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演变情况(主要结合政治制度与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进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演变情况(主要结合政治制度与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进行?,第1张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成熟,与分封制、礼乐制相结合,成为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它将血缘关系与权力财产的分配相结合,形成嫡长子继承制,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有效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与纠纷。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发展,宗法制在权力继承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在选官用人方面转变成为科举制,即用人标准由血缘出身演变为才能和文章。

到现在来说,宗法制仍然起到巩固家族团结的作用。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符氏各地辈份排序(二零零九年最新集)

1、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符姓新定派序表》:

义阳标懋绩,史策永传芳。式谷诒谋远,前徽衍庆长。

秉心存孝友,兴学育贤良。善继先人志,文章蔚国光。

2、《琅琊符氏家谱》派序:

安邦纪世家,辅佐良贤巨。英雄想继起,威武振中华。

3、淮南、蚌埠《安徽乐施堂蚌淮滁符氏辈序》(完整版):

14世至50世:14——15世:有士16——20世:兆计克希(云、龙、振)佩(长、宝、化)。21——25世:广(玉)布(步)修(秀)真(尊)道(到),26——30世:敬(进)敦(登)乐(洛)施(司)传(椽)。31——35世:绵(棉)延(言)辉(恢)祖(组)绪(叙),36——40世:自(志)可(珂)瑞(锐)航(杭)连(联)。41——45世:建(鉴)善(禅)成(存)清(钦)贵(桂),46——50世:新(兴)恂(循)金(京)焕(浣)全(权)。

4、安徽临泉县同城镇符氏符庄村字派为:

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

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

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

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

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5、安徽巢湖皖江符氏辈分排列:(15世-30世)

、尊贤贵德、重义亲仁、家齐修治、万方咸宜。

6、湖南株州、攸酆、益阳 《符氏族谱》辈序:

文行全正纪,守任重臣子。

彦公忠孝思,必应超大世。

善友克邦延,允约时之仕。

德业振维宇,义方安以训。

续派

太和翔景连,郅治益昭明。敬典崇先泽,修各耀国荣。

延长光令绪,卓越显奇英。积厚垂辉美,隆规万代亨。

7、湖南株州、攸酆迁常德公议字派:

宗发贵应德,文廷百万金,国正士之洪,世代永兴隆。

迁居麻阳后自"发"字又重新议定20字:

发贵文忠志,景正祖朝再,启上先有士,世代永兴隆。

清乾隆22年(1757)修谱众议字派:长振光前德,其超学远传,肇基荣昌达,继绪显名扬。增补字派:敬承昭穆序,慎修自逢原,祯宝国家福,钟毓桂兰芳。

8、湖南衡南鸡笼镇鸡笼村粤稽德山公为始迁,字辈:

德祥子均仁,受仲仕大应。兴朝明永邦,国世代继承。

本孝方荣祖,惟贤定显忠。宏猷光甲第,盛业启昌隆。

立志尊先哲,扬名期后英。思惠长久远,文武满乾坤。

9、江苏泰州“绳武堂”符氏字派为: 

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 

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 

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 

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

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10、江苏丹阳“谷诒堂”符氏辈份排行:

谱载:符族因传世久远,25世以前的排行皆失传。

第30世至54世的排行依次为:

仁义礼智信 钦明文思安肃乂哲谋圣 温良恭俭让公侯伯子男

11、原徽州府婺源县北龙溪村,迁常州武进县湟里镇,四维堂符氏辈份:

懋允天开文,恒发聚功勋。有时传亿世,相颂信超群。

12、江西丰域,新建《符氏族谱》辈序:

江西南昌市湾里区南宝村、新建县石埠乡珂里村符氏字派

文兆国之正, 武功佐治平。

开垂思祖德, 继述有贤明。

圣学天惟则, 经邦敬以行。

忠良光世典, 封建绍前英。

13、贵州省安龙县的符氏宗谱是:  小排行20字:文兆(或昌天)国芝祯,武功佐治成。诗书宜广读(诗书开学格),礼义振家声。  大排行60字:德大为琅相,朝庭万代兴。思怀承正学,开绍克全轮。金玉祟洪远,忠良启后人。才高登在榜,永世显文明。祖武宽林美,光宗治国臣。荣华须有应,尧泽自天申。

