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姓的来源和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冉姓的来源和历史,第1张

冉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冉姓源出姬姓。周文王之第十子季载,武王母弟也,封于冉,一作聃,故地先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武王灭商后,冉国东移到今河南修武西聃村。周成王平武耿与三监之叛后,冉国一支转封于河南平舆北为沈氏,一支移至湖北荆门县那口城,后为楚国所并。

春秋时冉国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外族冉姓融入汉族主要发生在秦汉时期,冉駹为汉时西夷所建古国,其后以冉为姓。也称冉家蛮,为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族之先民。今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仍有此姓。自汉至唐,西南土著多冉姓。

迁徙分布:

有一支山东冉氏家族播迁到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后昌盛为当地大族,古代此地属武陵郡,故后世冉姓有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河北临漳的冉姓也呈现出族大人众的兴旺局面,昌盛为冉姓魏郡郡望。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北、河南、山东之冉姓闯关东进入东北。 如今,冉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两地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贵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有。

一、姓氏渊源:

1、源于高辛氏,出自帝喾之后,属于以古部落名称为氏。

帝喾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氏。世代姓冉。

2、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季载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被兄长周武王封之于冉阝邑(今湖北荆门),称冉阝季载,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氏,后去邑旁为冉氏。

3、源于叔山氏,出自楚国,属于以父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氏一支。

4、季载。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而史籍《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

目前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后来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

冉氏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故季载是冉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冉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三百零一位。

冉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邑(今湖北荆门),称为冉季载。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氏的最早起源。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氏的又一起源。

冉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北魏皇帝冉闵,在东晋末年对汉民族的延续作了历史贡献。

上溯冉氏起源,据说源自周文王十子,从姬姓,传十七代,封为曹叔(今山东菏泽行政长官),封地在冉,自此取冉为氏。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有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有五人,分别是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冉孺(字子孺、冉求之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笔者二世祖),另外还有冉孟(一说冉猛、冉雍长子)、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

在过去,人们根据儒家典籍和有关历史记载,将儒家学派的先人这样描述:最高层次的是孔子;第二层次的是四圣:颜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第三层次的是十二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参、子张,十二哲包括四圣中的两圣,其实是孔子学生中最出色的,他们是儒家诸多典籍编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文庙中列在孔子左右。第四层次的是二十四贤,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儒家弟子,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分别被后世统治者追封过先贤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产被封为先贤冉子。这些人多被后世统治者追封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为临沂侯,明代追封为公爵。他们位列十二哲之后,居文庙东西庑。第五层次的是七十二人,其实近百人,分别在典籍中或历史资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圣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源缘,冉氏各堂长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统治册封,到清朝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至今河南夏邑一支还保留有皇帝封赠的杏黄旗一面,出示该旗可以免征皇粮和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还可以用呢,就是那些强梁好汉见了这面旗子也不敢下手。在民国初期,夏邑一带土匪横行,到现在还流传着其他姓氏“借旗”之说。河南二门冉氏跟山东曲阜孔家和山东邹城孟家一样,有自己的冉府、冉林、冉庙,在山东菏泽西南十五华里有仲公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山东菏泽城郊有冉府遗迹,毁坏时间较早;山东定陶(今山东荷泽)有冉林,多次遭道战火和人祸破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性挖掘,如今已经荒凉。

冉氏后人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四川最多,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四川冉氏为巴南八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二门冉仲弓之后多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三门冉子有后裔多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方最多;不过,由于太多原因,冉氏各堂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很多,也有很多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堂号和世系,最近一个多世纪,海外冉氏后裔也不少。

冉氏子孙为了保持姓氏的纯正,所用任何杂役仆人一律不象其他姓氏一样随冉氏,所以,冉氏不象其他姓氏一样有太多的杂支。在历史上,冉氏曾遭两次重创:其一,由于冉氏后裔多为儒生,曾遭到秦始皇的大肆迫害;其二,冉闵所帅部队多为家乡子弟兵,而在那个时代姓氏的号召力相当重要,冉氏子弟参军太多,失败后自然遭到杀戮过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冉氏后裔总人数不是太多,近一百万余人。

冉氏家族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但是,元明以后没有多少人因在政治和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不甘寂寞勇于进取的冉氏子孙们在努力着奋进着。

在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的关系上看,两氏同为败落的贵族后裔,同是鲁国人,为冉氏父子跟孔子历史性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冉伯牛和冉仲弓应该跟孔子年龄几乎同龄,学术上的差别让他们走进孔子学生的行列,两人性情敦厚谦逊,虚心好学,修为高,所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比较被看重,所以在十二哲排位也很可前,众多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孔子很少把他们当学生看,对他们的一些学术见解很尊重。冉子有稍小一些,在众多弟子中间学术造诣很高,这是历史记载中认定了的,而且,孔子让他主持政事科(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足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子孺和子产作为三兄弟的后辈,自然比孔子小许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他们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至于他们的交往举例如下:

典籍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斯人而有斯疾耶?斯人而有斯疾也!

