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家族故事之二――肖力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萧氏家族故事之二――肖力田,第1张

萧氏家族故事之二:

肖力田是我爹爹,一个严苛的爹爹。爹爹在家里是排行老二,因为很会读书,奶奶为了他读书把家里的蚊帐都卖了。后来中考,考上了空军学校,听说因为家庭成分,被人从火车上给拉下来了。后来考入了长沙化校就读。爹爹胸怀大志,因为时代的烙印,而不得志,他曾自诩为一条冬蛇困于洞中,未成真龙一飞冲天。

回到农村成为农机工程师,记得小时候,爸爸是镇里总农机师,发放农机票、负责十里八乡的农机维修。家里一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爹爹是一个技术性人才,在工作上钻研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很多很多,这些奖状和他在长沙读过中专是我40岁之后才看到的,以前我都不知道。爹爹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都是凭着真自己本领做事,在升迁上也也是一步一脚印。从而哥哥们也没有沾爹爹一点光彩。

爹爹喜欢一大早就放花鼓戏,一来有点生活的乐趣,二来可以把睡懒觉的我们吵起床。所以从小脑海里萦绕的都是湖南花鼓戏那些调调。

七岁时,我们就从村子化搬家到一座独门独户大房子里,新房三面环山,家里爹爹把所有东西置办齐备,什么大桌子就有八套,办红白喜事都不用去外面借,木匠工具,打米一套,发电机等,爹爹那万事不求人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七岁以前我是上房揭瓦、上树捉鸟,七岁以后自己慢慢自己一个人读书、看报纸、看字典,相对比较静的性格。

我的印象中后来爹爹在家里时间少,爹爹每次工作回来,家里会抖三抖,他就会指责妈妈做事不到位,批评我们贪玩,不好好读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有一次拿着棍子追我回家,从而越来越少出去玩;还有就是每次一吃饭他就挨个批评我们每个人,妈妈哥哥们都不做声,只有我,性子直,会把碗筷气愤的一放,然后躲到自己房子里不吃饭,而妈妈总会把饭菜偷偷端到我房门口。

我小时候记忆中,很难看到爹爹微笑和表扬。只有双枪时,我拼命割稻子,一点不懒惰,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爹爹才会夸奖我,对我笑,和我偶尔开玩笑。那些时光是我最开心的,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劳动的源泉,一家人双枪忙的热火朝天是我最弥足珍贵记忆。

我对爹爹从小是有怨意的,他很少回家,回家就斥责打骂我们,妈妈肩负着家里所有家务,妈妈嘴里对爹爹的控诉,这些都是我与爹爹的隔阂,直到上高中时,去到他退休作为协警工作的地方,看到他中餐就是煮饭时蒸几个大青辣椒,当时解开电饭煲盖时,我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眼泪霎时泪溅飞奔,原来天下父母心如此平凡伟大,都是为了儿女省吃俭用、吃苦耐劳。

爹爹退休后自己还开了一段时间农机店,后来赋闲在家,也不闲着,为萧氏宗谱编撰,辗转于湖南图书馆、各地萧氏祠堂等,最终《萧氏家谱》著成,而福泽后代。看风水,看医书、写医书,承爷爷赤脚医生为他人看病,雕木做拐杖,一生为家国散发着光芒。

〖七言通用联〗

孙支挺秀济阳郡;

祖德流芳馀庆堂。

全联典出江姓的郡望和堂号。

方正举贤称孝子;

智渊妙笔继书香。

上联典指东汉贤良方正、谏仪大夫江革,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母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下联指南朝宋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江智渊,《宋书》有《江智渊传》。

荔枝情味人犹觉;

香雪玲珑梦最凉。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济世安民恩泽厚;

阳春白雪品位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寻春得句诗无草;

带醉裁笺檄有花。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七言以上通用联〗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

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文藻特新,竟符梦笔之异;

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下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

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香。

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贼不忍犯,邻人称他为“江巨孝”。永平初年举孝廉,建初初年又举贤良方正,官至谏仪大夫。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

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联。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县的篁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万顷及其子江鉴。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鉴也遇难。

