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每一家都有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为什么不是每一家都有家谱?,第1张

  小时候看电视都说把谁谁逐出族去,从家谱除名,就觉得家谱是个极其高大上,有很高权威的东西,我就问过家人我们家是不是有家谱,遗憾的是没有,我甚至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现在,能知道自己辈分,还按辈分取名字的少之又少了。也许在农村还能找到有家谱的,按辈分起名的家族。

  家谱的流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古代的时候战乱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侵蚀,很多的人死于战乱,侥幸活下来的,也多是孑然一身,自己上路,还怎能保住家族宗祠里的家谱。并且可能全族都死完,只剩寥寥几人,家谱对那些不知能不能活过今日的人来说,也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灾害。只不过在过去,水灾旱灾就能让全村人选择离开生长的土地,逃荒到新的地方。

  我们家就是在太爷爷辈逃荒来到现在生活的地方的,那时候真正的老家发生旱灾,颗粒无收,再在家乡呆下去只能是全家老小饿死的命运。太爷爷毅然决定带着家人迁徙,路上还是有人去世,命大的,来到了现在的土地,开启了新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下,就与本来的家族失了联系,再过一代两代,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辈分,也寻不回自己的根。

  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曾经落叶归根,家族思想越来越淡。现在来说时隔三辈就出了亲了,有些人知道是亲人,但还不如朋友亲,从小没长在一起,见了面也都不认得。我表姐表哥的孩子,见了我都肯定是认不得的,等我有了孩子肯定也是认不得他们的孩子,也认不得他们。因为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也没有相聚的理由。

  

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是为九族顺序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高祖以上可并入“本门历代祖先神位”

中间为最长辈,面对祖先灵位右边为上(尊),左为下(卑),依次排列

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

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人逝世后其家人都要为其制作牌位,作为逝者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安魂之所。牌位大小形制无定例,一般用木板制作,呈长方形,下设底座,便于立于桌安之上。牌位书写,古代一般多用老宋体(笔划竖粗横细)、自上而下竖写,现代则多采用正楷、隶书、魏碑、等字体,以示庄重、肃穆。

扩展资料

家谱,是使后代知晓统系来处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传。然而修家谱的目的是治国,将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变成了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

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中的世系关系中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的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的家谱书籍问世,但大多未留传后世,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 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 。即天子七庙太祖、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太祖、二昭、二穆,公卿三庙太祖、一昭、一穆。秦代“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士大夫不敢建宗庙,从此宗庙成为天子专有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初立祠堂时,计现田每龛取1/20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基田。由宗子主之,以给祭用。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祠堂最能体现宋代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实各个时期修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北宋之前,是不允许民间私自修谱的,能修谱的只有国家机构里一个叫做“谱局”的机构,比如皇帝的家谱就叫做“玉牒”。

最明显的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中国通史》:“ 东晋 、 南朝 ,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意思就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都是根据家谱来选拔人才,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纳人才。这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来定中正品数,然后通过中正品数再来晋升官员品数,由此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制才有所改善。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在这个时期,修谱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记世系、序长幼、光宗耀祖、教育子孙。北宋罢谱局前,国家不让修,私下偷着修。北宋罢谱局后,修谱形势蔚然壮观。大部分的名人传记、著作、材料都因此而保留到家谱之中。

在中国成立后,准确来说是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海峡两岸亲人隔岸相望,思乡心切,同时大部分的家谱都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损毁,这个时期有一股修谱热,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根溯源、谒祖留根。

如果按照年限来说,自上次修谱热过后,也已经40年左右了,也该再次引来修谱大潮。可事实上现在修谱行业依然起色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观念的改变。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修谱事件,大部分出发点都在于光宗耀祖。家谱所具备的追根溯源、记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教育后人等功能已经被弱化。不修谱也无所谓,反正大家也都没有修,不会再遭受明清时期那样的社会舆论谴责。修谱了就可以显摆一下,展示一下家族实力。

再者,西方自由观念的深入与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此外,随着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纸化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喜好,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要想让他们拿起古朴的家谱书本,真的有些难度。

现代生活,除了国内工作迁移,还有海外迁移,上一辈在那里发家致富,娶妻生子,并从此定居那里。不修族谱,他们这一代会记得祖籍,但是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我觉得他们会忘了祖籍,毕竟后代从小就在外面生活,受到那里的文化熏陶,父辈们也不提及,自然忘得更彻底。

