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文化了解:河南曲剧的角色行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2收藏

曲剧文化了解:河南曲剧的角色行当,第1张

 曲剧是在河南早期的曲艺鼓子曲和踩高跷的形式上发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角色行当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中也有了一些变化,由早期的角色到最后行当的完整建立。那么,曲剧都有哪些角色行当呢?一起到 曲剧文化 中了解看看吧。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

 高跷曲一般有五个角色: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种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四十八板再进行正式演唱。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到抗日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

 是曲剧各行当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建国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著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艺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国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剧本《蓝桥会》著称。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青衣)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剧目有《游龟山》等。

 张新芳的表演形式朴实、真切,唱腔讲究吐字归韵,擅长应用“大闪板”方法,所演出的《陈三两爬堂》一剧,成功地塑造了陈三两的形象。李九常表演风格细腻,所演的《风雪配》中场景姑娘做针线活,从合线、抖线、咬线、纫线、纳鞋底乃至不慎而导致针尖扎手的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极其逼真,各环配合也丝丝入扣。

  生行

 大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40年代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

 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发展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例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

  净行

 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建国后,谢录专攻黑头,以《铡美案》、《下陈州》等剧而享名。

河北省平原青年豫剧团群:48941379

河南豫剧群:65542606

九州大剧场---豫剧群:65846214

梨园缤纷大戏院:65782237

河北梆子群:3970714

河北省平原青年豫剧团群二:39475348

河南曲剧群:64508281

梨园部落:25381289

马派戏迷乐园:28240101

上海--豫剧群:62774506

天下戏迷是一家:61875157

五大名旦:65558915

戏迷的天堂:70465762

戏迷群1:39129034

戏曲天堂:27994788

戏戏网戏曲讨论群:64543017

戏院九州群:2328277

艺苑春秋戏曲群:14058761

音乐天地谈戏曲:25492422

豫剧--阎派派:71245336

豫剧红脸之家:28328475

戏迷擂台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 《梨园春戏曲大全》致力于发现、收录传统曲艺文化和民间曲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曲艺魅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提供豫剧戏曲大全、河南戏曲豫剧大全、河南曲剧、河南越调、戏曲视频、河南梨园春、河南坠子、戏曲名家唱段、京剧名段欣赏等中国各种戏曲豫剧视频,是广大戏民朋友的乐园!戏迷擂台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 《梨园春戏曲大全》致力于发现、收录传统曲艺文化和民间曲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曲艺魅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提供豫剧戏曲大全、河南戏曲豫剧大全、河南曲剧、河南越调、戏曲视频、河南梨园春、河南坠子、戏曲名家唱段、京剧名段欣赏等中国各种戏曲豫剧视频,是广大戏民朋友的乐园!戏迷擂台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 《梨园春戏曲大全》致力于发现、收录传统曲艺文化和民间曲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曲艺魅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提供豫剧戏曲大全、河南戏曲豫剧大全、河南曲剧、河南越调、戏曲视频、河南梨园春、河南坠子、戏曲名家唱段、京剧名段欣赏等中国各种戏曲豫剧视频,是广大戏民朋友的乐园!戏迷擂台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 《梨园春戏曲大全》致力于发现、收录传统曲艺文化和民间曲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曲艺魅力!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提供豫剧戏曲大全、河南戏曲豫剧大全、河南曲剧、河南越调、戏曲视频、河南梨园春、河南坠子、戏曲名家唱段、京剧名段欣赏等中国各种戏曲豫剧视频,是广大戏民朋友的乐园!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河南曲剧 外文名 :QUJU Opera 别名 :河南曲子戏、高台曲 起源时间: :1926年 创始人 :李祖白 关云龙 朱万明、等 简介,剧种,剧目,发展历史,记录时间,民国时期,高台曲,鼓子曲,30年代前期,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特征,曲剧唱腔,流行,伴奏乐器,分布范围,角色行当,艺术特点, 简介 剧种 河南曲剧史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如《闹节》、《卖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庭会》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和编演的现代剧《掩护》、《游乡》等影响颇大 剧目 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脚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 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有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 河南曲剧 发展历史 记录时间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三步曲,即高跷曲子-——高台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后来叫河南曲剧。在国内是最年轻的剧种,仅80年的历史。成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 河南曲剧 民国时期 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长,李门祖长,哄过戏)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他们跪地对天发誓不许外传后,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二个月后,农历六月十三日,李洼村这天年年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05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叫遮堂布,这就像舞台了,由伊川的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高调(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的有“丁郎认父”“天河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书馆会”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台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河南曲剧。河南曲剧正式在李洼村诞生了。庙会戏后,讯息传的很远,来邀请为他们祝兴演唱的不断,就招来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员外出演唱,又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在1927年开始到外地演出谋生。很快影响到附近县乡,又有了多家演唱组织。这种去掉高跷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较普遍。也影响到了朱万明,他们在1928年,又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思想有所转变,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炕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30年代起,舞台曲子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等戏曲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袍带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河南曲剧 高台曲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 鼓子曲 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约于清末民初,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发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 、 《打皂》 、 《小打鱼》等。 "高跷曲"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高台曲"这种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河南曲剧 30年代前期 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剧戏班还是停留在业余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一个班社也仅十余人。他们在演出时也不讲戏价,只求管吃。若收到馈赠钱物,则全班社平均分配。当时,在汝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都先后出现了高台班。 1930年前后,较为知名的高台戏班社有四个:一、以朱万明为首的班社,以洛阳一带为其活动中心;二、以刘乐为首的戏班,经常在孟津、新安一带活动;三、由胡定、刘宝才带领的戏班,经常在漯河、叶县一带活动;四、由秦中旭、李永治带领的戏班,经常在登封、偃师一带活动。 河南曲剧 抗日战争时期 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 ;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很多曲剧艺人被迫流亡到南阳等地结成职业班社,从而以南阳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有些班社还到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艺人沿陇海铁路流亡到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其中以赵自安、马德山创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著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河南省 以曲剧"有伤风化"、"诲*诲盗"为借口,下令取缔,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谋生。著名艺人李金波不畏 ,以"警钟剧社--南平调"的名义,组织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当年十一月间在开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两个月左右,深受观众欢迎和支持。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也就不了了之。为庆贺曲剧重新获得生存,"警钟剧社--南平调"改名"新生曲剧社",并邀请蓝辑吾、刘卫生等为主的洛阳曲剧班参加演出。1947年,新生曲剧社在郑州演出时,国民党 以"新生"两字涉嫌 宣传,剧社被当局勒令解散。 河南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区盛行,而且还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 至1983年,河南全省共有专业剧团三十三个,除此之外,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专业的河南曲剧团。在这些剧团中,较著名的演员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等。各地的剧团也先后整理改编演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使得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唱腔等方面不断取得革新。 艺术特征 曲剧唱腔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竿〕、〔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状元游街〕等130 多种。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筝、琵琶为主,并采用了锣鼓等打击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大部地区盛行,而且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历年整理的传统戏有《陈三两爬堂》 、 《风雪配》 、 《卷席筒》 、 《阎家滩》 、 《草人媒》 、 《寇准背靴》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赶脚》、《下乡》、《掩护》、《游乡》等。其中《赶脚》、《下乡》、《陈三两爬堂》、《游乡》、《卷席筒》、《风雪配》均已摄制成影片。新成长起来的名演员有张新芳(旦)、王秀玲(旦)、邢金萼(生)、马琪(生)、谢禄(净)等。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河南曲剧 流行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是从流行在河南的曲艺—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经地摊、高跷阶段正式搬上戏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衍变,已成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它的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劈波玉〕、〔扬调〕、〔汊江〕、〔诗篇〕、〔清江〕、〔银扭丝〕、〔满江红〕等。 伴奏乐器 它的伴奏乐器,在刚搬上舞台的时候,仅有手板、曲胡、三弦、软弓京胡和笙。随着发展和演出剧目的需要,不但增添了古筝、二胡、琵琶,而且采用了武场。曲剧演出剧目是逐步丰富起来的。当初的一些保留节目大多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如《胡二姐开店》 、 《安安送米》 、 《小观灯》、 《打灶君》 、 《李豁子离婚》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解放以来曲剧艺术的突飞猛进,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和反映现代生活的《下乡》 、 《赶脚》 、 《游乡》等优秀剧目被拍摄成**以后,以它唱腔优美、长于抒情而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 河南曲剧 分布范围 河南曲子,大部分地方是洛阳曲子,分布在北方一带。南阳周边唱南阳曲子。 角色行当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 高跷曲一般有五个角色: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种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四十八板再进行正式演唱。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建国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著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艺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国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剧本《蓝桥会》著称。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青衣)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举目有《游龟山》等。张新芳的表演形式朴实、真切,唱腔讲究吐字归韵,擅长套用"大闪板"方法,所演出的《陈三两爬堂》一剧,成功地塑造了陈三两的形象。(见 图曲剧-1)李九常表演风格细腻,所演的《风雪配》中场景姑娘做针线活,从合线、抖线、咬线、纫线、纳鞋底乃至不慎而导致针尖扎手的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极其逼真,各环配合也丝丝入扣。 生行大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40年代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发展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例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 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建国后,谢录专攻黑头,以《铡美案》 、《下陈州》等剧而享名。 曲剧唱腔调高多用1=C,有时用1=#C。男女声演唱均以真嗓为主。净行的虎音和“炸音”唱法富有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后,曲剧乐队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又名“大弦”)和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单皮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早期器乐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数支〔游场〕,以后不断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头曲以及〔菠菜叶〕、〔十番〕、〔错字〕等弦乐曲牌和〔欠场〕、〔尾声〕、〔三枪〕、〔唢呐皮〕等唢呐曲牌。武场锣鼓经基本来自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 大牌子(大调)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小调)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新中国建国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于1940年前后,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在现代形式的戏剧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 《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 《下乡》中的推车、拉车; 《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李豁子离婚的戏词:

