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姓 亓氏家谱 亓姓起源 亓姓名人 亓姓的来源 亓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亓(Qí)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
二、迁徙分布
(缺)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时候亓和笄是同一个字,一本《姓氏寻源》里说:“亓与(丌)笄同,掌笄官之后。”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在头发上插笄。丌官这个姓是笄官的后代以官职为姓形成的。后来,丌官姓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演化为单姓亓。关于亓姓的历史,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家祖坟里曾经有一块碑,上面这么记载:洪武二年,自临邑迁至莱邑,独树一姓,自立一家。这也许是单姓亓的来源,目前全国大部分姓亓的祖籍是山东莱芜的。又山东莱芜羊庄,有一亓氏墓志曰:始祖始伯,元末避乱,携子世能,由江淮辗转至山东莱芜羊庄定居。故亓姓和丌官姓同源,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三、历史名人
亓 才:明代孝子,字茂育,莱芜人。以奉亲至孝闻名。
亓之伟:明代山东省莱芜人,字坦之,号超凡,读书勤奋,天启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任剧县县令,后官至河间知府。他脾气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强,不论谁犯法他都要惩治,这样老百姓就很高兴,宣扬他的大名,后来朝廷又升他当带兵的官。
亓斗南:明代莱芜人,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载,亓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堂号
亓姓的主要堂号有:“陇西堂”、“天水堂”等。
============================================================
亓姓宗祠通用对联
〖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事亲至孝;
居令直闻。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斗南,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下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之伟,字坦之,号超凡,天启年间进士,两任剧县县令,以强直闻名。后任河间知府,对犯罪者,虽权贵豪强,也依法严惩。
天启进士;
万历推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阳和兵备亓之伟,莱芜人。天启进士,任过河间知府。下联典指明代河南巡抚亓诗教,莱芜人。万历末由推官入为给事中。
-----------------------------------------------------------------
〖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笄官后裔流光远;
至圣夫人播惠长。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丌(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士气高昂冲牛斗;
能力超群壮山河。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为“士能”二字的嵌字联。
茂林修竹风光好;
育人成材德行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代亓姓名人孝子亓才,字茂育,莱芜人,为“茂育”二字的嵌字联。
古代家族司法审判程序
