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族谱 向氏的发源起自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共有多少族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向氏族谱 向氏的发源起自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共有多少族系?,第1张

向氏(1)出自祁姓。一说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向国旧址在今山东省临邑县古向城。春秋时为莒国所灭,其后有向氏。(2)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宋桓公有子名肸[bi]字向父。其支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无论如何,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置疑。

向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99姓。

浙江慈溪向氏家乘十卷,(明)向洪上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向氏族谱六卷,(清)向士刚、向朝荣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来凤老寨向氏宗谱一卷,(清)向堂兼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来凤县县志办公室。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三卷,(民国)向惠桥总裁,向晓初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麻阳水向民族谱二十一卷,(清)向世求、向维进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湖南中湘向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向重谊、向泰来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恺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平江向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向泰定、向兴楹等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二部)。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泰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浙江宁波镇海向氏家谱,(民国)向道衍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让爵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向杨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上下卷,杨世禄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知堂、怀德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馆档案馆。向氏通谱七卷,(民国)向杰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四川向氏总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向云隐倡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湖北长阳县向氏宗谱八卷,(民国)向宗鼎主修,复印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向氏族谱五修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九册,今缺第二卷、第十三卷缺十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向氏族谱茂公系世三十八卷,计有二十四册,昆公系世二十九卷计二十二册,民国年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向氏宗祠神五修主谱上、下两卷,著者待考,1962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其他地方亦存大量本地化族谱。笔者四川泸州人。家藏族谱两部。为清末修订版本。民国初年再次补充修订,详细记载了泸州向氏历史渊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地族谱详细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向氏的详细信息。

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向」源出

向姓来源有三: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2、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3、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ì),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出自司马复姓。起因:因诸葛亮借地不还(现为湘西地区),囤兵赶跑当地的土家族。其首领将军姓司马,诸葛亮赐其向姓(向:意思为向着太阳的窗户),并长期居住。此首领后生九子,分别行成现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区现存住要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庆现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几支现存已很少,无法考证。

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历史名人

向海明(-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岩(1870——1958)民国官员,原名寿荫,字少蒨,汉川人。1905年留学日本,肄业东斌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在武汉从事秘密活动;事泄后赴四川,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文》,推动四川人民起义。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季雨霖为师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讨袁军,任第一师参谋长,在雨花台大败敌军。“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入伍,继续进行反袁。护法战争期间,任靖国军第八军参谋长兼旅长,与军长叶荃,转战湘、鄂、豫、陕、甘、川、云、贵等省。1922年,在广东韶关任孙中山领导的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不久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1923年随许崇智入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1925年至河南,在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三军任左翼督战官。1926年返鄂,组织北伐别动队,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后,历任宜昌征收局局长、襄河视察专员、汉川县长等职。晚年信佛。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人委参事。著有《新中华民国》(1913年)、《忧危论》(1931年后)等

向海潜 辛亥革命参加者、会党领袖,字松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军等三十二标当兵。常与会党结往。曾在武昌组织“群英会”,仿梁山泊博士,基本会员为108人。武昌起义时,任湖北军政府参谋,曾赴湖南联系会党。1912年2月,为反对孙武和黎元洪倒行逆施,发动群英会暴动使孙武辞职。1913年后参加反袁,后又投入反对段芝贵、王占元在湖北残暴统治的斗争。此后,继续以湖北为中心,发展洪门组织,并联络遍及长江流域的会党。1940年,因反对蒋介石而被通缉。后秘密在桂林任李济深高级顾问。1946年,由重庆到上海,组织洪兴协会,任理事长。不久,由出任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到港后,曾派人到上海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不久病势。

向氏家规

余寡闻藐见安敢妄事臆说然于前言往行凡可为子孙诵法者不惟口述之而必手录之无非于垂戒于后人云尔

训为父母

父严母慈天性为然然严所以保子之心若太严子反畏惧不前智识颠倒母所以保子之身若太姑息之害甚于不爱总之以得中为贵为父者须身先之善养之故人乐有贤父也

训教子弟

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闲无业以至身无所关心无所束必流入*酒赌博之中荡其家产坏其品行惟于贤者教之读愚者命之耕或贸易或习艺各有一业方可不然虽遗千金有何益哉

训事父母

父母俱存乃天伦乐若好货私妻嗜酒纵色不顾所生凡此子孙不如无嗣盖人子于亲在之日当服劳奉养菽水承欢若欲养而亲不在虽椎牛以祭何如鸡豚之逮亲存也

训友兄弟

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之时自相亲相爱及长各有室或因财利或听妇言多致参商亦独何殊不知患难相顾虽有友生莫如兄弟惟一友一恭各尽其道期善矣语曰兄弟同居忿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情儿孙作样看念之哉

