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玩闹,为何刘启打死吴世子就引发了七国之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本是玩闹,为何刘启打死吴世子就引发了七国之乱?,第1张

其实是吴王假借儿子吴世子被杀这一理由从此不再遵守君臣礼节,久久不朝,朝廷因他无故不朝而将吴国使者扣押,从而引发吴王的恐慌。吴王因为恐慌而生出谋乱之心,最后他伙同其余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

吴世子被刘启杀害一事要从他们二人的一场对弈开始说起。当时刘启尚且还只是太子,而吴世子则在入朝之后因与刘启年纪相仿而奉命与他作伴。结果在一次下棋时吴世子因为争强好胜而对刘启颇为不敬,而刘启则被他的态度所激怒。处于怒气之中的刘启随手拿起身前的棋盘便砸向了对面的吴世子,最后吴世子就此被砸死。身在吴国的吴王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自是十分不满,所以自这以后他便佯装生病不再上朝。

朝廷一开始当真以为吴王是因思子而生病不朝,但是时间一长便觉得有点不对劲,所以派人前往吴国一探虚实,结果探知吴王根本没有生病。在得到这一反馈之后朝廷便下令将将吴国使者给扣押了起来,而吴王则担心朝廷因此将其治罪,所以就此萌生了反叛的想法。但是后来朝廷并没有因为吴王说谎不上朝而将其治罪,反而还念其年老彻底免了他的朝觐之礼。然而吴王并未因此打消反叛的念头,反而还因此觉得朝廷易于拿捏,从而更加骄横。

待刘启登基之后他因皇权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持续计划而决定削藩。本就十分骄横的吴王担心朝廷削藩会导致他的封地一点点被没收,所以就此决定起兵。他先后游说了多位诸侯王随他一同谋反,然后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七国之乱”就此爆发。但是吴王的如意算盘最后终是落了空,朝廷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这场动乱给平息。

吴王夫差七年(前489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继位的晏孺子年少无权,大臣争权夺利,国内混乱,就打算兴兵伐齐,其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但是,伍子胥反对。他对夫差警告说:“越王勾践不吃好饭菜,不穿好衣裳,老百姓死了去凭吊、病了去慰问,收买人心,是要让百姓们为他效力。这个人不除掉,必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大王不先除掉腹心之患,反而去伐齐,不是把事情给弄颠倒了吗?”夫差嫌他多嘴,不听他的劝告,下定决心要伐齐。

吴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吴军在齐国艾陵这个地方打败了齐军,俘虏了齐国大臣国惠子、高昭子,胜利而归。夫差为此而扬扬得意,并指责伍子胥。

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夫差听了大怒,伍子胥就要自杀,被夫差阻止了。

消息传到越国,大夫文种对勾践说:“我看吴王已经骄傲了,请大王让我到吴国去借粮,试探一下吴王对我们越国的态度。”于是文种就到吴国去,向夫差提出借粮,夫差准备答应,伍子胥又反对,但夫差还是把粮食借给越国了。越国君臣知道吴王夫差已经对越国没有什么戒心了,都暗暗高兴。吴王夫差多次伐齐,取得了一些胜利,越王勾践又是派人朝贺,又是献上厚礼。夫差非常高兴,只有伍子胥越来越担心。他说:“越国这样做,是在豢养吴国啊!”他再次劝告吴王说:“越国是心腹之患,大王却不防备。现在攻打齐国,只是得到了一点小便宜,好比是在石板上耕种,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吴王根本就听不进去。伍子胥又警告说:“大王不听我的劝告,再过三年,吴国就要变成一片废墟了!”伯嚭又经常在吴王面前同伍子胥争执,为越国说好话,还在背后向吴王夫差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这个人,表面看上去很忠于大王,其实他自己另有打算。大王前次准备伐齐,伍员反对,结果得到胜利,他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一定会反叛作乱。”夫差听了,将信将疑。后来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听说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夫鲍氏,于是夫差大怒,说:“伍员果然背叛寡人!”等伍子胥从齐国回来,夫差就派使者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宝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拿着宝剑,大笑说:“我帮助你的父亲(指阖闾)称霸,我又立你为王,当初你要把吴国的一半分给我,我不接受;现在你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我。”接着,他对使者说:“我死之后,你去告诉吴王,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姑苏城东门,我要看着越兵攻进来!”说完就拔剑自杀了。伍子胥死后,夫差就把吴国的政事交给了太宰伯嚭来管理。越王勾践召范蠡去问道:“吴王已经杀了伍子胥,周围尽是阿谀奉承的人,现在可以发兵攻打吴国了吧?”范蠡说:“不行,还要等待时机。”

