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鸾与庚戌之变 丁汝夔:“庚戌之变”忠臣遭斩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一场“庚戌之变”,让一向自命不凡的天子世宗朱厚熜丢尽了颜面。世宗要泄愤,首辅严嵩要塞责,兵部尚书丁汝夔就成了那只无辜的替罪羊。丁汝夔被斩杀,身居京城的一家老小遭了殃,远在鲁北的故里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迁。
不畏权贵横眉奸佞
丁汝夔,字大章,号沦源,今沾化县古城镇管家庄人。他的宗侄孙、管家庄村委会主任丁松林告诉记者,管家庄绝大多数都是丁氏族人,“丁汝夔没出事之前,这个村叫丁家庄,庚戌之变后,丁家庄更名管家庄。”
关于丁汝夔的幼年,丁松林说家族中流传的故事并不多,只知道他生而端颖、聪慧,垂髫无书不读,记忆超群,文才出众,揖志於濂洛关闵之学。正德十三年(1519年)参加乡试,中科举人第五名。连捷正德十四年进士,殿试二甲,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然而,丁汝夔的为官之路却并不平坦。
世宗继位后,丁汝夔任礼部主事,曾因争大礼被皇上金殿廷杖,开除回家。不久后,世宗念其文才出众,人品高尚才复其官。历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督团营。
当时,蒙古地方势力中的鞑靼部首领俺答骁勇善战,经常进犯边关,成为明北部地区的主要对手。南方沿海各省,倭寇猖獗,百姓横遭涂炭。而世宗皇帝,昏庸至极。他戒居西内,迷恋后宫,又广招天下名道炼丹,欲求长生不老,但却不理朝政,数月不上早朝。
丁汝夔宗侄孙、丁氏文化研究者丁桓起说,世宗只宠信严嵩一人,大权全由严嵩父子窃取。而严嵩父子专横跋扈,网结党羽,贪婪无度,无功于国,专事殃民,北通胡虏,南结倭寇,搅得大明江山国无宁日。刚正不阿的丁汝夔,为官期间曾数次“得罪”严嵩,被严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丁汝夔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协管院事期间,严嵩之子严世藩一伙“凌官吏,鞭役卒,敲诈勒索”。丁汝夔发现后即裁之,削职不用。严嵩听说后,大为不满。
丁汝夔任兵部尚书期间,部属劝他依附严嵩,让他给严送礼。丁汝夔问:“需要送多少才够他的口味”部属答:“例白金四十斤。”丁汝夔说道:“那得需要多少年的俸禄啊。”部属答:“取公款足矣。”丁汝夔说:“我当兵部尚书靠的是皇恩,怎么能拿国家的金银给他送礼呢”因此,坚决不送。为此,严嵩怀恨在心。
“不识时务”的丁汝夔发现,在严嵩党羽把持下,军队腐败,编制弄虚做假“以一充十”,老弱病残没有战斗力,冒领军饷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一核实后,丁汝夔严惩贪官,此举得罪了严嵩的党羽势力,令“嵩众怒矣”。与此同时,丁汝夔向皇上连奏数本,提出改革国防体制、消除军中弊端、还兵部以治军之权及富国强兵的建议。条条诤言,字字珠矶,切中时弊要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丁汝夔的《边务十事》。奏折虽得皇上恩准,严嵩却如鲠在喉,实施不了。丁汝夔的一系列触动严嵩利益的举动,令严嵩动了除他之心。“因皇上非常器重丁汝夔,直接弹劾,又无借口,只能巧用计谋、借外部势力激怒皇上,借皇上之手将其杀害。”丁桓起说。
身陷奸计含冤替罪
由于世宗拒绝了鞑靼部首领俺答贡市的要求,双方军事冲突进一步扩大,这也给了严嵩将“眼中钉”丁汝夔拔掉的机会。
据丁桓起介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七月,俺答率兵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是严嵩的亲信,他派人厚贿俺答,请求他不要攻打大同,移攻他处。八月,得了好处的俺答率兵沿长城东进,至潮河川南下,抵达古北口。得到消息的丁汝夔,迅速调兵遣将,奋力抵抗。那些严嵩的亲信将帅们则不肯出力,不是给丁汝夔送些虚假情报,就是贪生怕死不敢向前,难以与俺答对垒。严嵩怕丁汝夔功成,谋陷无隙,遂以权压丁汝夔勿战。俺答则顺利突破古北口防线。俺答另遣轻骑绕黄榆沟,破长城墙而入,直逼京畿。
丁汝夔迅速调动京畿守备部队。这一调露了馅,号称三十五万的人马只有四五万人,还有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年轻的士兵都被内外提督大臣们弄回家当了家丁,真可谓“朝无可恃之将帅,营无可用之兵戎”。无奈之下,丁汝夔只好动员在京的应试武举和百姓参战。百姓摩拳擦掌,积极响应。去武器库领武器,管库的宦官库头又按例索贿。强行打开武器库,竟没有一件可用之武器!不仅如此,严嵩还切断丁汝夔宣调来京的部队给养,士兵们四五天吃不上饭。