家族长通过对审判事实的掌握最终做出司法审判裁断,其家族司法审判最终的确定效力、执行效力和约束效力都成为协调家族矛盾,维护家族秩序,社会基层自治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 中国古代家族司法审判程序是家族司法的必要程序。家族司法审判裁决是家族司法执罚的先决条件;家族长是审判过程中主要的审理者,依据家族具备条件等情况配以相应的辅助执事,构成家族司法审判的基本组织形式。家族司法审判组织在相应的司法程序约束下进行审判,体现出家族司法审判的确定效力、执行效力和约束效力。家族司法审判效力是古代中国协调家族矛盾,维护家族秩序,社会基层自治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家族司法;审判程序;审判效力
中国古代家族司法审判程序是适用家族法裁断家族纠纷解决家族矛盾的审判程序。家族司法审判裁决不但将纸面上的家族法落实于实践,且对家族司法的执罚起到直接决定作用。家族司法的施行只有通过家族司法审判程序裁决后才能实施,即使审判程序很简易。审判程序可以宣示家族法订立的正义性和家族司法施行的公正性,是家族成员拥护家族审判组织,服从裁决的重要基础,是家族司法审判组织得以续存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家族司法审判程序的运行,家族审判组织就无需建立,化解家族内部矛盾和有效治理家族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受到影响。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关键是基层自治,基层自治的主要举措是社会各个大小家族内部矛盾自觉的自我消解,基层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亟待家族法的实际落实,家族法对家族司法的执罚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其落实通常经历简单或复杂的家族司法审判程序。家族司法审判程序是继家族司法纠告和传唤程序之后利用证人证言等证据启动运行的裁断程序,审判过程不但重视证人证言等证据,家族长也会考虑情理以及族内名誉等进行审判。家族司法审判程序从机构组成和人员组织来分析,实则是国家司法审判程序的缩影,是在国家司法审判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家族内部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建立的专门审理家族纠纷的家族审判组织。家族司法审判程序以其独特的司法审判组织和特殊的司法审判程序,处理家族矛盾实现家族司法特殊的审判效力。家族司法审判最终表现的确定力、执行力和约束力是家族司法审判效力的根本表现。家族司法审判效力的体现为保障家族利益发展,维护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是古代中国基层自治的客观需求。
一家族司法审判组织
1家族长是主要审理者
家族司法审判程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是以家族司法审判组织为基础,族内各成员对审判机构负有监督责任,如《浦江郑氏义门规范》规定:“择端严公明、可以服众者一人,监视诸事”,“监视莅事,告祠堂毕,集家众于有序堂”,“监视,纠正一家之是非”,“立劝惩薄,令监视掌之。”①监督司法审判是否依据家族法之规定。司法审判的管理权则在家族长,或者是家族内公选出知识丰富及有威信的长者,《江州陈氏义门家法》中规定“立主事一人,副事二人,管理内外诸事。内则敦睦九族,协和上下,约束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局,毋相夺伦。”并“立司库二人,作一家之纲领,为众人之表率,握掌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籍、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②显然,家族长在家族审判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家族司法审判的主要审理者。家族长在审理族内纠纷时往往起于纠告程序③,有族人纠告,族长随即传唤,传唤程序④发起后,族内各相关成员聚集族堂,听任族长审断。家族长作为主要审理者的地位在清朝也体现尤甚,例如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作为江西首领极力推行家族治理的基层自治方式,并推行家族长“奉官法至上,纠察违规子弟,确族长于族内权力统管之位,便约束族众。”⑤这均说明家族长在家族司法审判组织中居于主要审理地位,并且对不听差事的家族成员有责备惩罚的权力,尤其是官府对家族长权力的进一步确认更加强了家族长主要审理者的地位。