〖福州琅岐江氏宗祠楹联〗

门第联

家声传彩笔;

祖德著皇华。

衡文悬玉镜;

奉使驾星槎。

柱联

浙水派迁闽两湖奉使;

琅山重建庙十代承欢。 江国栋书

浙水绍宗风循史儒林留名不朽;

济阳绵世泽忠臣孝子接踵而兴。 锡元书

安陵论交席轩垂史乘;

临淄负母弓冶重宗亲。 林之夏书

词赋诗文籍甚才华传奕世;

典章训诂卓然著述擅名家。 萨镇冰书

万马潮灵分派远;

九龙山秀到门齐。 洪亮书

三聘却征清节自完非钓誉;

百城寄傲高风独尚足垂名。 王元龙书

闽海振华宗衣冠百祺;

鳌峰开显阀俎豆千秋。 郑复初书

梦笔肇休征文传百世;

浣衣辞宠召节播千秋。 刘通书

荫溥云仍奠一堂俎豆;

泽承昭穆衍累代簪缨。 杨树庄书

派启琅山长承先世泽;

支分浙水还望后昆贤。 沈觐冕书

旧庙重兴大展前程宽七尺;

新洲广拓藉资远祖享千秋。 江古怀书

硕士才奇稽史今犹传梦笔;

先贤德大留名岂仅自文衡。 肖梦复书

南天降五虎立砥柱中流威冠八闽凝紫气;

东海腾九龙成琅山盘泽脉连三江焕丹霞。 朱裳溪书

九龙环绕焕龙文溯香含粉署镜朗星槎济美科名光浙水;

五虎遥临腾虎气看锦吐瑶窗笔开仙驿联蜚才藻耀琅山。

潘主兰书

浙水肇家声更粉署含香绩著皇华标史册;

琅山绍世德曾瑶窗吐锦光生彩笔振科名。 郑乃光书

玉镜衡文标特帜;

星槎拥节表精忠。 陈达书

诏返庐江廉吏轻帆惟载土;

词依鳌背文宗梦笔又生花。 沈觐寿书

本固根深济阳崇望族;

枝荣叶茂江左羡名家。 江其秀书

芝兰玉树永沐中洲雨;

桐影槐阴长吹上国风。 江爱松书

法祖尊宗培植千秋仁德;

绳文继武萃起万代兴隆。 江紫峰书

文衡玉镜家声丕振骛琅岛;

梦具彩笔祖德堪褒号济阳。 赵玉林书

寻宗可溯兰溪传世裔;

开族咸钦琅岛蔚人文。 敬善撰 王国英书

白水溯源流春露秋霜供俎豆;

琅山衍枝叶云龙风虎绍箕裘。 江芝林撰书

正阳济阳追本溯源思伯益;

浙水闽水播迁蕃衍感丽公。 张仰望撰

倚鳌岫文衡鳌头独占;

望虎峤志士虎胆生威。 张仰望撰

济济多士展才奔两岸;

阳阳大器开泰照一家。

此联为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为福州琅岐江氏宗祠题词。

江建卫收集整理

社戏原本乏无味

民风纯朴促好戏

天作幕地作台七手八脚搭起来

唱小曲演大戏男女老少心欢喜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

永嘉县渠口乡渠口村古戏台上的藻井华丽精美(胡济摄)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痴迷(李玉祥摄于永嘉县大若岩镇埭头村古戏台)温州古戏台的台柱上,往往题书楹联。不少楹联言简意赅,深含哲理,评点社会人生,入木三分。现将部分古戏台楹联,选录如下。

温州市区“瓯隐园”后戏彩堂楹联:“底事干卿?风吹皱一池春水;多情笑我,浪淘尽千古英雄。”

温州市区山前岳庙戏台楹联:“名场利场,总是戏场,假优孟之衣冠,装成百怪奇观,做得出泼天富贵;今乐古乐,无非音乐,协宫商而鼓舞,胜彼一支文笔,仅空谈历代忠奸。”

