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望族。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长孙无忌墓-记载
长孙无忌墓在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民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孙氏族谱的研究多数在文革以后,现世存族谱多数起始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徙时期,即明朝永乐建帝前后,至今约6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的版本较多,因此对孙姓起源要研究历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成为记史性的书还是春秋时代文圣孔子所著《春秋》只有2500年,以后才有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时代的文武两圣的武圣孙氏家族原始祖孙子名孙武,孙武生于公元前552年比孔子早一年,孙武的父亲原名田凭,孙武的祖父原名田书,田书的前辈祖是陈完后改为田完,陈完的先祖是陈胡满,陈胡满在陈国封地,属于瞬的后代,在陈国封地因家族内部权力斗争,而互相残杀,陈完为躲避家族的残杀投奔齐国改姓田,后田家成为齐国掌握兵权的名门望族,齐景公命田书带兵讨伐莒国,田书带兵到莒国外围驻扎,派人到莒国内部找到反对莒国王的民众做工作里应外合,顺利取下莒国,齐景王念田书伐莒有功,封地乐安赐姓孙,田书一家非常高兴,小时的孙武9岁随祖父,父亲一家搬去乐安,其实乐安是齐国的北面一个仅约两平方公里的小城,实际上是镇守齐国的北大门,孙武用一炷香的功夫围小城转了一圈并看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这一胜利在孙武的心灵里留下很深印象,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带兵为国立功,从此钻研兵法13篇,齐国的都城在淄博,乐安的遗址在现在的广饶县城北12公里的花官乡草桥村,乐安的埙毁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为统一国家形象亲自指挥羿为平地的,孙氏家谱堂号沿用乐安堂对田书受赐孙姓封地乐安有了永久的纪念意义,现在广饶县在原有宋代大关帝庙的南面建有孙武祠堂,世界各地的军事家好多都祭拜过武圣孙武。后来孙凭感觉齐国内部集团的统治者对田家不利可能会有灭祖之灾,虽然已改姓孙但也怕受株连于是与29岁孙武商量要他带上兵书及孙武的次子经济南投奔吴国,今苏州东南郊区也建有孙子纪念馆,孙子到了吴国向吴王进贤兵法竹简十三篇,吴王赏赐宫女180名,要孙武演练兵法,孙武成了世界上最早训练女兵的指挥官,也有了三令五申这个词语的由来,吴国灭亡后孙武后代流向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广东,太原,鄄城,等地,后来还有去台湾,美国,和世界各地,孙武的第五代孙出了孙膑,后来有孙权,近代还有伟大国父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推行了世界通用的公元记年历。
二.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 孙氏祠堂
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孙氏祠堂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专家考证孙膑生于公元前378年农历三月初三,孙膑从小和庞涓拜师于鬼谷子,后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后在齐国看到齐国内部集团争斗要求告老还乡,回到孙老家村北30里的孙家花园开办孙膑讲堂,后孙膑墓建在孙家花园,现在鄄城县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四亿元建设了孙膑旅游城,孙氏祠堂供有孙膑塑像,孙氏后裔将孙膑传影贡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孙膑家谱前五十代班辈存于鄄城县文化馆,孙膑家谱自48代班辈字为;岳 讳 俞。 自51代又序20班字辈; 祖 汶 良 孚 环 循 凉 本 孝 映 景 希 哲 万 信 天 挺 志 余 作 现在孙老家68 代孙氏传人只有一人已91岁,69代后人不到30位,小的还有有72代人,文革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 明 维 广化 清 玉 栖 体 同 ,敬 爱 迁 先 可 永 善 自 有 庆,继 进 心 存 厚 光 宗 忠 孝 长,守 法 研 身 久 传 家 雨 兴 享 。孙膑是孙武的第五代后人因此孙膑家谱加四代就是孙武家谱,也就是说现在孙膑70代后人就是以孙武为原始祖的第74代,现在福建,台湾孙氏后人已有77代的和 78代的的,孙膑大六壬金口诀有110多页传给70代后人至现在还没印刷过,有必要在孙姓后人中相传。
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
明代永乐元年前后山东,河北受到天灾和战乱影响两省人口只有不到 200 万人,而山西一省就有400万人之多,永乐元年前后四十多年山西迁30多个县的50多万人至山东 河北,相传我族48代时孙姓迁往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与聊城的莘县相邻,后因民不聊生,沿大运河南下寻找栖息地,一支后来来到郯城,五十代后自起班辈20个,同孙膑家谱一样,在后来各支自编班辈,这时的20代应与前50代相承,第20字辈与孙武家谱相续第74字辈,孙姓家族后裔应循序此谱牒~!
鄄城县是山东省菏泽的 和临沂是同族!!!!!!!!!!!!!!!!1
孙膑故里位于鄄城县东北20公里红船镇孙老家村,2300多人中95%的人姓孙,村内至今尚有孙氏祠堂,即“孙膑家祠”,其位于孙老家村东侧,祠内大殿前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有孙氏分支情况,祠堂正中供奉着孙膑牌位,上写:“齐国军师晋封左丞始祖孙公讳膑字伯灵暨苏夫人之神位”。
孙老家孙氏族人也皆称孙膑为孙氏始祖,孙老家为孙膑故里。经过考古人员反复耐心地工作,村民孙志一先生献出了珍藏多年的《孙氏族谱》、《孙氏家祠序》。书中有明确记载:“阀阅巨族,指不胜屈,吾孙氏者,世代名裔,本地处于灉水之右,为孙氏居住点,故名孙老家。战国齐国有孙膑号伯灵者,官为军师,辅政于齐,建立奇功,是为孙氏之祖也。”孙膑出生在孙老家,是孙氏家族始祖。 地址:菏泽市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 门票:40元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鄄城汽车站到黄河街,行驶40米;右转,进入黄河街,行驶840米;请直行,进入黄河大街,行驶65公里;进入S338,行驶74公里;左转,从S338到孙膑故里,行驶33公里;到达孙膑故里
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
本文2023-11-21 10:0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