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后代叫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巴金的后代叫什么,第1张

巴金的后代叫李小棠。

李小棠是巴金与萧珊之子,1950年7月出生,笔名李晓。他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编辑。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小镇上的罗曼史》、《继续操练》、《天桥》、《最后的晚餐》、《四十而立》等。

作品曾获全国1985—1986年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年《小说选刊》、《人民日报》文艺部全国中篇小说奖,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奖。

扩展资料: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李小棠

巴金故居位于徐汇区武康路上,林荫之下的铁皮大门显得格外低调,豪不起眼。一代文豪巴金先生与家人就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多年,而巴老的小说《团员》、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翻译作品《往事与随想》以及著名的《随想录》等文学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故居由一栋三层的主楼和两栋小辅楼组成,楼旁有一片花园。主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 1955年巴金与家人一同迁入这里定居。如今楼内的客厅、餐厅、书房等均已按巴金生前的布置而还原,花园里种满了各种植物,其中有不少是以前巴老亲手栽植的。 故居的一楼主要是陈列室,可以看到巴金的作品及用过的物品,还可以参观厨房、阳台,阳台是巴金晚期写作的地方。二楼是卧室与书房,卧室布置干净,书房中陈列着巴金收藏的许多书籍,虽然不能入内参观,但在门口可以把房内看得很清楚。三楼是巴金档案室,不对外开放。 在楼里参观完可以出来在花园里走走看看,花园不算大,但环境不错,在市区里算是闹中取静的一处了。在一旁的咨询室有出售巴金的著作,还可以盖纪念章。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去附近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参观,从巴金故居出门左拐一直沿着武康路走到淮海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中文名: 巴金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5年10月17日

职业: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主要成就: 文学巨匠

代表作品: 《家》、《春》《秋》

原名: 李尧棠

字: 芾甘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中文名:李尧棠

外文名:Jin B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

字:芾甘

笔名:鸣希、Bakin、马拉、吞风等

分享

人物生平

人物经历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巴金 不同时期

图册 13张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巴金 不同时期(2)

图册 6张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爱情婚姻

巴金与家人

图册 15张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人物轶事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因书得爱

巴金因为自身患病,加之事务繁忙,对于爱情婚姻之事总是无暇顾及。直达1936年,巴金的《家》出版发行,巴金突然就成为了青年们心中的偶像,追求他的人开始变得很多。其中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信最多。他们通信长达半年之久,却从来没有见过面。最后,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于是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快30岁的巴金才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

巴金的后代叫什么

巴金的后代叫李小棠。李小棠是巴金与萧珊之子,1950年7月出生,笔名李晓。他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