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亡之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2收藏

李自成死亡之迷,第1张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以下几种说法:

自缢说

  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战死说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谁?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然而,在查阅了《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后,发现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

误死说

  误死即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搏斗死说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夹山寺禅隐说

  观点: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归隐说

李自成亲族提出的观点

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舒氏原籍江南上圳人氏,在颛顼时以舒子之国封舒鸠于舒城,赐以为姓,派发庐江,系传京兆平阳二郡由来旧矣。(现安徽有个舒城县)溯自先唐舒敬公乃元和八年进士及第,元舆其名也。字子敬,诏为驸马,六部大臣称为敬公,后未理国事,由江南迁江西南昌府进贤县岩门塘落业,数传至有能,生三子,长致和次致远三致达,自大宋真宗举孝廉,三聘我祖致和公,仰沐圣朝之恩,由兵部侍郎赐进士出身,先任长沙大理太守,后调辰州(郴州),致任遂未返籍,入溆浦(水边)。和公住阵堡湾,远公住大潭,达公居溆邑。三公传四世,至保归保临保达保誉,五世惟元惟新惟圣惟,传系归誉之后散居各省,嗣孙繁甚,继继承承。越元及明初,十有余世,干戈扰攘我鼻祖豫文,由黄州麻城县鸭子池芦篙坝河边黄潭迁徙来蜀,落业泸东安贤乡石马场,故葬镇脚山,始知鼻祖福泽大功德远,天相吉,人钟毓。八子皆勤俭兴家,诗书训后。长华国居?,次华廷居舒湾,三华堂住住居杨嘴,四华阳住石马场,八华秀住方山,华俊华杰华清居址无稽。前辈题有七言四韵以遗后人诗曰:江右始祖入泸阳,石马背上选田庄。云锦山前东见水,落泥滩上寄牛场。簸箕红豆分次序,镇脚祖坟荫八郎。年年拜扫蒸尝祭,我家子孙个个强。传至十六世,遭献贼之乱,谱牒失于兵灾,昭穆紊乱,尊卑混淆。诗句犹啧啧人口,幸舒氏之福未艾,长房有法礼法坤。三房有祈阶祈智,自遵义还泸仍归故里。豫文之后仍各守旧业。由明及清二十余世,考之寺墓,碑碣尤于家,乘残缺得其世系。倘不修谱志之昭穆紊也,班名淆也,安能敦宗睦族成一家之孝友乎,况镇脚祖山林已蓦售。魏氏族众构讼沭州,尊朱(讳)锡毂明断定边界。同族商议,若无碑谱,几为他族吞噬。因竖碑修谱以示不忘,且置山土粮业,以为拜扫之资,爰将我族来州原由及本朝回里祖先生迁卒葬宦学居址一一注谱,以俟孝子恋孙时时观览了如指掌庶识。鼻祖由来我族繁衍非惟江阳一郡而已,至永川富顺南溪永宁遵义皆我鼻祖苗裔焉。若州之列,胶庠入咸,均参典吏,登虎榜,固属寥寥,而后之阅碑谱者当思唐明两朝,鼎甲之盛,才人济济,震于当时,奋然步武前代,抑亦族众等,作谱之厚望也。予不揣固陋,因笔之谱端,以待后人参考焉尔。道光十有七年岁次丁酉花朝月吉旦泸阳二十三世嗣孙文生舒朝臣,字廷弼号凤冈(沭王,敬举),道光丙申秋,始祖墓山为他人所侵,赖州牧判定照旧规管业,因赋四韵:始祖埋光数百秋,金精相耀射斗牛。嗣孙罗拜守故冢,宵小窥探越鸿沟。张纲蜘蛛费巧计,高悬水镜照奸谋。先茔界定劳神父,世世苗裔宜培修。其芳步原韵一首:始祖流传数百秋,佳城久已卜眠牛。前人葬此贻茔墓,后嗣承来照界沟。不料狂徒贪吉穴,哪知犬辈助奸谋。宪堂断定钦神判,再嘱同宗好护修。蕙芳于新谱修成赋七律一首:坟茔界定谱当谋,访问家乘费搜冥。明代入川知本末,清时复业得源流。寒窗拈管昭穆序,暑夜挑灯族姓收。嘱咐平阳读书者,六旬甲届宜重修。 舒氏族谱序