严嵩吓唬前来请示如何战守的丁汝夔:“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怎么掩饰”丁汝夔说:“我不敢贪功,只是事情紧急,国家给我厚恩,应以身报国,不敢擅自退,所以必须请求出战抗敌。”严嵩见劝说无用,又威胁道:“皇帝正在西苑休息,你坚持出战惊动了皇帝,这不是自取其罪吗敌寇抢够了自然就会退去,我会在皇上面前说明情况,保证不追究你的责任。”
丁桓起说,俺答这次是按“计”而行,主要矛头针对皇上及王公大臣们的利益,专门焚烧抢掠皇陵和王公大臣们在京郊的房产庄园。王公大臣们纷纷向世宗告状,世宗非常气愤。此时,严嵩又买通皇帝近侍,教唆其在皇帝面前散布谣言:“尚书纵敌”,欲将丁汝夔置于死地。
果然,世宗听信谗言,以不设守备之罪,将兵部尚书丁汝夔、都御使杨守谦二人打入天牢,后斩于市。阴险狡诈的严嵩怕丁汝夔揭发自己,以致事情败露,安抚他说:“有老夫在,决不让丁公屈死!”直到临刑前,丁汝夔才明白这是严嵩设下的圈套,他怒火难平,大骂:“嵩贼误我!”含冤赴死。
感恩管家更改庄名
当初丁汝夔入狱后,消息很快传到了沾化。来报信的是跟随丁汝夔的老管家。
丁松林告诉记者,当禁军冲入府中逮捕丁汝夔时,李姓老管家见大事不好,立即想到快回沾化老家报信。他趁混乱溜出京城,买了一匹快马,不顾年高体弱昼夜兼程800里。当时,丁汝夔的父亲丁忠等老兄弟5人及其家小,均在原籍。老管家把丁汝夔等在京的遭遇说出,嘱咐全家人赶快分散逃匿。话刚说完,就咽下最后一口气闭了眼睛。
“丁汝夔的父亲兄弟五人分别叫文、忠、信、仁、义,他是忠的儿子。老兄弟五个把老管家草草葬在村子尽西头,就带着家人四处逃难去了。”丁松林说。
丁汝夔被斩杀后,其夫人被流放到三千里外的福建,中途气结而亡。其子,庚戌之变前在京任礼部主事的丁懋正也被判流放辽东铁岭。流放途中,家人走散,只有管家孙明相随。到了流放地,受严嵩暗中指使,丁懋正很快被折磨致死。当时,丁懋正夫人张氏生下一名男婴才25天,遭此打击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将婴儿托付给管家孙明,说给这遗孤取了个名字叫继志,如能帮他逃得性命,使丁家后继有人,死也瞑目了。孙明发誓,只要自己命在,就有孩子在。他装扮成货郎,专走偏僻路径赶往山东沾化。辽东铁岭距沾化数千里之遥,孙明历时三个多月,赶到时才知丁家已经人去室空。孙明怀抱继志四处寻找,终于有一天,孙明在一个小渔村遇到丁懋正的叔婶,这才将遗孤交给他们。丁继志以拔贡、举人入仕,任过怀柔司训。
十几年后,权臣严嵩终被扳倒,朝廷为丁汝夔彻底 。丁家族人陆续联络着回到故土,只有文祖一支迟迟未能联系到。回到沾化的四兄弟,将李老管家重新葬于丁氏祖茔内,对孙明管家厚养终生,又把沾化老城东门里丁家庄改名管家庄,使后人永记李、孙两位管家的恩德。此后,每年清明祭祖,必先从管家坟祭起,数百年未变更。
丁桓起就是文祖的后人,他说,当年丁汝夔的伯父文已九旬余,其子汝兴也逾七旬以上,下有三子带领全家几代人来到沧州南七十二华里的王寺附近住了下来,取名丁家院。据说,那里地理环境甚好,土地肥沃,且风水极佳,仕途无限。因文祖父子早已伤心仕途,住了几年后改变主意,又向北走了十八里,找到了一块只保人丁兴旺的风水宝地住了下来。这里也就是如今的南皮县大浪淀乡丁庄子村。“1567年隆庆帝继位,丁汝夔得以昭雪之事,长子文祖一支并不知晓,直到清光绪年间,文祖一支才回到沾化原籍,续上了家谱。”
同名同姓同官职就是时间不一样的沈炼
最近热播剧《锦衣之下》,男主陆绎任职锦衣卫经历,说到这个官职,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任过,谁呢?《绣春刀》的男主沈炼。
当然**《绣春刀》仅是借了沈炼的名字。历史上沈炼活跃于正德、嘉靖年间,他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反对奸臣严嵩,被严嵩诬陷杀害,被明清士人尊称为“越中四谏”(之一)。今天就来看看锦衣卫经历沈炼的一生。
沈炼
一、沈炼生平沈炼,字纯甫、子刚,号青霞,生于1507年,卒于1557年,浙江人。嘉靖进士,最高官职至锦衣卫从七品经历,因上疏反对严嵩被贬,后在被贬地又遭严党诬陷至死。后世追封其号为“忠愍”,明清士人称其为“越中四谏”(之一)。
关于沈姓出身,清代雍正八年的《沈氏家谱》所载:沈氏,向上追溯至周文王之子聃季,聃季被封聃国,“聃”的古音与“沈”同,所以也称“沈国”。
沈氏认聃季为先祖,以聃季的封国为姓名,所以称“沈”。至秦汉时期,沈氏一族迁移至江苏会稽一带,此地即沈炼出生之地。同时据《家谱》可知,沈炼为沈家第十三代后人。
沈炼出生时“二虎临窆,吼震林木”(《青霞沈公年谱》)。同历史名人一样,沈炼出生也有祥兆,不过这是古代人物传记书写的一般套路,不用太在意。但是这种天赋异禀的加持,让沈炼从小就脱颖而出。
他少年成名,“始龀读《易》,过目成诵”(《青霞沈公年谱》),小孩阶段就能读懂玄之又玄的《周易》,可见其不是一般人。
明代按制度上讲是军户世袭,父死子继。沈家是军户之家,但是到沈炼所在的明朝中期,军户制度逐渐瓦解。
沈家作为军户,按理说子孙后代必须当兵,而沈炼很明显没有走军户之路,而是采取了考取功名的道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明代军户不是一种荣耀,反而是一种苦役,因此明代军士逃亡的很多,沈炼不愿从军也是情有可原。
沈炼因从小异禀选择选择科举之路无疑是正确的。至嘉靖元年(1522),仅15岁的沈炼就成功考入县官方学堂。沈炼青年时期就光彩夺目!
