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湾村的近代情况
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鹤壁市民必须凭票才能买到陈家湾的豆腐、粉条和粉皮,陈家湾的民间武术队也曾多次代表鹤壁到各地参加表演和比赛,屡获殊荣。
陈兴灿是陈管三的第十六世孙,他曾主持了1997年《陈氏家谱》的编纂。据陈兴灿介绍,始祖陈管三落户鹤壁600年来,陈氏后世子孙已过万人,生活在陈家湾村的6000余村民中,大部分都是陈氏后代。
阆中地处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此地山川形胜,人文化成,代多闻达,科甲鼎盛,曾出过四位状元,即唐状元尹枢、尹极,宋状元陈尧叟、陈尧咨。历史上四川共有17 名状元(其中无争议 13 人),而阆中县独有 4 名,与同样出过 4 名状元的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同居西部各州县之首,被誉为“状元之乡”。
状元即进士第一名,唐代称“状头”。阆中平民尹枢高中状头,本身就是传奇。
《唐摭言》记录了尹枢“自放状头”的故事。唐德宗贞元七年 (791),杜黄裳知贡举,主持礼部省试。唐代无殿试,省试录取就进士及第。当时科举初创不久,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社会上流行托人推荐的“行卷”之风,考官也以推荐与考察结合考试来决定是否录取。杜黄裳志在公选,没有找人对士子进行预先品评决定。第三场考毕后,杜公在“庭参”时对众举子说 : 当今皇上误用我这个少德薄才之人,命我知贡举,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诸位都是当今的英才俊杰,到底该取定哪些为进士,谁能来帮助我?当时考试入策有五百多人,面面相觑,没有人敢站出来发表意见。来自阆中的尹枢却挺身而出 :“不才愿意効力”。杜公高兴地请他上来阅卷评定。尹枢从容大方,不卑不亢,提笔每评一卷,念其姓各和评语。自始至终,全场的士子嗟叹不已,众口一词称赞大才公道。评完,他跪下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单呈给杜公,只空着第一名。杜公阅后非常高兴,问他谁为状头,何不写上 尹枢说 :“状头非老夫不可 !”杜公大奇,欣然命他写上自已的名字,众人也一致叹服称赞。于是尹枢便成为本科三十名进士之首。尹枢的文章非常好,又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所以公认状头非他莫属。“自放状头”便成为千古佳话。
尹枢是历史上唯一经自放而公认确定的状元,也是阆中的首名状元。二十二年后的宪宗元和八年 (813),尹枢的弟弟尹极又状元及第,时人誉之为“梧桐双凤”。阆中古城学道街,至今保留有尹氏兄弟的“状元府第”。
尹氏兄弟中状元时,均已年逾古稀,没有参加吏部“关试”(又称“选试”、“释褐试”),未任官职。《全唐文》载有尹枢的试卷《珠还合浦赋》。《全唐诗》卷二七六载有卢纶诗《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记录了皇帝宴请尹枢等新进士的盛况:
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
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
贡文齐受宠,献醴两承欢。
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北宋阆中陈尧叟、陈尧咨也是兄弟状元,加上先中进士后为一代名相的陈尧佐,三兄弟的千秋佳话,在阆中更是家喻户晓。
《宋史·陈尧佐传》载,北宋阆州阆中人陈省华,为后蜀阆州新井县令陈翔的曾孙,曾任阆州属县西水尉。入宋后,历任陇城主簿、栎阳令、娄烦令、济源令。在家乡阆中时,为避市尘喧嚣,送三个儿子到城东南大像山的南岩石窟,拜隐居于此的南唐高士安为师,刻苦攻读。次子陈尧佐(963-1044)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考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平章事(宰相),太子太师致仕;长子陈尧叟(961-1017)于次年(端拱二年,989)高中已丑科状元,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左仆射(宰相);三子陈尧咨(970-1034)于真宗咸平三年(1000)高中庚子科状元,历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在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仁宗诏其父陈省华进京陛见,授太子允中,后官至左谏议大夫。陈氏三兄弟巍科重臣,世人艳羡,美称“三陈”,与其父陈省华,四人同朝,名传千古。