训和夫妇

语云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和之非言戏也若言戏语动生大盖妇虽贤惟频繁中馈司服酒食之而外事不得与焉礼云外言不入内言不出言有别也至于鸡司晨非家之幸白头相守道莫如敬

训睦家族

语云一代亲万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欢况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头地乃祖宗积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视如陌路当以富济贫以贵提贱以贤诲愚在我未必常处于顺在彼未必终处于逆恐我转眼如彼亦以陌路视我矣此日远日疏骨肉之所以离间也

训和乡党

乡党邻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浸害童仆之争言语之相角行事之错误势不能免惟在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方是良策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自恃财势智谋必欲求胜万彼此不服必至仇怨相寻终无了时矣

训友朋友

朋友即甚相得未必事事如意一言一事之不合且宜舍忿不得轻相嗤骂亦不必逢人说恐怒过意回无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有自心所以交友之道惟贵惟敬

训居家

居家以勤俭为本谚云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勤诚善矣然美德而太俭又近乎悭自度多处之地稍留不尽可也若悭吝太甚未免有俗恶之态岂不为人所鄙

训置田宅

人于田宅必求方圆俗说买尽天下有田何必日久营营为儿孙作马牛哉要知无田宅则无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孙田止求毂种宅止要安身昔茅季伟之诗云多置田庄广修宅四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闻此不可戒哉

训联婚姻

凡婚姻者有女当则婿有子亦当择妇若娶妇先问妆之厚而不论女子之贤否鲜不败德家间离骨肉盖良妇为起家之本务在配德苟得勤慎贞贤之妇必能孝亲和家若嫁女止求富家巨户不察儿郎邪正及于妇之后凌虐相加父母闻之已晚矣

训输国赋

钱粮输纳自有定期供应自有大例惟预先设办依期急公庶免公差催扰若手中空乏亦当出息称贷若迁延时日催者受比较之若我亦终不免则何益哉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向警予(1895-1928),原名向俊贤,是中国***创始人及早期***之一 ,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之一。

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国***惟一的女创始人 ,并被誉为“大革命时代的模范妇女领袖”。 2009年,追封向警予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向姓非常古老,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的记载,传说远古帝王神农氏有个裔孙名叫“向”,他后来成为了氏族部落的首领,类如后世的诸侯。此后,向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内史向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纣王暴政迷乱,向挚载其图书以归周。” 在向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一些史书中,称“向国出祁姓,为尧帝后裔。” 但在史籍《史记·褚少孙补三皇纪》中记载:“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后,汉为县。”在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也记载:“沛郡向县。向,故国,姜姓,炎帝后。” 另外,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因此,而本书则按《史记》注记之补,取向国源出炎帝裔孙,改为姜姓。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家族极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羊舌虎(叔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肸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后不久的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这个羊舌伯石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明显站错了队,竟真的因此使羊舌氏家族惨遭新兴贵族们灭门,余族纷纷逃到秦、楚、吴三国,原封地也被分割为三个县邑,全部落入晋国新贵的手中。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1]

得姓始祖

向挚、子肸(向父)、羊舌肸(叔向)。 向父。宋桓公之子,名 。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姓。尊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无论如何,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置疑。宋元公时,华亥与向宁叛乱,后二人双双败逃楚国。 战国时,秦国有向寿。可见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及潇湘,西入关中。此期至两汉,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有一部西迁洛阳,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向长,二人均为河内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见在东汉以前,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 此期至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三国时,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向宠、向充兄弟,向郎、向条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向姓有避居江东,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 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两度请回鹘出兵助战,则洛阳、西安两次遭受回鹘将士的灭顶之灾,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实亡。接着又有黄巢起义接踵而来,向姓为避乱或其他原因始大举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成为向姓避难所。 北宋时,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耻后,向敏中玄孙向子 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明初,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向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向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向福四:讳廷龙,字乐云,号泰华,公乃宋靖康时守淮宁,殉节和卿公七世孙也,世居河南登元至正壬辰进士历官秘书丞拜殿中侍御史后钦授江苏巡抚政简刑清军民戴德因目挈元运将衰谢职归隐偶游润州由金焦历图峯见共地山辉泽媚俗美风淳爱置田于当沙引家众而居焉。公生于元至顺庚午年三月初九日丑时,享寿七十八,殁于永乐丁亥年八月十一日,配无人王氏,生于元统癸酉年九月十八日亥时,寿七十六,殁于永乐茂子年十一月十一日,合葬宅西新茔,生四子:禄三;禄四,禄五;禄八。是为江苏向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大耐堂":典自宋向敏中。向敏中,宋开封人,字常之。太平兴国进士。知广州,召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朝拜右仆射。门阑寂然,宴饮不备。帝闻之叹曰:"敏中大耐官职。"以衰疾辞不许,卒谥文简。居大任30年,人以重德目之。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遂名其堂为"大耐堂"或"耐职堂"。