(鼓子头)妇女冤仇深,姻缘不随心。清朝宣统掌乾坤,出了个革命领袖名叫孙文。

(满州)他倡导废除包办买卖婚姻,他号召放脚剪发妇女翻身。有个小媳妇,娘家本姓孙,为婚姻不如意终日泪纷纷。可恨我的二双亲,包办了俺的婚姻,她给俺寻婆家不访又不问,寻一个丑陋的丈夫不像个人。实实不趁俺的心,耽搁了俺的青春。俺不图金来也不图银,俺只盼寻上一个俏郎君。

(银扭丝)那一日独坐在小房闷沉沉,只来了叔伯的姐姐名叫孙玉珍。自幼把学上,她又学会念国文,她把那如今的法律认的真。男的二十岁,女的十八春,父母不能包办,只用一个介绍人,一不要那陪送,二不要那送客人,结婚后欢欢乐乐度光阴,久以后倘若感情不合适还兴去离婚。

那时俺听此言喜孜孜地开口问,尊了声玉珍姐姐细听妹妹云:你妹夫叫李豁子,他那模样不惊人。今年四十五啦,妹妹俺才二八春。

他比俺可大的多呀,好像个老父亲。豁子长的丑,妹妹俺长的俊。自从过门后,终日掩面泪纷纷,三天两头吵,五天闹纠纷。俺有心去离婚,不知人家批准批不准?今天听您说,俺这心里宽十分。主意已拿定,决心已下稳,背着二公婆,出离后宅门,一心去县政府里要去离婚。

扩展资料:

民国第一奇剧:《李豁子离婚》。

一、时代鲜明。唱词中提到中华民国,乃至民国旗帜,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念都有涉及;

二、唱词俚俗共赏。唱词文雅有致,粗俗有情,彰显地方戏的特色;

三、人物形象鲜明。主角李豁子,包括豁子的老婆,人物塑造地合情合理,绝不牵强附会;

四、情真意切。剧目涉及豫西山区婚姻难的问题,无论哪一方的哭诉,都发自肺腑;

五、情节巧妙。戏剧无巧不成书,里面的换老婆,买卖老婆等问题,耐人寻味;

六、音乐伴奏别具一格。此剧的音乐伴奏,富有河南豫剧的传统特色,滑稽搞笑。

七、思想内涵深厚。此剧具有穿越时代的魅力,无论是民国,还是现在,婚姻问题始终是豫西山区的最大问题。关于婚姻之间的纠葛,依然如此存在。

由于河南曲剧的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曲剧最初登上舞台时,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中小杂牌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具有质朴、自然、婉转、柔美等特色,还有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即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种。