温州市杨府山蒲州玄坛庙戏台楹联:“金鼓频催,千古英雄呼欲出;衣冠递整,百年事业去还来。”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此等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温州市梧埏镇南湖库官庙戏台楹联:“有声有色,须臾间臣忠子孝,立千秋功业;似真似假,咫尺地南征北战,定万里江山。”

温州市晏公殿巷晏公庙戏台楹联:“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庙前溪,溪前庙,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

永嘉县大若岩大若村赤水亭戏台楹联:“观鱼槛外桃花浪,系马阶前柳叶风。”

“洞天隔绝三千界,涧水清涵十二峰。”

“听空中馨刻如歌乎?是活现情形非戏也。”

“为奸为忠昭然明鉴,入情入理莫作闲看。”

永嘉县花坦乡廊下村凤南宫戏台楹联:“无非戏耳,做戏忙,看戏闲,临场时须防失足;犹是风也,上台易,下台难,当局人尽量关心。”

永嘉县花坦乡廊下村孝思堂戏台楹联:“此曲只应天上有,新人莫道世间无。”

永嘉县下寮乡银场村萧氏宗祠戏台楹联:“琴萧随锣鼓锣鼓领琴萧抑扬顿挫,生旦联净丑净丑配生旦离合悲欢。”

“戏犹戏非戏戏寓世态观看戏节知世态,曲似曲不曲寄人情聆听曲调识人情。”

永嘉县上塘镇上塘殿戏台楹联:“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伤实还虚。”

“玉佩冷摇沧海月,舞衣晴曳碧天霞。”瑞安市城关镇陈府庙戏台楹联:“古今人何遽不相及,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响遏西山月,歌生南浦潮。”瑞安市城关镇隆山宫戏台楹联:“大海云烟,百年过眼;上方钟磬,一样警心。”

瑞安市东门忠义庙戏台楹联:“一曲骚人心内史,千秋才子意中书。”

瑞安市城关镇关帝庙戏台楹联:“出其北门,看台上是何等角色;朝彼南面,听剧中做有韵文章。”

苍南县云岩乡鲸头戏台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三官庙戏台楹联:“情节新奇出人意料,机关巧妙娱我视听。”

族谱,族人之公共事、家族之历史也。

余虽知之不广,识之不博,但经史典籍,仿佛略记一二。纵观诸谱,矛盾尚多:讹脱遗漏,莫衷一是。先以年代论之:从黄帝至叔大心食邑,史记有记录者四十五代,以有记载年份起,源自公元前1620年天乙(汤殷)至宋捷公(公元前691年)历二十九世,平均三十二年一代(因其传位有兄弟相递之故,所以也算合理)。自叔大心至萧何为相,历时不足五百年,相隔代数各有歧说:十六代者有之[30年一代],二十一代说有之[23年一代],似乎都合理,但何以为臬圭?自何至望之,时隔一百五十有一年,代间为二十五年也,然自望之至齐高帝道成历时五百三十三年,代间时隔三十三年,尔后三十八年和三十七年之时间间隔,此皆史书记载,毋庸置疑。据此则难定论,然而在各地宗支谱中,似以二十一世说偏多,孰对孰误,似无凭据。顺流而下,到马王之乱时即公元947年(非930年),应约六十代矣。但纵观诸谱,多有不同。台湾“萧氏族谱”网页上“萧氏源流”中,以其“奋公”为69世,[于‘书山昭穆’中]是公元1480年生人,而萧詧[错写为登](519---562)则是50世,二者仅隔十九世,然年轮之距却有九百余年,其疏漏至少十五世之多。此是一; 有的族谱误将皓仰换位、把皇帝祖父[顺之和道赐]颠倒、唐时名人置于宋后,以至人伦辈份与史不符。此为其二。有的掉代,有的错宗,凡此种种,各地族谱均无定规。这些问题,非有识之士不可与语,然吾萧氏,堂堂世家,皇皇两朝,绵绵十相,代代闻名,于史有据,于谱有乘,出此错谬,余亦惭愧。故尔期望同仁能达成共识,在此盛世,同修族谱。郫讹弥舛。

