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第1张

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基本信息

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他一生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少时从伯父学画,青少年时期参加过抗清义军,家破人亡,当过俘虏,又被浙闽总督收为义子,曾在灵隐寺为僧,返里后卖画为生,一直赡养父亲。与王时敏、王鉴、王(hui)、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山水画初学元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又以没骨法画花卉、禽兽、草虫,自谓承徐崇嗣没骨花法。创作态度严谨,认为“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他画法不同一般,是“点染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创造了一种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花卉画风,而成为一代宗匠。对明末清初的花卉画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波及大江南北,史载:“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

恽南田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腊月,恽南田离家到杭州卖画。次年五月,托人购得杭州坟地两处,决定迁葬其父灵柩于湖上,以了其生平之愿。他急于筹款,抱病作画,以致病倒不起。其于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于白云渡瓯香馆,终年五十八岁。一代才华绝世的宗师,就此默默地终结其坎坷的人生。

人物生平 恽南田的一生 世家子弟 勤奋好学 恽南田的家族是武进的世家大族,曾祖恽邵芳是明嘉靖进士。祖父恽应候,万历年间国子监(明朝最高学府)监生。父亲恽日初崇祯六年贡生,大学问家刘世周的高足,曾参加抗清运动,后在乡里讲学。堂伯恽本初,明朝著名山水画家,崇祯十七年弃官归隐。堂伯恽厥初,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任湖广按察使(省公安厅长),带兵参与抗清运动。堂叔恽于迈,崇祯年间曾任知县,明亡后弃官遁入空门,四处云游。由于南田先生的祖、父辈多是有节操的名士,因此这位世家子弟从小就受到了精忠报国的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明,“八岁咏莲花成句,惊其塾师”。这是他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重要条件。 潜身浙东 报国抗清 南田十一岁那年,父亲不满明末的腐败政治,带着两个孩子隐居浙江天台山。清兵入关后,在扬州、江阴、杭州等地开展大屠杀,南田随父兄逃到福州,父亲在福州参加了武装抗清运动,福州被清军攻破,南田随父兄又逃往广州,千里奔波,颠沛流离。到达广州后,福建的建宁义军将领王祁邀请南田的父亲前往建宁共商抗清大计,父亲接到信后,由南田到建宁暗地考察后认为“此地尚全盛,兵强富储胥。窃观王公为,魁杰实丈夫。”南田当时只有十五岁,但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政治见地。通过他的判断,促使他父兄到建宁参加了义军。到建宁后,在对清战斗中,南田的长兄战死,清军六万围困建宁达100多天,被攻陷,王祁在巷战中自杀,二哥不知所终,父亲由于外出求援而幸免于难,从此多年离散。 狱中囚俘 初露才华 南田被俘后,没有被杀,开始了痛苦的奴隶生涯,后来出人意料的成为当时清军将领闽浙总督陈锦的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他后来写的诗中,我们知道这和一位青楼女子有关。这位青楼女子是当时建宁城中的一位歌舞妓,在建宁城破后被总督收留。当时的总督夫人想打造一些首饰,但是请了一些画师画首饰的图样,感觉都不满意。这位歌舞妓知道南田的画很好,就推荐南田为总督夫人画图样。总督夫人见他“丰神俊朗、进退从容”,人品出众,自己又恰好无子,一直想收养一个孩子,于是“喜出望外,遂蓄子”。这样,南田从一个战俘营的囚犯,一下成为一个总督的公子。 不慕富贵 极尽忠孝 在被陈锦收养4年后,南田二十岁的时候,陈锦被家丁刺死,陈夫人带着南田前往奔丧,在杭州灵隐寺给陈锦超度亡灵,大做法事,恰巧南田在众僧中发现了自己的父亲恽日初。当时他很想上前相认,但因为养母和众多的家将兵丁在场,考虑到这样做很可能弄巧成拙,于是暗中与父亲见面,然后请主持具德和尚出面,骗陈夫人说:我看你这个儿子寿命不长,要想保住他的性命,只有让他出家从佛。