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姓与朱元璋有关吗
以下均是我的猜想……
如果说您是朱元璋的后裔,可能只有齐王家或者秦王家可能靠一点谱吧。
先说齐王:杀朱元璋后人的时候,可能楼主的先祖不敢姓朱也不敢姓齐,又为了留下自己是明朝后裔的信息,所以改姓了祁。
再说秦王:秦王的封地就在陕西。秦祁的音有点相近。
不知道楼主的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什么,如果是: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齐王辈分表),或者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秦王辈分表), 当中的一个,而且楼主的名字的第三个字跟五行有关,即字中有一部分是金木水火土,比如是三点水旁的字啊,或者金字旁的字,不是偏旁也可以,有就行(比如朱瞻基,基字下面是土)。
五行的命名还要是各辈分之间是相生的关系,比如明成祖朱棣,他是木,五行理论中木生火,所以他的儿子命名为朱高炽(炽里有火字)
如果您的父亲跟您的名字里有五行相生的关系的话,那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如果符合以上条件,那恭喜楼主,您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后人。
既然仍有先祖知道自己是朱元璋后人,那么也应该会按照朱元璋的规矩传家谱吧……
不过明灭的时候有很多朱氏子孙纷纷改姓,家谱传的也比较乱了,很多已经没办法考证,不过这些东西也无所谓啦~~
另外说一个比较八卦的事情,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先生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代重孙,从他名字中间的那个“镕”知道他是岷王(和齐王的辈分表不一样哦,每个藩王的家族占的字都不一样)家的第十七代,而基字,下面正好有五行里面的土,所以可以确定~
汉族初姓来源于祁姓,改为初姓就是因为皇帝的口误。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初慧安开始,改为初姓。(湖北洪湖的初振华说,他的家谱记载)。因此,初姓始祖是初慧安。二世兄弟5人,三世兄弟22人。注: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国财政预算部门,相当于财政部,属于户部的一个司;员外郎:官名,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
一来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依据是先秦时期的《世本八种1》、《史记楚世家》、《初氏谱书》(初文斌、初世琳等篡修)中的碑文。二出自祁姓,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根据《氏族志》、《氏族谱》和《尚友录》、《宋史》祁暐和初暐事迹记载,北宋进士、度支员外郎祁暐即初暐。未见后人资料。三是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后改汉姓初。依据是《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四是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未见后人资料。
另有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此姓的满族老姓包括:绰克秦氏等。
[编辑本段]寻根溯源
祁姓来源有六:1、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祁县东南十五里处古县镇),遂以邑为氏。2、出自姬姓,黄帝之后。据《广韵》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3、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4、据《路史》所载,少昊之后有祁姓。5、周时司马祁父之后,以名为氏。一说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职,后世以官命姓。6、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后改为单姓祁;清时甘肃西宁(今属青海)土司、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土司为祁姓,乃蒙古人;土族祁嘎氏,汉姓为祁;今土家、彝、满、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时任中军尉,后因年老请退,初荐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荐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赞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晋平公即位后,被任为公族大夫。本为姬姓,晋平公一年(前五五六年)食采于祁,遂以地为氏改姓祁。后世子孙遂尊祁奚为其得姓始祖。
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
烟台芝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记载: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以上意思是从五音(角、徵、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初氏谱书》(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对初姓渊源的记载:“初氏乃楚王之后也。熊、初、荆、楚、庄、屈、项一脉同源,谓七闽,皆通芈。始祖公数堪是然。”
烟台芝罘后唐初慧安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即水道村谱书中提到的“数堪”。初姓谱书中碑文有:“羽音世考 初姓传宗 上先荆楚 袭受国封 四至八世(莱阳谱书记的碑文为:传至八世) 老祖初公 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 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 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记载。《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叔堪(叔熊)逃难于濮而蛮”的经历与碑文中"老祖初公,安隐南衡”的记载是一致的。叔堪在争夺君位的残酷斗争中,亡命他乡,只能隐姓埋名,后改以“楚”字的同音字“初”为氏,以纪念,又避“楚”字而躲祸,辗转来到几百里外的“南衡”,即濮人居住地;而“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写尽了那九死一生的侥幸。西周时期,濮人散居楚之东、西、南境,号称百濮。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太原郡,秦时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的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2、扶风郡,三国魏所置,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乾县东)。堂号:“太原”、“澹生”等。
[编辑本段]宗族特征
1、祁姓源于北方,祁为盛大之意,当代祁姓家族亦颇为盛大。2、祁姓来源庞杂。据《傅山全书·春秋名人韵》载有:“祁举:僖十年。冬,谷阝芮杀祁举。注:晋大夫。”僖十年为公元前六五零年,注为傅山所批,说明祁举为晋国大夫,他要早于祁奚近百年,这也为祁姓起源庞杂做了很好的注脚,可惜其世系无传。
[编辑本段]名人精粹
