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习俗
彝族人的习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2、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把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3、丧葬
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4、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5、服饰
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
中青年妇女皆穿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为蓝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长,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的镶边。
青年妇女青布包头配有头箍,佩带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颜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
6、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酒是敬客的见面礼,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
吃饭时,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扩展资料
彝族把过年称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
在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
-彝族
-彝族风俗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趣而具有一定规律的姓名习惯,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彝族的某些习惯传统。
姓氏
彝族的姓氏颇多,不下千种。据一九九一年布拖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所作的一项统计表明,单是布拖一个县,境内就有彝族姓氏二百九十四种,数量之众由此可见一斑。
彝族姓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些不同的姓氏可同属一个支系,同一姓氏又可能分属不同支系。如:沙马、曲比、乃保、阿约、吉木、阿力、赤、哈马等都属“海子”支;阿黑、阿措、拖觉、阿苦、阿子、嘿哈、火布、吉斯等都属“黑波”支。某些姓氏从字面和读音来看完全一样,但因所属的支系不同而具体含义也可能大相庭径。如:同是沙马,就有沙马曲比、沙马什衣;同是阿力,也有阿力赤、阿力威、阿力曲比、阿力曲术。他们之间没有一点儿关系,相互之间可以通婚,因而可看做是不同的姓氏。
追溯彝族姓氏的渊源,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种:一种以祖先的名字作后辈的姓,如吉克,原是祖先的名字,之后作为姓,再后来子孙不断繁衍,就有了阿约、尼色、吉木、吉补等姓氏。彝族自古实行父子连名制,祖先的名字逐渐演变成后代的姓,后代子孙繁衍多了,形成若干支系,后代的名字又逐渐演变成其子孙的姓。因此,虽然从字面看各是各的姓,按其家谱,却是同一支系。二是以职业或某种特点为姓,如乃古,意为能工巧匠、手艺人等。原来,这些手艺人和工匠,因为有一技在身,到处受人尊敬,而以此自诩,久而久之,所操职业便成了其代名词,后来又逐渐演化为姓氏。又如苏呷,原意为富有、富裕之人,由于这些富裕人家有一定的资财,有些势利之人为了讨好,巴结他们,便故意隐去其真名实姓,直呼其为苏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姓氏。三是赤黑,原是一种统称,汉族或其它民族的人被人贩子卖到彝乡做奴隶,或彝族统治者出兵直接掠夺来做奴隶的,因为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彝族,没有彝族的姓氏,便统统称之为“赤黑”(意为狗肉),以示区别,后来“赤黑”一词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姓氏。
彝族姓氏以两个音节组成的复姓居多,占彝族姓氏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单音节的比较少,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姓氏。除少部分无确切的含义之外,大多数彝族姓氏均具有一定的含义,如: 阿杜——狐狸沙井——糖日——豹子 阿渣——喜鹊阿尔——重则——海椒 威史——红猪阿黑——兔马——竹子
名字
彝族不分男女老幼都有两个名字,即本名和小名,每个名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成。一个完整的彝族姓名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姓氏、本名和小名,具体排列顺序为:姓氏+小名+本名,如阿措阿合友色,阿措是姓氏,阿合是小名即爱称,友色才是本名。但是,在日常称呼中,为方便起见,大多只取其一或二,很少三者同时称呼。具体如何称呼,还须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定:长辈对晚辈直呼本名,以示庄重;晚辈对长辈,必须称呼称谓或称谓加小名,以示尊敬;平辈之间,可直呼本名,也可敬称对方小名,但为礼貌起见,一般多称呼对方小名,对陌生人或平常的同志,有时也称呼其姓氏。
彝族的名字,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取名的方式不一而定,总的说来,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按孩子生年命向(命向:指孩子降生时据彝族历法推算的孩子的命宫方向)所在的方位取名,如子到、日木、立色、友色,这些都是方位名称,分别指东方、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二是以孩子出生的祭祀的牲畜为名,如有日、衣尔、赤子、威杂,分别是绵羊、鸡、山羊、猪之意;三是取贱名,表示这个孩子肮脏、下贱,以示鬼神不要将其带走,以求免灾,防止小孩夭折,易于养活,如哈比、赤次、帕所、赤莫等,分别指烂裤子、狗屎、口袋、母狗;四是以猛兽为男名,以花草为女名,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前者如日则、尔子、俄里、木土等,分别指花豹、龙、黑熊、白马;后者如史外、俄外、里外等,分别是金花、菜花、春花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的交往和其它民族文化的渗透,一些政治术语、科学名词及汉名也逐渐进入了彝族的取名范围,如:解放、红军、合作、胜利、车子、武装、工人、老耿、老张等等。
彝族名字男女有别,通常仅从字面就可推知其性别。男名常以日、子、木、尔、拉、色为词尾,如子日、约日、尔也、尔呷、赤尔、日木、色子、拉子、日色、友拉等,这些名字专为
种族:彝族
翻译:在彝语里面,“吉克家族”称为“吉克惹史”,翻译成汉语,即为“吉克七子”。“惹史”一词为“七子”之意。
分布:
吉克家族是黑彝族的主体名族,“吉克”指家族元老人名化,彝族称为“吉克惹氏”初期的吉克家族主要以“比摩”家族彝族的一种传统与信仰! 吉克家族是个古老成就的家族,彝族的启示化,目前,吉克家族人口众多占彝族人口的一定百分点其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四川:
凉山州占45%
美姑:12%
甘洛:8%
其他:
如:日本,香港,台湾,以及国内各省分布。吉克家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5年的统计,吉克家族人口为万人,四川占60%。吉克分系小家族
吉克家族分别为:
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
由家族元老儿子接名化,后七人各命名为家族名,各自繁育后代,其中吉史分布最广,波比家族就是吉史的后代之一 主要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台湾、日本等其他地区。
“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按顺序分别是吉克的第一至第五个儿子。
从约从约公元前4000年起,当今彝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200年,(即吉克)的诞生后成立吉克家族,之后儿子分别为: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也同样以名为家族姓氏,波比家族就是吉史的后代。
根据2008年统计,,之前的吉克家族由家族元老即“吉克”名化,后儿子分创家族,由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承接家族,这样接连敷衍后代。
国作登字-2022-A-100756291。
《阿莫惹古家谱》的版权信息已经登记,登记号为国作登字-2022-A-100756291。该家谱记录了阿莫惹古家族的文化和历史,彝族家族的代表性家族。阿莫惹古家族意味着“阿莫的九个儿子”,九子分别为斯俄、斯都、斯布、斯兹、斯依、斯色、斯使、斯伍和斯普。该家族是彝族中最庞大的家族之一,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阿莫惹古家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彝族的家族结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版权登记确保了该家谱的知识产权,保护了作者的权益,也为后代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法律保障。
彝族人的习俗
本文2023-11-21 12:02: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