家有谱国有史,其义一也。则明是非,辨得失,彰善瘅恶而已。谱也者,自仁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亲等,而下之至于祢,终始相维,遐迩毕达亲亲也。亲亲仁也,而孝道行其间也。宋之中叶,泸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修家谱,规模次第,垂为令典。后世多遵行之。凡豫蜀之有谱者,咸自欧苏二家始。往往失于兵灾,其间学士大夫犹或纲罗于灰烬,而编氓之家辍,而弗讲者多矣。舒生洪鳌,游太学通晓大义。予尝过其家,则见诸父昆弟雍雍如也,鱼鱼如也。凡燕会尊卑有序,亲疏其间,知其世泽渊源,讲求轨物者素矣,因谱。予言曰,吾家先由江右入泸阳籍,原在州治之石马场舒坝,遭献贼之乱避兵黔西,谱失,世系无考,凯旋后,祈阶法礼诸公,由黔西而泸,复家于泸东之大湾舒坝,迄鳌已六世矣。时恐世远年湮,丁繁族众,远迩不齐,迁徙无定,名号任意而各立房分亦,因而无稽。谊属本支而反北,为同姓之说者心窃伤之,敢请序其巅末。予谓人生之初,始于父子一本也。嗣是而为会元来罤,为云礽为耳为涂人为胡越,则万殊也,由万殊而一,本则莫若尊祖,惟尊祖故敬宗收族,能收族则敦睦至,敦睦则祥瑞生,太和洋溢,翔洽无方。论者以谱属之,仁人孝子尽有确乎。其不爽者窃欢风之颓也,重声华昧大义,本一派也,而筚路蓝缕则曰非吾宗也,本疏逖也。而声施栾赫,则曰吾同宗也,甚至爪牙雀角讦讼不休,一室操戈,居然快事。唐太宗时,胡越一家叹曰:自古未有,嗟乎,今之骨肉仇雠,曾胡越之不若哉,何其悖也。所以泸陵之谱一视而同仁,眉山之谱尊尊而亲,亲彼二子者,其预识末世之流弊而修谱,以为维挽欤。抑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以为家乘休光欤。因舒生之请而言修谱之得如此,无谱之失如彼,敢以质世之知言者。泸阳庠生古世膜拜撰二十二世嗣孙国学舒洪(琳、鳌)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蕤宾月吉旦庠生舒朝臣敬录

舒氏族谱序

窃思家之谱犹如国之史,然史以庄献典,谱以序昭穆。是谱之有关于仁孝也大矣。舒氏之族于楚也,由来旧矣。故谱编其所自始,记其所由来。序昭穆衍枝干,布祖宗之精思,使千载后奉为典型,世世子孙永守勿替。故凡族姓之始亦同室之所由分也。后之人因人丁繁盛,不知祖考之所,自出集祖之所由分者有之。予族皆因本支微漏,失其传,受者甚多,使不有所,以纪之。则伯叔昆季之伦将有,视若秦越。予滋戚矣,不觉恻然心伤,因有立谱之举。是举也,为我舒氏一族序,昭穆之源流,故曰: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传。今时述前垂后,以表于世。黄帝后,我祖自宋季以来,原籍居于江南卢州府舒城县,小地名六盖塘人氏。我舒氏一派在颛顼时,因封舒鸠以舒子之国,赐以得姓。音属徽派衍庐江,系传平阳京兆二郡其前此矣。溯厥舒氏老谱,聊以杰出者志之。唐之时有舒璘(字文静)在宋为中宪大夫,舒卞(字彦循)在宋为兵部侍郎,在宋时舒亶(字朝元)为御史大夫,舒津(字通叟)在宋为吏部总宰,舒棠(字甘吉)进士出身,职升河南按察司,舒裳(字元吉)进士出身,先任南京大理,后升辰州刺史,元之时舒润主刑部侍郎,有国纲国纪,兄弟宏才博学,国纲由嵗进而任省教谕,国纪由选拔而职授广东惠州府和平县税课司,纲纪二始祖致和派发四房,保归保临保达保誉,分派居址俱见房首。兹以公之世系上溯四代之本源,下开万世之统绪,而为之祝曰:继述相承千秋业,兰桂芬芳万代香。溆邑十三世嗣孙致礼敬撰