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

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在表演方面,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如《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

后来,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1950年后,曲剧乐队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

早期器乐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数支“游场”,以后不断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头曲以及菠菜叶、十番、错字等弦乐曲牌,和欠场、尾声、三枪、唢呐皮等唢呐曲牌。武场锣鼓经基本来自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高跷曲一般有5个角色,分别为老婆、媳妇、姑娘、相公、和尚。

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5种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48板再进行正式演唱。

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即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即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在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后来,曲剧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曲剧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著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李九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是青衣,他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剧目有《游龟山》等。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蓝桥会》著称。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新芳。张新芳是曲剧张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曲剧皇后。她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张新芳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

张新芳从艺70余年,演戏100多部,但她从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新芳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作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看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曲剧的生行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1940年左右,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

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

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

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

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成为行当角色清晰,分工明确,深受百姓喜爱的“高台戏”,其中蕴含了诸多艺人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朱旭光

朱旭光,1993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2013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豫剧本科班。豫剧常派传人,工花旦、青衣。

第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河南省第5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金奖,河南省第14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CCTV《一战成功》豫剧青年演员电视选拔赛金奖,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第三届“擂响中国”银奖。

2013年CCTV-11春节戏曲晚会,2020年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中文名:朱旭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汝州市

出生日期:1993年1月

职业:演员、歌手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

代表作品:豫剧《破洪州》《拷红》《花木兰》《抬花轿》河南曲剧《天青梦》等

主要成就:第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CCTV《一战成功》全国豫剧青年演员电视选拔赛金奖

河南省第五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金奖

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

中国豫剧十大新星

性别:女

供职单位:河南豫剧院青年团

人物经历

2002年8月,考入河南省**电视学校曲剧表演专业。

2008年元月,考入河南省曲剧团;现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09级豫剧本科班,主工花旦、青衣。期间师承河南曲剧名家王秀玲、李卫红、周玉珍、褚霄霞;豫剧名家常小玉、王清芬、牛淑贤;京昆名师张逸娟,王晓燕,张艳红,张娟,张毓雯;声乐教育家左奇伟、包思慰。戏剧表导演研究生导师王绍军,刘晓军,苏东花。

2004年12月,被选中参加河南省曲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飘扬的红丝带》,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

2006年5月,演出的曲剧《掩护-打渔》参加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闭幕式演出;

2006年6月,参演的曲剧《拾玉镯》荣获全国第十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2006年10月,在《梨园春》王秀玲专场擂台赛中获得擂主称号;

2007年初,荣获河南电视台第三届“擂响中国”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银奖”;

2007年8月,作为河南省曲剧团学员班学生,参演的曲剧《拾玉镯》荣获河南省第五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表演一等奖;

2008年元月,考入河南省曲剧团;

2008年10月,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弘扬河南曲剧文化;

2009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开幕式;

2009年7月,作为豫剧花旦代表,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俏花旦”节目录制;

2009年9月,以全国女生组专业文化分数双第一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

2010年春节,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十年擂主争霸赛“十大金奖擂主”之一荣誉称号;

2010年暑假期间,实践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酒祖杜康》获河南省民营院团录像评比金奖第一名;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莲姑”,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10年10月,演出的豫剧《抬花轿》,参加中国戏曲学院建院六十周年院庆之多剧种折子戏专场演出;

2011年元月,赴印度进行戏剧学术交流,参加第二届亚太艺术大会;

2011年5月,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证书,并参加cctv11《快乐大闯关》节目录制;

2011年6月,获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荣誉称号。

2011年7月,演出《抬花轿》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展演;

2011年8月,演出豫剧《梳妆》参加“豫疆情”;梨园春赴新疆大型慰问演出

2011年9月,参演曲剧《风雪配-装箱》,荣获第二届中国曲剧节“当代十大曲剧新秀”称号。并参加第二届中国曲剧节闭幕式演出;

2011年10月,演出豫剧《拷红》参加“海峡梨园情”梨园春赴台演出;

