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第1张

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学及孔讷先后于明洪武时袭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辈,排在“公”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而据《阙里志》载,此十字行辈亦连同十个表字辈:“起钟振体京,显法泽羽瑞”。

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又有改为“荫”、“允”、“坛”,但较少见。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袭封时因原有行辈经已用尽,故奏准新立行辈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九年十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有文献将“懿”字改成“彝”,“长”字改成“常”,“绪”字改成“续”。

另外,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赐孔、孟、颜、曾四裔十字行辈:“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但此不为四裔后代所承认。

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辈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在中国辽宁省。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闵、冉(伯牛)、冉(仲弓)、端木、仲、言、卜、颛孙、有、东野等孔子弟子或其他先贤之后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唯有颜氏,因与孔子有亲缘(孔子母亲颜征在),另用字派。

没必要为孔家脸上贴金,这虽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家,但孔家在改朝换代时的节操却实在不敢恭维。

比较久远的时候就不多说了,孔家的地位空前提升应该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封衍圣公时,从那之后,山东曲阜(孔家祖庭所在)先后多次被异族占据、统治,但孔家的表现如何呢?

首当其冲的是金国南侵,当时正牌的衍圣公(所谓的孔子后裔中的长房长支)携祖宗牌位南迁至浙江衢州,当时的金国统治者索性就立了留守曲阜的衍圣公近亲接了衍圣公的爵位,就此孔氏宗亲就分了南宗和北宗,而这北宗,从金到蒙元,也没见有什么帝御外辱的表现,反而衍圣公做的好好的,一度甚至出现过南宋、金、元各有一个衍圣公的滑稽局面……到了元朝灭宋,忽必烈当时把孔氏南宗和北宗叫到一起,说你们这样南北分家不是那么回事,合在一起吧,要么南宗迁回曲阜?最终才算是又回了曲阜,至于当时在蒙元的铁蹄*威之下,孔家做了多少违心之举,固然是为了生存,但这个节操,实在是碎了一地……

再后来就是清军入关。当时天下大势变幻不定,曲阜孔家衍圣公的表现简直就是“变色龙”,那是打定了主意不给朱家陪葬,李自成闯军还没进山东,孔府就已经率先改旗易帜:供奉上了大顺国皇帝的龙位,并献马献银……

只可惜,这大顺的衍圣公座位还没坐热,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又换了江山。这次衍圣公的表现也着实拙劣了一点,满清的“剃头令”那是满满的对华夏文明、汉人气节的侮辱,但最先响应的,却是被视为华夏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衍圣公府……而同时,江南因为不愿剔头而人头落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

再往后,孔家就彻底上了满清这条船,以至于共和之后,张勋开倒车复辟时,衍圣公又一次不甘寂寞地跳出来,以为臂助……

所以,真要说曲阜孔府会因为孔有德是汉奸而大门紧闭,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逻辑,最多也就是孔有德确实算不上能入孔氏班辈的宗亲,婉拒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之中的孔祥熙,不折不扣的山西人,就因为班辈“祥”,能跟曲阜孔氏挨得上,生生被抬进了孔氏宗谱,成了正儿八经的圣人后裔……当然后来蔡元培试图废除衍圣公爵位、消减孔氏经济时,当时的财长孔祥熙居中斡旋,也算是出力不少。

扯了这么多,想说啥呢……孔子他老人家是很伟大,但他的那些子孙后代却未必子孝孙贤,也不过是根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所谓的节操、气节,在生存危机面前,屁都不是……

有一天,一个清朝的王爷,回京途中路过孔府,自称为孔子后裔,想要去拜谒孔庙、孔林。本来他刚被封王,感觉风光无限,自信心爆棚,谁知当他真的去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清朝王爷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 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将领,本是辽东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他就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后金,后来更是随着清军南下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风光无限,但他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拒之门外,而且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只能说孔有德太不要脸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辽东人,原籍山东,名中“有德”,却无德,一是为了荣华富贵,背明投金,卖主求荣,成为满清的爪牙,屠杀我汉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谱》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 冒称为孔子后裔,臭不要脸。

孔子或者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像孔有德这样的败类,却冒称孔子后裔,还要拜谒孔子,就是对孔子的圣名的辱没。孔子作为先圣,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后人岂能让孔有德这个老鼠坏了孔子的名声,因此不仅将其拒之门外,还大骂他冒称孔子后裔。

总之,就是孔有德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当了定南王,感觉自己有牛逼了,准备去找孔子攀攀亲,提高自己的身价,顺便再装装逼,最后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还被狠狠地打了脸,纯粹就是找虐。各位,你们说呢?

