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的族谱郡望
济阳郡左氏合编族谱民国10年(1921年)。现存《昌阳左氏族谱》共6卷(含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昌阳(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先祖从河北枣强迁山东济阳,从济阳迁章丘,从章丘迁莱阳,已历二十余世。 山西五台左氏家谱一卷 (清)左逢原撰 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江苏常州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元成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裕德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江苏淮安左圩左氏宗谱五卷 (现代)左元香纂修 手写雕刻版本,流传19世安徽合肥淝水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江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敦善堂刊本 六册 美国 安徽泾县泾川左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左骏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注:一名《古猷左氏重修宗谱》。 安徽桐城左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左家修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左祥顺 左祥官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孔埠乡王瓦村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左承祭 左祥云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柳溪村 注:左国寅、左长明等创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湖北新洲在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左文林续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旧街乡楼寨村 湖南左氏九修宗谱□□卷 (清)左文鐄 左茂苞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花石董南山刻本 湖南图(存卷末) 注: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湖南湖潭长丰左氏十一修族谱三十卷 (清)左逢原 左云裳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诒善堂排印本 三十 册 广东中山图 湖南衡阳三甲左氏六修族谱□□卷首五卷 (民国)左雏麟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翼经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重庆长寿左氏续修谱五卷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重庆长寿区葛兰乡葛兰村(存卷1一4)
自公元1368年(明朝初年),左佑公先族有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石桥生氏籍入川至重庆市长寿区冉家桥世居,以六百多年,二十世人,世世有考代代有据。
佑生二子,奇舟、瑞舟、(诰赠朝议大夫)。
奇舟生三子,滈、麟、腾。
滈生三子:尚法、尚浚、尚贞。
麟生尚庚。
腾生尚翰。
瑞舟生二子、尝(明天顺壬午科举人)、坤(明宣德十年本省乡试第四名举人,历任云南昆明县大理府知府、西兵备道。诰朝议大夫)。
尝生仲如。
坤生四子:绍庵、次庵、近庵、奉庵。
仲如生绍江。
绍庵生二子:桂言、记言。
次庵生四子:孟宗、和宗、月宗、明宗。
近庵生二子:肇宗、承宗。
奉庵生七子:本宗、怀宗、摇宗、羽宗、勤宗、延宗、跃宗。到第五世有二十一人,分居长寿县冉家桥、八颗庙、插旗山等地。到十世是一百三十多人,至今二十世人,星罗棋布,分居各省、县、镇,所以续修族谱是当务之急,是为了理顺房系,长幼有序,人伦不乱,以昭后人。
个人觉得和族谱关系不大,最好还是问亲属长辈,比方我姓杨,也在广西,但是祖籍是湖南的,是因为抗日战争年代逃难来的广西