沈炼的后辈同乡、嘉靖朝大才子徐渭赞沈炼:“有吞凤之才,文思敏捷……凌厉崛奇,深造远览,横逸不可制缚。”(《徐渭集》)
浙江督学汪文盛视察地方县学时也赞沈炼是“异者”。
当时的大家王阳明曾赞沈炼为“用世之才”(《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
嘉靖皇帝
二、沈炼思想嘉靖十六年,沈炼考中进士。中间虽有挫折,但总体顺利。沈炼精通儒家经典,擅长书法丹青,加上其出生于军户之家,对兵法研究亦不下儒经,对刀剑拳脚也略知一二。可谓文武全才。
沈炼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不脱儒家忠孝节悌那一套。
一是玄学。因其幼时以《易经》出名,所以对《易经》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如嘉靖八年,渔民捕到白色巨龟,县令请还未入仕的沈炼讲解其征兆。沈炼解为:杀之,必有水患,请求放生。县令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白龟却在其他县境被杀,结果他县果然发生水灾。
二是心学。沈炼因跟从王阳明游学,所以其思想无疑受王阳明影响。王阳明提倡的心外无物、磨练自己、慎独等思想,对其浸染颇深。沈炼将王阳明的正直、敢言、忠君、报国等信条铭记于心。
王阳明像
三是理学。沈炼积极践行儒家推崇的忠孝仁义。沈炼青年时以孝名著称。如其母生病,沈炼连月侍奉,不解衣带,“焚香吁天,愿以身代病”(《青霞集》),最终母亲痊愈。乡里人都说是沈炼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沈炼虽然受多种思想影响,但总结起来就是忠、孝二字。忠臣必求于孝子,“孝”更多地能反映“忠”,所谓孝之大者为忠,“海内存孝,天下同忠”(《赵忠毅公诗文集》)。所以,沈炼未入仕之前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忠的思想。
三、入仕朝廷嘉靖十九年,沈炼任职溧阳县令,在任期间“搏击豪强,保护良善”(《溧阳县志》),对县中违法犯罪的土豪劣绅公平处置,不受其贿赂,保护良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受到百姓赞颂。在任一年,沈炼转任茌平县令。
沈炼在茌平一如既往,以百姓之心为心,勤劳政务。恰逢茌平遭遇旱灾,沈炼上奏请求开仓,并亲自下乡安抚百姓,时百姓赞曰“沈茌平,如镜明,如水清,不赏民劝,不怒令行”。
沈炼在茌平任职仅一年,就因要回乡守孝而离任。嘉靖二十六年,沈炼再次出任清丰县令,清丰是个偏僻的穷县,因天高皇帝远,县中小吏贪腐成风、欺善怕恶、处置不公。针对县吏压榨平民的恶行,沈炼“以澄清为己任”(《清丰县志》),大改县吏拖沓、腐化、欺上瞒下的风气。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室陆炳听到了沈炼的名声,觉得此人刚直不阿,又见其出身军户之家,便想将其调入京城任职锦衣卫。
沈炼
沈炼的三次县令经历,让他有充足的空间体验民生唯艰,对天下吏治的腐化也有了一定了解。
四、倒严而亡嘉靖朝,严嵩搞倒首辅夏言后,严党前后执政达10年。这10年间,明朝南倭北虏之患更重,官场贪腐,民不聊生。
嘉靖二十八年,由指挥使陆炳推荐,沈炼入京师任职锦衣卫经历。所谓经历,“诸卫皆设经历司以掌文书之出入,犹近世所谓参军、主簿、记室之官,则一卫之喉舌司焉”(《青霞集》),就是文书管理员,锦衣卫经历按《明会要》是个从七品小官。
但沈炼这么个刚正不阿的人入京师,对严党横行霸道的做法自然看不惯,最终围绕庚戊之变后,明蒙是否开关互市,严党和清流产生了严重对立。严党从维护自己权利的角度考虑,主张开关议和、对俺答侵略保持妥协、对边防不予强化;清流则针锋相对。
国家危机日紧,严党这种自毁边防、卖国求荣、壮大敌军的做法使得沈炼极度不安,最终沈炼上疏明确反对开关互市、弹劾严嵩等人误国误民,此疏即大名鼎鼎的《误国以决征虏大策》。
沈炼认为:“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四海民穷,九边政废,实嵩父子罪也!大奸不去,他事未有可议者。”(《青霞集》)他在《大策》中弹劾严嵩“贪婪之性,疾如膏盲。愚鄙之心,顽于铁石”(《青霞遗公别集》),列举严嵩等人贪污、弄权、伐异、祸国等十大罪。
其实严嵩等人早就对沈炼看不顺眼,只是因清流等人和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庇护,沈炼才得以无罪。现在沈炼以七品小官妄议朝政,严嵩又抓住嘉靖深恶臣子卖弄正直的心理,对沈炼大肆攻击,最终沈炼被贬为保安县令。
严世藩
而朝廷对蒙古采取的开关贸易,不仅没有遏制俺答的侵略,反而使俺答频繁袭扰边关,这完全验证了沈炼的预言。边将多攀附严嵩,他们贪污受贿还行,打仗则不堪一击,所以大多边将都杀良冒功,或贿赂俺答以求不犯自己的防区。对这种情况沈炼痛心疾首,对边防大吏、严党成员许论、杨顺的无作为深感痛心。
归根到底,沈炼还是对严嵩的弄权结党不满,所以“凡遇缙绅往来,必斥毁严氏父子”(《明世宗实录》),见人就骂严嵩父子,成了“愤青”。
他这下惹怒了严嵩,严嵩遂借口沈炼勾结白莲教造反。嘉靖三十一年,沈炼被判死刑,在宣府弃市,终年五十一岁。留遗诗曰:“宋室忠臣死,吾应是后身。谁知今将相,还是姓秦人。”(《青霞集》)仍表达了怒斥严嵩的意志和士为国死的情怀。
严嵩
文史君说严嵩要求其党羽对沈炼要斩草除根,沈炼长子因此下狱受尽折磨,几乎要死于狱中,只因其时主管此案的严嵩党羽杨顺因过下狱,沈炼长子才免死而被发配辽东;沈炼次子因年幼免罪;沈炼的夫人在被遣送返乡途中,被严党成员化身的劫匪抢夺财物、几乎殴打致死。
嘉靖四十三年,严党倒台,严世藩被斩,保安代表携写有沈炼姓名的旗帜入刑场观刑,大呼“吾师慰地下矣”(《名山藏》)。
隆庆元年,给沈炼平反、追封其为光禄寺卿,对陷害沈炼的严党成员、嘉靖时的宣大总督杨顺下狱问罪。天启年赐沈炼谥号“忠愍”。
沈炼以儒家忠孝为准绳,非黑即白,对严党弄权行为十分不满,这一点正是严党必要置他于死地的原因。但有这样的人当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沈炼的被杀是大明的损失。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②以国名为氏。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国人都以胡为氏,世代相沿。③出自他姓或他族。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楚时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入中原后均改为胡姓;后周胡琮本为敕勒族等。 始祖:胡公满。迁徙: 胡姓最初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是今河南淮阳,一是今安徽阜阳。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居多,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胡姓。目前胡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三位。