倘从另一角度言之:昔日“或翱翔仕途而不克修;或励志功名而不暇修;或有志无力如稽阮之谋生而不及修;或有才无年等屈贾之薄命而不能修”之诸因籍口至无统谱,今则荡然无存矣。此时不修,又俟何时?我等不为,谁来为之?慎终追远,见贤思齐,正本清源,昭穆有序,此乃大纲要领也。族谱虽为后人思念前辈之物,但更关键则是为后代服务。自应与时俱进;同步发展,岂能墨守陈规,一如既往?昔日科技空白,雕版梓工,族谱来之不易,自当束之高阁,以尽爱惜之责,备俟后世查而知之;如今电脑兴起,后代皆会,修谱应成共识,且宜尽善尽美,进而上网联之,便寻易检有利同氏是也。

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汉族家族的标志和称号。一个姓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这些祠堂对联浩如烟海,字字珠玑,能让我们后人理解客家先贤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敦睦族谊、仁善积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对联也是一条条客家人的家规家训,是一部中华民族垂裕后昆、弘扬优秀家风的特种教科书。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于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笔者居住于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曾接触过赣南众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对联,并且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联作过注释。为此,拟就客家对联作一次粗浅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内容的脉络。

追溯宗族源流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历来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慎终追远,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挥去的情结。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历明朝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祖事;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伯阳,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上联记述李氏宗族历经明清时代至今的漫长岁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缅怀之情。下联着眼当前,点明祠堂建于“桃川”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境饭池嶂东麓,流经大庄、乌桕坝、南迳、金龙、城厢等乡镇,在上江乡的江口汇入黄田江,流入赣江支流贡江。

1突出人物

上犹县英稍村苏氏祠堂刻有一联:“昆吾赐姓,苏国祖德衍远;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绵长。”上犹英稍苏氏祠堂,建于该县黄埠镇英稍村,位于上犹县城东面。上联突出先祖昆吾赐姓这一件事。昆吾:相传颛项的后代夏朝的同监部落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一带),其子孙又以封地为姓,称苏氏。下联突出开基的祖先亨公,表达了本族“宗支绵长”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绍婺源,源远流长,代衍文章光世泽;基宏湘水,水环山拱,势凌奎璧映名区。”这是会昌县麻州镇观音排汪氏宗祠联。上联写汪氏派开婺源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原徽州六县之一。下联写流经麻州镇观音排的湘水。人的迁徙离不开居住地,地域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特殊的归宿感。

再如龙南里仁栗园橘瑞堂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支是栗园崛起,根蒂坚深。”文水,李氏家族来自山西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里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

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此联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将栗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概述得一目了然。

颂扬整个家族

宁都县洛口镇罗氏祠堂联:“豫章世泽;虔城家声。”豫章,今南昌,罗族先祖出于豫章西山。虔城即宁都,古称虔化县。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代对后裔的影响和本家族良好的名声。

再如宁都县东山坝大布富溪罗氏大宗祠联:“礼学名家第;忠臣孝子门。”对联从学术与人品两个方面赞美了本族门第的不寻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规范。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公祠书有一联:“无双世泽传江夏;第一家声表颍川。”江夏,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颍川,指黄氏发源地颍川郡,也指西汉黄霸,曾任颍川太守。此联把黄氏家族冠以“第一”“无双”,很有几分底气。

缅怀祖先功德业绩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可以看出,联中所描写的内容不少是古往今来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而且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1概括性述说

“祖德流芳辉日月;宗功传世映山河。”这是宁都县赖村镇石街萧氏家庙联。萧姓从邻村新民半迳迁此,已有十多代。对联寥寥14字,运用夸张手法,赞颂了祖先德辉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业绩,气势磅礴。

此联观点鲜明,单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对联则另辟蹊径,思古与写今融为一体。如石城温氏崇先公祠联:“溯祖宗功德,敦亲睦族,福泽绵长,名垂青史; 扬崇先纪纲,文经武纬,禄利延祥,业绩新章。”对联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时,不忘继承先辈纪纲,再创新的业绩。

位于石城县城琴江东路的李家屋紫云堂刻有一联:“陇西发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东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赞美祖德的同时,又追溯本姓源流。

