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第1张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奔[奔,读音作bēn(ㄅ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黄帝裔孙颛顼之妻滕奔氏,属于以部落称谓为氏。

据西汉学者戴德所著《大戴礼·帝系》记载: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案]《史记》作句望。句芒产蟜牛,[案]《史记》作桥牛。蟜牛产瞽瞍,瞽瞍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案]各本讹作及象产傲,今据《礼记·祭法疏》所引订正敖衍文。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案]各本不重西陵氏三字,今从方本。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案]《史记》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案]《史记》作昌仆。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奔氏,[案]各本脱奔字,《路史》注引滕奔氏,《世本》作滕濆,今据以订正。滕奔氏之子,[案]各本讹作滕氏奔之子,今订正。谓之女禄氏,产老童,[案]《史记》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

滕奔氏,亦称女禄氏,历代许多史籍中仅记载其为女禄氏,为旁称,未记其本部落自称滕奔氏,即正称。有些史籍中称其为滕坟氏、或腾隍氏、或胜奔氏,因此戴德在《大戴礼·帝系》中考订补注为“滕奔氏”。

滕奔部原为共工氏九部落联盟之一,共工氏九部所在居帝称九州。共工氏后与颛顼争夺帝位,在争战中被颛顼的部落联盟的军师苍舒和大将仲容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在今河南省嵩县北黄河附近将共工氏联盟的精锐部队一举击败,之后,滕奔部首领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众归降于颛顼。

颛顼称帝,号少昊,得赐嬴姓,配若水姬氏(邹屠氏)、滕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

颛顼帝妃的滕奔氏,全名叫“滕奔鹿”。其族因有滕奔鹿为帝妃,因以称滕奔氏,世代相传至今。滕奔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奔氏、滕氏、鹿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帝王刘氏后裔,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东汉末期,豪强纷争,战乱叠起,至三国初期,刘汉皇族宗亲子弟纷纷外逃,有迁逃至琉球,再迁至倭奴国本土者。

倭奴国是刘氏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据日本史籍记载,刘氏最早到达倭奴国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倭奴国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倭奴国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倭奴国国王“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倭奴国。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倭奴国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5月1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倭奴国的,还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个姓氏。阿知到倭奴国国王后,又奏请倭奴国国王,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倭奴国国王。因人多地狭,倭奴国国王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猪;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二十五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八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作为汉朝皇族的刘氏移民倭奴国一事,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上都有记载,因此应属历史事实。这部分刘氏族人拓殖倭奴国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倭奴国,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倭奴国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倭奴国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如阿知使主的儿子刘都贺就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倭奴国,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特别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十五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日本朱雀天皇天庆三年(公元940年)农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

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当年刘阿知归化倭奴国后,被赐姓为“东汉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农历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赐姓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这支居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会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在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中,原田氏家族一直在扮演着最不光彩的角色——血腥最重、战犯最多,如今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核心。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九十三代。这支源出中国刘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氏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刘氏后裔,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国刘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桥氏,已传到刘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亲子弟中,有改姓氏为刘奔氏者,后逐渐分衍有筑奔氏、岛津奔氏、叶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吕奔氏等,其“奔”字是专门特忆其奔逃之史。

唐朝时期,有刘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长安留学,有留居陕西地区者,后有回复为刘氏者,亦有简化称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晋、陕二省。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库奔适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库奔氏,亦称科本氏,世居厄鲁特(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ben Hala。在明朝时期冠以汉字单姓为奔氏、库氏。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陕西省的延安市,山西省的保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港市等地,均有奔氏、滕奔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奔洪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

奔 布:(公元1937~今),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人。著名广播电台编审。

毕业于海拉尔第一中学校。

1958年5月~1997年7月从事蒙话广播工作,四十年来录制六千余首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文艺节目。他编写的十四部专题节目分别获国家、省区级一等奖五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五次。

论文《关于达翰尔民族民间音乐》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论文金奖,又获世界学术贡献论文金奖。论文《关于达斡尔民族民间音乐》刊登在《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上。