2家族司法辅助执事
家族司法审判组织最高一级的审判者是家族长。依据家族大小和各个家族具备不同条件的情况,有些家族对审判组织的人员职责设有明确划分。如纠察的设置,在《萧山管氏族谱》规定:“族内设通纠二人,纠族内是非并告族,需正直干练者为之。”⑥在《湖北刘氏族谱》也记载:“宗内设察事通纠族内之过,取志成之长者。”⑦家族司法辅助执事的人员除了纠察以外,还有专门为展开家族司法审判而设的差役。差役如同官府的衙役,为家族司法传唤或者展开司法审判时做一些记录、押送、看押等辅助工作,还涉及到审判裁断结束后的责罚,如责杖、革胙、鸣官等有时需要差役。家族司法辅助执事的设置虽然没有官府正式,但在族内基本形成辅助执事人员固定的习惯。有关辅助执事,如《浙江余氏家谱》记载:“族内非人命奸盗之事,不得诉官府,须投明族长审断,族事繁多,内设副审、监视、小差,各司职责。”⑧显然,家族司法审判不是家族长一人审理裁断的程序,而是在不同家族有不同的家族成员参与家族司法辅助执事,辅助执事人员的相对固定和参与为家族司法审判顺利进行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家族长和家族司法辅助执事实际上构成了家族司法审判组织。家族司法审判组织根据家族司法纠告、传唤、审理、裁断、执行等序列程序,以重视证人证言等证据为前提,综合考量家族发展以及家族名誉等,对审判事件相关人形成一定的心里威慑,展开家族司法审判程序的系列裁判活动。家族司法审判程序裁判活动的展开,一方面族长会同名望者共同审理、另一方面需要审判案件相关人员的举证,最后族长根据掌握案件事实的综合情况,由家族审判组织辅助执事参与协助完成家族司法审判活动。
二家族司法审判程序
1族长会同名望者共同审理
家族司法审判程序展开时,通常情况家族长都会同家族内有名望威信的长者共同审理案件,有名望威信之长者有时是家族审判组织内本就设立的副审,有的则是因为名望威严对家族司法审判的公信力可以起到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基于名望者对家族的影响力。如滠水《吴氏族谱》记载“族事审理进行时,族长等斟酌再三,博取众议,不受挟嫌挑唆,是非曲直以情理之中”⑨,这就要求族长审判案件时,要听取众人意见,为慎重起见往往请示族内有名望者,以达到家族司法审判是非分辨之功能以昭示公正的作用。家族长会聚名望者或其他族人审判案件时大多在祠堂或家庙进行。如《江西李氏族谱》记载:“祠堂乃圣地,族人敬奉,祭祖常备,也乃公堂之上,不受侵犯,凡族内忤逆违犯,都将祖意责罚。”①山西狄氏家谱记载:“一家一族,公法行于家庙,不法族人违犯祖上,进家庙责罚,严重者告官。”祠堂或家庙不但是族人聚集议事的公共场所,也是借助祖宗之意宣示家族司法执罚的祖意依据,因此祠堂或家庙作为家族司法审判场所,不但因为它是家族信奉祖先祭祀奉供的重要场所,也期待对家族成员起到震慑作用。其祠堂或家庙审理家族案件的震慑众人之用意,与家族长会同名望者共同审理案件提高公信力之意图一致,都是对家族司法审判之正义的昭示。
2审判案件相关人员的举证
家族司法审判对证据也尤为重视,证据是家族司法最终执罚的依据条件之一。《安徽桐城吴氏族谱》记载:“家内事小,首要公正,不得冤枉错怪,违犯族规可家法责罚,但有理有据,不失家风。”②家族纠纷若因族内闲诧小事则重在调解。但是一经涉及有关族内身份名誉或关乎家族与个人生存的根本,此时证据与情理不容忽视。证据的取得途径,一方面是被审判者自己拿出非罪的证据,一方面是家族成员的举证。如《山西王氏家谱》记载:“违犯族规者,据实责罚,实之本源是据理,被罚族人有权申明,有理据者诉族长,族长统领一族之存亡,不可听信偏见,遇有其他族人控告有据,定公正裁断,不给予私。”③可见,家族司法审理裁断族内纠纷,证据的掌握不可或缺,这关系到族内成员对家族司法审判公正性的判断,其判断的结论对凝结家族群体向心力有重要影响。家族成员自己拿出非罪的证据是其自证非罪的行为,这一行为如果成立即意味案件自然告破,家族司法审判再无需进行。因此通常情况下,家族司法审判程序既然展开,并有举证审理过程直至最后裁断的产生,往往是其他家族成员的举证起到重要作用。如《湖南王氏家谱》:“家族审理事关个人安危,系家族延续之本,有罪证呈上,族人不可不服,裁断必有说法,族内其他成员据证诉怨,是家族审理续之必然。”④家族成员的举证往往受到家族名誉和信义的约束,《浏阳周氏族谱》记载:“盗奸之徒,其言不可信,听信恐危及家族,族内信义为首,乃家族立身之法。”⑤由于家族司法审判的特殊性,证人证言和物证等证据都起到关键的证明作用。在证明被审者罪行的同时,举证人往往承担证据虚假的责任。
3族长掌握案件事实后裁断
