国难家仇的艰难奋战中。
1645年8月,夏完淳随其父夏允彝联络水师起义,兵败后夏允彝自沉而亡。这对时年十四岁的夏完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痛定思痛,继承父亲的遗志。次年又随老师陈子龙重聚太湖义军,图谋起事。因事泄,陈子龙被捕,后中途投水而死,夏完淳则得逃脱。之后,夏完淳投身到抗清志士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后吴易兵败被杀,夏完淳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联络抗清志士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完淳潜回松江,拟振羽翼而有所作为,“谁知一举入罗戈”(《细林夜哭》),刚刚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即因消息泄露被捕。随后,夏完淳被解往南京,囚于狱中。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夏完淳这颗高贵的头颅终于血祭曾为之苦苦奋战的抗清事业。
在审讯堂上,夏完淳昂首挺立,坚决不肯跪下。此时审讯夏完淳的竟然是大汉奸洪承畴。他听说博学多才名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决定亲自劝诱他降清。此时夏完淳看到这个背叛了朝廷、甘心为满清奴仆的狗官,心里怒火中烧。洪承畴假惺惺的说“我看你年纪轻轻的、不懂得什么,哪能够起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奸人的当。我看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回去好好读书,本督将保你做大官。”
夏完淳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故意说:“我听说有个享九(洪贼字享九)是本朝的的大忠臣。松山杏一战,他身先士卒,壮烈殉国。我虽然年幼无知,可早就十分仰慕他的忠烈。我如今要向他那样杀身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的身边卫兵还以为夏完淳不知道是谁在审他,就悄悄的告诉他,现在端做在堂上的正是享九先生。他归顺了满清,还做了大官。
夏完淳听了,冷笑一声,讽刺的说到:“享九先生早已殉国,天下人谁都知道。当时先皇还亲自设祭,泪流满目,众大臣东向遥拜。你们这些小人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忠臣大名,污辱忠魂,实在可恨可恶!”
夏完淳义正辞严的话语,使洪承畴坐立不安,却又无言以对,好半天才有气无力的把手一挥,说:“带下去!”他原以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很容易对付,不料夏完淳竟当着许多文武官员口口声声的称他是以身殉国的忠臣。真是又羞又恼,哭笑不得。
夏完淳在狱中泰然自若,谈笑自如。他知道自已不可能生还,所以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狱中写下《狱中上母书》,向母亲表白自已忠贞不屈的爱国之心,安慰母亲说:“人生谁无死,最要紧的是怎么死,要死的有价值。为国而死,正是尽了我的本份。”夏完淳在狱中还写下了《遗夫人书》和诗集《南冠草》。
夏完淳还曾写了一首诗赠给其岳父,诗中说: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白差秦狱鬼,犹是羽材儿。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在狱中其岳父没有像夏完淳那样坚定,常愁眉苦脸,言谈话语中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心意。夏完淳用民族大义开导他,并写了这首诗。夏完淳还慷慨的说:“当年我们与陈公(陈子龙)一同饮血酒起义,江南人民莫不踊跃参军。今日兵败被擒,我当与岳父大人一起慷慨就义,才能对得起陈公和死难的义士,也才算得上堂堂大丈夫。怎么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活着呢?”
其岳父受到夏完淳的感染,他从此毅然奋起。专心吟咏诗词,写下了许多悲壮诗篇,当年秋天,夏完淳和其岳父以及另外三十多位抗清志士,在南京西市刑场同时被害。临刑前,夏完淳神色不变昂首挺立。刽子手却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杀害。
夏完淳在文学上同样也有成就很高,著有《夏完淳内史集》、《玉樊堂词》,我均未见过。我所看到的他的著作很少,仅一诗,一篇《狱中上母文》,两支散曲,几阕词,寥寥几篇,然而已足以令我心折不已。
一个十七岁的华美灿烂的生命,如同一颗流星,自天宇一掠而过,可是在刹那间绽放的璀璨光芒,令人屏息惊叹。报国驱虏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以身相践的豪情,金戈铁马,荡寇鏊兵,有免死之机而仍然慷慨就义,死节殉难,那份英雄气概,直是辉映千古!而于文字间透出的才情,也令人激赏,悲歌慷慨,儿女柔情,合是“大白狂浮客舞剑,小红低唱我吹箫”一类侠骨柔情的人物。
每当我阅读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都会有一种沉重之感,感叹英雄为何薄命,让夏完淳这样年轻的生命就……也许他的早逝更证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他留给了我们后人太多太多的东西,他永远都是我值得崇敬的英雄。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战争,国变,家亡,都离我们很远,即使我们所遭受到的一些自认为的不幸,与记忆里鲜活存在的这些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应该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知足,明白到我们所拥有的,实在已是他们无法拥有的奢侈了。脑海中时时想着这些英雄,可以使我们更坚强,更无畏,无论经受生活怎样的磨难,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坚持,永远都朝着一个向上的方向前进。
英雄,都是超越了时代的,然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心目中,还有几位英雄?问天下英雄何在?英雄不远,只是,我们把英雄摒弃在了一个遥远的距离里了。那些在书里诗里闪耀的名字啊,如何能够重新拥有生命呢?让我重新找回英雄身上的那种精神和气节,激励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夏完淳,我为你自豪,松江为你自豪!整个中华民族为你而自豪,英雄虽然已经死了,但是英雄的魂永远也不会死,将永远指引着我们。
清朝孝庄文皇后的儿子是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扩展资料: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
顺治帝即位,孝庄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让崇祯皇帝难以置信的叛变,忠变奸——洪承畴在松锦之战的败亡
本文2023-11-21 20:27: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