14、江西新喻迁贵州符氏字派: 自古王侯何足兮,兵戈扰乱入西涯,歧州发脉琅琊郡,新渝分支楚贵巴,先至思南开大业,后迁黔蜀桂安家。吾今题诗兴万载,世代蠡斯永不差。15、云南昭通彝良符氏派序: 诗书宜广读,礼义更加清。

16、河南淮滨符氏族谱符氏排行字: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

17、河南宛丘符氏排行字(沈丘符继东提供)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

18、河南南阳新野王集镇符滩村符氏排行字: 共40辈公德乃天宝,明信成士(实)。

19、河南巩义字辈良治体乘玉,世元文景丹。天道孔昭,性本以生。乐尔英贤,善宝永同。

20、山东郓邑符氏行辈歌:具(良)秉振广忠,孟常永康登。瑞凤兆光彩,魁龙守清松。公元一九九零年杏月又续孝友仁之本 作善衍馀庆兴华家声远 好业树新风。

21、广西柳州符氏辈序:井运石开太,新辰卫连安,庆强飞远义,云勇耀清权。(因口传,可能派字有误)

22、福建莆田符氏辈序:公侯伯子,男立万世 文章华国 ,书礼传家。

23、山西朔州符氏21-50世字辈谱:煜相烨兴治,荣耀秀绍先德宝增善庆,海成业培元文润恭忠义,振泽祥光昌

24、川东达川宣汉符氏派字:朝廷(斗)应玉大,思曰世其康(昌)。光(德)代(泽)必纯美,长祥尚守芳。云礽继鲁公,华玺肇秦封。在汉襄堂陛,及明衍(昊)川东。建藩褒业骏,持节树猷鸿。忠孝传家远,青年定凤龙。亘环经万卷,学海起童朗。礼仪赓贤宦,仁义有道广。 文武绪先志,开科浩登榜。韬慧旨恒统,英才佐君纲。九鼎震山河,佑发益安邦。锦秀乾坤图,丹桂千秋香

25、辽宁营口符氏辈序:国、先、丕、永、庆、生、来、平

26、广西博白和茂堂符氏辈序: 原二十八代字辈能广振应一惠忠,于其用镇廷朝仕。文章显达征麟炳,世德蕃昌继象贤。新续字辈十六代立志成才 富家强国为业建功 光宗耀祖

27、江西宜黄符氏辈序:大凤嵩正应,文时国世昌。泰和钟永定。名节懋传芳。朝廷新起用,以之振家邦。嘉猷左天子,允克绍前光。

28、河南兰考县爪营乡、爪营集符氏老字世辈排字诀 良玉宗天利,广学传家远

29、江苏盐城市建湖县钟庄镇丁港村沿湖村西门从卄一世起统一字辈:文章为士友,家兰美盛世,云山育长青;东门从卄六世起以:家兰芝伟大,云山有常青

30、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永兴乡刘符陈村符氏班辈:(明初山西洪洞移民)振射天统祥 章金耀精光裕修万世福 长培姓中良