重庆府巴县:祖籍湖南辰州府辰溪县塘人氏,移于四川重庆府巴县忠一甲地名,石壁下坝四房太祖翔公嗣孙文尧张氏世系图。潼川府遂宁县:原籍湖广辰州府辰溪县,移来绵州重庆府巴县等处落业。大房保归公(次子)辰溪县惟新公向氏(生三子)嗣孙在川发派世系图。班名:迁辰派发始,高田自发更。楚是传传久,尚永丐廷兴。兴七代循还,方两转大房宏通嗣孙于大明洪武二年移于安岳南落业。鼻祖卢和公(字江源)婆姜氏(男)成六匡氏生四子。泸州石马场原籍江右南昌府进贤县,暨迁黄州府麻城县地名鸭子池芦篙坝长河边黄潭于洪武二年。鼻祖舒豫文,移川入泸阳生八房派发居址。始祖舒豫文(坟葬云锦山下镇脚山癸山丁向)罗氏生八子:长华国李氏,次华庭张氏,三华堂黄氏,四华阳王氏。十六世舒坝长房派发:启宸(十六)→法礼(十七)罗氏(四子)杨氏 启耀(十六)→法坤(十七)傅氏(四子)石马场三房派发:应鸾(应字班为五房)高氏五子→尚荣(尚字班为八房)刘氏四子(字翠台),尚华刘氏一子(字良台)→尔仪(尔字班为九房)丁氏→仪公长子世英(世字班为十三房)刘氏五子。泸州凤仪舒坝原籍江右,既迁黄州麻城县,明初入泸,鼻祖豫文公生八子,嗣孙派发居址世系图(豫文公葬云锦山下镇脚山癸山丁向,华国公亦葬此山)。舒坝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阳。 先达觉加后,名号次第祥。本朝:九启法正仕,连子洪朝芳。 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

泸州安贤乡大湾舒惟俸(石氏?何氏?)生祈阶(赵氏)生应鸾(高氏)生五子,派发居址世系图。大湾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大房(应鸾公长子):尚用(字相台)余氏五子→长尔容(二子)世缙(号三策)李氏三子。安贤乡苟湾即铜锣湾二房(应鸾公次子):尚荣生四子→尔茂(陈氏),尔祈(张氏),尔祯(尹氏),尔仲(刘氏)。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三房(应鸾公三子):尚华(字银台)刘氏一子→尔仪丁氏生五子。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庐舍:慈竹林学堂 杨湾砖房子 石滩塘水口屋基,长滩仪公长子世英(刘氏)五子→希元(李氏、邓氏一子),希寿,希科,希敏(邓氏四子)。仪公次子世藻(王氏、陈氏)四子→希永(李氏),希远(万氏),希长,希久(邓氏)。仪公三子世荫(徐氏)五子。四房(应鸾公四子):尚才(字文台)杨氏。五房(应鸾公五子):尚德(字林台)黄氏一子。