作品《声誉世界的歌唱家—记蒙古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荣获金质章四十周年》荣获全国文艺作品交流会上一等奖。担任责任编辑的《呼伦贝尔歌曲选》、《金色的曙光—敖尔图歌曲集》出版,这两部书曾作为呼伦贝尔书展的展品在北京展出。作品《声誉世界的歌唱家》已列入《中国跨世纪领导论坛》之中。

出版了专著《奉献者的足迹》。论文《洋溢着独特民族风味的民歌—浅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刊登在《中华新论·全国优秀科技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库》第二集上。

1998年荣获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颁发的铜片“世界名人证书”。1999年获中华人才对外友好交流中心,中华精英大全编委会颁发的铜片“中华名人证书”和“中华精英”奖章。又获世界著名机构联合庆祝1999~2000活动委员会颁发的“千年之交”纯金勋章。再获中华骄子编委会颁发的“中华骄子”荣誉徽章。

10月13日

联系岱山陈,又联系岱山毛局长,商定星期六上午去东沙访毛氏家谱。和小王商定周五去岱山,上午七点出发。

10月14日

上午六点五十,出门骑电瓶车到车站,很快89路来。与王联系,无人接,也未见其上车。7点50到三江码头,小王随后8点15分到。乘8点30分快艇,9点到岱山。打的前往图书馆。见王馆长,地方文献部沈老师,讨得很多岱山地方文献,岱山中学校庆纪念册等。

在馆里,拍得金维映家族世系谱,邬氏族谱。发现这本邬氏家谱是新谱,里面有彩图古人像,看来应该有旧谱。联系家谱编者邬老师,说有旧家谱在图书馆,但不全。向他讨新家谱,已经送完,有机会找到给我们。谢谢老人家。

问沈老师邬家老家谱,她捧出一本,果然是。下午我们在拍。

先去枫树社区家风馆,於波驾驶员和傅馆长陪我们去。路上谈及秀山厉家,傅老师说起她老公姓童,秀山大人家,他公公是老师,上代作过伪乡长,送几个孩子赴外地读书。以后有机会采访她公公。

在枫树社区参观,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家风馆,社区张书记,主任也都来了,陪我们参观。民俗馆里有花轿等特色民俗物品。

一楼有姜家,潘家,祝家介绍,但只有姜家有谱,也是手抄本,很简单。与保管者聊了十几分钟。手抄本是他父亲所抄。

下午两点,在图书馆拍家谱,沈老师拿出七大卷的邬氏宗谱,每卷约400也,总共2800页。乖乖,小王原来以为就一本,半小时能够搞定,傻了。我们开工啦,一页一页翻拍,举着相机,又沉又重,对距咔嚓,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卷,腰酸背痛,颈椎也累,两个人轮流着拍,到下午五点,只拍得三卷。小王拍的时间挺长,特别累。

晚餐还是由傅馆长陪同在华侨吃自助餐。本来约定下午去她阿公家,没时间去了。与傅馆长聊天,她已经是副高了,文章发在上图杂志。

吃好饭,六点继续开工翻拍,完成两卷。至八点多,门卫阿公要关门,我们准备回酒店拍,带未完成的最后两卷回酒店。

与岱山财政局毛局长联系明天采访毛氏家谱事宜。约定明天上午他父亲回来酒店,然后一起去泥峙。

在酒店,灯光黯淡,且有阴影,不能完成家谱翻拍,只得等明天上午再拍。

10点多便早早入睡。太累。

10月15日

凌晨两点多,醒来发现,小王上厕所,拉肚子了,昨晚吃了螃蟹,不新鲜的三文鱼生鱼片,再加上水果,肠胃不行了。后就聊天。到四点多,昏昏入睡。醒来七点多矣。迅上十三楼自助餐厅就餐。不久,回寝室继续拍家谱。小王下楼买药。