关于“廖”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二、迁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中也有廖氏。汉代有廖氏,为巨鹿太守,其子孙有的留居当地。三国时,襄阳人廖化,任蜀汉右车骑将军,其子孙有的在四川定居;临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晋代有隐士廖棠,为将乐(今属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术知名的廖冲,为桂阳人。由此可见,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迁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两次迁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华、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同时又有许多人徙居广东,分为大埔、梅州、兴宁、蕉岭、五华等支派。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另外还有:"汝南"、"中乡"堂号。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四、历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冲:南北朝梁国湘籍儒士。
廖抉: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刚:号高峰,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36岁时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 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攀桂仰天高。《饯谢子兰分韵诗》杜甫唐《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芝云堂以风林纤月落分韵得纤字》杜甫唐《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分韵得梦字》杜甫唐《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以冰壶玉衡悬清秋分韵得壶字》杜甫唐《寄裴施州》金钟大镛在东序,
冰壶玉衡悬清秋。《玉山佳处以爱汝玉山草堂静分韵得静字》杜甫唐《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
高秋爽气相鲜新。《秋华亭以天上秋期近分韵得秋字》杜甫唐《月》天上秋期近,
人间月影清。《金粟影以荷净纳凉时分韵得凉字》杜甫唐《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以柳塘春水漫分韵得柳字》严维唐《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
花坞夕阳迟。《渔庄以解钓鲈鱼有几人平声字分韵得人字》杜牧(一作许浑)唐《寄桐江隐者》严陵台下桐江水,
解钓鲈鱼有几人。《分蓝田日暖玉生烟为韵余探得蓝字坐无长幼能诗者咸赋焉》李商隐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以丹桂五枝芳分韵得五字》冯道唐五代《赠窦十》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以冻合玉楼寒起粟分韵得冻字》苏轼宋《雪后书北台壁》冻合玉楼寒起粟,
光摇银海烛生花。《以炯如流水涵青萍分韵得流字》苏轼宋《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褰衣步月踏花影,
炯如流水涵青萍。《春草池波亭以银汉无声转玉盘分韵得声字》苏轼宋《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以满城风雨近重阳分韵得满字》潘大临宋《断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用诗凡22首,其中以汉魏六朝诗句为韵者3首,不到14%,以唐诗为韵者15首,近70%,以宋诗为韵者4首,约占18%。其中,唐诗出自李白、杜甫、严维、杜牧、李商隐、冯道冯道为晚唐、五代人,此诗见《全唐诗》。这里用他的“丹桂五枝芳”为韵,乃表示吉庆之意。此次赋诗,为王子充弟子就试,特为预祝其“攀月桂且有日”,故选此诗句为韵。,而杜诗独占10首,余各1首,正见玉山主人、玉山诗客最好杜诗。但他们所喜之杜诗,不同于宋人心目中之杜诗,不取其“瘦硬”、“枯淡”,但得其“清逸”、“流美”。自然,对宋诗也不取黄庭坚及江西诗派,4首宋诗中,3首为东坡诗,其余一首,则因节令(重阳)而取用。苏东坡为宋人中近唐风者,可见元末宗唐得古之风气不减昔日,而对宋诗则更见疏离,与明代之诗学风气更为接近了。
三、倪瓒
以文人画为主的元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元代以画名家而可考者,约有420余人之多,最知名者为赵孟頫、仇远、倪瓒、王蒙、吴镇、黄公望、王冕等人,这些人又都为擅名一时的诗人,因而,诗画融合,诗境通于画意,诗风融于画风,颇为突出。元诗中题画诗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题画诗,融注了文人画的审美意境与理想,亦能体现诗人画家们对唐诗的接受眼光。
绘画史上有“元四家”之称,通常指元末四大名家:倪瓒、吴镇、黄公望、王蒙。王蒙不以诗名,其余三人,皆以诗、画擅名,且诗风、画风较为一致,审美趣味、及对唐诗的接受眼光也较为接近,现以倪瓒为其代表,研究他们的诗风与诗学观念。
倪瓒(1301—1374),字元镇、玄瑛,号云林,别号风月主人、朱阳馆主、幻霞子、懒瓒等,无锡人,于画、诗、书皆深得要旨,被后人推为“三绝”。画居逸品,诗文不屑于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有《倪元林先生诗集》6卷、《清阁全集》12卷等。