31、辽宁省新民县符氏班辈龄庆熙朝泰,文崇盛德全;功勲荣治国,继述绍先贒

32、(张家界)符家村符氏族谱字派:张家界市永定区官坪乡符家村五符氏族谱字派,自始祖符秀雄公由江西南昌县秀水桥里仁巷于元朝泰定三年即公元一三二六年来吾斯繁衍生息至今,已达六百余年之久也。为规范后代之班辈字派,经先祖酌定七十字派。于公元一九二一年冬(即民国十年辛酉岁冬月),由雄公第十八代孙符世鼎号甲臣公整理成谱,现已繁衍子孙到第二十五代字派—--盛。迄后吾族之后裔起名既起号名又要按字派班辈起名,以无乱班辈字派,现列派于下,发至各户执掌,望族间后代明晓,往继使续。老派秀志思淳荣 兴正和元一应于臣作廷 兆万世宏昌续派佑启文明盛 家声庆远长光宗开运泰 耀祖继贤良相傅民国候 同登孔孟堂周臯名大振 禹溪地显扬先人永清吉 子孙定发祥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符姓新定派序表》:(雅66)义阳标懋绩,史策永传芳。式谷诒谋远,前徽衍庆长。秉心存孝友,兴学育贤良。善继先人志,文章蔚国光。2、《琅琊符氏家谱》派序:安邦纪世家,辅佐良贤巨。英雄想继起,威武振中华。3、淮南、蚌埠《安徽乐施堂蚌淮滁符氏辈序》(完整版):14世至50世:14——15世:有士16——20世:兆计克希(云、龙、振)佩(长、宝、化)。21——25世:广(玉)布(步)修(秀)真(尊)道(到),26——30世:敬(进)敦(登)乐(洛)施(司)传(椽)。31——35世:绵(棉)延(言)辉(恢)祖(组)绪(叙),36——40世:自(志)可(珂)瑞(锐)航(杭)连(联)。41——45世:建(鉴)善(禅)成(存)清(钦)贵(桂),46——50世:新(兴)恂(循)金(京)焕(浣)全(权)。4、安徽临泉县同城镇符氏符庄村字派为: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5、安徽巢湖皖江符氏辈分排列:(15世-30世)、尊贤贵德、重义亲仁、家齐修治、万方咸宜。6、湖南株州、攸酆、益阳 《符氏族谱》辈序:文行全正纪,守任重臣子。彦公忠孝思,必应超大世。善友克邦延,允约时之仕。德业振维宇,义方安以训。续派太和翔景连,郅治益昭明。敬典崇先泽,修各耀国荣。延长光令绪,卓越显奇英。积厚垂辉美,隆规万代亨。7、湖南株州、攸酆迁常德公议字派:宗发贵应德,文廷百万金,国正士之洪,世代永兴隆。迁居麻阳后自"发"字又重新议定20字:发贵文忠志,景正祖朝再,启上先有士,世代永兴隆。清乾隆22年(1757)修谱众议字派:长振光前德,其超学远传,肇基荣昌达,继绪显名扬。增补字派:敬承昭穆序,慎修自逢原,祯宝国家福,钟毓桂兰芳。8、湖南衡南鸡笼镇鸡笼村粤稽德山公为始迁,字辈:德祥子均仁,受仲仕大应。兴朝明永邦,国世代继承。本孝方荣祖,惟贤定显忠。宏猷光甲第,盛业启昌隆。立志尊先哲,扬名期后英。思惠长久远,文武满乾坤。9、江苏泰州“绳武堂”符氏字派为: 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 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 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 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 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10、江苏丹阳“谷诒堂”符氏辈份排行:谱载:符族因传世久远,25世以前的排行皆失传。第30世至54世的排行依次为:仁义礼智信 钦明文思安肃乂哲谋圣 温良恭俭让公侯伯子男11、原徽州府婺源县北龙溪村,迁常州武进县湟里镇,四维堂符氏辈份:懋允天开文,恒发聚功勋。有时传亿世,相颂信超群。12、江西丰域,新建《符氏族谱》辈序:江西南昌市湾里区南宝村、新建县石埠乡珂里村符氏字派 文兆国之正, 武功佐治平。开垂思祖德, 继述有贤明。圣学天惟则, 经邦敬以行。忠良光世典, 封建绍前英。13、贵州省安龙县的符氏宗谱是:  小排行20字:文兆(或昌天)国芝祯,武功佐治成。诗书宜广读(诗书开学格),礼义振家声。  大排行60字:德大为琅相,朝庭万代兴。思怀承正学,开绍克全轮。金玉祟洪远,忠良启后人。才高登在榜,永世显文明。