八点多,毛梦飞老师傅和毛文杰来。访谈,毛师傅说起编家谱的起因。他很早对地方文化感兴趣。1973年,在老家泥峙的城墩,有一个砖窑厂,红色黏土质,当地有一条河流,曾经挖出上千年的贝壳碎片,说明以前是海湾。有一次,他发现土层里有石犁,石刀,石斧等磨制石器,约十多件物品,在土层一米左右深,周边还有一些石制碎片,疑似磨制的残存物,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加工点。当时也没有在意,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物品,只觉得是老古董,有收藏价值。

老毛师傅,高小毕业,50年代初四十多名学生在泥峙宫门的盐工子弟小学读书,毕业后从事渔业运输船工作,从水手一直做到船长,跑了四十多年的船。今年七十七岁了。

80年代初,小孩子读初中,中学老师来访,一位汤老师是教历史,他一看这些磨制石器,就认定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建议我交给文物部门保管。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木箱,请木匠制作的,外面的油漆他自己涂刷,用绸缎把箱子的内层叠裹起来,里面放上石制器具,到定海捐赠文物部门。

那时候文物部门隶属地区文化局,在定海文化广场一带,收到捐赠的石器居,文化局出具了捐赠书,并且对毛师傅给予奖励。聘请他作为文物保护普查的志愿者。毛师傅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更浓厚了,热心乡村的民俗文化挖掘工作如文昌宫的重建等,毛师傅还专门撰写好几首叙事诗。

退休以后,几位老朋友从事家谱工作的热情感染了他,一位是报社退休的徐老师,还有一位是毛蔚文的后人毛绳祖,他们在宁波,杭州到处寻访,积累了很多资料,并鼓励老毛师傅也能够拿起笔来,把自己家族的家谱编出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老毛师傅走亲访友,收集家族信息,全家总动员,儿子开车送他在双休日做采访调研,女儿把他的手写整理稿打字出来。经过两年的用功,终于把家谱整理出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着陈年的家谱资料,繁体字又没有标点符号,光寻找阅读家族资料就花费了很大精力。

九点多,采访告一段落。毛局长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泥峙现场考察。在一个叫山前路的弄堂进去,就是城墩。我们观察了石器的发掘地。原先的城墩隆起地已经被削平,现在的泥土呈现黑土状,已经没了黏土的属性。窑厂也已经停止生产了。

弃车步行,来到毛蔚文先生旧居。跨过小墙门,右边就是一块民国石碑,是墓志铭,当年这块石碑是被村妇们用做洗衣板,80年代省里一位专家来考察出土石器现场,一位姓毛的学者说这块石碑也是文物。于是这块石碑被移到毛氏祠堂前。

15日下

碑文是关于毛蔚文的墓志铭,家谱中有文字。由民国文人汤浚撰文。碑文小楷撰写,文字清晰。在祠堂门墙,发现有说明,其中提到一株石榴树,有数百年历史,树就在碑棵旁边,看树梢,枝叶繁茂,树根粗大,总根部有不少分支,直径约至少有40多公分,作为石榴树,非常大了。旁边几位大嫂说,上代传下来,有几百年了。上周看过汪国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关于国保名树木的认定,涨了不少知识。宫门村的这棵古树木应该保护起来。这棵树仍然在开花结果,我们还看到几个石榴果实,但是数量不多。

沿着山前路,翻过一个小岗墩就是山后路,毛家宗祠就在山脚下,还在翻修中,栋梁能用的,就不拆除了。本来要把地基提升一下,修得高大一些,但是瞎子一算,建议维持原高。乃作罢。

继续前行,这一地带石壁下,因为前方有巨大岩石峭壁,就在路边。站在路口,北侧是一片荒地,原来这力都是盐田,苍茫盐滩已经变成荒田,有几处芦苇丛生,还记载着海滩的历史。对面山山有大庙,当地人称五大神,因为供奉五个神祗,望东北方向,就是新道头。