孔有德不被曲阜孔家所接纳,唯一原因,是他虽姓孔(也可能冒姓孔),但没有"入谱“,并非孔子的后裔。就是在曲阜,姓孔的也有内孔、外孔,真孔、伪孔之分。外孔、伪孔基本都是孔家的佃户、下人、佣人、奴仆的后代改姓而来,不能使用孔家的排辈(排行),不入孔家族谱,就是一般上门女婿的子女,也是不能入谱的,只有同族过继的,才能入谱,因他也是孔家的男系后代。

因为曲阜孔家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字辈(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辈六十四代以上只到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六十五代以下行辈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刚刚确定, “希”字可以上溯到 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并无统一字辈,而50几代后裔完全可能产生若干辈的年龄差别,用字辈来判别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裔并不可靠也并不能成立——当然,这个逻辑并不能反过来,也就是并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孔有德是孔子后裔。

再看衍圣公的政治立场,64代衍圣公孔胤植 (后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在 历史 记录中改名衍植) 在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所谓“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归顺,此表名《初进表文》,内容如下:

当然,硬要为衍圣公辩解,上述也可以说只是官样文章,只能证明衍圣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机器面前低头,如果径直认定衍圣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为王前驱”也许过苛了, 但是,这至少可以反过来成为一个坚实的佐证: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谒孔庙,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之所以加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后叙),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经拜谒孔庙?

孔有德拜谒孔庙的说法,见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

就是说孔有德经过曲阜的时候, 不但想拜谒孔庙也想拜谒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阖门此处有歧义,也可以指关闭门户)都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的歌颂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对抗李自成等义军的明朝官民)的书籍,此书中称明朝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检”、“常”等讳,其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卷四《西宁死事传》,屈大均是在歌颂孔子后裔为国捐躯之后写的这段文字,用孔子后代坚守春秋之义(主要是指贬斥乱臣贼子)来羞臊假冒圣裔的孔有德。

但仅从史料角度,这是一个孤证,身处广东、国变时只有15岁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于传闻,并不确凿。

除此之外,并没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试图拜谒孔庙孔林还是一个疑问。

相对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场的《吴耿尚孔四王合传》是这么介绍孔有德的:

前面之所以说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为其孔子后裔身份背书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帮助孔有德拜谒孔庙孔林,衍圣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违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为拜谒孔庙孔林这种情况,曲阜孔氏闭门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可能性不大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 以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1648—1718)为例,在康熙帝祭孔后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官职之时,他为“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结为知交,对南明兴亡的 历史 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创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个别人士对明亡清兴的体认、态度和立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义上归顺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的时候给予其难堪,只是,这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说到底,某些代的衍圣公的具体作为,对作为思想家的圣哲孔子的崇高和伟大,也并没有任丝毫的撼动。

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是否真实存在本就存在争议。孔有德,清初著名的“三顺王”之一,原为明朝边将,明崇祯四年发动“吴桥兵变”后不久投降后金,受封恭顺王。清顺治六年,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为南明李定国部所败,自刎身亡。虽然是贰臣,孔有德对新主子还算是忠心耿耿,死得也还是颇有气节的。因此,清世祖对他也给予了足够的礼遇,谥“武壮”。两年之后,其女孔四贞奉孔有德遗骸返京之时,清世祖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员郊迎,并给予厚葬。

细心之人想必会发现,孔有德的字辈“有”和他儿子孔廷训得字辈“廷”根本不在孔子后裔“希言公彦承宏(弘)闻贞尚衍(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字辈之中。众所周知,孔子后裔是有着严格字辈的,尤其是在近代之前,这个字辈是相当严格的,不是姓孔就可以随便使用的!包括近现代的名人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等孔子后裔,其字辈都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改名者如老人家的亲家孔从洲将军,其谱名祥瀛也是遵从了孔子后裔字辈的。他的公子、也就是老人家的姑爷孔令华先生的名字也延续了这个字辈。但是,孔有德的名字却不在这个字辈谱之中。因此,孔有德要么改名了,要么他根本就不是孔子后裔。史籍中没有关于孔有德改名的记载,而且在那个时代,圣人后裔是极大的荣光,孔有德根本没有改名的理由。更何况,即便改名了,孔有德也应该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公开自己的辈分。可是,并没有。可见,孔有德的孔根本不是孔子的孔!