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新蔡郡 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 淮阳郡 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吉州郡 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堂号: 澹安堂、庐陵堂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邦衡,字澹庵,著有《澹庵集》。 安定堂 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固原),后徙临泾(今甘肃镇原),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历来为胡姓望族聚居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淮阳、吉州。②自立堂号:乐善、思贻、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大雅、庆宜、永言、立爱等。字辈: 江西泰和胡氏字辈:德泽敷南国,鸿章锡远方,谦恭崇厚道,仁孝振纲常,治谋原笃□,缵绪克隆昌,勋业怀先代,钟祥保祚长。 江西婺源胡氏字辈:崇嗣起昭光,昕晖培钜泽,本炽□钟湥,枝燔基镒湜,秀炜班银汉,材勋□锦漪,历秋等镐洛,述烮在铭沩。续字辈:桂荣封锡永,杏苏玉銮游,彩焕垂金钓藻,来熏□镇流。 桂竹胡氏字辈:为秀起贤良,家传定福祥,光宗能孝友,祖德庆绵长。 湖南宁乡胡氏字辈:克仕旭□秉,九宗懋衷孝。锡泽本光培,镇湘麓荣增,锦清集耀在,鉴治业炳均。 湖南湘阴胡氏字辈:宗从巍世琦,显子延火同,正天申硕范,扬志裕元功,克家敦礼让,辅国尚贤忠,应兆嘉祥远,咸承惠泽隆。 湖北十堰市胡氏字辈:敬天洪道,泽承先世,其祚延长,敦仁尚义,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胡氏字辈:永敦高昌,家维和顺,朝庆贤良。 重庆合川胡氏字辈:派传安定,炼登文王,国仕世尚,正大谦光,崇德宝善,万代荣昌,宗支有序,祖泽孔长。 广东信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 广东清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而曰昌,必克斯可言。 云南某支胡氏字辈:寿义德绍,升仕廷光,青龙正显,世运中阳,兴国定泰,洪发绪昌。 辽宁沈阳胡氏字辈为:万亮明。成仁芳显世,立德可光宗,礼义常言孝,善良久安荣,宏鹏高锦志,路桥亦青松,勤俭创伟业,谋勇建奇功。 云南思南胡氏字辈:祖文天在,世大正月,腾凤仕新。 陕西商南胡氏字辈:金海德先启,洪文显大家。 浙江镇海胡氏字辈: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于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咸景元佑,继仕庐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恒周,恢宏芳绪,光耀贻谋,雍容谦逊,衍祚长休,远教奕世,敬服先猷。 安徽绩溪胡氏字辈:正名定位、裕嗣荣昌、显祖锡祚、继续永康。 安徽舒城胡氏字辈:辞武国志士,元美家青太,梦自朝有良,光荣继泽昌。 湖北赤壁胡氏字辈:雨水调阳起,文虞大成治,容法安定国。 湖北汉川胡氏字辈:敬祖宏献,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达名留。 安徽太湖胡氏原字辈:宗兆大万家,高登庆衍遐,邦国尤昌太,富贵永荣华。新字辈:富贵传科第,立德承宏声,克知勤继本,文秀存敦伦,良善荣为瑞,美贤裕宽仁,廉义长远久,奕叶著芳名。名人: 胡琛(-526),北魏末高平镇起义领袖。敕勒(高车)族。本为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524)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赫连恩(匈奴族)等响应破六韩拔陵起义,围攻高平镇,推他为首领,称高平王,为魏将击破北走。后高平镇为莫折大提将卜朝(一作卜胡)所袭破,镇兵杀卜朝迎他为主。孝昌元年(525),他派万俟丑奴和宿勤明达南攻泾州,大败魏军。次年,为费律诱杀,万俟丑奴继领其众。 胡太后(-528),北朝魏宣武帝妃。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尊为皇太妃,寻改皇太后,临朝称制。性聪悟,多才艺。为太后后,逼幸清河王元怿,为天下所恶。领军将军元叉幽之于北宫。后太后与孝明帝及高阳王雍计,解元叉官,复临朝。孝明之死,或谓太后及幸臣郑俨、徐纥之计。尔朱荣称兵入洛,沉太后于河。谥灵太后。 胡曾,唐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一说长沙(今属湖南)人。初屡试不第。咸通中登进士第。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十卷,今佚。今存《咏史诗》三卷,收一百五十首,皆七绝,依据儒家传统思想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有影印宋钞本,陈盖、米崇吉注。 胡瓌,五代后唐画家。契丹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擅人物、鞍马、骆驼,作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及其骑猎、游牧生活,手法细致,形象逼真,富有生意。有《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等传世。 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春秋口义》等。 胡安国(1074-1138),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系出孙复再传。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今佚。 胡铨(1102-1180),南宋大臣。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金军渡江时,他在赣州募义兵,保卫乡里。绍兴五年(1235),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以上书斥和议,乞斩王伦、秦桧、孙近,除名编管昭州。十八年,改新州,移吉阳军。二十五年桧卒,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隆兴二年(1164),兼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乾道初知漳州,改泉州,留为工部侍郎。七年(1171)以敷文阁直学士奉祠。淳熙六年(1179)召归经筵,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著有《澹庵集》一百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 胡宏(1106-1162),南宋学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季子。从小随父学习程氏理学。二十岁入太学,师从杨时。