沿着文昌路,我们到文昌宫参观,宫门的地名就源自文昌宫。供奉孔子,还有孟子,设文笔塔等。

不久,便乘车回高亭,毛师傅的儿子文杰开车全程接送,非常热心。

毛师傅下车,帮我们联系另一本毛氏家谱编者,希望帮我们讨一本纸质版,回家取徐家家谱,约定下午两点再见。

我们回酒店,继续拍摄邬氏宗谱,约12点,拍完一册,剩下最后一本啦,心始坦然。便下楼退房,去吃中饭。我们先到岱山图书馆,星期天上午休息,下午两点开门。我们把两本家谱放在门岗。

前行10多分钟,在一家大食堂吃中饭,小王点了冬瓜,白菜两个素菜,我点大排菜底,总共36元,小王买单。

1点多,回图书馆,在二楼自助阅览室拍邬氏家谱最后一卷,艺文篇,发现汤浚,孙振麟等人文章,皆与邬家有姻亲关系。这本家谱,岱山内容不多,更多的是嵊州郯川的资料,有几幅手绘地图,比较珍贵。

两点左右,毛师傅带徐家家谱到图书馆,毛师傅真是热线,跑来跑去,好几趟,拍完徐家家谱,送毛师傅出门,我们继续拍邬氏宗谱。两点半结束。打车前往码头乘快艇回定海。船上拿着pad完成昨天的日记撰写。

神话谱系

中国神话分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个大的神话系统:居于东北、西北草原文化圈的各少数

民族神话可归入昆仑神话系统;而居于中南、西南、华南、华东农业文化圈的各少数民族神

话可归入蓬莱神话系统。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中国神话可分为三块神话群,一是北方神

话群,二是中原神话群,三是南方神话群。从上述两种观点看,基本上都是从地域的角度来

归纳中国上古神话的,由于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对神话本源及其发展、传播的历史考

察中去,因此,一种有机统一的神话系统和神话世界仍不清晰。鉴于此,本文根据中国神话

历史化的特点,试图从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系统入手,把历史化的帝王还原到神话中去,从

而尝试着建立起一种中国上古神话的神族谱系。

一、上古神话中的炎、黄帝王系统

1炎帝系统。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原貌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中国历史的演进到底抹掉了

多少神话材料,这可能永远是个谜,历史不可能重复。在研究和探索中国上古神话时,我们

只能从实有的材料入手。比如说,在现有汉族古籍记载中,我们虽找不到能统领各类神祗并

能连缀各类神话的神族系统,但我们却可以从各种散乱的记载中隐约感觉到史前某种带有神

话色彩的庞大的古史帝王系统的存在,而这个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客观地将很多上古神话

粘连在一起的。从各种史料考察,这个传说中的古史帝王系统是由上古神话传说中具有非凡

神性的帝王及其后代、佐臣所构成,他们既为人间的帝王、大臣,也是神界各司其职的天神

,从神源族系上考察可称其为源自少典氏的炎帝黄帝系统。《国语》载:“少典娶有@②氏

女,生黄帝、炎帝”。这则记载虽简略,但已明确道出了庞大的炎、黄帝王神系之源。少典

以降,帝系分为两支。炎帝为神农氏和地皇,神话说他是因其母安登游华阳时感神龙首而生

,形象为人身牛首,由此,他的后代也都成为中国上古神话舞台上的有名人物。《山海经�6�1

海内经》曾简略记载了炎帝的族谱,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③生炎居,炎居生节并

,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④

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即生了十二个儿子,分别以十

二个月命名)”。又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通奸,缘妇怀孕三年,生

下鼓、延、殳三个儿子。殳创制了箭靶,而鼓和延创制了钟、磬,并制定了乐曲的章法。炎

帝既为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遍尝百草,让人们了解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同时,他