关于衍圣公孔氏家族,有内孔和外孔之分,内孔是孔子的后裔,外孔是同姓不同宗者和“孔末乱孔”的孔末后裔。五代十国时期,孔氏家族的家奴孔末利用乱世无人顾及孔府的机会,几乎杀绝了曲阜的孔氏后裔,俨然以孔府主人自居,主持孔子祭祀。大宗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侥幸逃脱,长大后将“孔末乱孔”之事公诸于众。后唐明宗李嗣源查明后将孔末处死。但是,孔末的后裔却没有被杀绝,于是便有了这一支孔姓后裔。正是因为有了“孔末乱孔”事件,此后的孔氏家族对于内孔和外孔的区分相当严格。外孔又被称为“伪孔”,是不能载入孔氏家谱的,自然也不能使用孔子后裔的字辈。孔有德很可能就属于外孔,或者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又或者就是孔末的后裔也未可知。但是,孔有德是孔子后裔的可能性应该说是相当小的。

如果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也很好理解。他本来就不是孔子后裔、又不是文臣,一个武将祭孔,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真想不出其他理由。如果衍圣公同意孔有德的要求,无异于是变相承认了孔有德的孔子后裔身份,给予外孔内孔的身份,这是内孔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至于有人说衍圣公是因为孔有德的汉奸身份而拒绝其请求,恐怕站不住脚。但凡遇到改朝换代,除了孔氏南宗始祖——衍圣公孔端友之外,几乎都选择了向新朝投降!如果论汉奸,时任衍圣公孔胤植同样应该属于汉奸之列。以五十步笑百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不过,个人认为,所谓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很可能并不存在。首先,孔有德一介武将,莫名其妙拜什么孔夫子?其次,孔有德从降清之后,一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充当着清王朝剿灭南明和其他割据势力的急先锋,哪有闲工夫去曲阜拜谒孔庙?其三,孔有德作为外孔、又是高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衍圣公家族对外孔的不待见,根本没有理由自己去找不自在、自取其辱,不是吗?至于提问者说所谓孔有德是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者,其本身就有待商榷!外孔虽然也姓孔,却根本不能算作是孔子后裔。

《孔子世家谱》并非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文/武汉九月菊

昨日,楚天都市报在《天下第一家谱即将付梓》一文中报道说,历经10年的续修,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即将交付印刷。这部延续时间之久,保存之完备无出其右的谱牒经孔子后人编纂,成功化解断续危机,使入谱总数超过200万,总计将达60—70册,见证了孔子家族的传承史。

该报还载文说,《孔子世家谱》延续2500多年,80多代没有中断过。在2005年度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颁证典礼上,《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系之全,被列为“世界最长家谱”。至今,孔子后裔已繁衍至83代。

《孔子世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吗?非也!

汉室堂《刘氏家谱》才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该家谱记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尧帝第9子刘源明开始至今,延续4200年,传承170多代没有中断过。

汉室堂《刘氏家谱》是我几年前发现于重庆一个偏远山区的刘姓家族,该家谱千百年来秘而未宣。该刘姓家族为汉室刘邦家族的一支,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早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时期就已传承了3代。即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妣古氏、巫氏)为第1代刘氏始祖,第2代为刘永和,第3代刘纪乐(妣甘氏)、刘纪安(妣王氏)。传到夏朝的刘累已是18代了。而许多刘氏来源的书籍史料都把刘累作为刘姓最早的一支始祖。

据汉室堂《刘氏家谱》记载,传至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晚期已经是第38代了。传至汉高祖刘邦为第75代,三国蜀主刘备为第89代,不仅其间传承的代数从未间断,甚至连每代始祖妣(夫人)的姓氏都记的十分清楚。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记载历史之长,不仅为中国家谱之最,也为世界家谱之最,远比《孔子世家谱》长1700年。

这一重要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提前了1千多年。前几年,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发掘出尧舜古城遗址,发现了陶文,证实了当时已经确有文字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十分珍贵的是,该谱记载了一支曾经对中华民族历史起过重大影响的汉室家族,其中的传承关系不仅前后详尽清楚,而且其间记载的许多史料极其珍贵,已有许多考古发现和史料证实。该谱还对刘邦刘备等诸多帝王和他们的后裔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对刘备葬于何地和墓的特征也有记载。

该谱之所以传承久远而完整,是因为其家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做背景,其后人从未间断修缮和补充之故。该谱仅自唐朝以来重要的修谱有15次。