典籍载:子曰:雍者,简也。(褒扬)冉氏二门称为“敬简堂”。

典籍载: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冉子有主政事科,政事问答子有最佳。

典籍载:颜子可以举一反十,子孺可以举一反三,樊迟只能举三反一,由于子孺天资聪慧,又爱好睡觉,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

曲阜孔庙孔子一生活动简介石碑栽:子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博学多闻,品德高尚,威信相当高,人们很尊重他,虽然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很尊重他,由于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孔子很悲伤,亲自撰文和主持仪式祭奠他,并且伤心和痛苦很长时间。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冉氏父子五人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而冉氏先人的妻子姓氏中,曾、颜、孟、孔出现频率相当高。

在清朝乾隆皇帝赐予孔姓三十辈派字之后,曾、颜、孟、冉也先后被同样赐予相同的辈分,只是这四姓族人要低于孔氏的辈分,曾、颜、孟、冉这四家被同样赏赐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

各地文庙塑像中的十二哲塑像中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笔者正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和二十四贤塑像中子孺、子产同存在。冉氏祖庙上的对联大多为: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可以这样说,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在孔子那个时代关系相当密切,否则,他们不会父子十多人师从孔子,并且在众多著述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冉氏家族也因为世代业儒和从政跟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一辱俱辱,一荣俱荣,冉氏家族也以有这些联系而感到自豪。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常德)。

魏 郡:汉高帝刘邦初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

琅琊郡: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另一处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2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曾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十四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敬简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历史名人: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冉氏得姓始祖。

冉季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是黄帝第一夫人西陵氏之女嫘祖长子少昊玄嚣→蟜极→高辛氏帝喾后裔,帝喾正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周祖)后稷,稷生弃,弃生不窟,窟生鞠,鞠生公刘,刘生庆节,节生皇仆,仆生差弗,弗生毁喻,喻生公非,非生高圉,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类生古公亶父(周太王)父娶妃太姜生三子,长泰伯,次虞仲,三季历,历娶太姙生二子,长姬昌,次猇后封于猇。姬昌(周文王)娶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后姬发(周武王)即位,分封一百六十余国,而姬姓之国五十有三,各以国郡为姓。长妃太似信子十人,长姬伯夷考,次武王姬发。周公旦后封於鲁,管解叔封於管,蔡叔度封於蔡,成叔姬武,曹叔姬振铎封於曹,霍叔姬处封於霍,康叔封於卫,第十子聃季载封於冉阝,今河南新郑冉阝邑。因季载有善行,周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冉季载又是“成康之治”的重臣。

《史记管蔡世家》曰:“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周公旦在王室中独揽大权。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的行为对周成王不利,就挟持武庚起来作乱。周公旦奉周成王的命令,讨伐诛灭武庚,杀掉管叔,放逐蔡叔,给他十辆车乘,随从七十人。又把商殷遗民分成二部分,其中一部分封微子启,建立宋国。另一部分封康叔为卫君,这就是卫康叔。又封季载于冉。

冉季和康叔都有善行,于是周公推举康叔担任周朝的司冠,冉季担任周朝的司空,以辅佐周成王治国,他们在天下都有好名声”。

冉 求:(生卒年待考),一名有,字子有,孔子的学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大家。

冉求小孔子二十九岁,列孔门政事科。

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又说“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为封“徐侯”。宋朝又加封为“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生卒年待考),字仲弓,孔子的学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大家。

列于孔门德行科。父为贱人,但冉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冉雍曰:“雍也可使南面。”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为“薛侯”,宋朝又加封为“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生卒年待考),字伯牛,孔子的学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大家。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为“郓侯”,宋朝又加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生卒年待考),名孺,字子鲁,孔子的学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大家。

小孔子五十岁。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为“纪伯”,宋朝又加封为“临沂侯”。

冉 季:(生卒年待考),名季,字子产,孔子的学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大家。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为“东平伯”,宋朝又加封为“诸城侯”。

冉季友:(生卒年待考),冉季载二十六世孙,冉仲达之子。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叙浦),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