与父亲胡安国共同建立“湖湘学派”,哲学思想受二程影响,认为“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气之本也”,“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与秦桧世交,但隐居衡山,不与往来。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南宋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胡大海(?—1362),明初大将。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字通甫。太祖初起,他谒见于滁阳(今安徽滁县),遂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今安徽宁国)、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浙东平定后,进克信州(今江西上饶),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今浙江金华),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未几,为叛将蒋英袭杀。治军严明,不妄杀人,注意农桑,受民众拥护。 胡惟庸(-1380),明臣。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从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四年起任右丞,六年起任右丞相,十年迁左丞相至十三年(1380)。宠遇日盛,独相数年,专权树党。十三年以谋逆罪被杀,后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称为“胡狱”。 胡天游(-1397前),元诗人。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元末隐居不仕。所著有诗集《傲轩吟稿》。 胡广(1370-1418),明臣。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进士,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朱棣即位,复名广,向成祖宣誓效忠,升侍读、侍讲、右庶子。永乐五年(1407),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参修《五经大全》,为科举取士标准书。书成,进文渊阁大学士。常与杨荣等随成祖北征,深得成祖信任,为人缜密,时时密诏议政,未尝告人。尝谏封禅及郡县穷治建文“奸党”株连无辜,均为成祖采纳。善书法,成祖每勒石,皆令广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二十卷行世。 胡居仁(1434-1484),明学者。江西余干人,字叔心,号敬斋。师事吴与弼,绝意仕进,一生以讲学为业。是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以主忠信为先,求放心为要。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日众。后主持白鹿洞书院,以布衣终其身。著有《居余录》、《易象钞》、《胡子粹言》及《胡文敬公集》。 胡宗宪(-1565),明臣。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联络严嵩党羽赵文华,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行使抵御倭寇的职权,后又代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晋兵部尚书。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严嵩败后,他被劾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直(1517-1585),明学者。泰和(今属江西)人。字正甫,号庐山。嘉靖进士。曾任四川参议、广西参政,官至福建按察使。王守仁再传弟子。接受佛教“三界唯心”,的观点,认为儒佛在“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这一点上,并无不同,反对程朱一派“穷理致知”之学说。著有《胡子衡齐》。 胡登洲(1522-1597),明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字明普。陕西咸阳渭城人。回族。幼习经学,后及儒学而不成。年及五旬始习诗书,并探求伊斯兰教经籍。偶得一阿拉伯缠头叟传授,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感于当时能直接释读经义者日见稀少,教坊掌教后继乏人,遂立志兴学,在家收徒讲学,提倡讲授经典,改变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开创新的教育形式。后经他的弟子们努力,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形成中国穆斯林自成体制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应麟(1551-1602),明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万历举人,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佥事。筑室山中,聚书四万余卷,从事著述,征引广博。诗文承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著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诗薮》等。 胡震亨(1569-1642),明文学家。字孝辕,号遁叟,一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举人,初知合肥县,荐补定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学问渊博,家藏书万余卷,凡秘册僻典,莫不在搜罗补缀之列。偏重收集文学、词学图书。所辑有《唐音统鉴》,搜罗丰富,为历代研究唐诗者所重视。另著有《靖康咨鉴录》、《赤诚山人稿》、《海盐图经》、《读书杂志》等。 胡正言(约1584-1674),明末书画家、刻书家。字曰从,安徽休宁人。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精于篆刻、绘画,嗜好藏书与刻书,天启七年(1627)用饾版刻印《十竹斋画谱》。后又与名刻工汪楷等合作把饾版与拱花结合起来,于崇祯十七年(1644)刊印《十竹斋笺谱》。画面神韵生动,超越前人刻本。著有《印存玄览》等书。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其说实袭自五代末道士陈抟,为修炼、术数两家旁分易学的支流。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胡中藻(-1755),清臣。江西新建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督湖南、广西学政。