另外,《天下第一家谱即将付梓》一文说,《孔子世家谱》“采用新规,女性首次被允许进入家谱”。并引用孔氏后人孔开屏的话说“允许女性入谱是男女平等的表现”。在汉室堂《刘氏家谱》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配偶一直是入谱的,在清朝以前的几千年只有女性的姓而无其名,从民国开始已有女性的姓名入谱。

作为家族后裔传承而言,女性可以入谱,但是不能以女性的姓氏来传承,只能以夫姓传承。如以女性姓氏传承,以种姓传承为其特征的谱系必乱。因为种姓传承不变的染色体基因在y上,男性的染色体基因是xy,女性的染色体基因是xx。某人或某家族是否某人后裔,做染色体基因检查便知。现代科技已经可以对发掘出的几千年前的古人染色体基因做鉴定了

第55代

设于山东济南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目前已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登记表120余万份。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介绍,重修已进入整理、考证和编辑阶段,新版《孔子世家谱》预计2009年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标识孔子后代在全球分布的地图。

  

  后裔可能超过300万女性后裔也得以入谱

  

  孔氏家族迄今已传裔八十三代,历经2500年,居住地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据估计,现存世的孔子后裔可能超过300万人。孔子后裔历代都有谱牒详细记载,《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体例之备、保存之全,素有“存世谱牒之冠”的称号。自明以来,《孔子世家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世家谱只大修了四次: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最近一次是1930年。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间家谱共记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余人,民国时期第四次修谱,孔子后裔已增至56万人。

  

  孔德墉介绍,孔子后裔信息登记表的征集自1999年3月正式启动,去年12月31日结束,共收到新登记表120万份。加上“民国谱”中的56万人,这次新修谱中的孔子后裔人数将骤增至180万人,孔德墉说:“肯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了。”

  

  现在,协会时常还零零星星地收到一些登记表,但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到资料数字化和整理阶段。初步整理发现,目前存世的孔子后裔中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元旦刚出生的孔氏五十五代嫡传孔德成的曾孙;而辈份最小的则是辽宁省的一个小女孩,孔氏八十三代。

  

  与以往四次大修相比,这一次的最大不同,是女性后裔也得以入谱。孔德墉介绍,尽管这个决定是由孔子存世后裔中辈份最长的德字辈五兄弟(德字辈五兄弟分别是:第一支孔德成,现居台湾;第二支孔德墉,居香港;第三支孔德宏,居济南;第四支孔德篪,居厦门;第五支孔德威,居济南)一致同意的,但真正实施,阻力还是不小。四川、广东等地收集上来的几十万份登记表,女的一个没有。120万份表格,填写“女性”的,不足20%。

  

  拒绝DNA检测

  

  不久前,一家公司联系孔德墉,表示愿意为《孔子世家谱》重修免费提供DNA检测。孔德墉表示,协会已经正式拒绝了DNA检测的建议。孔子后裔人数众多,用DNA来检测不仅不现实,也没必要。更何况,孔子后裔不同分支间常有过继,这一房的孩子过继到那一房去,血缘上不是嫡传,但从家谱来说,却是正宗。遇到这种情况,DNA检测就没有意义。

  

  那么,180万份资料,如何保证这些人的确是孔子后裔,并将他们一一正确放进庞大的族谱呢?孔德墉解释,凡申请进入孔子家谱的后裔,必须说明上三代的姓名,并提供支谱、户口簿或身份证等证据,以表明传承关系。

  

  孔德墉坦言,按照这种方式,也会有差错。几百年前的老谱不说,就是1930年的重修谱,都已经发现有很多错处了。为此,第五次续修协会请北京的一所大学设计了20个编辑软件,专门用于编辑家谱,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率。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已经无法确认其支派了。

  