冉 隆:(公元?~310年待考),冉季载五十二世孙,冉国瑞之子;魏郡人(今河南安阳)。著名晋朝时期乞活义军将领。

晋朝初期,冉隆由黎阳迁外黄。外黄当时属魏郡(今河南杞县)。于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授镇西将军,领魏洲刺史。且是一支流民军的首领,率所部流民军投乞活义军统帅陈午。

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后赵国破晋,冉隆败死黎阳。

冉 瞻:(公元299~323年),初名良,冉季载五十三世孙,冉隆之子,魏郡人(今河南安阳)。著名晋朝时期乞活义军将领。

冉隆是乞活义军统帅陈午的部将,公元310年帅所部流民在河内与刘聪石勒作战,被后赵皇帝石勒所俘,所部流民降石勒,被石勒徒于兰陵郡。

冉隆当时年仅十二岁,少年有力,长而勇悍,善骑射,临弓矢不退。后赵皇帝石勒爱他少年英雄,乃侍太子石虎(季龙)左右,并招冉瞻为石虎养子,易姓为石,名石瞻。

石虎即位,拜冉瞻为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在石勒攻匈奴前赵的战争中,冉瞻阵亡。

冉觐祖:(公元1636~1718年),字永光,号□寇;中牟人(今山东中牟)。著名清朝初期文学家。

清康熙年间举人,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

冉觐祖生而静重寡言。少孤,多艺。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乡试第一。清康熙三十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充会试同考官。旋乞假归里,锐意实学。

冉觐祖曾应耿介之请,主讲嵩阳书院。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冉觐祖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一时称盛。

冉觐祖后又应张伯行之请,主讲清见书院,以《太极》、《西铭》指示理学脉胳,响应者益众。覃研《四书集注》二十年,章求其旨,字求其解,句求其训,订正群言,归于一是。著《天理主敬图》一卷,上标“天理”,明性道之重,中列“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为体动之功;下书一“敬”字,以示心法之要。以此图示予生徒,问业者云集。

冉觐祖力辟异教死生之说,认为乾父坤母,阴阳之气合而生万物;父乾道,母坤道,阴阳之气合而生子。谓父母之气不通于天地之气,是错误的。譬如掘地为井,井之水犹然地中之水,而此井与彼井甘苦不同味,盈涸不同时,天地父母都为本。天地本之大公,父母本之至真。至真无二,故为一。谓以“天理”为善,存“天理”者为君子;“人欲”为恶,徇“人欲”者洲、人。

冉觐祖治经兼采汉儒、宋儒之说,而以朱熹为依归。对于王阳明,虽重其文章功业,但不赞同其学术。其经学成就,影响较大,朝廷每有纂修,就其家取书以供采择。与张伯行最契,称生平义利之辨、邪正之分,屡遭困厄而信愈坚,皆觐祖教诲之力。

著有《天理主敬图》、《性理纂要》、《正蒙补训》、《为学大旨》、《一本论》、《阳明疑案》、《孝经详说》、《五经详说》、《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二十余种。

冉觐祖终年八十二岁。

冉永光:(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经学家。

冉天元:(公元?~1800年待考),著名清朝农民起义军领袖。

公元1796年,川陕楚甘豫五省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白莲教起义。

公元1797年,王聪儿率义军由豫经陕入川,与四川义军会合,控制了二十多个州县的大片农村。义军首领王三槐、徐天德、樊人杰等连营开县临江市,又转战达州市、开县、万县、云阳、大宁、奉节。川北义军与清军激战经月。

公元1799年底,义军主将冉天元率部在苍溪县勇破清军,次年在蓬溪县又歼灭清总兵及军队千人。

公元1800年,清军主帅德楞泰在四川北被义军主将冉天元所围,几遭歼灭,后来在战斗中冉天元中箭,德楞泰才得以率残部突围。再战又败。后地主武装罗思举率乡勇赶援,冉天元被俘牺牲,起义军失去统帅,战斗力减弱。1800年以后,义军多次征战失利。1802年起义失败,德楞泰率清军再败义军余部,起义逐渐被镇压下去。

冉 泽:(公元1912~1997年),四川江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父亲是贫苦农民,他七岁开始打猪草、喂猪、拾柴、挖树根、采野菜。八岁时,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十三岁时,他在中共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九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从此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红九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第三营当战士,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排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军第二军小队长、副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九旅第六十三团连长、营长,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副团长,胶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嫩江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西满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东北独立第九师参谋长,第四野战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五五师参谋长,第十三兵团后勤第三分部参谋长。在围攻长春时,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第四十一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8月15日在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冉姓的来源和历史

冉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冉姓源出姬姓。周文王之第十子季载,武王母弟也,封于冉,一作聃,故地先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武王灭商后,冉国东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