2对某一个或多个祖先加以赞颂

兴国县西街越国公祠联:“功业焕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平川辟尔后人基。”越国公祠,为祀邑人钟绍京而建。钟绍京,字可大,唐朝兴国清德乡人,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中宗景年间,任宫苑总监,时韦后毒死中宗,结党篡政,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密谋靖乱,绍京率宫中丁匠200余人至太和殿共除韦后,一举平定韦氏乱。睿宗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政务。次日又加封中书令、越国公。景云元年,改为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年逾八十而卒。

对联赞颂了先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之乱,奇谋彪炳史册的丰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联例。

还有赞颂多人的。如会昌县城萧氏宗祠联:“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汉代;官太傅,升大将,人才辈出溯兰陵。”沛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早年是沛县泗水亭长,后尊称沛公、汉王。上联赞汉代萧何,萧何,爵号酂侯。他在楚汉相争中,辅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酇侯。太傅,即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汉宣帝时曾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在众多姓氏祠堂联中,可以说,每一个姓氏都会记述引以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一个个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奋斗史;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条发人深省的箴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感人的励志奋斗蓝本。

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杨姓的如兴国县城岗乡杨氏宗祠联:“清风慕四知,励节却金,廉吏贻谋光世胄;白雪深三尺,亲师重道,名儒德业耀宗功。”

四知: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学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再如谢姓的宁都县黄陂镇杨依谢氏家庙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

东山宰相,即谢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41岁那年,谢安离开会稽东山来到南京(当时叫建邺)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东30里的一个土山(即今江宁区政府后山)上,造了一座别墅,并按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人们因此称谢安为谢东山。

淝水将军: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8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公元385年至433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浙江古称江左。

这些歌颂人物姓氏的楹联,如同一部文化史书,让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这里面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他们抚国附民、廉而尽职、勇而知义、礼贤下士、学行昭著……其实这些对联人物与事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高尚道德、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

有的对联面对当时当地,记述本族人的平凡义举、族中轶事,生动感人。如兴国县潋江镇竹坝村陈家祠联:“三朝将相勋臣第;九世和同义士家。”联中的“义士”家,写的就是陈氏一个普通的祖先陈洪进,他治家严谨,据说有一年旱灾,一个盗贼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点财物,陈洪进察觉后,召集全族子孙训话,教大家要读书习艺,否则将来会落得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的境地。盗贼闻言,慌忙跃下拜伏请罪。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

兴国县三僚廖氏杨公祠联:“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兴国县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救贫)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为中国风水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是兴国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僚村世居杨筠松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代,曾廖两姓各为杨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联中所说“竹杖精奇”写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轶事。相传他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古宁都县)翠微峰金精洞内读书习道,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之为廖金精。杨筠松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他相遇于宁都。当时廖瑀年少气盛,不服杨筠松,屡屡与杨斗法。一次,黄陂廖氏请杨筠松勘定一个门楼位置,廖瑀预先一天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第二天,杨筠松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插中了铜钱中的方孔。廖瑀这才服了,立即虔诚地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瑀从黄陂中坝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的一副长联:“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风,清涵千顷,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风振天下;仙峰凭仰止,次公世迹,瑞集九苞,十八叶肇开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对联不仅赞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风世迹,还穿插了他们黄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一枝”“十八叶”,说的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二十一份,合令三个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自谋发展。”由于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儿孙分家,独立出外闯世界的战略眼光,得到大家赞扬。

  客家姓氏堂联选

  丁氏堂联: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卜氏堂联:钜野振家声,续署乌罗,文学渊源东鲁重;

   杭川为牧守,疆开太古,风规道理西河传。

  马氏堂联:绛帐家声远,铜标世泽长。

  上官堂联:天水家声远,上官世泽长。

  文氏堂联:信国昭日月,潞公品圭璋。

  方氏堂联:正学家声远,壮猷世泽长。

  王氏堂联:三公槐树,一甲梅花。

  车氏堂联:京兆家声远,萤照世泽长。

  毛氏堂联:风雅诗宗第,洁廉世望家。

  邓氏堂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石氏堂联: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