文辞险怪,以韩愈自命,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大兴文字狱,摘其“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指为悖逆,下狱处死。 胡天游(1696-1758),清文学家。一名骙,字稚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副榜贡生。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置酒高会,分题命赋,天游辄出数千言,沉博绝丽,见者咸惊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见,不可得。后举经学,再报罢。客山西,卒。以骈文著名,也能诗。著有《石笥山房文集、诗集》。 胡培翚(1782-1849),清经学家。字载屏,又字竹村。清安徽绩溪人。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传祖父胡匡衷之学。后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郝懿行、胡承珙遗书皆赖其次第付梓。又学于凌廷堪,尤邃精“三礼”。认为唐贾公彦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40余年之力,撰述《仪礼正义》,约以四例,即疏经以补注,通疏以申注,汇各家之说以附注,采他说以订注。考证郑(玄)、贾(逵)所注之得失,是对《仪礼》较详备的考订著作,但书未成而卒,由其弟子杨大堉续成。著作另有《燕寝考》、《禘袷答问》、《研六室文钞》等。 胡林翼(1812-1861),晚清大臣,湘军首领。字贶生,号润之(一作润芝)。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在贵州任知府时曾举办保甲团练,自练壮勇,镇各族群众。1854年(咸丰四年)奉调率黔勇赴湖北、湖南抗击太平军。他不断整顿、扩充所部湘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术攻陷武昌,又遣军夺武昌县(今湖北鄂城)、黄州(今湖北黄州)等地。因收复湖北失地,实授湖北巡抚,加头品顶戴。1857年,在黄州督战,击溃进入鄂东的太平军陈玉成部。次年5月攻占九江。1861年9月,所遣之军攻陷安庆,被推为首功,加太子太保衔。时人以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是镇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读史兵略》,所遗奏稿、书牍辑为《胡文忠公遗集》。 胡以晃(约1816-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地主出身。武秀才。入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等在其家布置起义,为清军所困,他协助解围。咸丰元年(1851),任春官正丞相三年,出师西征,克安徽安庆、桐城、舒城等,继占庐州(今合肥)。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次年封豫王,旋以战败被革。参与江西湖口、九江之战获胜。五年,封护天豫,随军入鄂、赣,克临江等。十二月,占袁州(今宜春)等,所至有功。次年在临江病死(一说死于“杨韦事变”)。 胡光墉(1823-1885),清末洋务派。安徽绩溪人,一说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字雪岩。初在杭州设银号,经理官库银务。后为左宗棠的湘军办理后勤,以熟谙洋务著称。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为左在上海主持采运局,筹供军饷,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受清廷赏给头品顶戴。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开设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贸易,称巨富。1884年(光绪十年)受洋商排挤破产,次年忧愤而死。 胡燏棻(-约1906),清末大臣。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字芸楣,亦作云眉。同治进士,选庶吉士。后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按察使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旋奉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成十营,号“定武军”次年士疏条列办实业、练兵等十事旋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六年始历任关内外铁路会办,刑部、礼部、邮传部侍郎。其他胡姓名人有东汉学者胡广;西晋将领胡奋、胡烈;南朝梁将领胡僧祐;北朝北魏大臣胡僧洗;北宋大臣胡直孺;南宋大臣胡纮,学者胡寅;宋元之际学者胡长孺等。近当代胡姓名人有政治家胡 耀邦、胡 乔木、胡 锦涛、胡启 立,爱国民主人士胡愈 之、胡 子昂、胡 厥文,国民党官员胡汉民,国民党将领胡宗 南,华侨企业家胡文虎,物理学家胡宁,计算机科学家胡世华,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植物学家胡先骕,昆虫学家胡经甫,病理学家胡正详,皮肤性病学家胡传揆,经济学家胡寄窗,历史学家胡华,学者胡适,哲学家胡绳,文艺理论家胡风,作家胡也频,画家胡佩衡,**导演胡金铨,**演员胡蝶、胡慧中,越剧导演胡知非,歌唱家胡然、胡松华,舞蹈演员胡蓉蓉,象棋国手胡荣华,乒乓球运动员胡玉兰等。
。
明嘉靖二十九年,耿旭的一个变故,让一向自命不凡的天子朱厚_颜面尽失。世宗一怒之下,首辅严嵩给塞了,兵部尚书丁汝奎成了无辜的替罪羊。丁汝奎被斩首,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年轻家庭遭殃,鲁北老家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不怕有实力的男女。
丁奎,本名张达,字罗源,沾化县古城镇关家庄人。丁的侄孙、关家庄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关家庄绝大多数都是丁氏族人。丁如玉出事之前,这个村子叫丁家庄。耿旭之变后,丁家庄改名为关家庄。
至于丁汝奎的童年,丁说,家里流传的故事不多,只说他出身辉煌,聪明绝顶,专心读书,记忆力极好,文采出众,立志向罗冠民学习。十三年,德参加乡试,在中国科学院中名列第五。连杰正德十四年中进士,殿试二甲,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被称为存储阶段,可以成为庶吉士,每个人都有机会升到高层。然而,丁汝奎他的为官之路并不平坦。
世宗继位后,任命丁汝奎为礼部尚书。他被皇帝打了夏侯_因为一件大礼而被逐出了他的家。不久,世宗读到他文才出众,人品高尚,才恢复了官职。历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团营督等职。
