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族谱的字辈大全
热心网友
我是来自湖北的吕姓后人!从隔壁县移过来的!我们字辈是和、声、家、集,正、绍、洪、光,忠、承、允、志,宣、赞、茂、方,二十字!我是承字辈,堂号我不清楚但是我家有五本家谱!记载从隔壁县在清朝初年间迁徙过来的,有三百多年了一个老祖宗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五百多人了!人丁兴旺!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四家谱文献:
1介绍:
周朝时,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作《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吕大防的先辈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来吕大防遭弹劾被贬,逝世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广东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当年带领着一支吕姓发祥于文登。其实,姜子牙(吕氏,也称吕牙)周初时就已封于齐地了。 清朝初期,吕姓从文登县葛家西南隅吕家集迁来此处安了一个庄子,随东面邻村于家埠之称而以姓氏命名吕家埠。约在1770年左右,姜姓从乳山县桐兰迁来,因支脉旺盛,遂改名为姜家埠。----文登葛家镇姜家埠(注:文登市吕家集、庄、埠都有。) 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 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隋时,属青州东莱郡。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个姓氏的辈字都有差别。吕姓也是如此。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了。比如: 某支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山东吕氏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湖北三相堂吕氏旧派: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新派: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寅清堂吕氏派语: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注:吕姓是大姓,古今名人很多。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个成语,或者叫典故吧,‘吕布戏貂禅’,戏到现在还成美谈了。”
历史上吕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吕尚、吕不韦、吕布之外,还有三国时的吕蒙,他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有北宋时三任宰相的吕端,宋太宗曾称赞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代之后,吕姓人家就开始迁入福建一带。清朝康熙年间,吕阿四和吕阿南兄弟登上台湾岛,在台北县莺歌镇一带开垦定居。以后吕氏后人源源不断迁入台湾。现在吕姓在台湾各县都有分布,但以台北县、嘉义县为最多。
----------------------------------
典故趣事: 吕公嫁女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蒙 吕雉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錡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山东巨野《吕氏家谱》八卷,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九年、乾隆三年、乾隆四十七年、嘉庆十五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三十年、民国四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
吕氏族谱的字辈大全
本文2023-09-22 11:18: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