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石氏家谱
一家子好!我是河南洛阳宜阳县的,据家谱记载明朝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河南。现在家谱记载到现在已有近三十代人。我曾到过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打听过附近石氏的有没有很集中的村落,有没有比较古老的祖祠及古碑文资料,知道的不多。可能是时间紧,如有时间可以去旅游探寻。不过,山西省姓石的还是比较多。如有兴趣加QQ聊聊。1013628057。毕竟五百年前是一家。
春秋代序,中华崛起,任氏家族更是兴旺发达。山水有源,落叶归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上有祖宗,下有后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任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在自己的大家庭中都拥有自己的位置 。
清代康熙年间,先祖任科夫妇携家自山东登州莱阳大槐树底下辗转迁居承德湾子村,后代又分支居住于槽碾沟村,后沟村,柴河窄道沟村。历时三百余载,族传十四代,先祖为后世设定家族承传字辈,以中间字为序,分别为自、绍、焕、国、先、作、受、万、久、长十代,迁居承德后又排出延、兆、文、书、显、克、井、治、家、昌十辈。并修族谱,立家规,以传后人。
族谱图表上书有一副对联:以清白贻子孙何必矜夸阀阅,唯诗书绵世泽尚祈勿坠萁裘。在这里,先祖勉励子孙要以清白忠厚为本,不能颓废堕落,以诗书孝悌为先,不可骄奢*逸。
适逢盛世,为缅怀先辈,传承优良家风,培养家族美德,发扬家国情怀,先有任长珍细化分支,重整家谱
QQ:576479403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1、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2、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北、汾河东岸、贾村西侧,现已围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600多年前,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近50年的时间里,由官府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多达18次,涉及1230个个姓氏,人口逾百万,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600多个县市。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县的大槐树是明代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后裔心目中的祖籍和“根”。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大门(南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造型特异的大门直接点明了寻根的主题。
门、“根”字影壁、献殿、祭祖广场和祭祖堂自南向北依次坐落在祭祖区的中轴线上。
“根”字影壁,与大门正对,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隶书的“根”字是由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的。
同源渠,位于献殿前,自西向东流过,寓意:虽然移民后裔们遍布祖国各地,但其根源同属洪洞大槐树。
同源渠上,自西向东并列着三座石拱桥,分别命名为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槐香桥,槐香,谐音“槐乡”、“怀乡”,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恋祖之情。鹳鸣桥,有民谣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是移民后裔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 莲馨桥,洪洞自古就盛产莲藕,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音“连心”,寓意山西老家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根”字影壁之后,在祭祖活动区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作为民间祭祀场所,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祖堂,原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后面的一孔枕头窑内,阴暗狭窄。1998年重建为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里还陈列着大量的古槐子孙后代的家谱、族谱、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调查、人口调查等。在供桌上分十个供橱,含433个姓氏牌位。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青石板铺面,可容纳万人祭典。
溯源阁 自“根”字影壁沿路向东,有三组移民情景雕塑。第一组雕塑“朝堂决议”,展示的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第二组雕塑“大槐树下”,官员正在为移民办理迁民手续,老人则在与他的子女依依话别;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正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
这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明朝移民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官方大移民,从明初朱元璋洪武二年起,到朱棣永乐十五年止,长达五十年之久,据正史记载,仅官方组织的大规模集体移民就有18次,迁民人数达100多万,无论是从时间上、地域范围上、组织规模上,还是迁民人数上都已达到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明朝大移民的起因
元朝末年,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而元军则以“拔其地、屠其城”对农民军进行残酷地镇压,致“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当时的山西,既无战乱,又少灾疫,连年丰收,经济繁荣,邻省难民多流入山西,人丁兴盛。至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相当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决定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自山西向地广人稀的地区实施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措施,从北京起兵进取南京,燕兵所至,抢掠屠杀,村城成墟,民非杀即逃,四年战争更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这也是明代自洪武至永乐三位皇帝都实施移民的又一原因。
解手场,景区的厕所。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人们故土难离,不愿离开故乡。为防止途中有人逃跑,军队遂用一根绳子把人一串捆绑起来,人要上厕所,要把手解开。故称解手。
慎终追远
故土芳华
《古大槐树赋》影壁
过厅,是由原先老园区的大门经数次扩建演变而成,它不是门,但能起到一种似隔非隔的效果。五间三开一启,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楹联:举目鸹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
其一: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其二:幽燕鲁豫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
移民浮雕图,以大槐树为背景,分别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
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额镌刻着“誉延嘉树”、背额镌刻着“荫庇群生”。
“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两旁配有两首诗:“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
“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荫庇群生”说的是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派卢永详的三镇兵,由太原顺古驿道南下,进军平阳(临汾),进攻山西革命军,一路抢掠。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官兵们便停步不前,相互传言说是:"回到洪洞老家了"。洪洞百姓因大槐树避免了一场兵灾人祸。
家字景观墙
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两边有一副楹联:
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古驿门,民国八年在原来的古驿道上修建的,当时的移民就是沿着这条官道迁往异地他乡的。驿门上面刻有“殖民遗风”四个字(此处殖为繁殖之意),意思是说这里是先祖们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传承着先祖们的风俗。 这条路是当时的南北官道,也称驿道,是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大槐树(一代大槐树),根据记载仿建,位于广济寺山门左侧,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之处。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tuǒ)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广济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
广济寺山门
大雄宝殿
钟楼
鼓楼
思源潭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
民俗村内的雕塑
民俗村的明代四合院
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塔联:笔下龙虎榜,阶前状元郎。
槐树庄牌坊‘’臻境‘’
莲花塘
老鹳窝,有民谣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是移民后裔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石氏家谱
本文2023-11-21 10:40: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