安贤乡杨嘴惟宣公(子)→祈用公(子)→应诚(雷氏、戚氏)生三子→尚才,尚玉,嗣孙派发居址世系图。庐舍:杨嘴水井坎上, 新屋基大路上, 马湾

安贤乡横房应太公生→尚辅一子→尔林(李氏)一子→世荣(卢氏)一子→希古(王氏)六子。庐舍:横房龙湾 熊湾大湾 高山

查尔仪生子五人,长世英,次世藻,三世荫。世荫(徐氏)生五子→希朝(陈氏),希禄(粱氏),希毅(张氏),希安(童氏),希任(徐氏)。

42天。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或1674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万,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

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再行登基礼,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

多尔衮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在保定以南的望都一战,大顺军一度重创清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败,大将谷可成阵亡。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尔衮军入主北京城,立即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多铎率领南下攻打南明,一路由阿济格率领攻打李自成军。

阿济格和吴三桂部从保德州渡河,突破叛军的北部防线,经绥德、延安,直逼西安,七月李自成军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李自成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李自成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夷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取避战的作战方式,经邓州、襄阳,入湖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

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带着少数人马的李自成与忠于明朝的农民程九伯肉搏,一度坐在后者身上,但李的刀被血渍和泥水黏在刀鞘里,程的伙伴就用铲子攻击李自成的头致死,尸首不知何处。

《绥寇纪略》则记载李自成在通城县九宫山上的元帝庙内,被乡民用锄头打死。自成战死后,叛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然而,《明史》却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不同于通山)。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过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扩展资料:

均田免赋

“均田免粮”,这既是农民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治纲领。这项政策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渴望,因此,起义军深得人民拥护。在“割富济贫”,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呼声中,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起义军的壮大与陕西的社会环境也有着直接关系,天启、崇祯年间,陕西连年大旱,朝廷不但没有拨付分毫赈灾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加派横征,罗掘微财,人民群众要求打破这种残酷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加入起义队伍就愈发踊跃。

李自成及时采纳了谋士李岩的建议,响亮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这与人民的愿望非常吻合,义军的声势更是空前地浩大起来。 

在赋税方面,起义军除了实行以上大政方针外,还有具体发展经济的措施。其一、采取业主认耕的办法,把地主兼并了的土地收回来还给农户,让其尽快恢复生产。其二、积极帮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给农户分配耕牛和其他劳动工具,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其三、采取“输银助响”的办法,按照官僚地主在明廷中官职的高低确定助响数额。这项政策,既打击了地主富豪又赈济了贫民,同时,又确保了起义军的开支费用,这是“均田免粮”政策的主要思想。其四、开仓济民,拯救苍生,京、陕、豫、鲁的大批灾民因此得以活命。

李自成的这些赋税政策,可以说是深得人心。人们到处在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人民对起义军的声援,也是对李自成赋税政策最直接的支持。虽然李自成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起义军用生命捍卫的赋税策略,以及建立合理社会制度的愿望,对赋税思想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参考资料:

-李自成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龟头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再返回来看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问。李阳冰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李白这个后认的冒牌族叔,在李白死后,很有可能是在隐指李白祖上是胡人,因为胡人是先名后姓,与所谓“易姓为名”不是大有关联吗?况且说“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看似胡说,但金星晨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太白”,因此亦谓“东方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入梦”,不正是影射“西来”吗?焉知李阳冰不是恻隐之下,不忍李白身世湮没,委婉曲折地点明了李白的身世地望呢?

郭灿金《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继续说:

还有一条佐证。李白父亲潜回后,“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家状所要求的“籍贯及三代名讳”,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是编造不出来的。这就有可能戳穿李白制造的皇室宗亲的身份,对他攀龙附凤岂不是一大打击。所以李白父亲不是“不求禄仕”,而是没有办法求。李白父亲选择了“高卧云林”,而李白,则选择了“干谒”之途;“高卧云林”恰恰反衬出了李白的热衷功名。他哪里是“不屑”科举啊。后代的文学史家们就这样谬托知己,臆造了一个反潮流的英雄。

如此,李白以及李白授意族叔李阳冰的谎言彻底揭穿。

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李白的世系,当是李广的长孙,降匈奴的李陵!