家族司法审判程序以裁断为终结的构成要素,之后进入家族司法执行程序。司法审判终结的裁断主要是在案件审理过程确定是否违犯家族法,违犯家族法的裁断就是族长对案件事实的掌握。家族长对案件事实的掌握除了会同名望威信者商议和采用证据以外,对情理的考虑也是审理裁断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河南崔氏族谱附录成案》记载:“崔氏乃遗孤,父母惨遭不测,实是年少,又生活所迫,偷盗家族谷仓,未遂反被擒拿告族,族长审断:崔氏偷盗确违反家法,但于情理实则不该,族内均为宗亲,怎不容少年之腹,违犯之罪家规虽不容,但于情理不应责罚,宗亲皆受过。”⑥因此通常是否有相关证据可以证实违犯家族法是做出裁断的必要条件,但根据家族内部情况,家族长不拘于证据而于情理裁断的可能性也存在。家族长于情理审判与古代中国社会特殊的诉讼现象有关。情理审判不但在家族司法审判内存在,即使是国家司法审判也有此裁断形成。家族司法审判时,家族长有时会舍法据情,这种传统诉讼现象甚至贯穿于整个家族司法存续的历史。《杭州柳氏族谱》记载:“族亲一体,本位同生,小气闲诧不可乱心,族有审理纠纷琐事之权责,而情理是亲族之根本,据理是非终决于情。”⑦情理作为亲族之根本,自然在家族审判时,不会向官府一样据法审断,还要考虑到家族内的亲属关系与家族的和睦一体。所以家族长掌握案件事实的依据,除了家族法和相关证据以外,还要参照家族发展和内部秩序建立的因素,不纯粹是对被审判者违犯事实的判断。
三家族司法审判效力
家族司法审判的效力首先表现为裁断的确定效力,也就是司法审判的裁断具有排除家族内同一事件再重新发起纠告,以及避免家族司法审判对同一案件重新裁断的效力。其次是不受争议的执行效力,家族司法审判裁判后,裁判结论在家族内不受争议,裁判结论作为家族司法执罚的依据,执罚具有一定效力。再次是家族司法约束效力,案件经家族司法审判后,对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都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包括当事人对审判裁断结果的遵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遵守配合。
1家族司法审判的确定效力
家族司法审判的确定力包括外部形式上的确定力和内部实质上的确定力。这种确定力可能涉及到当事人和任何其他相关人。如《四川罗氏族谱》记载:“族长主管一族内外,凡涉家族利益矛盾,告族审理,裁断定论后,全族务必遵从,不得懈怠。”①可见全族务必遵从即包括当事人也包括其他相关人。确定效力之外部形式是指家族司法裁断对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的确定效力,家族司法审判发生裁断后一般不得变更。外部形式确定效力发生后,即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生效。
《湖南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记载:“家法乃治家之本,遇有族事审断,其族长权威犹大,裁断既定,不可更改,不受族内势力左右,公正为先。”②裁断不受变更及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生效。裁断生效意味确定效力之内部实质的确定力发生,即裁断对当事人及相关人的地位或财产等发生改变,例如家族内有关分家析产的审判裁断,就可以改变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的财产分配或家族地位。
《江苏毗陵符言上官氏族谱》记载:“族田分配涉及生存,不可视小,各房长对家内事小兼顾,遇有分家析产,自调处置,不能和谐纠于族者,听之审断,房地银两分配按族规各居其位,不得僭越。”③其实这种财产分配占有的僭越限制就是家族地位的确定,家族地位身份不得僭越决定了房地财产等分配的数量。家族司法审判的其他效力都发生于确定效力之后。只有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结果的确定效力发生,才相应产生家族司法审判执行效力和约束效力。
有学者认为家族长行使审判权视为家族成员的委托,审判裁断一旦形成,意味家族成员对家族长的委托结束,裁断当然就生效。也有学者认为,家族长行使审判权并非是家族成员的委托,家族长对家族纠纷作出裁断是代表家族行使审判权,家族长代表家族行使审判权力的行为是否有确定力,最终要看家族成员是否服从和拥护裁断的结果,这是家族司法审判确定力在学界持有的不同观点。本文对于后者家族长代表家族行使审判权的观点更赞成,但无论家族长行使权力是否受委托或是否代表家族,其实质意义上的确定效力不受影响。