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2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吴军主力伐齐,打败了齐军。夫差在卫国的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召集各路诸侯来开大会。晋、卫、鲁等大国慑于吴国的武力,就订立了盟约,承认吴王夫差为霸主。

吴王夫差率主力北上时,留下了老弱兵卒和太子守卫。消息传来,勾践再问范蠡可不可以发兵攻吴,范蠡说:“可以了。”于是,越国将流放罪人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卒二千人,作为敢死队,将经过长期训练的军队四万人作为主力,此外还有王者亲兵六千人,有官位职事的一千人,总共近五万人,去攻打吴国。吴国留守的老兵弱卒碰到了越国的精锐部队,当然不堪一击,被越军杀得大败,并把吴国太子也杀了。吴国国内赶紧向吴王夫差告急,夫差正在黄池与诸侯会盟,不敢声张,为了保密,把知情的七个人杀了。会盟已毕,吴王夫差匆匆忙忙带着吴军回来,但由于长途跋涉,十分劳累,战斗力很弱,被越军打败。夫差只好派伯嚭带着厚礼向越军求和。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现在还有实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灭得了的。”于是勾践就答应同吴国讲和,然后就退兵回国了。

黄池大会之后,吴王夫差虽然得到了一个霸主的空名,但吴国军队因为在争霸战争中损失惨重,国力越来越弱,而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军队训练有素,国力越来越强。到吴王夫差十八年(前478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亲自率领大军再次进攻吴国,在笠泽这个地方交战,大败吴军。然后,越军继续进军,节节胜利。到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困吴军三年。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军被越军彻底打败,吴王夫差躲在姑苏的山上。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在会稽山的历史又重演了,当然,是在相反的情况下重演的。

吴王夫差又派大夫公孙雄到越军求和。公孙雄裸衣跪行到越王勾践面前,恳求说:“孤臣夫差,当年曾在会稽得罪大王,当时夫差不敢违背天命,使大王得以复国。如今大王大驾来讨伐孤臣,孤臣唯命是听。大王能像当年在会稽那样,赦免孤臣之罪吗?”勾践看着公孙雄那副可怜的样子,准备答应他的请求。范蠡急忙阻止,说:“当年在会稽的事情,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现在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大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大王早晚操劳,不是为了向吴国报仇吗?按照预定的计谋辛辛苦苦努力了二十二年,现在马上就要成功了,难道可以前功尽弃吗?上天给予的东西,大王不接受,将来反过来要受害的。大王难道忘了会稽被围困的教训了吗?”勾践说:“你说得很对,我本想照你的话做,但是,我看吴国使者这样可怜,有点不忍心。”范蠡就传令击鼓进兵,并对勾践说:“大王已把军事交给我来执掌,使者快回去,一切由我来负责。”吴国使者公孙雄哭着走了。越王勾践派人对吴王夫差说:“我把你送到甬东(东海的岛上)安置,你可带百家人一起居住。”吴王夫差听了,叹了口气说:“我老了,不能伺候君王了。我悔不该不听伍子胥的话,才落到了如此地步!”于是就拔剑自杀了。临死时说:“我没有面目在地下见伍子胥啊!”

于是,越王勾践就攻进姑苏,灭了吴国。勾践坐在吴王夫差的朝堂上,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吴国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待受封。勾践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哪敢收你做臣下?你怎么不跟你的国君去呀?”伯嚭无地自容,退了出去。勾践马上派人把他杀了。

延(yán)《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分布较广。春秋时,吴国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让王位,避于延陵后有了延氏,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延姓姓氏起源

延(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

源流二

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得姓始祖

季札

延姓始祖为

延季子。季札这个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时也是吴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华姓氏通史———吴姓》中提到,“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季札的历史并非仅仅写在季子庙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又称公子丸,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

季札让国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其父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孔子对季札让国的赞誉之辞:“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季札挂剑

季子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季札和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两人齐名,在当时并称为“南季北孔”。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现称孔子手书的文字只有两处,另一处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清朝康熙南巡之时曾为季子祠御笔题写“让德光前”四字,乾隆皇帝外传一书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过季子墓。姬、季、吴、寿(寿梦)、延的祖先都是一个。算到今日延姓也流传了2500年了。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延姓迁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全国各地都有延姓宗迹,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延集村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姓历史名人