倪瓒诗文,于元末中独标一格。《元诗选》初集《倪瓒小传》称:“论者谓如白云流天,残雪在地。杨铁崖曰:‘元镇诗才力似腐,而风致特为近古。’吴匏菴曰:‘倪高士诗能脱去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澹之情,百年之下,试歌一二篇,犹堪振动林木也。’”可见其风致。于唐诗中独取王、孟、韦、柳,形成其诗歌、绘画中“简逸之韵”、“萧散幽淡”之美。
倪瓒诗画皆以“天真幽淡”为宗,著名画家潘天寿在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论之颇详,其云:“论者谓仲圭(吴镇)大有神气,子久(黄公望)特妙风格,叔明(王蒙)奄有前规……三家未洗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颠后一人而已。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云林不可学。其画正在平淡中,出奇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页175。可见崇尚“古淡天然”乃其艺术精神之核心。因而,倪瓒于唐诗中最标举韦、柳,在《谢仲野诗序》云:
诗亡而为骚,至汉为五言。吟咏得性情之正,其惟陶渊明乎!韦、柳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矣。何则?富丽穷苦之词易工,幽深闲远之语难造。至若李、杜、韩、苏,固已煊赫焜煌,出入今古,逾前而绝后,校其情性有正始之遗风,则间然矣。
倪瓒于唐人,宗韦、柳,而冷落李、杜,这种趣味,实逸出主流思潮之外,更具个性意识,也是元末人张扬自我精神处。另外,虽也及于王维,但以韦、柳居首,而以摩诘居后,这样明分高下,正见其冰雪心性,不容半点尘气。在倪瓒的观念中,“幽深闲远”之意境,不只是一种艺术的风格,而必与“孤高淡泊”之襟怀、“超佚绝尘”之性情相关联,方能造至。以此为标准,王维也只入得二流。正是这种极度崇尚孤高、绝俗的精神,滋养了他的诗笔与画笔,诗心与画魂。吟诗作画,只是他的精神的自然流动,因而,他之取法韦、柳,更重在获得韦、柳之情性,他的诗论、画论的核心,亦重在调养心性、滋养性灵。
倪瓒曾自述其生活情状:“谢绝尘事,游心澹泊,清晨栉沐竟,遂终日与古书古人相对,形忘道接,翛然自得也。”(《清阁稿·玄文馆读书诗序》)这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坐焚香扫地而坐”(卷下),颇为相类。因而,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倪云林诗法韦苏州,思致清远,能道不吃烟火食语,昔人言韦苏州鲜食寡欲,爱扫地焚香而坐,云林实类之,盖不但其诗酷似而已。”故知云林师法韦应物、标举韦应物,乃以性情为本、人格为归。因而,当他以人生为艺术的实践方式,以艺术为人生的存在方式时,他的人品、诗品、画品,获得了一种高度的和谐、融合。其幽深、古淡、闲远的境界,是其艺术的风格,亦是其心灵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不分诗里、诗外,不拘法度、程式,唯自适其性、自怡其情,“杖履自随,咏歌自娱”,其作画,逸笔草草,作诗,称情而发。因而,其审美趣味虽与铁崖、玉山不尽相同,但“宗唐性灵”的倾向仍较一致。
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画之语:“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因而,其诗之清隽绝俗,亦极见胸中逸气。如:
厌听残春风雨,卷帘坐看青山。波上鸥浮天远,林间鹤带云还。(《为曾高干画湖山旧隐》)
隐几方熟睡,故人来扣扉。一笑无言说,清坐澹忘机。衣上松萝雨,袖中南涧薇。相告山中来,山中无是非。(《赠惟寅》)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暖,春风发微笑。(《题临水兰》)
这些小诗皆神思散朗,悠然兴远;韵高意闲,时呈野态。师法韦、柳,参以王、孟的意味颇浓。郑元枯《题元镇画》赞云:“倪郎作画如斫冰,浊以净之而独清。溪寒沙瘦既无滓,石剥树皴能有情。”一“清”、一“情”字,虽评其画,亦得其诗之真味。
倪瓒曾作《竹枝词》八首,其中如:“阿翁闻说国兴亡,记得钱王与岳王。日暮狂风吹柳折,满湖烟雨绿茫茫。”“钱王墓田松柏稀,岳王祠堂在湖西。西泠桥边草春绿,飞来峰头乌夜啼。”以真率出“悲情”,人谓有“遗民之恫”钱基博:《中国文学史》,页843。,实含更深沉的“无常之悲”。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曾说:“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此语论倪瓒诗亦极当。其高情之中亦蕴悲情,清逸之中亦含凝重。
倪瓒诗放迹山水、寄寓高情,疏笔淡墨、独抒性灵,代表了元人师法王孟、韦柳的最高成就,亦是元末“宗唐性灵”派中诗歌成就颇为突出的代表。明人顾起纶《国雅品》云:“倪隐君元镇,高风洁行,为我明逸人之宗。读其词,足以陶性灵,发幽思。”“振秀绝响,不忝韦柳”,以为明代隐逸之宗,标榜甚高。倪瓒清美绝俗的审美精神与艺术趣味,以诗画为隐、以琴酒为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王、孟、韦、柳诗体的推尊,在明清的江南文士间确亦形成了一股颇为浓厚的风气。
倪瓒与杨维桢、顾瑛江南诸雅士一道,以其创作、人生来实践、完成其高标性灵的诗学主张,他们的诗篇即性灵之诗,他们的人生更为性灵化的人生。他们以放浪不羁、风流豪俊的性情,寻找、发现、创造天地间至真、唯美、深情的人世风景。沉溺于自我的艺术、性灵世界,疏离于滚滚浊世,无疑对明清之性灵派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宗唐“雅正”之结响