2家族司法审判的执行效力
家族司法审判的执行效力是指司法审判的裁断结果对审判当事人有通过强制执行实现家族司法执罚的效力。《湖北荆溪任氏家谱》记载:“违犯者听命惩治,不得违背,不遵照执行,视为犯上,加重处罚。”④《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记载:“家族司法执罚祖意在上,族内子弟不可抗,有抗争乃家道有难,出族处置。”⑤这些对家族成员接受家族司法惩治不得违抗的要求,都无一例外体现出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结果对执罚当事人的强制性,是家族司法审判执行效力的最终体现。
然而,我们在前例中看到家族司法审判执行效力,除了执罚的强制性,还在不服从惩治加重处罚方面有所表现。其实对不服从家族司法审判的裁断而责重处罚的家族不在少数,例如《河南任氏宗谱》六卷记载:“对违规族人罚银的处罚,限期收缴,违犯者笞杖责罚,责杖数量据欠缴而定,”①这意味着经济上的处罚不能应家族要求补足,就会受到身体刑罚的处置,这种违犯族规加重处罚的方式,在《江苏骥江江氏重修宗谱》也有记载:“家法立命之法,不可废,孝悌伦理乃天理,天理祖意执罚,依照遵行,违犯者重罚,不遵行则出族。”②在古代社会个体依赖家族生存的本位思想,影响决定了出族惩罚实则与死刑相当,家族成员如果被驱逐出族意味没有生存的希望。因此,不服从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的执行则加重处罚,也是家族司法审判执行效力的重要体现。
3家族司法审判的约束效力
家族司法审判的约束效力表现为家族成员对家族司法审判的评价,或者认为是符合家族法规定的,或者认为是不符合家族法规定的。《福建莆阳刺桐金紫方氏族谱》记载:“纲纪有常,礼法有据,责罚据礼而出,族众监督,执罚不符礼制,族中共议,确有不符,理当再论。”③这种符合家法礼制与否,就是家族司法审判以最终司法裁断的结果作为衡量是否符合家族法实施的标准与尺度,一方面对全体家族成员行为产生约束效果。如《江苏西河毛氏宗谱》二十卷记载:“家法礼制,约束族众,若有违犯,皆处置,族长不可徇私枉法,有之当处置。”④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家族法为家族司法提供司法依据,对家族司法的施行产生约束效力。
如《绮山东沙王氏支谱》十六卷记载:“订立家族法,举族全力,族之存亡,约束子弟纲常,执罚依据族法。”⑤家族法作为家族司法执罚依据,必然形成家族成员对家族司法审判是否符合家族法的判断,即对家族长之约束力的产生。因此,我们认为家族司法审判的约束力是在落实家族法的过程中产生的。家族司法审判的约束力对家族长而言可以看做是自我约束力,对于其他家族成员可以看做是“对他”的约束力,因为这种约束力是在家族长作为核心审理者对家族法的实施,然而,实施家族法、施行家族司法还需要其他家族成员的相互配合。这种自我约束力和“对他”约束力的集合成为维持家族司法审判稳定性、安定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审判效力。
总之,家族长通过对审判事实的掌握最终做出司法审判裁断,其家族司法审判最终的确定效力、执行效力和约束效力都成为协调家族矛盾,维护家族秩序,社会基层自治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家族司法审判的约束力实则与其确定力是密切相关的,家族司法审判裁断的发生,即产生司法审判的确定力,这种确定力一旦发生,约束力当即发生。因此为了实现家族司法审判的权威性和家族法订立的稳定性,我们必须考虑在家族内部实行审判裁断的妥当性,在追求家族司法审判公正的前提下,低成本维护家族司法审判的正确性。
例如作为约束力的例外,家族长根据家族发展的需要,对一些确实需要变更的裁断,若不加以变更,对家族发展极为不利。有些家族司法裁断由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比如死刑执罚的裁断,有时会受到国家司法的制裁,其制裁甚至影响家族存亡,此时就要全族合议做出适时的变更,以此缓和这种过于形式化的约束力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因此,中国古代家族司法审判程序作为家族司法的必要程序,对协调家族矛盾,维护家族秩序,推动社会基层自治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亓(qí)姓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亓姓姓氏源流,希望大家喜欢!