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熟食,从而避免肠胃疾病,教人民利用火来铸造金属

器具。由此,炎帝的后代也出火神,其中最著名的火神即祝融。在上古神话传说中,祝融是

给人民带来光明、育长万物的正义之神,他兽身人面,乘两龙,居住在衡山,由于他继承了

炎帝爱民的传统也被祀为灶神。他虽为炎帝之后,但却一直司管南方(《越绝书�6�1计倪内经

》),因此是中国南方远古各族人民拥戴喜爱的主神,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不仅被楚人视为

先祖(《国语�6�1郑语》),而且也被很多民族奉为祖先,如已姓(昆吾、苏、顾、温、董),董

姓(@⑤、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⑥姓(邬、郐、路、@⑦阳)

,曹姓(邹、莒),斟姓,芈姓(夔、越、蛮芈、荆)(《国语�6�1郑语》)等,由此,祝融在地位

上甚至被排到中国的“三皇”之一(《白虎通》)。神话传说记载祝融曾奉天帝之命杀死偷窃

天帝息壤的鲧,并说他曾助夏、商之兴,尤其是商汤伐夏桀时,是祝融奉天帝之命“隆火於

夏之城间西北隅,遂克之”(《墨子�6�1非攻下》)。

一、姓氏源流

木(Mù)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2、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5、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木姓吧”。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和”即奴仆、劳者。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6、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二、迁徙分布

(缺)木姓望居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三、历史名人

木 楹:宋代人,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木 增:明代诗人。丽江土知府木青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58年)袭父职,被称为“木天王”。有军事、文学才干,政治开明,维护祖国统一。在职20年间,多次出征,势力西及边疆,北达理塘。先后向进行输军饷及助陵工银二万余两,赴京陈言边政大事,大力引进汉族及白族先进生产技术,办作坊,开金银铜矿,吸收汉藏的宗教与文化。被明朝视为滇南的屏藩,历授云南、广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头衔。爱好汉文化,工诗能文,善书法,著有《芝山云过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龙、唐泰等分别为其诗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云过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木待问: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人,字蕴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木天骏: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缺)

============================================================

木姓宗祠通用对联

〖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声传东浙;

理学阐南轩。

——佚名撰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木楹,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南宋瑞安人木天骏,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

云南省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氏府署(简称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年)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 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从元代木氏家族的几代土司所任职衔及管辖区域可帧超木氏家族自元以来,就已成为滇西北能够左右局势之雄强,这为木氏家族统治势力后来的延续、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背景。明中央王朝的庇护、褒赏扶持。自本得始至明末懿,木氏土司共传承十四世,他们依次是:

木得(阿木阿得) 木初(阿习阿牙) 木土(阿牙阿秋)

木森(阿秋阿公) 木嵌(阿地阿习) 木泰(阿习阿牙)

木定(阿牙阿秋) 木公(阿秋阿公) 木高(阿公阿目)

木东(阿木阿都) 木旺(阿都阿胜) 木青(阿胜阿宅)

木增(阿宅阿寺) 木懿(阿寺阿春)

均为丽江土知府职。明代木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势力范围越扩越大,至明万历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明中央王朝对其重用和扶持的结果。丽江是滇藏交通枢纽和门户,同时又是云南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氏家族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明中央王朝管理和控制滇西北地区理想的依靠力量。木氏家族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得朝廷封赐恩赏。

============================================================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凤诏每来红日近;

鹤飞不到白云间。

——佚名撰木府大门联

万卷图书天禄上;

四时云物月华中。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正门]联

万卷楼实际上就是木府的书房。这是一代文臣木增土司所引以为豪的地方。其间藏有中华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华,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土书画,可谓翰林珍奇、学苑瑰宝集于一楼。万卷楼”四面有门,门门有联,联联有韵。木增,号生白,是个善于诗词文赋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写下1000多篇诗文,收入《啸月堂诗》、《山中逸趣》、《光碧楼诗抄》等6部集子,有诗1000多首收入《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他还写作了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是磨些族第一个创作此类作品的作家。木增还是个书法家。草书对联“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传世至今被丽江市博物馆收藏。木增为倡导汉文化,特盖“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其用心良苦,堪称楷模。对于木氏土司作家群的诗文造诣,历史上已有“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之美誉。这是木氏土司对外开放新和,吸收外域外族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