2011年11月,随中国戏曲学院赴武汉参加第六届京剧艺术节《长征组歌》展演;演出的新编版豫剧《断桥》参加中法艺术学术交流;演出的《抬花轿》参加首届中国戏剧美学高峰论坛汇演;并排演豫剧小剧场戏剧《红色木棉花》,饰剧中女一号人物“陈铁军”。

2011年12月,演出的《花木兰》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演出的豫剧《抬花轿》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2012年2月,拜豫剧表演艺术家常小玉为师;

2012年9月,CCTV“一战成功”全国豫剧优秀青年演员选拔赛中获金奖;

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指派,参演越调剧《老子》,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剧中饰女一号“紫葺”;

2013年2月,参加CCTV-11春节戏曲晚会。

2014年3月3日晚,在郑州儿童影剧院首演《破洪州》,在剧中饰穆桂英

2014年7月18日晚,参加“向祖国汇报——河南省优秀舞台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常派名剧《破洪州》(在剧中饰穆桂英,常小玉、高玉秋担任艺术指导)

2016年3月31日参加“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展示豫剧名家名剧风采”——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破洪州》全剧

2016年4月-6月参加“‘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赛”荣获中国豫剧“十大新星”

获奖荣誉

2000年2月,获汝州市少儿才艺大赛优秀奖;

3月,获“宝丰杯”戏曲大奖赛优秀奖;

7月,获汝州电视台“戏苑争霸”擂主;

9月,获“赊店杯”戏曲大奖赛戏苑新秀奖;

10月,获汝州电视台“周末大舞台”擂主;

11月,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第83期少儿擂主;

2001年8月,两次获洛阳电视台戏迷乐擂台赛擂主;

2006年1月,获汝州市农村信用社“形象大使”称号;

2月,获汝州市曲剧优秀演员选拔赛一等奖;

7月,参演的曲剧《拾玉镯》荣获全国第十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2007年2月,获梨园春第三届“擂响中国”年度总决赛银奖擂主;

6月,获河南省第五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表演一等奖;

2009年9月,以全国专业、文化分数双第一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

2010年春节,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十年擂主争霸赛“十大金奖擂主”荣誉称号;

2010年暑假期间,实践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酒祖杜康》获河南省民营院团录像评比金奖第一名;

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莲姑”,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11年5月,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1年6月,获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荣誉称号;

2011年9月,荣获第二届中国曲剧节“当代中国曲剧十大新秀”称号;

2012年9月,获CCTV豫剧“一战成功”十强优胜奖;

2012年12月,参演的越调剧《老子》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剧中饰女一号“紫葺”)

主要作品

河南曲剧:《风雪配-装箱、洞房》、《跑汴京》、《断桥》、《拾玉镯》、《背靴访帅-花园》、《孟姜女》、《周仁献嫂-哭坟》、《掩护-打渔·》。

豫剧:《抬花轿-梳妆、坐轿》、《断桥》、《花木兰-征途》、《拷红-书馆、绣楼》、《坐楼杀惜》、《宇宙锋-装疯》、《梵王宫-梳妆》。

京昆剧:《卖水》、《天女散花》、《廉锦枫-行路》、《百花赠剑》、《昭君出塞》。

歌剧:《酒祖杜康》、《白毛女-北风吹、恨是高山》、《洪湖赤卫队-没有眼泪、娘的眼泪》、《党的女儿-万里春色满家园》、《江姐-红梅赞》。

多剧种:河南越调《老子》、川剧《金子-挑逗》、黄梅戏《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花鼓戏《刘海砍樵》、《洗菜心》、河北梆子《王宝钏-大登殿》、《长征》、评剧《对花》、碗碗腔《借水-姓桃居住桃花村》。

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水姑娘》、《兵哥哥》、《大姑娘美》、《快乐绽放》、《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红旗渠》、《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包楞调》、《说聊斋》、《好运来》、《父老乡亲》、《望月》、《龙船调》、《思恋》、《多少情和意》、《青青菩提树》。

曲剧文化了解:河南曲剧的角色行当

 曲剧是在河南早期的曲艺鼓子曲和踩高跷的形式上发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角色行当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中也有了一些变化,由早期的角色到最后行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