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位于哪儿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拳始祖墓群(梅拳圣地)位于平乡县后马庄村。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
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
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
景区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
乘车线路:平乡县城内乘开往后马庄的小巴可达。
自驾线路:从邢台市区出发沿S325东行,大约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乡间公路大约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马庄村村北。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尚茶的人喜欢武夷山的大红袍,尚茶的人也喜欢下梅,因为下梅与茶的缘份更像一个传奇——兴旺与衰落皆因为茶。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 谁能想得到,一部《乔家大院》的热播,让这个古村落再一次喧嚣起来,而这一切皆因为茶。
其实,下梅只产少数的茶,而且在整个武夷山岩茶体系中,这里的茶叶属于被忽视的品种,但这个古村数百年来与茶产生了纠缠不绝的情愫——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成了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因此,下梅为后世留下了富甲一方的建筑印记——这里原先有典型特色的清代深宅大院古民居70余幢,至今尚存30余幢。 据介绍,在清朝,下梅处在一条非常重要的商路的起点上,这就是“晋商万里茶路”。据记载,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的常氏。晋商常氏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
晋商常氏与闽北隔万水千山,商业嗅觉却异常敏感。早在150多年前,以常氏为主的山西商帮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资源,把经商触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
1666年(康熙五年),武夷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开始大发。咸丰年间,太平军出没武夷山,晋商与下梅邹氏经营茶叶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后,晋商在武夷山收购岩茶业务由下梅邹氏、潮州、广州三帮联合采办,转运于福州、汕头、澳门及南洋各岛。下梅,这偏于武夷山东隅的茶庄集市小镇,连接起一条通往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茶贸易之路。常氏与商团盟友开创了中俄贸易的漫漫长路,成为在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一支劲旅。
晋商:涉足下梅茶市
常氏经营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而这些茶叶,又都是从闽北武夷山采购所得,常氏采购集团的千里足履,纷纷涉足清代武夷山茶市下梅村。他们的到来,也给下梅茶叶经营带来了商机和贸易信息。除邹氏外,还有孙氏等随晋商奔赴西部经营茶叶。邹氏在山西榆次,还教当地常氏开辟山地种茶叶,所育茶苗之法,全部是从武夷山下的崇安带去的。但由于气候因素,未能形成规模。新茶尚未上市,邹氏就利用现银,趸足茶叶运往山西,在货缺时抛售,大赚一把。邹氏在与山西人交易中,学到了晋商的经商之道,由单一的茶叶交易到贩各类货物,生意日隆,交易多元化,资产遂增,邹氏投入重金购骆驼,用驼队运货到恰克图交换皮货、药材,换洋铁、洋油、洋火等。如今,下梅邹氏还留有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及邹氏茶庄号“景隆号”、“集春号”及验押茶货的“素兰号”木印模等,这些都是下梅邹氏当年与晋商进行武夷岩茶贸易时使用的实物遗存。
据当地人讲,清代中期,武夷山四大巨富之一的万氏,凭着雄赀与邹氏争夺茶叶生意。初来乍到的晋商常氏,看到邹氏在茶叶交易中更注忠诚信用,遂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趸下的茶叶,还为他们一路风尘远道而来的10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那时,景隆号的人们第一次见到庞然大物骆驼,觉得很稀奇。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 下梅邹氏与晋商精诚合作100多年,邹氏以经营茶叶发家致富,诚信经营是基础。晋商强烈的外贸意识、敢与洋人做生意的胆识,极大地鼓舞了邹氏。下梅邹氏恪守的是“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据《邹氏家谱》载:“邹茂章偕壮游闽北、闽固产茶多区,而武夷七十二岩茗种尤甲天下。公与伯兄共治之,走粤东,通洋艘,闽茶赖以大行,品核精详,无二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以故洋人多服之。洋人售公售制获异珍所至,辄信偿其利,由是家日饶裕,为闽巨室……”
只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盛极一时的下梅慢慢走向衰落。
如今,穿行在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的商店门楣还在,当年修建的9码头旧址还在,然而物是人非,原来整日舟楫往来的繁忙的当溪,到后来只有在5天一次的赶墟日时,才会变得热闹一些。只是修建在骑楼边的美人靠至今风韵犹存,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下梅男人大多出去经营茶叶,家里媳妇就在斜阳残照之际,望着往来不熄的船只,等待男人的归来……
