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产生与什么制度有密切关系
家谱的作用:是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绪论
一、什么是家谱
二、家谱的种类
三、家谱的沿革
四、家谱的价值
经编
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口传家谱
(三)父系口传家谱从母系口传家谱发展而来
(四)结绳家谱
(五)甲骨家谱
(六)青铜家谱
二、中国家谱的诞生
(一)周代完整系谱的出现
(二)史官修谱制度
(三)《帝系篇》、《世本》的问世
(四)汉代谱学的发展
三、中国家谱的兴盛(上)
(一)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的原因
(二)谱学著作和谱学世家
(三)家谱内容和特点
四、中国家谱的兴盛(下)
(一)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原因
(二)三次规模巨大的官修谱牒
(三)私修家谱迅猛发展
(四)家谱内容
(五)家谱种类
(六)谱学名家
(七)唐代皇族谱牒
五、中国家谱的转型
(一)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
(二)欧阳修、苏洵创立五世图式谱法
(三)宋代谱学变革
(四)朱熹的谱学思想
(五)简介《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
(六)宋代皇族谱牒
(七)呈过渡形态特征的元代家谱
六、中国家谱的完善
(一)明代家谱数量大幅上升
(二)朱元璋的“圣谕六言”
(三)明代家谱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宗旨
(四)家谱体例、内容的完善
(五)祠堂、祠产
(六)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七)程敏政的谱法与谱辨
七、中国家谱的普及
(一)清代、民国时期家谱体例与明代比较
(二)清代、民国时期家谱数量激增
(三)家谱续修
(四)领谱、藏谱和验谱
(五)章学诚的谱学理论
(六)少数民族编修家谱
(七)清代玉牒
(八)孙中山的三篇谱序
(九)20世纪谱学名家
八、中国家谱的新修
(一)台湾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二)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三)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
(四)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
(五)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
(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纬编
一、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上)
(一)谱名
(二)祖先像赞
(三)目录
(四)修谱名目
(五)谱序
(六)凡例
(七)恩荣录
(八)谱论
(九)姓氏源流
(十)世系
二、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下)
(一)传记
(二)家法
(三)风俗礼仪
(四)祠堂
(五)坟茔
(六)族产
(七)契约
(八)艺文
(九)字辈、排行
(十)领谱字号
三、中国家谱的数量
(一)中国家谱知多少
(二)中国主要藏谱单位
(三)国外主要藏谱单位
四、中国家谱的姓氏
(一)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
(二)中华姓氏的起源
(三)中华姓氏发展轨迹
(四)中华姓氏的特点
五、中国家谱的体与魂——以徽州家谱为例
(一)中国家谱以欧、苏五世图式为躯体
(二)中国家谱以朱熹理学思想为灵魂
六、中国家谱的图像
(一)祖先像
(二)住宅图
(三)祠堂图
(四)坟墓图
(五)其他图
七、中国家谱功能的嬗变
(一)萌芽阶段:优生功能
(二)兴盛阶段:政治功能
(三)普及阶段:伦理功能
(四)新修家谱:文化功能
八、《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
(一)著录家谱文献书目历史回顾
(二)《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三)《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经过
(四)《中国家谱总目》的特点
(五)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意义
附录一 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
附录二 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
附录三 主要家谱网站名录
后记:迟到的研究工作的春天
……
一、思想质量
1.正确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著作都有一定的思想倾向,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撰写而成的,家谱是 史类著作,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必然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
编修家谱为谁服务,是编修家谱的首要问题,从家谱的起源到发展,都存在一个修谱为谁服务的 问题。上古时代,编修家谱是为记忆世系。
3.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旧谱的人物传记,相当一部分是 颂扬帝王将相,鼓吹忠君思想,为地主豪绅树碑立传,表彰烙守“三纲五常”的义夫节妇,是封建糟粕,应予清除。
二、资料质量
1.资料全面、广泛
新家谱是以客观可信的资料为内容,运用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手段来编纂的,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作。
2.资料真实、准确
资料真实是谱书的生命。家谱是传世之书,必须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就靠资料真实、准确无误,资料不仅要多,要全,重要的是要真实。革命导师马克思使用资料时, 要求准确可靠,他对引证的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个数字,总要设法得到证实,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资料。
3.体现时代特点和家族特色
家谱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料性,以资料取胜。但是,资料不是只罗列一堆表面现象,应当反映家族发展的本质特征。搜集到了资料,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反映本质特征的资料,从记述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反映家族的基本面貌、
4.正确使用旧谱
中国家谱,据专家分析,目前有两万多种,史料十分丰富,涉及面很广,是编修新家谱极为珍贵的材料库。但是,旧谱中的资料有精华,也有糟粕。盲目搬用,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全盘照抄照搬,也不能一概不用。
三、体例质量
体例包括体裁和几例,专指一类著作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不同的著作都有其相应的体例。家谱是一种家族生活史的综合性著作,也有其特殊的体例。
四、文字质量
1.用字、标点
2.称谓
3.时间
4.数字
5.度量衡
6.引文
7 注释
8.地名
9.货币
10.选录
家谱的产生与什么制度有密切关系
本文2023-11-21 19:5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