祖武宽林美,光宗治国臣。荣华须有应,尧泽自天申。14、江西新喻迁贵州符氏字派: 自古王侯何足兮,兵戈扰乱入西涯,歧州发脉琅琊郡,新渝分支楚贵巴,先至思南开大业,后迁黔蜀桂安家。吾今题诗兴万载,世代蠡斯永不差。15、云南昭通彝良符氏派序:诗书宜广读,礼义更加清。16、河南淮滨符氏族谱符氏排行字: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 17、河南宛丘符氏排行字(沈丘符继东提供)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18、河南南阳新野王集镇符滩村符氏排行字: 共40辈公德乃天宝,明信成士(实)。19、河南巩义字辈良治体乘玉,世元文景丹。天道孔昭,性本以生。乐尔英贤,善宝永同。20、山东郓邑符氏行辈歌:具(良)秉振广忠,孟常永康登。瑞凤兆光彩,魁龙守清松。公元一九九零年杏月又续孝友仁之本 作善衍馀庆兴华家声远 好业树新风。21、广西柳州符氏辈序:井运石开太,新辰卫连安,庆强飞远义,云勇耀清权。(因口传,可能派字有误)22、福建莆田符氏辈序:公侯伯子,男立万世 文章华国 ,书礼传家。23、山西朔州符氏21-50世字辈谱:煜相烨兴治,荣耀秀绍先德宝增善庆,海成业培元文润恭忠义,振泽祥光昌24、川东达川宣汉符氏派字:朝廷(斗)应玉大,思曰世其康(昌)。光(德)代(泽)必纯美,长祥尚守芳。云礽继鲁公,华玺肇秦封。在汉襄堂陛,及明衍(昊)川东。建藩褒业骏,持节树猷鸿。忠孝传家远,青年定凤龙。亘环经万卷,学海起童朗。礼仪赓贤宦,仁义有道广。 文武绪先志,开科浩登榜。韬慧旨恒统,英才佐君纲。九鼎震山河,佑发益安邦。锦秀乾坤图,丹桂千秋香。25、辽宁营口符氏辈序:国、先、丕、永、庆、生、来、平26、广西博白和茂堂符氏辈序:原二十八代字辈能广振应一惠忠,于其用镇廷朝仕。文章显达征麟炳,世德蕃昌继象贤。新续字辈十六代立志成才 富家强国为业建功 光宗耀祖27、江西宜黄符氏辈序:大凤嵩正应,文时国世昌。泰和钟永定。名节懋传芳。朝廷新起用,以之振家邦。嘉猷左天子,允克绍前光。28、河南兰考县爪营乡、爪营集符氏老字世辈排字诀 良玉宗天利,广学传家远29、江苏盐城市建湖县钟庄镇丁港村沿湖村西门从卄一世起统一字辈:文章为士友,家兰美盛世,云山育长青;东门从卄六世起以:家兰芝伟大,云山有常青30、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永兴乡刘符陈村符氏班辈:(明初山西洪洞移民)振射天统祥 章金耀精光裕修万世福 长培姓中良31、辽宁省新民县符氏班辈龄庆熙朝泰,文崇盛德全;功勲荣治国,继述绍先贒32、(张家界)符家村符氏族谱字派:张家界市永定区官坪乡符家村五符氏族谱字派,自始祖符秀雄公由江西南昌县秀水桥里仁巷于元朝泰定三年即公元一三二六年来吾斯繁衍生息至今,已达六百余年之久也。为规范后代之班辈字派,经先祖酌定七十字派。于公元一九二一年冬(即民国十年辛酉岁冬月),由雄公第十八代孙符世鼎号甲臣公整理成谱,现已繁衍子孙到第二十五代字派—--盛。迄后吾族之后裔起名既起号名又要按字派班辈起名,以无乱班辈字派,现列派于下,发至各户执掌,望族间后代明晓,往继使续。老派秀志思淳荣 兴正和元一应于臣作廷 兆万世宏昌续派佑启文明盛 家声庆远长光宗开运泰 耀祖继贤良相傅民国候 同登孔孟堂周臯名大振 禹溪地显扬先人永清吉 子孙定发祥

文章来源: http://wwwsun0728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un0728com/view/551180289html

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演变情况(主要结合政治制度与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进行?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成熟,与分封制、礼乐制相结合,成为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它将血缘关系与权力财产的分配相结合,形成嫡长子继承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