谈空客喜花含笑;

说法僧闲鸟乱啼。

——木增自题木府万卷楼联

华名已透金闺籍;

丽藻新摛玉岳篇。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笔如玉笋霜气锐;

砚是银湖墨浪潮。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鸾鹤在霄时现影;

芝兰出地自生香。

——佚名撰木府土知府木氏夫妇寝室联

令人惊讶的是土司夫妇竟是分床而居的,但这符合纳西人的生活习俗。纳西族聚居地丽江,历来有“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之称,这里离女儿国泸沽湖很近,每家都是女人当家,种田、收割等力气活儿都是女人的事,男人在家只是打牌喝茶聊天,乐哉悠哉,许多穷人都是兄弟共妻。当这个女子属于兄弟中的一个人时,另外几个往往远走他乡,因此并不存在什么争风吃醋。另一方面,纳西夫妇分床而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妇女要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儿,不与丈夫住在一起更可以使他休息好。最有成就的第十九代土司木增的书法挂在正房墙上,一看那浪漫、潇洒飘逸的书法就知道木增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土司,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书法家。

官拜五朝抚圣主;

世居三甸守规恢。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廊柱楹]联

议事厅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三个匾额竟都是“诚心报国”。议事厅的正中有一个虎皮座椅,那是土司的座位,座椅前方两三米处的天花板上绘着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讲解员说:土司之所以把座椅铺上一张虎皮,还是在暗示自己无心从政、只想当个占山为王的土司而已。而上方的金龙,则意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皇上的眼皮地下进行,自己不想也不可能犯上作乱。

权镇铁桥垂法远;

兵威桐柱赐恩多。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峰常绚彩何须梦;

天自书云为纪祥。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第十九代土司木增曾出家,倒长松树的位置正是木增出家修行的地点。这棵松树有三、四米高,所有枝杈无不向下生长,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设想一下,如果茅盾先生看到这棵树的话,也会惊叹不已——这棵树那种向下生长的势头就像其它树木枝杈一律向上那样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玉垒千年存古雪;

金沙万里走波澜。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金画滚龙蟠御字;

玉音玺篆焕云霭。

——佚名撰木府玉音楼联

字逼钟王,才追李杜;

气凌万仞,伸厉九霄。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念叨封疆,出万金而佐饷;

情关廊庙,陈十事以输忠。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蝉脱浊秽中,浮游尘埃外;

高蹈苍山上,消遥解脱林。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探索与发现之三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至此,人类建立了城市和城邦,创造了写作,发展出了有组织的宗教,修筑了大规模的建筑和纪念碑——所有这些都是文明生活的特点。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在希腊语中是“位于河流之间的陆地”。就是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陆地,第一文明诞生了。

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地面层19展厅就讲述了这个古老的世界和最早的文明的传奇——古代近东,从乡村到帝国。

古代近东是一个广阔的地区,从西部的土耳其和黎凡特到东部的伊朗(看下面这张地图)。阿什莫尔人的收藏品陈列在这个画廊里,突出了该地区从最早的农耕社区到帝国扩张的发展阶段。

大约5000年前,第一批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 写作是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为了记账,后来是为了记录历史、神话和科学。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增长,对土地、资源和政治权力的需求也在增长。一些王国发展成为巨大的帝国,覆盖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古代近东的人们交换商品、技术技能和思想。有时,他们会发生冲突。虽然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传统,但他们也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宗教特性。古代近东地区的人们在塑造历史、传统和科技成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就在几个世纪以来都能感受到。

古代近东是“文明的摇篮”——文明的摇篮是伟大的文化成就(如写作)发生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美索不达米亚在古代近东是最早的这样的“摇篮”。其他“发源地”包括下埃及(指尼罗河三角洲及开罗南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