祁午:春秋时人,晋国大夫。祁奚之子。晋悼公四年(前五七零年),代其父为中军尉。晋平公时,曾率军至曲沃逐栾盈。祁盈:春秋时晋国人,祁午子,晋顷公时大夫。家臣祁胜、邬臧易妻*乱,盈将二人收捕。祁胜通过贿赂荀跞向晋侯进言,诬陷祁盈,祁盈遂被晋侯所杀。祁纤:河东人,北魏时方士。相法高明,太武帝十分欣赏他,拜他为上大夫,不久被罢职。祁顺之:岐州扶风(今陕西乾县)人,唐代大臣。玄宗时累任左司员外郎。天宝五年,任刑部员外郎,受诏至北海斩杀太守李邕。六年,撰写《开梁公堰颂》。肃宗乾元二年,编撰《南叟训》。祁序:江南人氏,宋代画家。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祁宰:江淮间人,宋金间名医。北宋末,以医术补官。金兵攻破汴京后,被俘,进而入太医院。累迁中奉大夫、太医使。后因上疏反对攻宋,被杀。祁顺: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明代大臣。天顺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祁敕:广东东莞人,明代官吏。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刑部郎中,以善决疑狱著称,民呼之为祁佛爷。曾外放出任饶州知府。祁鹤:山西安邑(今夏县)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间进士,累官至山东副使。嘉靖间镇压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众,特受节钺。祁韵士:山西寿阳人,清代官吏、地理学家。乾隆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后受牵连入狱,并流放新疆伊犁。嘉庆十六年聘为兰州三山书院主讲。熟悉满文,热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历史。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伊梨总统事略》、《藩部要略》等。祁土贡: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嘉庆元年进士,历任刑部郎中、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死于广东巡抚任上。祁崔藻:山西寿阳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曾任兵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同治初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同宰相)。其提倡朴学,喜好词辞,擅长书法。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等。其弟祁宿藻为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其子祁世长亦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著有《翰林书法要诀》、《祁文瑞公年谱》。祁焕:江苏吴县人,清代画家,善画兰竹,晚年自成一家,颇有古穆之趣。喜好收藏古彝鼎图书,蓄古砚尤多。有《二十八砚斋集》。祁兆熙: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清代官吏。官至知府。在广东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熟悉外国事务。同治年间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
范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十一位姓氏,尤盛于河南地区。当今范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7%, 总人口大约近460万 。
范的名义:
范,在《说文》中说是一种草。专产范草的地方称为范,最早居于范地的氏族称为范氏族,范氏族以范草为原始图腾和氏族族徽,所居地方称为范,建立城堡称为范邑,以地名为姓。
范姓的起源与演变:
范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祁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历夏商,进入西周初期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奔晋国,晋封为士师之官,子孙遂改为士氏。曾孙士会食采于范,古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山东梁山西的古范地,之后遂有范氏。祁姓范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芈姓。楚穆王时有大夫范山,楚灵王时大夫芋尹申无宇,也称范无宇,楚国也有范氏。此芈姓范氏早于祁姓范氏。河南项城西有范亭集,春秋时处在蒋国的北面、沈国的西南,楚穆王北进灭蒋、沈等国时驻留过此地。芈姓范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范姓的起源不止以上两大支。据说汜姓加草头成范姓。除此以外,加入范姓群体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从北宋金国女真人孛鲁术氏改汉姓范,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范佳氏、博都里氏等氏族集体改汉姓范,北方地区,尤其在东北地区的范姓得到了大量外族血液的融入。
历史上范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四川、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
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1)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辽吉黑、陕宁蒙大部、鄂赣闽大部、台湾北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赣闽台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楹联 重要的范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尘甑养晦;揽辔待清。
沼吴归阴;述汉成书。
生平惟存忠恕;胸中广具甲兵。
仗策定入关计;却虏作长啸声。
建庙卜蓝岗,水聚天心钟秀气;
传家贻墨帐,门罗将相振宗风。
家训格言 北宋的著名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这先忧后乐的思想成了宋代士子的处世规范。朱熹又将这个思想概括为以天下为己任,以至成了宋朝新儒家的立世宣言。朱熹说: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范仲淹所树立的风范在当时及后世,直至今天在知识阶层中,其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范姓历代名人228名,占总名人数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二位;范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并列第三十五位;范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4%,排在并列第五十位;范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
排在并列第五十位。
历史上范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越国大夫范蠡;东汉学者范丹;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宋史学家范晔,齐梁之际哲学家范缜,诗人范云;唐朝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北宋政治家兼文学家范仲淹,画家范中立;南宋诗人范成大;元朝尚书右丞范文虎,文学家范梈;明朝戏曲作家范文若;清朝大臣范文程,围棋国手范西屏,文学家范当世,太平天国名将范汝增;民国实业家范旭东;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学者范寿康,新闻工作者范长江。
范姓血型:
范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5%,A型占287%,B型占289%,AB型占89%。
祁姓与朱元璋有关吗
本文2023-11-21 11:27: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