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即不为汉朝李姓,改为胡姓。

因李陵是降将,就像“以黑发为不祥”,以及李陵后裔即使归宗也不会直承为其后裔一样,李白结党营私,煞费苦心地隐瞒了身世。在注重传承,谱牒薪传的中国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李白这样,即使刚刚埋骨50年,就已经身世漫漶不清的人。差堪比附的,大约只有老子。而传说中,老子出函谷关,西涉流沙,化胡。李阳冰说“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伯阳”是谁?老子,名耳,又名聃,字伯阳。老子恰恰字“伯阳”!毫无疑问,李阳冰是最清楚李白身世的人,否则,李白也不会临死时“枕上授简”。那么,李阳冰在李白刚死时写的“序”中,为什么如此突兀地称李白为“伯阳”?难道仅仅是指李白晚年“好道”吗?我想,如同李阳冰影射李白其父“易姓为名”为胡人一样,称李白为“伯阳”更加坐实了李白西来的情事。

无独有偶,兰州大学张书城在《李白家世之谜》中,查李白远祖,如其自述是汉将军李广,并推出白为广二十五世孙;但数到九世祖时,却不是凉武昭王李暠(未知其详)。因此得出结论:李白的世系,是李广之孙,降了匈奴的李陵。

因此,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说:“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

而陈寅恪所谓“西域胡人”,却是李陵之后,“黑发黑须黑瞳”的黠戛斯。

李白出生地碎叶,位于楚河(碎叶河)流域,伊塞克湖西岸,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

综上,李白,李陵二十三世孙。前述“汉朝击败匈奴后,依附匈奴的坚昆的一部分,随匈奴向西南迁移至天山一带,与当地的突厥部落逐渐融合后,于公元6—8世纪建立大大小小的汗国,是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源起”,李白的祖先即为其中“黑发黑须黑瞳”之一部,迁移至碎叶城。

参考资料:

节选自世纪中国系列论坛 » 世纪书斋 » 许晖:风吹柯尔克孜——李陵、李白身世考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于李白的家世及生籍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明代的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李白称自己为“陇西布衣”,“先为汉边将”,又说“本家金陵,世为右姓”(右姓者,高门望族),还说家族罹难、被流放、回到四川是逃归,致使其郡望、出生地、户籍身份等扑朔迷离。

李白的生年也不确,通行认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另有学者论证为生于神龙二年(706年)。生年的不同影响到李白出生地在哪里。

倘若出生在长安元年、早于其家归蜀的时间,李白很可能生于条支(今阿富汗),或碎叶(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库车一带),或长安。倘若出生于神龙二年,其家已经在蜀地,则被认为是生于四川江油。

无论生于何处,都不影响李白出生时有异象显现——在临盆之际,其母梦到长庚星(太白星),故李白名白,字太白。族籍成分、郡望、出生地等等虽有各种可能,但李白自幼受到很好的启蒙。他的父亲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却“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有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即使不是胡商,也是汉商,因为商人的弟子不能参加科考,故李白才高八斗而不参加科考。非不为也,实不能。还有人认为,李白不参加科考是由于他年轻时担任过小吏,按唐律,担任小吏的人是不能科考的。

可是,很大的可能性是李白根本就是不屑于科考,他不想辛苦中第后从八九品官员做起,“不求小官, 以当世之务自负”,他希望直接得到皇帝的重用。

由此,李白才不畏艰难险阻,仗剑天涯,干谒、游历,结交名士,“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以求一朝闻达。

扩展资料:

常见的说法中有两种颇有趣味:

其一,李白和李世民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西凉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维持于400年至421年,疆域在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李暠是陇西成纪人,西凉开国皇帝,能文善武,颇有政绩,自称为汉代李广将军的十六世孙。