  龙氏堂联:日射风平第,星交龙宇长。

  古氏堂联:勇冠鲁齐,名扬东汉。

  冯氏堂联:文武世第,道德家声。

  卢氏堂联:德为师表,学乃儒宗。

  叶氏堂联:冠裳累叶第,科甲榴花香。

  丘氏堂联:渭水家声远,河南世泽长。

  包氏堂联:秉政清廉第,执法严峻家。

  艾氏堂联: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脉长。

  江氏堂联:文擅家声远,正阳世泽长。

  汤氏堂联:铭盘世德,理学家声。

  池氏堂联:西平旧居远,垣河流源长。

  许氏堂联:高阳世泽,洛水家声。

  刘氏堂联: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吕氏堂联:岳阳仙家,渭水耆英。

  朱氏堂联:汉代名臣长,宋朝理学家。

  华氏堂联:清平夙称康直,攻守令仰云龙。

  危氏堂联:声振江南长,名登天府家。

  邬氏堂联:世袭将军长,名贤双冠家。

  孙氏堂联:金声播誉,良史传名。

  阮氏堂联:竹林家声远,陈留世泽长。

  江氏堂联:歙邑源流远,平阳世泽长。

  沈氏堂联:修文彦士,匡正名贤。

  巫氏堂联:治勤戴星,功称息警。

  李氏堂联:西平世长,北海名家。

  严氏堂联:楚辞章句长,沧浪诗话家。

  杨氏堂联:四知门第,弘农世家。

  连氏堂联:赋笔见称,连陂存爱。

  苏氏堂联:眉山世第,武陵名家。

  何氏堂联: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邹氏堂联:尊亲家声远,仁厚世泽长。

  余氏堂联:四谏家声远,三台世泽长。

  吴氏堂联:渤海家声远,吴山世泽长。

  陈氏堂联:妫水源流远,太邱世泽长。

  张氏堂联:金鉴千秋长,青钱万选家。

  宋氏堂联:西河源流远,京兆道脉长。

  杜氏堂联:兆陵世泽,杜甫家声。

  郑氏堂联:诗礼家声远,荥阳世泽长。

  林氏堂联: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名家。

  范氏堂联:龙图世第,文正家声。

  欧氏堂联:菟虎供祀第,芙蓉闪锷家。

  罗氏堂联:宜城源流远,豫章世泽长。

  卓氏堂联:褒德世第,东汉名高。

  周氏堂联:濂溪世第,细柳名家。

  练氏堂联:赣水家声远,岐山世泽长。

  陆氏堂联:云间二龙跃,剑南万卷诗。

  季氏堂联:信全一诺,事必三思。

  洪氏堂联:三陪凤阁,四上鸾坡。

  胡氏堂联: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赵氏堂联:汴京世系,天水名家。

  钟氏堂联:高山流水第,舞鹤飞鸿家。

  侯氏堂联:迎宾名流远,治道功泽长。

  俞氏堂联:星溪十友,父子四公。

  饶氏堂联:河北源流远,平阳世泽长。

  修氏堂联:天水家声远,永平世泽长。

  姚氏堂联:书撰梁陈第,誉称崇景家。

  高氏堂联:渤海家声远,禹州世泽长。

  郭氏堂联:汾阳世家,将相家声。

  涂氏堂联:翰林三妙品,奕叶四奇才。

  凌氏堂联:吴中直史,江表虎臣。

  夏氏堂联:赋传流水,源溯涂山。

  莫氏堂联:雄雌墨阳剑,衍源钜鹿堂。

  贾氏堂联:唐封武威第,汉著鸿儒家。

  聂氏堂联: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

  翁氏堂联:六桂望重第,百梅名高风。

  徐氏堂联: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

  倪氏堂联:玉溪世第,蛾术名家。

  梁氏堂联:夏阳源流远,梁丘世泽长。

  曹氏堂联:南阳世泽,谯国家声。

  萧氏堂联:相国家声远,河南世泽长。

  黄氏堂联:江夏源流远,颍川世泽长。

  龚氏堂联:易荆榛于桑麻雨后有农耕绿野,卖剑刀为牛犊无犬吠花村