当时,蒙古当地的鞑靼首领美军骁勇善战,经常入侵边境地区,成为明朝北方的主要对手。南方沿海各省,日寇横行,人民苦不堪言。而世宗皇帝,昏庸。他辞掉西天生活,迷恋后宫,招纳天下闻名的方士,希望长生不老,却不顾国家大事,几个月不上早朝。
丁奎宗的侄孙、文化研究者丁说,世宗只宠信严嵩,所有权力都被严嵩父子窃取。但严嵩父子专横跋扈,网络党羽,贪得无厌,对国家无用,专事害民,北接路虎,南接倭寇,使得大明江山社稷不得安宁。正直的丁如魁在仕途中数次得罪严嵩,被严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丁奎被任命为都察院御史、巡抚助理。严嵩之子严世蕃在辅政期间,是一帮凌官,充当鞭挞和勒索的爪牙。丁奎发现了,就砍了,他没有我没必要砍他的柱子。严嵩听后大为不满。
丁奎当兵部尚书的时候,下属劝他依附严嵩,让他给严送礼。丁如魁问:需要送多少才能满足他的口味?下属:比如铂金40斤。丁汝奎说,多少年需要多少薪水?下属:拿公款就够了。丁奎说:我是兵部尚书,是因为朝廷的恩宠。我怎么能把我国的金银作为礼物送给他呢?因此,坚决不要t发送。所以严嵩怀恨在心。
不了解当前形势的丁汝奎发现,在严嵩军队是腐败的,做虚假准备的人数是10。老弱病残没有战斗力,冒领军饷现象十分严重。经过逐一核实,丁汝奎严惩贪官,得罪了严嵩夏侯_的党羽,使宋很生气。与此同时,丁汝奎接连上书皇帝,提出了改革国防制度的建议,消除了ar的弊端
据丁引言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安达领兵到大同。大同的连长秋鸾是严嵩的密友。他送去厚厚的贿赂,要他不要攻打大同,转移到其他地方去。八月,得到好处的安达率部沿长城东进,至潮河南下,到达古北口。得到消息的丁汝奎迅速调集兵力,奋力抵抗。严嵩的那些亲信诸侯,要么不肯出力,要么给丁如魁送些假情报,要么怕死不敢前进,难以与安达抗衡。严嵩怕丁如魁得逞,没有隔阂,就压着丁如魁不打。答案成功突破古北口线。答:我又派轻骑绕过黄榆沟,突破了长长的城墙,到了两个都城。
丁奎迅速动员了两座都城的驻军。这个公告透露出,所谓的35万大军只有四五万人,而且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小兵被国内外的府尹大臣接回家,成了家丁。它的确,将军们束手无策,军营里也没有士兵。无奈之下,丁汝奎只好动员北京的应试武术和民众参战。人们正摩拳擦掌,积极响应。去军械库拿武器,掌管军械库的太监照例索贿。强行打开武器库,却没有一件可用的武器!不仅如此,严嵩还切断了丁如魁宣调进京部队的补给,士兵四五天吃不上饭。
严嵩吓坏了丁如魁,丁如魁前来请示如何保卫战。他说,如果陷入战争,输了也能躲起来。如果是在京郊打架,输了怎么躲?丁汝奎说:我不我不敢贪功,但它很紧急。国家给了我莫大的恩情,所以我应该报效国家,我不我不敢擅自撤退,只好请求对敌作战。严嵩见劝说无用,扬言:皇上在西园歇息。你坚持要开战,惊动了皇帝。不是那不是你自己的错吗?敌人抢够了,自然会退去。我会在皇上面前说明情况,保证不追究你的责任。
丁琪说,这次回答这个问题是按照计划做的。它主要是针对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利益,致力于烧毁和掠夺京郊的帝王陵墓和王公大臣的房地产。王公大臣纷纷向世宗告状,世宗非常生气。这时,严嵩贿赂了皇帝听差在皇上面前造谣:尚书对敌,要杀丁如魁。
果然,世宗听信谗言,以不设守备之罪,将兵部尚书丁汝奎、杜御使杨守谦送入大牢,然后在城中斩首。狡猾的严嵩怕丁如魁暴露自己,这样事情就败露了。他安抚他说:“有老太太在,我绝不会让丁公死!这不是直到行刑时,丁汝奎才意识到这是严嵩设下的圈套。他勃然大怒,大骂宋贼没打中我!委屈而死。
谢天谢地,管家改了村子的名字
丁汝奎入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沾化。送信的是跟着丁如魁的老管家。
丁告诉记者,皇军冲进府中抓捕丁汝奎时,姓李的老管家见事不妙,立即想到回沾化家乡举报吧。趁着混乱,他溜出京城,买了一匹快马,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日夜兼程八百里。这时候,丁汝奎他的父亲丁忠和其他五个老兄弟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在他们的家乡。老管家把在北京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丁如魁,并让全家人赶紧分散逃离。我一说完,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丁汝奎他的父亲和兄弟是文、钟、辛、任和伊,他是钟的儿子。五个老兄弟匆匆忙忙地把老管家埋在了墓地里
丁奎被斩首后,妻子被流放到三千里外的福建,中途夭折。他的儿子丁懋正,在耿旭之前掌管礼部史之变,也被判流放辽东铁岭。在流放途中,一家人走散了,只有管家孙明陪伴着他们。到了流放地,受到严嵩的暗中指使,丁茂政很快被折磨致死。当时,丁茂正张25天前刚刚产下一名男婴。面对这一打击,她不堪一击,在弥留之际,她将婴儿托付给管家孙明,并说她已经给这个孤儿取名为吉志,如果她能帮助他逃走,定古的继任者会死于印刷。孙明发誓,只要他活着,就会有孩子。他装扮成一个小贩,走了一条偏僻的路来到山东沾化。辽东离沾化有千里之遥,而这花了孙明三个多月的时间。当他到达时,他意识到丁嘉已经去了空无一人的房间。孙明拥抱了姬芷,环顾四周。终于有一天,孙明见到了丁茂正他在一个小渔村找到了叔叔和婶婶,然后他把这些孤儿送给了他们。丁继芝被任命为怀柔的训练官。
十年后,终于扳倒了权臣严嵩,朝廷彻底为丁汝奎平反。丁的家人一直在互相联系,希望能回到故土,但只有一直联系不上他们。回到沾化倒是他们四兄弟,把老管家李葬在丁又是祖宅,养育管家终身,并将沾化古镇东门的丁家庄改名为关家庄,让后人永远铭记李、孙两位管家的恩情。从此,每年清明祭祖都要从管家开始的坟墓,几百年没变过。
丁琪是文祖的后裔。他说丁汝奎他的叔叔文已经90多岁了,他的儿子孔乙己也70多岁了。三子带领家族几代人居住在沧州以南72里的王庙附近,取名丁家元。据说这里地理环境好,土地肥沃,风水极好,事业无限。因为文他的祖父长期以来一直对他的仕途感到悲伤,他住了几年后改变了主意,然后他向北走了18英里,找到了一个只能保证所有人繁荣的风水之地。这就是现在的南皮县大浪淀乡丁庄子村。1567年,隆庆继位,丁汝奎被免罪。长子文祖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文祖才回到沾化,继续他的家谱。
沈氏家族,季载血脉,天南海北,一家亲人。为世代辈不乱经代族人几次排辈是……学,继,培,吉,兆,希,广,志。庆,华,献,廷,传。振,彦,保,开,祥。福,义,春,常,安。兴,凤,圣,景,君……。山东省东平县沈堤口,义和堤,大安山,汶上县。河南省台前县沈堤村,枣包楼村,安阳市,驻马店市等是同辈。大明先祖沈炼(官锦衣卫)前明嘉靖三十六年九月受严嵩所害我先祖世德公迁山东省东平州城西沈堤口。雍正八年黄水为灾迁原山东省寿张县现为河南省台前县。
严嵩之死: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明朝嘉靖皇帝的一代权臣严嵩死时的凄凉景象。遍查嘉靖以来的正史和野史传说,均无严嵩死后葬于何地的记载,严嵩墓也成为千古之谜。
严嵩墓在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县的界桥族谱中虽有严嵩“白田蛇形山墓”、“祖茔枣林山”、“百棺出殡”之说的记录,都因无确切证据而困扰史学界。特别是这些记录的内容与《四库全书》的正史记载相差甚远,未免牵强附会。