百家姓亓姓姓氏源流
亓(Qí)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
百家姓亓姓人口分布
今山东省的济南市商河县、莱芜市、邹城市、阳谷县、曲阜市、日照市、临沂市蒙阴县、泰安市、阳信县、青州市、昌乐市、临沂市费县、肥城县、微山县、淄博市博山区,河南省的郑州市、永城市、民权县、遂平县、内黄县、洛阳市伊川县,安徽省的阜阳市颍州区、临泉县、阜南县,陕西省的西安市阎良区、大荔县朝邑,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河北省的献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大连市、阜新市,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翼城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安达市、海伦市、牡丹江市宁安县、东宁县、北安市、嫩江县,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泉州市,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河北省的保定市望都县,台湾省等地,均有亓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亓姓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天水郡、泰山郡。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亦称莱芜堂。
百家姓亓姓 历史 名人
亓 才:明代孝子,字茂育,莱芜人。以奉亲至孝闻名。
亓之伟:明代山东省莱芜人,字坦之,号超凡,读书勤奋,天启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任剧县县令,后官至河间知府。他脾气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强,不论谁犯法他都要惩治,这样老百姓就很高兴,宣扬他的大名,后来朝廷又升他当带兵的官。
亓斗南:明代莱芜人,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
百家姓亓姓家谱文献
山东泰安泰邑亓氏族谱重抄本四卷,(清)亓广峰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手抄本四册。现被 收藏 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
莱芜亓氏族谱十八卷,(清)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莱芜亓氏第二十三代孙处。
山东莱芜亓氏南三门族谱两卷,(民国)亓氏南三门合族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莱芜、东关震东石印局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二世宾祖后一支。
山东商河亓氏合族谱牒一卷,(民国)亓氏合族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
山东莱芜亓氏族谱六修本十八卷,(民国)亓因培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局石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
安徽阜阳亓氏家谱重修本六卷,(民国)阜阳亓氏合族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方氏族二世勤祖迁安徽一支安徽谱称三或宇为一世始迁祖。
台湾亓氏宗系会亓氏家乘一卷,(现代)亓焕洙等主编,1976年台湾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亓氏族谱 文化 研究会。
山东阳谷亓氏家谱世系图一卷,(现代)亓氏合族修,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二世全祖后一支。
山东平阴亓氏家谱重修本四卷,(现代)亓乐轩等主修,1993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
山东莱芜亓氏家谱,(现代)亓克德、亓承文编纂,2001年成谱。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二世金祖后一支。
山东昌乐亓氏家谱两卷,(现代)昌乐亓氏合族纂修,1999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二门雄祖后俭祖系一支。
山东莱芜亓氏南门三门支谱重修本一卷,(现代)亓春茗等主修,1997年印刷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二世宾祖后南门三门劝礼村一支。
山东微山亓氏族谱两卷,(现代)亓可荣等主修,1998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一门七世蛟祖之后迁微山县。
山东郓城亓氏族谱七修本一卷,(现代)亓九贵等主修,1992年手抄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一支,二世金祖后一支。
济南历城亓氏宗谱一卷,(现代)亓氏合族纂修,手抄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亓氏族二门辉祖后恭祖系一支。
山东东平亓氏族谱重修本一卷,(现代)亓立铭等主修,199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二世金祖后一支。
山东梁山东梁郓亓氏族谱两卷,(现代)亓怀之等主修,1998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亓氏族谱研究会。注:为二世祖全祖后三支,分居梁山、东平、郓城。
1 新百家姓大全带拼音2017
2 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3 百家姓顺口溜
4 百家姓生姓姓氏渊源
5 百家姓要怎么记
1 关于黄氏的诗句
关于黄氏的诗句 1 有谁知道黄姓的那首诗
黄姓的认宗诗
在海内外黄氏族姓中,极为广泛地流传着一种为黄姓宗族特有的认宗诗。这种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姓的互相关照。
黄姓的认宗诗,又分为所谓"外八句"与"内八句"。