延广

[汉]胶东太守,《通鉴注》条:“汉武帝太初三年,‘胶东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

延笃

[公元?年至一六七年]字叔坚,南阳犨人。生年不详,卒与汉桓帝永康元年。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候相,以师丧弃官。桓帝以博士徵,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著作东观。又徙京兆尹,宽仁爱民,郡人欢戴。以怃梁冀,适病免归。家居为教授。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初,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二十篇。

延煦

[清]宗室。字树南,满洲正蓝旗人。咸丰六年(一八五六)进士,官礼部尚书。工书、画,尤擅山水。配完颜氏亦精绘事。时有赵、管之目。尝合作避暑山庄图,为艺林珍赏。《八旗画录》、姓氏谱》:[宋]延松年,淳熙九年,任芜湖令。

[元]延承直,皇庆元年任武江县令,建儒林书院于城步砦。

[明]延鹤,著《得月楼记》。

延祥

大兴人,洪武中任河东运使,有善政。延应翁,乐安人,万历间任孝义县典史,有治行。

延姓当代名人

编辑

延治富

男,1942年9月出生,陕西绥德人。 党员。196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中国检察官协会、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检察学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林分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榆林地区检察学会秘书长。

延自强

男,1943年7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副研究员。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针灸、普内科的实验研究及临床。

延增成

男,1938年8月生,陕西人。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原任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长。现任中国当代书画理事,陕西省书协理事,榆林地区书协主席。

延鸿飞

男,1954年9月生。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百花》杂志主编。先后供职于绥德县文化馆、榆林市文联、文化艺术报社、陕西省艺术馆。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100余篇。小说获“庄重文文学奖”,散文集《回家》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延艺

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央视著名导演。曾执导过《大秦帝国》、《大秦岭》、《特殊争夺》、《博士县长》、《张大千》、《真爱如山》、《最后一个匈奴》等影视剧

延荣科

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云南省禄丰县人。楚雄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 。历任 武定县委副书记、县长, 楚雄州委常委、州水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楚雄州人民 党组成员、副州长。2010年当选为楚雄州八届州政协副主席。

延振宏

男,1966年出生,山东济南人, 党员。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一直从事律师工作,中国律师协会会员,专业律师,现任山东名泉律师事务所主任。

这个其实在当时应该是伍子胥的权力比孙武大。因为伍子胥首先在吴王手下做事,并且吴王阖闾谋夺王位时,伍子胥推荐了刺客,给吴王极大的助力,并且伍子胥的确很有才干,如你所说,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是一个良好的辅助之臣,对于吴王以后的成绩有极大的作用。所以吴王相对于对他来说很是重用,不管做什么都听他的,伍子胥想要鞭楚王的尸体,吴王就答应。还有夫差的迎立,也是伍子胥挺立相助的,可见他对吴王阖闾的影响之大了。

还有,孙武,是半路投靠吴王的,由伍子胥引荐,他来的较伍子胥晚,起初吴王根本看不上他,只是最后被孙武的军事的才能所折服。不过,孙武曾经杀过他的两个爱妃,我认为吴王在心里面肯定是过不去的,虽然孙武是贤才,但对他不会那么像对伍子胥一样的好。不过,孙武之所以,经常理论,是因为真正的军事家,是能够消灭战争与无形,在战争开始前,就能解决战事,所以很少见到他真正带兵打仗。不过,他的确也是打过几次仗的,而且也是完胜。比如,吴国逐渐强大时,伍子胥哭着要求吴王替他报仇。孙子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汉水,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孙武的确是因为他的兵法太为著名,才为后世所敬仰的(历史上能打仗的人多了,真正为后世所铭记的却不多),他总结的太好了,其实他不仅仅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他战功赫赫,也是征战四方的超级将领。

其实孙子比伍子胥名气是应该的,首先论军事上,他的确比伍子胥强,并且著作流芳百世,只是一本书就足以让他在当代不朽了。何况他还是真正的名将,并且他比伍子胥知进退,他见夫差日渐骄傲,不听忠言,就及时激流勇退了,归山隐居,可谓功成身退了。孙子兵法,是他的智慧结晶,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而伍子胥虽然忠孝终两全,但结局也太悲惨了,只是为后人提供借鉴罢了。

吴 姓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457&name=吴%20%20%20%20%20%20%20%20

这是吴姓的起源,你说的家谱是你的祖辈定的小家谱,也就是说是你们这一个大家庭的家谱,并不是所有姓吴的都是这个家谱!

本是玩闹,为何刘启打死吴世子就引发了七国之乱?

其实是吴王假借儿子吴世子被杀这一理由从此不再遵守君臣礼节,久久不朝,朝廷因他无故不朝而将吴国使者扣押,从而引发吴王的恐慌。吴王因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