具德和尚是当时最有名望的一位神僧,在灵隐寺任住持18年之久,“先后十做道场,开大法门,雷震海内”,“所至万人挤拥,挥汗成雨,至浴水一时呷尽”,就是这样一位权威,说出来的话所以极具威信,老夫人哭着不肯,要带南田回京继承陈锦的爵位,但南田表示自己不愿享受荣华富贵,愿意在寺中出家,陈夫人无奈,只好勉强同意把南田留在寺中离去。这样南田就巧妙地和父亲相认,然后随父亲回到上店老家。后来,著名戏剧家袁枚把南田的这一早年身世编成了剧本《鹫峰缘》,在康熙十九年广为传唱,成为一段佳话。 一生清贫 矢志不渝 回乡后,南田以卖画为生,抚养老父亲,教化乡里。南田为人清高,视名利如草芥,决不肯趋炎附势。遇到谈得来的,不论贫践,求他作画,即刻挥毫;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即使给他一百两银子,也不肯为他们画一花一叶。南田每次出游,归家时,身上总带着许多银子,这是他作画得来的馈赠。他为人慷慨,喜欢周济别人,自己反而经常过着清贫的生活。南田先生的晚年极其凄凉,他老来得子,大儿子却溺亡于水沟中,二儿子因天花夭折。为了偿还葬父所欠债务,他拼命地画画。1690年三月十八,这位贫病交加的老人终于倒在了白云渡寓所,终年58岁。他的儿子当时只有5岁,连棺材也置不起一口,南田生前好友王(hui)等人,出钱代为料理了后事。 恽南田的品格修养 坚贞不渝 民族气节 南田先生的家族中,多是抗清义士,他本人参加过抗清运动,两个兄长也都死于抗清战斗中。明清易祚,清廷为了加强统治,对汉民族采取了残酷的屠杀和愚民政策。数据显示:明末时汉族有1亿人口,到了清初只剩下一半。但当后来清朝大局已定,在清廷的怀柔政策感召下,有许多士人纷纷投入清廷的怀抱,并为清朝的种族屠杀粉饰,还千方百计寻找清朝替代明朝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南田先生坚决采取与清朝“不合作”的立场。他一生不应科举,不做官,连个秀才都不去考。他的所有作品,书信,从来不署清朝的年号,而是用天干地支。他就以这种消极、沉默的反抗抒发自己的民族感情。 富贵不* 贫贱不移 南田先生的一生只有一个污点,就是被满清闽浙总督陈锦收为养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他还只是一个15岁的孩子,我们能要求一个孩子自杀殉国吗?而就是这样一个富贵公子,面对着继承两省总督的养父爵位的巨大诱惑时,他选择了毅然离去,甘受清贫,最后在穷困潦倒中病死,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他的高尚情操。 侍父极孝 待友极诚 当他在灵隐寺发现自己的生父时,毫不犹豫地弃富贵如浮云,坚决随父亲回乡。父亲在乡里每天以文会友,所需笔墨等费用均一直靠南田卖画所得赡养父亲,支持父亲的教化事业。他从不攀附权贵,对朋友推心置腹,待之以诚。比如当时人称“画圣”的王,南田非常推崇,认为他在山水画上的造诣很高,两人结交为兄弟,并在王的画上题写了很多的跋,成为画史上的佳话。 胸襟坦荡 诚实守信 南田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被俘后成为了清军将领陈锦的养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白圭之玷,何如其无玷也,凡吾所为,勿令君子道可惜,更待将来觅铁铸错字也。”可见他把自己被陈锦认作养子视为“白圭之玷”。他虽然不愿意提起这段经历,但却并不隐瞒这段经历,而是在伤感之余任由他人评说,显示出他诚实的品格和坦荡的胸襟。 执着追求 坚定不移 南田先生一生精力全部用于绘画艺术,而且他不受世俗的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创新之路。当时的画坛是以山水画作为正派,他本人山水画水平也极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现实主义艺术创新的追求,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花鸟画的创作上。因为花鸟画的作品一般篇幅都不大,所以他存世的大幅作品较少。 艺术成就

恽南田诗、书、画皆造诣深厚,有“南田三绝”之誉。

恽南田的诗在诗坛上被誉为“毗陵六逸”之首。大学者顾炎武曾称赞南田的诗说:“恽正叔落笔如子山,萧瑟乡关,……非大地欢乐场中仿效徘倡,郎当舞袖。”“选意必幽,择辞必鲜,俗尘凡语自然不侵其笔。” 其诗见于《南田诗钞》、《瓯香馆集》。

南田从楷书入手,之后行草学王羲之及王献之父子,后来致力于学褚遂良书法,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可多得南田书作的,也是他能在当时书坛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明末清初的书坛,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对宋元书风的承袭,将宋元以来文人书法的把握和个人性情的表现融汇一体,将和谐优雅、轻松自然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入清后,由于康熙皇帝的个人喜好和提倡,使董书弥漫书坛。但是南田对当时流行的董其昌书法也是颇有微辞的,他认为:“秀绝故弱,秀不掩弱,限于资地,故上石辄不得佳,其不足在是,其高超亦在是”。这表明南田能发现其长处和短处,而扬长避短,自成一家。