倘若此说确立,李白就是玄宗的长辈。天宝初,玄宗曾诏令李暠子孙去宗正寺登记,李白并未去。究其原因,可能李白自知此身世不可靠,且知李唐的西凉武昭王家谱亦为伪造。

陈寅恪、吕思勉先生已考证,李唐“本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他们的祖坟在今天河北省隆尧县。从李渊的父亲开始与异族通婚。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属于鲜卑化的匈奴人;李渊的妻子窦氏是鲜卑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也是鲜卑族。依古代律法,他们无疑是汉族,不过有了匈奴、鲜卑族的血统,也可以说是“胡化的汉人”。

李渊登基后,尊老子李耳为“国祖”;李世民受门阀制度影响,口头上说过自己属于“陇西李氏”;高祖追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却仍为赵州的祖陵配备卫户;中宗时曾动念立李暠为世祖,被大臣劝阻。

到了玄宗,可能由于李唐族系遭武则天大幅度杀戮而凋零,为了重振威望,加之他本人好大喜功的性格特点,先是追认了李耳的父亲为“先天皇帝”,又追认了李暠为“兴圣皇帝”。为了坐实,还篡改了史书,捏造出一位先人李重耳。

正因为李白“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对玄宗认祖归宗的底细很清楚,因此宁愿靠隐逸、修道、干谒以求闻达,也没有去宗正寺登记。

但是,在老年病危时,李白去投靠并受其嘱托编辑整理作品集,被李白认定为“从族”、尊为族叔的李阳冰是赵郡李氏,属于李唐同族。李白的家世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考虑的,貌似无法知晓了,只能是千古谜案。

其二,李白非汉族,其父为胡人商客,入蜀后随汉姓,以商客之“客”为名。最早提出此论的是陈寅恪先生,他非常笃定地认为“绝无疑义”。后来的学者又给出很多证据,如李白的相貌独特,贺知章见他时“既奇其姿”,又“奇白风骨”,“扬眉谓之太白星精”,“呼为谪仙子”。

又有史料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李白高大,据推算约为19米,高于一般汉人。会胡语,算是更直接的证据。由《奔亡道中》可知,李白和他最后一位夫人宗氏着胡装难逃,“俗变羌胡语”。天宝初年在担任翰林时,在番书送达、群臣莫识时,李白“草答番书,辨若悬河,笔不停缀”。

李白从出蜀后再未回去,也不见其在诗文中提及父母家人,这与儒家孝道传统非常不符合。而李白在暮年时写过“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也表达出对西域的思念。

他对屈原、诸葛亮、陶渊明这些素来被世人敬仰的先贤颇有非难,又在诗文中表现出不合儒家传统的对女性的同情,尤其与其他士子显著的差异,在于对待唐与边疆民族的战争时,李白持反对态度,对其他民族没有大汉族主义的表现。

在高适发出“圣人赫斯怒,诏罚西南戎”这样义正词严的声讨时,李白表达的是“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的反战情绪。

正是种种此类若隐若现的“蛛丝马迹”,让李白的族籍遭到怀疑。

但关于李白的身世推测,更多的仍还倾向于他是汉人,比如推测他的先祖是被李世民玄武门兵变诛杀的李建成的儿子,或者他是李渊的五世孙,还有认为他是李陵之后,或者是陇西姓李的平民家庭,或者是与李渊抗衡失败的凉王李轨之后,或者是李勣的子孙、因受到徐敬业反武被牵连放逐等等。

李勣是山东人,故有人认为李白被称为“山东李白”与此有关。

无论何种原因,现实的表现是李白列祖姓名不可考、父亲的名字可能为“客”,连李姓都是从某处归蜀后,“指李树”为姓,或是借用李唐王朝的李姓。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新华网——谪仙李白:迷之出处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李自成死亡之迷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