[编辑本段]楹联典故

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上古; 秀毓河南。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向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子平了愿; 伯奋扬威。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朝歌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生活贫困,有人送给他东西,他留下必需品,多余的退回去。精通《老子》、《易经》。曾读到《易经》中的损益卦,喟然叹道:“我已知道富裕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但不知道死怎么如生啊!”建武年间,待子女婚嫁后,遍游五岳名山。下联典指南宋乐平人向伯奋,字元伯,高宗时官建州知州,孝宗时官户部侍郎。广西叛乱,他出任静江知州,因素有威名,叛军如约出降。 弭兵息祸; 任将称能。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宋国执政向戌,宋桓公的曾孙,官左师,有贤名。宋平公时,晋、楚两大国因国内矛盾尖锐,都想暂停争霸战争而讲和。向戌奔走拉扰晋国大夫赵武、楚国令尹子木,并约合十余国在宋国召开“弭兵(息兵)大会”,使晋、楚两大国暂时妥协,平分霸权。下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向宠,初为牙将,后主时历中部督、中领军,封都亭侯。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称他“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银台望重; 玉殿高登。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向敏中,性端厚,谙晓民政,善于采拔,居大任十三年,人以重德目之。

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海明雄踞安定; 君玉功播涪州。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向海明,原为扶风(今陕西省凤翔)沙门,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卒众起义,追随者数万人。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下联典指南宋名将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今江苏省常州)人。绍定进士。曾知安庆府、峡州等,进直龙图阁,秘阁修撰、枢密副都丞旨。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率军攻涪州(今四川省涪陵),他奉命冬天援迁南安抚副使,升湖南制置副使。官至兵部侍郎兼转运使。 椒房配名臣胄; 竹林侪逸士班。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向敏中孙女为神宗皇后。下联典指晋·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

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七州历仕称德政; 九世同居号义门。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歙县知县向综,字君章,开封人。历随、鼎、漳、汾、密、棣、沂七州。性宽裕,善治剧,于奸恶不少恕。官至中散大夫。下联典指元代名人向逊,宜都人。至宋末及元,九世同居,人无间言,称为义门。 云笺自题二万轴; 风骚以及四千言。 ——清·王闿运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举人王闿运赠清代名人向晴峰联。 烈士荣存长江报; 诗人喜诵寓廉集。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和杰出的领袖向警予(1895-1928),牺牲前主编有《长江报》等刊物。下联典指明代进士,廉州知府向锦,慈溪人,有《寓廉集》(诗)。

向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行阵肃清,见称蜀帝; 城池破陷,不屈金人。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国名将向宠,襄阳宣城人。刘备时为牙门将。后封都亭侯,迁中领军。诸葛亮《出师表》中说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下联典指宋代知府向子韶,开封人。字和卿。清约如寒士,元符举进士。建炎初淮宁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诸弟守城。城陷,不屈死。谥忠毅。 法立教成,事历之语; 玄风奇趣,竹野之贤。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山阳人向雄,字茂伯,初为郡主簿,曾无辜入狱,司隶钟会把他救出来,任为都官从事。后钟会因罪被杀,无人殡殓,向雄为他安葬。文帝责备他目无王法,他说:“现在您把他杀了,王法已备;我出于义气为他收葬,在礼教上也无缺失。法在上面立着,教在下面弘扬,你何必使我违背生死大义活在当世呢?”太康初年,官河南尹,封关内侯。下联典指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为《庄子》作注,人称“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在自然观上,提出万物“自在”、“自化”,各任其性,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擅长诗赋。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向宠(-240),向朗兄之子。刘备时,任牙门将(保护牙城的武官)。在秭归之战中,他的营寨尤其完好。后主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卫兵。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升为中领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夷时,遇害。 向秀(?—约275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他只好到洛阳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向秀喜谈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过去的旧注“莫能究其旨统”,曾注《庄子》一书,没注完就过世了,郭象则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旧赋》、《难养生论》。 向海明(-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 荣: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行伍出身,因镇压白莲教、李沅发起义有功,调升广西提督。太平军起,因据守桂林、长沙得力,擢为钦差大臣,后建江南大营,威胁天京。大营被击溃后,自缢而死(一说病死)。 向警予:(1895-1928)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之一。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1925年,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向警予同往,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7年4月,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向仲华:(公元1911~1981年),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湖南溆浦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守志:(公元1917~今),原名向守芝,四川宜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向孝书:(公元1925~2004年),山东荣成和镇南卧龙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春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92年晋升。 向凤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七十一军军长。 向传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二十四军副军长。 向榕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向建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五十一军参谋长。 向哲浚:《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1987年,向哲浚在上海逝世,终年95岁。

向氏族谱 向氏的发源起自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共有多少族系?

向氏(1)出自祁姓。一说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向国旧址在今山东省临邑县古向城。春秋时为莒国所灭,其后有向氏。(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