一、傅若金
傅若金(1304—1343),初字汝砺,揭傒斯改为“与砺”,新喻(今属江西)人。曾官广州文学教授,诗名亦盛于一时。今存《傅与砺诗文集》20卷。
傅若金少时学诗于范梈之门,后又见赏于虞集、揭傒斯,因而诗学思想、唐诗观念皆本于元四家所倡导的“宗唐雅正”之说,以唐为宗,以雅正为归,使儒家风雅之教,继得倡行。《四库全书总目·傅与砺诗文集》称其诗文“和平雅正,无棘吻螫舌之音”(卷一六七)。在《赠魏仲章论诗序》中,傅若金论曰:
余何足以知诗哉!独尝远游于先辈之以文章名天下而及见之者:邹人范先生、蜀郡虞公、浚仪马中丞,其机轴不同,要皆杰然不可及者也。而今先后逝矣,退老于山林矣。其在朝者,翰林揭先生、欧阳公,深厚典则,学者所共宗焉……凡其学之所诣,虽不可合论,而皆捐去金人麄厉之气,一变宋末衰陋之习,力追古作,以鸣太平之盛。
自述其诗学师承,亦论及元代诗学之主流精神,即剔除宋、金衰陋之积习,“鸣太平之盛”,得“深厚典则”,这些思想直承元中期京华文臣之说,代表着元末唐诗学蜕变期“宗唐雅正”之音的余响。但毕竟盛世渐衰,古音已渺,因而,虽力倡“雅正”、“典则”、“鸣太平”,也不免生出徒然之慨。在《邓林樵唱序》中傅若金叹曰:“自骚雅降,而古诗之音远矣。汉魏晋唐之盛,其庶几乎?时之异也,风声气习日变乎流俗,凌夷以至于今,求其音之近古,不已难哉!”这与元中期充满自信、充满期望地自比汉唐,力追汉唐,实已难同。
本于“雅正”的诗学思想,傅若金亦以盛唐为宗,推尊李杜而兼法众体,其云:
唐海宇一而文运兴,于是李杜出焉!太白曰:“大雅久不作。”子美曰:“恐与齐梁作后尘。”其感慨之意深矣。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教之作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又其大成也。……唐人以诗取士,故诗莫盛于唐。然诗者,原于德性,发于才情,心声不同,有如其面。故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是以太白自有太白之诗,子美自有子美之诗,昌黎自有昌黎之诗。其它如陈子昂、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高、岑、贾、许、姚、郑、张、孟之徒,亦皆各自为一体,不可强而同也。(《诗法正论》《诗法正论》传为傅若金祖述其师范梈之意而作,是否属实尚有待考辨。但此篇观点,颇能代表“宗唐雅正”的立场,其出现在元末,可视作“宗唐雅正”结响期的作品。为方便起见,暂置傅若金名下。)
这段话亦为“宗唐雅正”一派原有的主张,出现在元末,更有总结意味。其内容不外以下几点:1“诗莫盛于唐”。其原因,一为“海宇一而文运兴”,即世道关乎文运,二为“唐人以诗取士”,这两点也被认为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原因。2李杜并尊。以李杜为唐诗之极至,不加轩轾。这一点与宋人、明人的主张皆有所不同,显示出元代唐诗学处于由宋入明的过渡性时期的特征。3唐诗千花万木,风格各异,学唐宜兼法众美。4唐诗是“性情”与“法度”之兼美,唐诗之“法度”可学,“性情”、“神意”则不可遽学。“性情”须参会、涵养,宗唐之终归,乃在得唐人“性情”之正。
傅若金对于唐、宋诗之看法也同样代表着元人对这一问题的普遍性意见,其云:
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于立议论,故于《三百篇》为远。然达性情者,《国风》之余;立议论者,《雅》、《颂》之变,固未易以优劣也。诗至宋南渡末而弊又甚焉。高者刻削矜持太过;卑者模仿掇拾为奇;深者钩玄撮怪,至不可解;浅者杜撰张皇,有若俳优。至此而作诗之意泯矣。(《诗法正论》)
傅若金称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理,于《三百篇》为远。这正是元人“宗唐抑宋”的原因和根据所在,除去元代正统文士所深斥的晚唐、宋末诗弊,就唐、宋两种诗型而言,实各有千秋,然而,元人不遗余力“宗唐抑宋”,用心正在此:复兴风雅之旨,使诗歌由“主理”返归于“主情”,恢复诗歌吟咏性情的古老方式,元人于此着力最深,并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为明诗之“宗唐”、“主情”奠定了基础。因而,傅若金虽口称唐、宋诗“未易以优劣也”,然而,一“近”一“远”,一“余”(正)一“变”之论,实已明分高下、优劣。对宋末诗之高者、卑者、深者、浅者,皆予鞭笞,更是典型的元代诗学观念。
元末与傅若金倡为同调者,还有另一位诗人、诗论家戴良。他也在风衰俗怨的末世为宗唐“雅正”作最后的坚守。
二、戴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初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年间,荐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明洪武十五年,召至京师,以辞官忤旨待罪,次年自裁而亡,终未食明禄。有《九灵山房集》30卷。
戴良少学文于金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皆得其传,诗名远扬。柳、黄、吴,皆为理学名家,亦为文学家,其诗学观念与虞集、揭傒斯、欧阳玄等儒学文臣同调,亦以“宗唐雅正”相倡。戴良传承师学,深通濂洛性理之微言,且以振兴诗道风雅为己任。在元末世道衰离之时,犹高标“风雅”之旨,《皇元风雅序》一文,既是他的诗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可视为有元一代“宗唐雅正”之倡的终结之论,其内容主要有:
(一)溯源
《皇元风雅序》开篇即云:
昔者孔子删诗,盖以周之盛世,其言出于民俗之歌谣,施之邦国、乡人,而有以为教于天下者,谓之风;作于公卿大夫,陈之朝廷,而有以知其政之废兴者,谓之雅。及其衰也,先王之政教虽不行,而流风遗俗,犹未尽泯,此陈古刺今之作,又所以为风雅之变也。然而气运有升降,人物有盛衰,是诗之变化,亦每与之相为于无穷。(《皇元风雅序》,《九灵山房集》卷二九)
追溯诗道之源于“风”“雅”,元人“宗唐”必溯源于此。从元初郝经、刘因、戴表元、赵孟頫,到元中叶虞集、揭傒斯、欧阳玄,至元末傅若金、戴良,有元一代诗学主潮皆以宗唐而举风雅。又以“气运升降”论“诗道正变”,倡行诗教,以诗道关乎王道。
(二)立宗
以“汉”、“唐”最得“风雅”之遗意,是为诗之嫡传、正宗。元人“宗唐得古”、“宗唐抑宋”,皆本于使诗道正统不坠,传承诗道之正脉。因而,即使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可以认同宋之大家“视唐为无愧”,但作为两种诗歌范式,其与“风雅”之源的关系,则必以唐音近、而宋调远,唐可宗,而宋必黜。唐音乃“风雅”之正声。其云:
汉兴,李陵、苏武五言之作,与凡乐府诗词之见于汉武之采录者,一皆去古未远,“风雅”遗音,犹有所征也。魏晋而降,三光五岳之气分,而浮靡卑弱之辞,遂不能以复古。唐一函夏,文运重兴,而李、杜出焉。议者谓李之诗似“风”,杜之诗似“雅”,聚奎启宋欧、苏、王、黄之徒,亦皆视唐为无愧。然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为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其去“风”、“雅”远矣。(《皇元风雅序》,《九灵山房集》卷二九)
亦以唐追汉,直溯风雅。又,唐与宋比,“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为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去‘风’、‘雅’远矣”。此论亦与傅若金同,代表着元人对唐、宋诗的一贯性评价。李之诗似“风”,杜之诗似“雅”,则于李、杜亦取并尊的态度。这些主张无疑都是元人普遍的唐诗观念。
(三)标举“元音”
戴良云:“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以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正是元人“宗唐黜宋”、“复兴风雅”诗学观念的现实动机。身在元末,总结元代诗学风气、诗学观念,其言论无疑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诗学意义。其云:
我朝舆地之广,旷古所未有。学士大夫乘其雄浑之气以为诗者,固未易一二数……盖方是时,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垂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垂髫之童,相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之所可及,故一时作者,悉皆餐淳茹和,以鸣太平之盛治,其格调固拟诸汉、唐,理趣固资诸宋氏,至于陈政之大,施教之远,则能优入乎周德之未衰,盖至是而本朝之盛极矣。继此而后,以诗名世者,犹累累焉。语其为体,固有山林、馆阁之不同,然皆本之性情之正,基之德泽之深,流风遗俗,班班而在。刘禹锡谓八音与政通,文章与时高下,岂不信然欤?(《皇元风雅序》,《九灵山房集》卷二九)
从这一段话,或可更多地理解戴良等人辞官忤旨而终不肯仕明的心理。戴良称“我朝舆地之广,旷古所未有”,“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垂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垂髫之童,相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之所可及”,视元朝为太平极盛之世,由此,亦以元音为一代“盛世之音”,兼具各种美质:其格“雅”——“餐淳茹和,以鸣太平之盛治”;其品“正”——“本之性情之正,基之德泽之深”;兼周、汉、唐、宋之众美——格调拟诸汉、唐,理趣资诸宋氏,王化大行,则优入乎周德之未衰。推重“元音”甚至。
从以诗歌为教化之用的观点出发,戴良于唐诗人中仍最推举杜甫。元末宗李白、李贺之风最盛,诗人们争摹二李,惟恐不及,戴良则仍坚持归宗杜甫。元末诗人张宪以取法二李而名世,戴良在为他作的序中写道:“子美之诗,或谓之诗史者,盖其可以观时政而论治道也。今思廉(张宪)之诗,语其音节步骤,固以兼取二李诸人之所长,而不尽出于子美。若夫时政之有系,治道之有补,则其得之子美者深矣。”(《玉笥集序》,《九灵山房集》卷一二)可见,用尽心思,努力在诗人与杜甫间寻找其弥合点。
创作上,戴良也努力实践其“宗唐雅正”之主张。身处元之末世,当时诗坛流行铁崖体之“奇矫”、倪瓒诗之“萧散、幽绝”、顾瑛之“清丽芊绵”,此外,又有绮艳、清靡、纤秾之诗兴,而戴良独多兴亡之深慨,风雅之健举。杨汯在《九灵山房集序》中称道戴良诗文“词深兴远,而有锵然之音,悠然之趣”,“不为刻深之辞,而亦无浅露之态;不为纤秾之体,而亦无矫亢之气……舂容丰润,故意无不逮,味无不足”。元末世衰俗乱,而戴良犹持守着“宗唐”“雅正”之调,“舂容丰润”、“味永意足”,不欲露末世之衰迹,真可谓用心良苦。