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发展出城市文明的是苏美尔人,他们殖民了幼发拉底河的沼泽低地。 苏美尔人最具影响力的成就包括:楔形文字,砖砌房屋、宫殿和庙宇,铜制工具和武器,灌溉工程,人与人之间的贸易,早期的货币形态,宗教和政治体制,学校,宗教的以及非宗教的文学作品,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法律法规,药品,阴历。

大约在公元2350年前,萨尔贡大帝带领阿卡德的人民占领了苏美尔的所有城市;并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帝国,其疆域从波斯湾拓展到了地中海。苏美尔人的文化遗产作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基石,延续了3000年。

公元前2600—2000年,统治者开始创造图像,他们自己建造纪念碑,并在铭文中记录他们的成就。下面这块巨石上就书写着苏美尔人的历史, 《苏美尔国王列表棱镜》,拉尔萨,伊拉克南部,公元前1800年。 它是棱镜体,四面都著有文字,是用苏美尔语写的。

烤粘土棱镜,大约写于公元前1800年,拉尔萨,伊拉克南部~

《苏美尔国王的名单》——这是一个刻有楔形文字的粘土棱镜。它列出了伊拉克南部的统治者,从一个神秘的过去的“王权的创造”到大约公元前1800年写的时候。一根木纺锤最初穿过棱镜的中心,也许这样就可以旋转并从四面解读。这份清单还有其他残缺的副本,但这是已知的保存最好的例子。“棱镜”是用苏美尔语写的,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期间在伊拉克南部使用。在《棱镜》被写出来的时候,阿卡德语已经取代了公元前2300-2000年的苏美尔语。学者和抄写员继续用苏美尔语(和其他语言)写作,持续了2000年。

洪水泛滥。洪水过后,王权从天上降下来,在基士有王权~

这是写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苏美尔国王名单的第一部分(第一面)。它提到了传说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洪水。史前的多次或单一的洪水事件可能激发了这个故事,反过来又激发了圣经《创世纪》中的洪水故事。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河流会冲垮河岸,淹没乡村。洪水沉积物在几个考古遗址都有发现。苏美尔人的洪水故事象征着超自然生物的破坏力。这是一个文学主题,将遥远的时代与故事写作时的“现在”分隔开来。

“神圣的吉尔伽美什……统治了126年”~

这个《苏美尔国王名单》的第二部分(第二面)提到了吉尔伽美什,史诗文学的英雄国王和乌鲁克的传奇统治者。该名单结合了较早的版本,似乎是一个连续的宗谱序列的统治者,虽然一些国王统治在同一时间。事实和幻想混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前面提到的统治了数千年的神话统治者。还有一位女性的“国王”,一位名叫久保的客栈老板。《圣经》(创世纪,第5章和第11章)中的家谱与《苏美尔国王名单》有相似之处。这个来自霍萨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公元前721-705年)的雕像被认为是吉尔伽美什的化身,他是一只狮子~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以大师级的笔触描绘了对生命的悲观和绝望。吉尔伽美什讨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命题,人类和死亡的斗争。在面对他终将死亡的事实时,吉尔伽美什渴望永恒的生命。但他明白,神在创造人类之初,就将死亡融入了他们命运的一部分。“能够飞升天堂的人在哪里?只有神能够永生。而人类,我们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在这天地间的存在像风的一个呼吸一样短暂。”

跟埃及人比起来,美索不达米亚人几乎不会去期待自己死后的生活。他们相信他们将会被困于沉闷乏味的地下生活,那里的统治者会对他们施加痛苦,或者他们会变成灵魂四处飘荡。

在现世仅存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碑文》(上图)的描述中,吉尔伽美什是美索不达米亚半虚构的乌鲁克(Uruk)王,他因吉尔伽美什史诗而闻名,这部伟大的苏美尔/巴比伦诗体著作比荷马的作品还要早1500年,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文学。

传说吉尔伽美什的父亲是祭司王 Lugalbanda,他的母亲是女神 Ninsun,而他是一个拥有格外长的生命的半神(苏美尔国王名单记载他的统治长达126年),并且它拥有超人的能力。