  “实在没办法了,就只好在后面注一笔———上几代不详。”德字辈老人孔德威对记者说:如果现在不抓紧重修,恐怕这样的“不详”会越来越多。

  永靖地区的孔氏穆斯林,俗称"孔回回",主要分布于今新寺、段岭、川城、王台、小岭几个乡镇,部分流寓到外省县。其中新寺是主要聚居区,其他乡镇的大部分是从新寺迁往。

 孔氏穆斯林与永靖孔氏汉族同宗同祖同源。虽然他们在宗教生活中恪守伊斯兰教义,但在家族内部生活中,如行辈取字,还保持着原有的传统和习惯。

 孔氏穆斯林为孔氏居大川始祖孔子第五十八世孙孔公佑第四子孔彦嵘(长子彦峥,次子彦魁,三子彦斌)的后裔。但皈依伊斯兰的具体年代和始祖名字已失记。据现保存在大庄孔子大成殿中的孔公佑次子孔彦魁的墓碑记载,孔彦魁为"明孔氏六世祖",而孔彦嵘为孔彦魁的胞弟,可知孔彦嵘为明代人。另据民国22年(1933年)由曲阜孔府主持编修的《孔子世家谱》确切记载,孔公佑三子孔彦斌的后裔孔尚端(字孟贞)、孔尚宾(字孟吕)兄弟二人迁居小川是在明朝万历八年,即1580年。"尚"字辈为"彦"字辈的五世孙。如果按惯用的三十年为一世计算,期间约一百五十年。除去孔彦嵘行四,年龄相对较小,孔尚端、孔尚宾当时还年轻等因素,实际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由此可推知孔彦嵘生活的年代大约在1480年左右,是明宪宗成化年间。

 对于孔彦嵘,有关史料记载较详细。在小川人孔庆廉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编写的《古金城·孔子世家谱》中叙述是:"行四,字文锦,系庙底下、大小沟一门,葬于村东红嘴。"再往下,他只叙述他本人所属的孔彦斌后裔的小川一支,对另三位的后裔,他留空未叙。而《孔子世家谱》中的记载是:"因遭兵燹,谱牒失迷,下十代无从考查,至继字辈始昭穆详明,有五人,居大沟庄。"中间空了一段,约三百年。其实在同治乱世中遭兵燹的不只是孔氏一门,好多珍贵史料都遭到严重毁坏,以致于有些历史记载中断。但孔氏有注重谱系的传统,许多有关祖上的事迹,经声口相传,代代相沿。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协会甘青办事处人员搜集查证,永靖孔氏穆斯林的始祖母,即孔彦嵘之妻,名叫甲尕,马氏,回族,为马家湾人(今永靖县盐锅峡镇抚河村),生了三个儿子。甲尕要求其中一个儿子立回教门户,就缝制了一顶白布号帽,老三年幼好奇,争戴号帽,于是顺母意皈从伊斯兰教。

 永靖与号称中国"小麦加"的河州邻接,河州境内回族分布较广,回汉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当时明朝政府鼓励回汉通婚。再加上与大川邻近的马家湾、小茨沟在当时是回族聚居区。当时回汉关系融洽、互相通婚很普遍。孔彦嵘娶回女,在当时应该是真实的。

 综上所述,孔氏穆斯林是从孔彦嵘的第三子开始的。始祖名字若按孔氏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代的希、讷、公、彦、承的行辈顺序,应该是孔承某,为孔子第六十世孙,具体名与字待考。皈依伊斯兰的时间,大概就是孔彦嵘生活的年代,即15世纪80年代左右。

 孔氏穆斯林皈教后,后裔与其他宗亲手足情好,和睦相处,同居大川。他们大多按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以商贩为业,资财日重,广置田产。同治二年(1863年),河州回族人民掀起反清斗争,发生回汉冲突。同治四年(1865年),反清斗争被镇压,大川回汉冲突平息。同治六年(1867年),孔氏回族共三十八户一百八十余人,迁出大川,先移居喇嘛川(原十大庄)住八年,接着移居青海民和县鞑子庄,又住三年;颠沛流离,最后定居新寺后坪,成为现在永靖孔氏穆斯林的主体。

 经过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孔氏穆斯林现有人口两千多人。族大丁繁,分布较广,为永靖的发展,也为孔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大团结,永靖回汉孔氏还归一家,相互以"党家"称呼,行辈不紊,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特别是孔氏穆斯林,若有远道的"党家"上门,便热情招待,问清代数,论明行辈,按辈称呼,真正显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孔德龙)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民国十七年,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谱,几经筹备,于民国十九年在孔庙开馆,正式进行。全谱成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由孔德成任总裁,参加工作人员60余人,历时7年而成。开始时在孔庙举行仪式,陈奉告文牲醴,恭行祭告,并由族长宣读誓词。谱成,再次举行了告祭仪式。

根据这部家谱,凡属孔裔不论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载明属于何户何支,编排得有条不紊,清晰明确。所以凡今存60岁以上的孔裔,都能在谱中查到自己的名字,并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

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明建文二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