就拿我的家族来说,虽然是湘西少数民族中的土家族,但是打小我就说汉话,也就是新湘语,土家族的本民族语言我一点儿都不会说,而且也没有听我爷爷奶奶他们说过土家语,连土家族本民族的服饰我都没见过,更别提穿了,都与汉族融合了,现在我就只有民族和周围人不一样,其它都一样。

我想,我们家族,可能从我爷爷奶奶辈开始,或者是太爷爷辈时,就已经出现文化断层了,不然,到现在的我们这一辈,也不会除了知道自己是个少数民族,其它关于本民族的东西,真是一片空白,啥也不知道。

虽然我家也有族谱,不过我们从来就没见过这个族谱。因为我们那里的族谱传男不传女,女孩子是不能看族谱的,只有这个家里的男孩子,也就是长子的长孙才能看族谱,因为这个族谱是要传到他们手里的。不过,我弟弟就是长孙,他见过族谱,但是对于祖上的文化传承,那是啥也不知道,要是以后他在外面工作,在外面定居,我想,他的下一代可能都会忘了族谱了,因为我弟弟对族谱就不熟,没啥概念,这让他传给他儿子,那是更不知道说什么了,只知道好好保管,传下去。

如果这样,一辈一辈传下去,又不修族谱,肯定是会忘了祖籍的,我这一代,就已经连祖上是干啥的,有什么文化,那是一点儿都不知道。

在传统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赋予独特意义。为了同宗族之间更好地传承和区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仅讲究意义,更重内涵,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还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辈也就应运而生。

据介绍,中国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号等,后演变为以“姓十族辈+名”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辈分,作为族谱上的约定俗成,有史以来不可轻改,其除了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寓意名望、寄托理想。如《红楼梦》贾家按名的偏旁部首定辈,多数家族则在姓和名中间加第三个字为辈分,如孔姓有“祥”“令”辈分、张姓有“作”“学”辈分。照这样的传统,很多孩子尚未出生,其姓名中至少有两个字就早已被家族长辈们规定好了。

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国”、“建设”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现,简化了传统缛节,起名更加自主,减轻了社会重名压力。资料显示:我国现有1 6 0 1个姓氏,如采用父母双姓,会增加到1 2 8万个双姓。但另一方面,新式起名法却使不少现代家庭存在失“根”危险,一项城区千人调查显示: 5 0%的2 0岁左右年轻人不知道有辈分起名传统;80 %的该年龄段人不知道自己辈分。

有的社会学家则担心:原本姓氏辈分在一起可区 分血缘,一旦不按辈分,自由改变后给认亲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导致近亲通婚。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东西方文化日益互渗,姓名多样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家谱也叫族谱,祖谱,宗谱,是同姓宗族里记载本族事务,重要事迹的资料文档。在家谱上所登记的姓名是谱名。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和迁徙的轨迹,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与繁衍,婚姻和文化,还有族规和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每一个家族祖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之前看电视剧《破冰行动》里有这么一片段,林耀东对所谓的“犯错”的林家人采取的制裁就是从族谱中除名,并且剥夺进入祠堂的权利,也不得在祠堂中拥有牌位。可想而知,族谱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过去的东西,是生生世世刻在人们心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孙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而是由父母孕育而成。因此每个人降生,必然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也就是说自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血脉传承的结果,而每个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亘古长存的家族大树上萌发出的一缕新枝而已。如果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了。

自从有了姓氏,人便有了家族观念,相对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述,而有了延续不断的记录,就有了文化精神方面的传递。即便到了百年之后,人们互不相识,但翻开家谱,依然可以相互辨识,从而成为一家人,这种血缘和情感的凝聚力,是任何工具和人为都做不到的。

也许有人觉得社会变了,信息发达了,修谱没必要了,修谱又不能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但一个家族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将家谱作为精神文化传承。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活得很普通,无需入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即使活上百年,相对于历史而言都很短暂,就如李白说的一样,都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尤其对人生而言,倏忽而逝。对于他人你的生命轻若鸿毛,但是对亲人便非同一般了。在家谱里,即便一个人再普通他也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留下名字,甚至可以为后代留下珍贵的信息。一个人的一生即使在平凡中度过,旦他的后人却不一定如此,到了抚今追昔之际,所有的平淡也就都意味着不平凡。

为什么不是每一家都有家谱?

  小时候看电视都说把谁谁逐出族去,从家谱除名,就觉得家谱是个极其高大上,有很高权威的东西,我就问过家人我们家是不是有家谱,遗憾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