戴良于1383年卒,时元亡十六年。《四库全书总目·九灵山房集》称其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眷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卷一六八)戴良《自赞》亦称:“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江山易主,历经变故,为一代“元音”所倡的“雅正”之调,终成绝响,其诗篇亦不得不换成“黍离麦秀”之悲音了。
1关于教育的诗句
1、《题弟侄书堂》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2、《长歌行》两汉: 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春秋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5、《剑客 / 述剑》唐代: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译文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2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1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3 《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4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5 《问说》
清代:刘开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3关于教育类诗句无题
丝尽春犹在
烛化意更稠
板上种桃李
硕果满神州
无题
风雨润桃李
黑白画春秋
谁知鬓上雪
日月渐入无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4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5 管仲图
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汇集四方英雄,
师出有名,
天下任我纵横。
6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
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更种花。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师蚕
教子教女,
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
甘乳一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成语)桃李满天下。(出去不祥)
4有关教育的诗句大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流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5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1、题弟侄书堂唐代: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译文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2、勤学宋代:汪洙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译文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3、书院宋代: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译文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4、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5、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6关于教育类诗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3、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 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7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5、温故而知新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为: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8形容教育的诗句《赞美老师》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9有关于古人的教育的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
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
左氏的族谱郡望
本文2023-09-22 11:18: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