改革开放后,在盛世修志的工程中,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息县在普查登记历史文物、名人墓葬和碑记的大背景下,严嵩墓“浮出水面”。
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中,息县文化馆参加编修《息县文化志》的几位同志在历史文物馆藏中发现了一本1962年的《文物记录日记》。内容有“严嵩墓——城西南三里王岗(村)后边”;“严嵩墓志碑——现在何庄的群众家”的记录。
根据考查发现,1956年春,息县城关南大街居民张家义纠合其它4人星夜扒开严嵩墓,墓室内存青石墓志铭刻两块,每块约50公分见方。一块为墓志铭内容,下注:“江西分宜子严世蕃”;一块为阴刻“严氏嵩公志铭”的篆书,内侧为严嵩家谱,为阴刻小楷。
家居息县的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顿席珍在接受调查时证实说:“1954年7月,有一天早饭后,我去郊外钓鱼,途经城西三里处的公路南侧一坟地时,看见有一古墓,墓向东南,墓前立一石碑,高一米左右,上书‘明故严嵩之墓’,左下方有‘奉祀男世蕃’五个字”。
据息县印刷厂王乃揆回忆说:“息县城西三里王岗路侧有一块白石(汉白玉)墓碑,高约一米余,上书“明故严嵩之墓”。1954年,息县公安局组织劳教人员将石碑运到管教工厂,将字迹磨去,作为印刷石版用,1957年移交县报社印刷厂”。
据此推断,严嵩死后葬在河南息县已无悬念。那么,严嵩作为一代权臣,为什么没有终老故乡,却客死在距分宜千里之外的息县呢
根据历史记载,严嵩25岁考中进士即入朝为官,终于在他62岁时入阁为相,成为嘉靖王朝重权在握的宠臣长达20年,然而在他暮年的82岁和85岁时,连遭两次“处分”。第一次是在嘉靖41年(1562年),嘉靖皇帝根据御史邹应龙对严嵩父子的弹劾,“亟放归田,用清政本”的奏请内容,将年届82岁的严嵩革掉相位之职,让其归田回乡;第二次是嘉靖44年(1565年)严嵩因受其子(世蕃)罪所累,被削藉为民,并将其子严世蕃斩首,抄没全部家产。此时,他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
此时严嵩深知自己的命运操在别人手里,已是无力回天,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同时他更明白,当年重权在握,主政朝纲20年,得罪的人会少吗此期间,他对不同政见者,诸如绵衣卫沈炼、兵部员外郎沈继盛、兵部侍郎曾铣、前任内阁首辅夏言等均在他为相时获死刑。此一时彼一时,以目前处境,严嵩可谓四处杀机,险象环生。当查抄官军在严嵩家搜查出黄金三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及各种金银玉器等物时,严嵩已是命悬一念,任人宰割了。此时查抄头领江西巡按成守节却从众多金银器皿中踢出一只金碗,继而扔向严嵩说:“严大人,给你留碗饭吃吧!”好在成守节是奉旨办差,皇上并未让他诛杀严嵩,也是严嵩命不该绝,总算留下一条性命。成守节留下一只金碗,是奉旨成命,还是顺水人情,今天不得而知。但在息县却留下一个严嵩抱着金碗,沿途乞讨的民间传说。
可以想象而知,从一朝权臣堕落为平民,这种反差及由此产生的,比如族人的轻视,仇家的唾骂等等。更为人担忧的是,不知哪一天,皇上又来个第三次“处分”,那还有好果子吃吗何况年已八十有五,与其每天在此惶恐中受辱,不如寻觅一个安静的去处,终老天年。严嵩主政20年,他不可能没有提拔重用的亲朋好友或门生之类的人。严嵩想到了在息县的门生王时中。终于选择离家出走。他的门生王时中,曾同朝为官,曾任工部大臣。我们当地人把在京做官的统称“天官”,这个人姓王,人们叫他王天官。《息县志(1985年版)》第395页载:“王天官墓,位于县城西南王岗庄菜地”。
严嵩墓所在地的王岗村民,也就是王天官的后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伴随着严嵩的灵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他们却不能与严氏的后人进行现实的沟通,造成了历史的遗憾。1565年,当严嵩得知严世蕃被斩首,自己被削藉为民的“处分”时,他老泪纵横,无颜在家乡居住,他与族人商量,决定到息县投靠自己的门生,先于他还乡的王天官。在族人的帮助下,携孙子严鸿从家乡的袁水入赣江,穿鄱阳,又逆水而上,到黄州下船,再雇一独轮车,从陆路的新洲、麻城,经大别山之关隘的小界岭,一路上风尘扑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息县的王天官家。王天官不负恩师期望,将其安顿在家,让他那一颗不安的心终得宽慰。谁知嘉靖驾崩,穆宗即位,一班朝臣对严嵩专权20年的怨恨,一朝爆发,欲治死罪,然而,被命前往分宜缉拿严嵩的官兵却空手而归。朝中有人指出,严嵩与息州的王天官私交甚好,这个“老奸臣”一定在他那里。朝中即命总兵带一队官军,星夜策马赶到息州王天官家。总兵说明来意后,王天官坦然回答道:总兵大人来得正好,我正愁严大人无处安置,那你就把他带走吧。王天官带领总兵到一墓前,钻进墓道,墓室里豆光闪烁,床上挺一老者,发须没面,形如枯槁,老者闻声呼曰:送饭的来啦。其声如洪钟,倒把总兵吓了一跳,因为严嵩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大嗓门,故总兵一听便知,这真的是严嵩了。总兵只好应道:“请严大人‘回朝’呐”。“噢,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严嵩欲起,无奈动弹两下,怎么也起不来。总兵见此情景,这严大人年老体弱,已入墓室,实乃活死人一个,路上车马一颠,必死无疑,如此进京,如何说得清楚,只好向王天官讨教。王天官早已胸有成竹,给总兵写下: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总兵别无他计,谅严嵩也难捱时日,便依王天官的意思急就奏章,上朝复命去了。
原来,1565年3月,严嵩携孙子严鸿投王天官,因其年纪大,一路颠簸,赶到河南息县王天官家已是重病染身,王天官虽好生侍奉,未见好转,沉疴渐重,不久于人世。所以在得知皇上派人缉拿严嵩时,便将严嵩从居室移至新挖的墓室,真乃煞费苦心了。就在嘉靖皇帝驾崩后的翌年(穆宗元年)也就是1566年4月20日,明一代权臣严嵩在弥留之际,突然坐起,满面红光,似有言语。王天官趋前询问,恩师有何吩咐严嵩让人拿来笔墨,在那宣纸上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生死从人说是非”的遗言,后掷笔于地,撒手人寰,享年86岁。
明一代史官王世贞之父王杼死于严嵩之手,心怀怨恨,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历史。他在严嵩传上写下:“嵩窃政20年,人咸指目为奸臣”云云。把流言写进史书,而又以“奸”定论,只记嵩死时情景而不记墓地,实是为难严氏后人,造成了明朝正史均无严嵩死于何地的记载。
严嵩死后,王天官为尽师生之谊,以其子严世蕃的名义,并遵循江西分宜的地方习俗,在其家乡王岗村为严嵩筑一大墓穴,墓壁设环与棺木的链条相扣接,将棺木吊在穴内空间,是为悬棺葬。王天官死后亦葬于此,两墓南北相距50米。王墓在南为前,嵩墓在北为后,呈投师怀抱之状。师生之谊,可见一斑。
仇鸾与庚戌之变 丁汝夔:“庚戌之变”忠臣遭斩
本文2023-11-21 14:26: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