  陶氏堂联:百梅世第,五柳名家。

  温氏堂联:三彦家声远,九龙世泽长。

  谢氏堂联:陈留世德,东晋名家。

  游氏堂联:尚书世第,鸿胪名高。

  童氏堂联:歌传循吏,荐赐逸民。

  董氏堂联:良史箕裘,大儒风范。

  曾氏堂联;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彭氏堂联:陇西新世第,宜春旧家声。

  程氏堂联:安定家声远,河南道脉长。

  傅氏堂联:筑墙世祖远,清河道脉长。

  舒氏堂联:道学衣冠第,京兆翰墨家。

  雷氏堂联:丰剑家声远,宜都世泽长。

  阙氏堂联:系出下邳,侯封英尉,官居刺史,政播荆襄。

  赖氏堂联:好古家声远,秘书衍族长。

  蔡氏堂联:龙亭传芳史,侯纸替简缣。

  蓝氏堂联: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

  詹氏堂联:廷陈龟鉴,阁直龙图。

  廖氏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

  管氏堂联:平原世泽,相国家声。

  熊氏堂联:江陵家声远,鳌峰世泽长。

  潘氏堂联:荥阳新世第,花县旧名家。

  薛氏堂联:河东世泽 江南衍庆

  戴氏堂联:南阳世泽,谯国家声。

  魏氏堂联:虎观谈经第,鹤山守业家。

  黎氏堂联:蓉城世泽,京兆家声。

  丁氏: 济阳堂 济阳世德,虎观家声。

   济阳世德,东海家声。

  刁氏: 弘农堂 弘农世德,晋相家声。

  王氏: 太原堂 太原世德,两晋家声。

   三槐堂 三槐世德,两晋家声。

  古氏: 新安堂 乡贤世德,国宝家声。

   国宝堂 岭南首第,国宝家声。

  卢氏: 范阳堂 汉儒世德,唐相家声。

   范阳名族,涿郡高楣。

  叶氏: 南阳堂 乡贤世德,刺史家声。

  朱氏: 沛国堂 鹅湖世德,鹿洞家声。

   云台着绩,秘阁流徽。

  杨氏: 四知堂 四知世德,三相家声。

   人修骏德,天锡鸿禧。

  李氏: 陇西堂 龙门世德,柱史家声。

   犹龙世泽,旋马家声。

  吴氏: 延陵堂 延陵世德,渤海家声。

   至德堂 世家第一,上德第三。

  张氏: 清河堂 清河世泽,唐相家声。

   百忍堂 两铭世德,百忍家声。

   金烟 青钱世泽,金鸭疑

  陈氏: 颍川堂 义门世德,歧国家声。

   东山世德,颍水家声。

   颍川世德,大史家声。

   柳溪世德,循铎家声。

   敦睦堂 柳溪源远,循铎声宏。

  林氏: 西河堂 九龙世德,双桂家声。

   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黄氏: 江夏堂 颍川世泽,江夏家声。

   徽流江夏,景焕阳春。

  彭氏: 信述堂 商贤世德,宋史家声。

  曾氏: 三省堂 武城世德,沂水家声。

   诗传东鲁府,南丰修史家。

   三省门第,一贯家声。

   东鲁世德,文接南丰。

  潘氏: 荥阳堂 荥阳世德,花县家声。

  魏氏: 钜鹿堂 鹤山世德,麟阁家声。

谢氏: 陈留堂 陈留世德,东晋名家。

宝树堂 东山世德,南国(土)家声。

      东山堂 芝兰世泽,宝树家声

  孟姓 : 亚圣堂 七篇世泽 四书家声

 

结 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者,人文之标签,文明之肢体。敦亲缅祖,追远慎终,为代代客家所重。

观碑廊,理源流;清源正本,血亲相连;崇先报本,启裕后昆。千流归海,万

姓一家。炎黄子孙,民族为本;本固基实,华夏大兴!

萧氏家族故事之二――肖力田

萧氏家族故事之二: 肖力田是我爹爹,一个严苛的爹爹。爹爹在家里是排行老二,因为很会读书,奶奶为了他读书把家里的蚊帐都卖了。后来中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