恽南田的伯父恽向是个名画家,南田从小跟伯父学过诗文绘画,可以算是唯一的老师。南田归家后,开始画山水,在山水画上创出了名声,四王吴恽并称为“清六家”。然而,南田面对花鸟画的日渐式微,开始专攻花鸟画,他继承北宋徐崇嗣的画法,然后几乎是独创出一种“没骨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给当时的花鸟画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为此后中国画的均衡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明末清初的花卉画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波及大江南北。《国朝画征录》上载:“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中国绘画史上所载,常州画派画家即达百人之多。南田在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也很高,画论详见于《南田画跋》。他的画论主要有:“摄情说”;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还有“似”与“不似”,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认为要“不似”,似了就成了庸俗。苏东坡曾经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后来的文人就以这句话来攻击画得似的画家。在南田看来,“似”与“不似”都不是绘画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于“传神”。他说:“世人皆以不似为妙,余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画传神。”

恽南田作品选集

山水篇 恽南田创作的山水画题材广泛,大幅求“势”,小幅求“趣”,淡墨、浅色、湿笔,追求幽深、寂静、清新、高逸的情趣。

书法篇 康熙年间,董书风靡一时,但恽南田不染时风,以其深厚的诗画功底为素养,迥出时流,自成一格。恽南田的书法,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广泛吸收古代名家之长,以我为用,即所谓“以王献之为体,以褚遂良为面,以黄庭坚为骨”,融会贯通,形成了秀润劲利的自家风貌,他书写并传世大量的诗画题跋无不独展风姿而光彩照人,构成了恽南田诗书画中的一绝。

花鸟篇 恽南田的花鸟画以似求不似,画风清新雅丽,其没骨画法风靡一时,追随者众多。他自称“徐家传吾法”,他在继承了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的基础上,又揉合了黄筌、徐崇嗣两家的精髓,重视形象写生,“以花传神”。他的画法是一种“点花粉笔点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的体貌,方薰认为这是“前人未传此法,是其独造”的新风貌,它融工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既有工笔画形态逼真,更具写意画的传神。

后世影响

据中国绘画史载,常州画派达百人之多,且有不少女画家。近现代知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等都临摹学习过他的画。他还精行楷书,取法褚遂良、米芾而自成一体。诗为毗陵六逸之首,擅五言古诗,其诗格超逸、书法俊秀、画笔生动,人誉之“南田三绝”。遗著有《瓯香馆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学王羲之及王献之父子,后来又学褚遂良书法。当时董书风靡一时,但恽南田不染时风,以其深厚的书画功底为素养,迥出时流,自成一格。

自从恽南田以高逸的山书画和寓意的没骨花卉写生画问世后,追随者众多。常州画派就是在这种审美风尚的趋引下,自然形成的。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指京剧史上有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该图是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

作品简介

"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师是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个个栩栩如生,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品内容

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 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 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们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 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 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2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 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5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 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起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899),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病故,享年45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康、雍、乾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北京、扬州成为绘画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多彩。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扬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间,随着全国统一,政权巩固,皇室除了罗致一些专业画手供奉内廷外,还以变相的形式笼络一些文人画家为其服务。宫内除了设立如意馆等机构以安置御用画家外,还用入值“南书房”的形式,以延纳学士、朝官身份的画家。有不少的学士、朝官,实际上已经成为宫廷画家,他们经常画些奉旨或进献之作。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统称为宫廷绘画(见清代宫廷绘画)。其内容主要有:描绘帝后、大臣、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生活画,记录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实画,供装饰、观赏用的山水、花鸟画等。风格面貌比较多样。人物画有传统的工笔重彩和白描画法,还有吸收西法比较写实的画法;花鸟画有宗法黄筌的工笔写生和恽寿平的没骨法;山水画则多属“四王”派系,唯大写意画法则未在宫内传布。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有焦秉贞、冷枚、崔慧、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瀚等。山水画家有唐岱、徐扬、张宗苍、方琮等。花鸟画家有蒋廷锡、邹一桂等。还有一批供奉内廷的外国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他们带入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还培养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宫廷绘画自嘉庆(1796~1820)以后,日趋衰微,已无可以称道的画家。

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

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