来自山西的“麻雀” “万里茶路”全长达5150公里,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武夷山下梅邹氏与晋商常氏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之后,其过境从武夷山下梅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用洋艘,将武夷茶贩运到东南亚各地,有的还销往欧洲,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据载,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购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从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漫漫商路上,邹氏购置了数百峰骆驼做运力,足见茶叶经营规模之大。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摘 要: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
关键词:宗祠建筑;木雕;石雕;灰塑;供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1-02
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大冶宗祠建筑中有着大量的装饰作品,品种繁多,其中由已木雕、石雕和灰塑为盛,内容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
一、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如殷祖镇水南湾曹氏宗祠中,室内的门窗梁柱有许多雕刻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图1)。这些木雕图案大多蕴涵吉祥含义,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场景和一些传说的祥瑞吉兽为主。同时还十分注重装饰与光线的关系,让光线从天井射入,透过漏窗、门窗与木棂,来渲染空间气氛。
还有如刘仁八镇卢均受村卢氏宗祠的入口木构架横梁上的木雕纹饰(图2),殷祖镇余海庄余氏氏宗祠中的木梁上的木雕装饰,题材为凤凰和亭阁相映(图3)。
二、石雕
石雕在宗祠建筑中的作品随处可见,石雕窗框、抱鼓石、石雕的门联等,甚至下水池的下水口,也是精美的石雕。石雕艺人雕刻工艺精湛,奇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其圆雕、浮雕、镂空透雕都有,造型风格简洁大方,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4,图5)。
三、灰塑
灰塑是以石灰、细砂、牛胶为原料按一定比率混合而成的塑泥进行艺术塑造的一门艺术。大冶地区宗祠建筑的灰塑装饰中,主要用圆雕手法表现,并在背景上以浮雕衬托,一般都是装饰在雨挡和墙画上(图6,图7)。
四、供台与神龛
供台在本文中特指宗祠建筑中的供奉祖先牌位、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的供桌。供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和石质两种,这两种类型的供台在大冶的宗祠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因各姓宗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各自的供台的造型差异也较大。
(一)石质供台
刘仁八镇的刘氏宗祠中的石质供台设置在此宗祠建筑的第三进中,供台的墙体宽约为5米,高约为35米,高未通到屋面,供台类型隔断将宗祠的三进分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前面用来祭拜先祖,供台后面用来存放物品,供台的背墙两侧各开设有一个门洞可通向供台的背面,门洞的上面开放有一个八卦形的洞口。门洞的上方和八卦形洞口的四周均绘有图案。
供台的正上方用灰塑的工艺写有“如在”两字,代表对先祖的哀思之情。“如在”的下面是用砖砌而成的一个内凹结构神龛,采用四个小红柱进行装饰,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神龛的上面用深色涂料绘制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神龛的下面是石质的供桌,依稀还能看出上面绘制过图案,因为年代的久远,整个供台的下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受损比较严重,但是整个供台的庄重感还是很强烈(图8,图9)。
还有殷祖镇塘下村卢氏宗祠中的供台也属于石质供台,供台的背景墙为建筑的外墙在供台的范围内很特别的呈弧形分布,在弧段内设有四颗小立柱,立柱之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立柱的柱脚为莲花台状,并有彩色的涂料对莲花台进行涂染。
供台为长方形,在供台的上部有莲花瓣的雕刻花纹饰边,也用彩色的涂料进行的涂染,供台的下部雕刻分成三个方框,两侧的小方框内绘有仙鹤的彩色图案,中间的较大方框内的图案因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出图案的内容。另外在供台的底部装饰也有石质的花纹。
这种采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建筑,在本次调查中仅仅只在这座宗祠中发现,其他宗祠中绘制的图案均为单色绘制(图5-10)。
(二)木质供台
木质的供台因为材质的原因,长期放置供奉祖先的烛火和等,限定了它保存时间的不易久远。但是木质供台因可塑性更强的因素,因此它比石质供台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殷祖镇塘下村邹氏宗祠中的供台属于木质供台,其供台将木雕的工艺的表达的淋漓精致,在供台的装饰中各种木雕技术均有应用,各种祥瑞吉兽栩栩如生(图11)。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宗祠—(乡土瑰宝)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谢玉明著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陶友松著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位于哪儿
本文2023-11-21 12:45: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