外八句,就是当年邵武禾坪黄氏大始祖黄峭山公送别诸子的那首别子诗,又称"上马诗"。诗的全文是: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旧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该诗的文字,各种诗载多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我们上面的全诗文字,则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大宗祠修一修订的。
所谓内八句,其内容和文字,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均有很大的差异。一种以当年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临别赠子诗为内八句,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统一其文字为: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创业务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该诗上两句为官氏所作,下面句为吴氏所作,广泛流传于闽、粤、赣地区和东南亚华人黄姓之间。但其文字则各地流传者略有差异。另外,如扛西《双井黄氏族谱》和《樟峰黄氏宗谱》,均认为该"内八句''也是黄峭山公本人所作,并非官、吴两夫人所写。
据潮州谱记载,在闽粤及东南亚黄姓中,又流传着另一种"内八句",也称"下马诗",与"上马诗"相配,传说也是黄峭山公所作,全诗文字是:
一脉流传住异乡,八言遗嘱实非常。
子孙追本敦前境,世代寻源仍旧乡。
鼎案碎全遵命语,牲仪腥熟荐馨香。
亲功祖烈垂庇佑,三七分房具兑昌。
又有以下面这首诗为"内八句"者,传说该诗前四句是黄峭山公三夫人郑氏所作,后四句是官氏长子也即二十一子中长兄临别时所作赠诸弟之诗,其文字流传,各地也小有异同,大体内容则无别,也有的族谱称它为"廿一公名赞",其诗云: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唐,
祖潭城光昌层贵,官吴郑氏永流芳。
峭公当日官何职,大宋奎章内阁郎。
代代子孙须谨记,枝枝蕃衍绍书香。
诗中前三句21字,即黄峭山二十一个儿子之名。此内八句见载于福建邵武禾坪谱和广东潮州谱,流传于闽粤及南洋。
据广东深圳宝安坪山黄氏谱所录"内八句",即黄氏源流歌,其诗云:
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
百里华封留政迹,千年翰院擅文章。
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
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
此诗述黄氏源流,梅江盖指嘉应,高阳即是颛顼,说的是客家黄氏为帝颛顼的后裔,派衍江夏。因此该诗主要在客家黄氏中流传。此诗也见载于潮州谱,该谱认为此诗为诗人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而非"内八句"。据潮州谱,当年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共有三首,此其第一首,另有第三首也被有的族谱当作"内八句",该诗云:
江夏名邦阀阅高,簪缨宦族产子豪。
御炉仙枝黄金榜,王阀瑶阶缘锦袍。
诗礼传家承祖德,文章华国迪儿曹。
本支百世千秋盛,万古衣裳冠大韬。
黄姓宗族特有的"内八句"与"外八句"等认祖诗,至今仍在各地黄姓中广泛流传,它说明了黄氏族姓尊尚宗族主义的文化特征。它也是港、澳、台湾和广大海外华裔黄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文化心态的反映。
除了认祖诗外,在东南及南洋的海内外黄姓宗族中,还流传着一首回文诗,该诗的读法应从"才"字起读,依次诗句是:
才秀黄君道学开。
开学道君迎路来。
来路迎君千马返,
返马千君黄秀才。
据潮州谱称,此诗是赞颂黄氏学子汇萃,人才济济,其热烈盛况,跃然纸上。
2 黄氏三妻二十一子
1、诗名:
《峭山公遣子诗曰》
2、诗句全文: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圣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笃祖宗堂。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孩儿永炽昌。
3、释义:
男儿志在四方,四海为家,可以随处生根落地,但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是伦理礼仪,代指成家立室组成家庭,有了礼仪就有家庭,有家庭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国家,追宗认祖才能维系家庭家族的团结稳定,认亲诗则是这个追宗认祖的纽带 。
扩展资料:
黄姓的认宗诗,又分为所谓"内八句":
内八句,其内容和文字,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均有很大的差异。一种以当年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临别赠子诗为内八句,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统一其文字为: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兴家创业务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该诗上两句为官氏所作,下面句为吴氏所作,广泛流传于闽、粤、赣地区和东南亚华人黄姓之间。但其文字则各地流传者略有差异。另外,如扛西《双井黄氏族谱》和《樟峰黄氏宗谱》,均认为该"内八句''也是黄峭山公本人所作,并非官、吴两夫人所写。
-黄守恭
-黄氏
3 求一首写在黄氏宗祠的诗
应该是黄氏族谱八句诗分外八句和内八句:黄氏宗亲外八句骏马登程出异乡,任从异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应存祖宗香 万望苍天垂庇佑,三七孩儿总炽昌母亲内八句: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惟。君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该诗的文字,各种诗载多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我们上面的全诗文字,则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大宗祠修一修订的。
所谓内八句,其内容和文字,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均有很大的差异。一种以当年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临别赠子诗为内八句,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统一其文字为: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供参考。