普遍共识认为,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历史上第五代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6世纪。他的影响非常深远,关于他神圣身份的神话传说一直围绕着他的行为疯传,并且被收录进了吉尔伽美什史诗。

“谁是国王” “谁不是国王”~

《苏美尔国王名单》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历史。有关最早的国王的部分主要是神话,尽管过去500年更准确。这也是一部宣传作品,旨在表明当今的拉尔萨国王是古代英雄和半神的后裔。当当地的城邦为争夺统治权而相互争斗时,这位抄写员可能想要表明,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总是统一在一个统治者的统治下。也有不稳定或无政府状态的时期,比如公元前2150年左右阿卡德王朝的衰落,用“谁是国王”、“谁不是国王” 写在这棱镜的第四面。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图~

《苏美尔国王名单》是由一个或多个见习抄写员在拉尔萨市写的。它详细介绍了王朝统治城市的顺序,包括埃里杜、锡帕、基什、乌鲁克、阿卡德、乌尔和伊辛。最后一位统治者是伊辛的辛马吉尔(公元前1827-1817年在位)。

阿什莫林博物馆地面第18展厅是古代塞浦路斯(Ancient Cyprus)~

(上图,去年11月份去博物馆,看到一位女士在这个展厅画素描)

“我要歌颂庄严的阿芙罗狄蒂,她戴着金冠,美丽动人,她的领土是一切沿海的塞浦路斯的城墙。”——《荷马的阿芙罗狄蒂赞美诗》,公元前600年

塞浦路斯在地中海东北部的位置,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了它与西部邻近的大陆和希腊的密切联系。根据罗马作家普林尼的说法,塞浦路斯(拉丁语:塞浦路斯)也指金属铜。塞浦路斯人民靠开采铜和跨越地中海运送金属锭致富。这个富饶的岛屿还出产木材、葡萄酒、纺织品、玉米和药用植物。阿什莫尔人的收藏展示了古代塞浦路斯的财富、文化和商业联系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

脚本和语言~

关于塞浦路斯最早的文字是用音节写的。这种文字被称为Cypro-Minoan,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至1200年之间被使用,主要用于贵重物品,如金杯、银杯、珠宝和铜锭。然而,人们发现了一些刻有铭文的石碑和粘土球。尽管进行了几次尝试,Cypro-Minoan仍然没有被破译。语言不太可能是希腊语。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一种新的塞浦路斯音节文字从Cypro-Minoan发展而来。这个脚本一直使用到公元前200年。它记录了至少两种语言:一种是希腊方言,另一种是当地的塞浦路斯语,至今仍未破译。19世纪70年代,在腓尼基语和希腊语的帮助下,塞浦路斯的音节表被破译了。

来自纪念碑~

大约公元前500-30年,可能来自阿玛索斯,当地的石灰岩。刻在埃特克里特,一种以音节书写的未被破译的当地语言。1895年,J·L·迈尔斯教授代表大英博物馆监督阿玛索斯各个古墓的发掘工作。一年后交给了Ashmolean博物馆。铭文118。

铜岛

“看哪,我差我的使者送铜100塔给你。还有,希望你的信使现在带来一些货物:1张黑檀木床,镶金边……和1辆战车……用金;2块亚麻布;50条亚麻披肩;2件亚麻长袍;14根黑檀木;77……罐香油……” 阿玛那的信

公元前1330年左右,阿雷西亚国王(要么是塞浦路斯本身,要么是其中的一座城市)给埃及法老的信是这样写的。铜的出口显然是由塞浦路斯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人控制的,他们要求用奢侈品作为交换。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铜对塞浦路斯的重要性。山里有许多大铜矿。出口通道和主要港口得到加强。大约公元前1300年,在土耳其西南海岸附近的乌鲁布伦,一艘失事的船上发现了354块塞浦路斯铜锭。当时,铜是塞浦路斯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远达西地

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