4 关于黄氏名人的诗,文有哪些
楼主您好;黄姓出了很多大名人啊。
宋代的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创立者,一祖三宗的一宗。清代的黄景仁,天妒英才,壮年殒命。
可仍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雄霸清代诗坛。清代的黄宗羲,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庭坚代表作品:散文 《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苦笋赋》《毁璧赋》《跛奚移文》 诗歌 《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题郑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荆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清明》《新竹》《题竹石牧牛》《春近四绝句》《登快阁》 词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谒金门·示知命弟》《谒金门·示知命弟》《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雨》《满庭芳·茶》《鹧鸪天·人生莫放酒杯干》《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南歌子·槐绿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南乡子·诸将说封侯》《品令·茶词》《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千秋岁·少游得谪》《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黄景仁诗名句: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都门秋思》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 《呈袁简斋太史》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其十五)》历穷讵有绳堪续,面改难如镜可磨。
《辛卯除夕》垂杨密密拂行装,芳草萋萋碍行路。《短歌别华峰》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癸巳除夕偶成》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杂感》火轮杲杲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
《苦暑行》云中见祥凤,百鸟无文章。《和容甫》才见银水动地来,巳将赤岸浮天外。
《观潮行》须臾一线吐复落,砉然万丈车轮红。 《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都门秋思》老乌守巢啼,日暮雏不归。羽翼各自有,知他何处飞? 《乌栖曲》呼群声榖榖,隔烛影婓婓。
《鼠》黄山白猿千年物,出没无时不知穴。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
《白猿》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别老母》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感旧》黄宗羲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亓官复姓,以官职得姓。古代亓和笄是同一个字。《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古时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在头发上插笄(簪子)。王族和贵族把这种仪礼看得很隆重。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亓官复姓,后来演化成单姓亓。
在山东省莱芜市羊庄村亓家祖坟里曾经有一块碑,上面这么记载:洪武二年,自临邑迁至莱邑,独树一姓,自立一家。这也许是单姓亓的来源。目前全中国大部分姓亓的祖籍是山东莱芜羊庄村。羊庄祖坟可能已经被盗,曾经有一坟被盗墓贼打开,被盗时间为秋季玉米将要成熟时候,坟子深约地下5米,坟大约至少10几平米,盖坟的石板上有当时济南知府的题字。
羊庄村的家谱是在家中一个爷爷家拆迁的时候墙中发现的,这个是亓家家谱的原本,目前最权威,是现在家谱中所有原始材料的母本。
本家姓亓,属一门正祖后宅祖系,究中华历史,考亓姓根源,无文献记载,虽历史、文献观之不多,研究不深,但尚有几点看法,今与同族人共勉,尺寸之间,疏理之处,还望指教。 纵观往昔,亓官姓氏只两处文字记载,孔子夫人亓官氏、百家姓亓官司寇,然华夏文明之中无其他文献,何也?盖吾之思考多年,随去莱芜见克德公(南三门还祖后敬祖系),突发灵感,后考孔子文献,加之个人愚钝之思絮,终觉醒悟,史之无亓官氏之姓氏,或无亓官氏之后人,吾族与亓官氏并无必要联系。 孔子之妻亓官氏,非亓官姓氏之后,乃亓官之女也。何谓亓官之女而非亓官之后,纵观孔子年幼,穷困贫乏,发迹乃娶妻成家以后。殷商时期,重祭司、祭祖,诸侯各国均专人负责,并传承世袭,官名谓之“亓官”,殷商时期非君者,其他庶民均无固定之姓氏,多以辖、权、赐、承谓之,亓官乃权之称讳,故谓之孔子夫人之名讳,是以赐之称谓,而非家族传承的姓氏,即孔子之泰山乃宋国亓官也,亓官乃官名,非姓氏也。自孔子取亓官之女为妻以后,先后为“乘田”、“委吏”、“司寇”,而后休妻而离家出走,周游列国,吾谓之于亓官有深深之渊源,但无正史记载,且孔子为圣人也,吾不敢妄言!恐落骂名! 再之百家姓之亓官司寇,虽经改姓运动,厥应有亓官之后流传于世,或史书相关人物记载也。但观之历史文献,均无后人之记载,只单姓亓有流传,并自古有之,而无复姓流传。 吾家亓氏乃自士伯祖之后,前世之记载已无文献可查,仅据《亓氏家谱》载,始祖亓士伯的父亲亓用,元朝顺帝时官居镇殿王,生三子,士祥、士伯、士玉,士伯乃丞相毛守节之婿(吾之未见)。 吾家亓氏族人对亓氏来源可深入探讨,但无文献可考,不可妄下定论。诗教祖回家祭祖时,曾曰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脉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也,此者未易数数然也,乃我亓氏.
亓姓 亓氏家谱 亓姓起源 亓姓名人 亓姓的来源 亓姓简介
本文2023-11-21 08:06: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