陈省华严于家教。《宋史》说:“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官员作客陈家,见身为重臣的三子都列侍于父母旁侧,遂不敢就坐。省华说“学生辈侍立,常也”。大家对陈家更为敬仰。陈家有一匹没人能驾驭的劣马,多次伤人。省华得知此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后,斥责说:“身为重臣,你怎能转嫁祸害于别人呢!” 命人赶紧追回退了钱,人皆赞其仁人之风。省华妻冯老夫人也教子有方,以节俭为本,亲自带儿媳妇下厨做饭,不许诸子奢侈浪费。已是高官的尧咨归来,有不对之处,还以杖击教训。在如此家风的影响下,三陈的后人中相继有尧叟子师古、尧佐子述古中进士,尧佐子博古为开封乡试解元,还有求古、道古、修古、履古、游古、象古、希古、学古、袭古异以及孙辈知言、知章、曾孙辈汉卿等,都入朝为官,成为北宋显赫的名门望族。司马光称赞陈氏“子孙蕃衍,多以才能致美官,棋布中外,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
三陈父子为官,政绩卓著,尤有“水利世家”之称。陈省华任栎阳令时,不怕得罪恶霸势力,下令尽快疏通豪强们故意壅塞的沟渠,使下游百姓生产生活有水利保障,民皆赖之。任苏州知府时,大水淹没了很宽的地方,灾民流离失所。他组织人力,收埋死者,赈济灾民,安置流民数千家,太宗特“诏书褒美”。
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见广西苦热无水,疾病流行,便组织植树,教人凿井,在大路边修建座座凉亭,夏天由附近村民轮流给路人提供茶水。还收集验方刻碑立于要道,供百姓抄录治病。这样,大大改善了环境,减少了疾病。他还因地制宜组织广种苎麻,奏请朝廷准许以苎麻布帛抵折因产量少缴不上的桑枣贡捐,使百姓和朝廷都得实利。陈尧叟正直廉洁,受人称道。当时交趾 (今越南东北部 ) 由越南前黎朝的开国君主黎桓统治,欲求宋册封,与宋通好。广南西路的前几任长官,都在办理相关事务时借机勒索黎桓,黎桓就转而搜刮交趾人民。陈尧叟在任时,朝廷要加封黎桓为国信使。陈尧叟履行完相关册封手续后,谢绝了黎桓的所有私赠。当时交趾和广西的交界处,常有海盗出没,海盗以交趾为据点,入寇广西;而交趾的亡命之徒又多前来广 匿。陈尧叟将他们捕获,送回交趾。黎桓为了回报宋廷,也捕绝海盗。这样促使边境安宁,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陈尧佐曾十典大州,六为转运使,居官无论大小,所至必闻。他治水惠民,赈灾济世,政绩斐然,人称贤相。知寿州时,遇大饥,出奉禄买米熬粥救助饥民,属官们都以他为榜样,献米救活数万人。任两浙转运副使时,钱塘江篝石为堤,经不起海浪冲击,屡筑屡坏。尧佐发明“下薪实土”筑堤法,实施后固堤坚久。知滑州时遇黄河决堤,洪流泛滥,尧佐创“木龙杀水”法,成功堵住决口,又筑第二道防护长堤,人敬称“陈公堤”。调任山西并州后,汾水暴涨,灾情惨重,尧佐实地勘察,沿河筑堤,堤畔广植柳树,形成柳溪,消除了水患,民赖其利。
陈尧咨也有治水利民之功。知永兴军时,所辖长安土质盐碱太重,井水苦涩,无甘泉,尧咨动员人力重开龙首渠引河水注入城中,民得其利。任安国军节度使知郓州时,郓州内涝严重,他奏准自鱼山至下杷开新河,导积水入黄河,解除了涝灾。陈尧咨在担任军职期间,为防御契丹、西夏入侵,加固边防城墙,修整器械,充实军需,增强了抗御外敌的军力。尧咨擅长射箭,一卖油翁见其将以此自矜,便将油葫芦放在地上,以铜钱盖上葫芦口,用杓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铜钱不沾一滴油。然后说:“无他,唯手熟尔”。尧咨深受启发,心服口服,送别老翁。欧阳修将这个故事记录在《归田录》中,至今仍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在名城阆中,至今存有三陈读书岩(又名状元洞)、三陈书院、宋真宗御笔“紫薇亭”题刻、苏轼“将相堂”题刻、司马光“捧砚亭”和古城中状元坊、三陈街、一元街、二元街、三元街、四元街等遗迹。在嘉陵江马啸溪大桥南头,建有状元广场,塑有阆中四状元铜像。
阆中(3)状元(8)进士(4)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按道理说,起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先要确认------太极拳门派的开创,始于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
按照杨露禅“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线索,陈长兴教了杨露禅“蒋发拳术”,然后融合了蒋发拳术与陈沟流传的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沟陈长兴。
依照目前信息,陈长兴曾在河北广府的太和堂药行负责护院,后来与北京镖行合作走镖。
这样的话,就很难说---陈长兴在哪里创编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于走镖奔波,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陈发科(1887-1957)是号称“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延熙。
陈发科于1957年去世。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陈家沟。
后来,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式成立,陈发科的高足冯志强任会长。
1979年起,陈家沟邀请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
陈小旺,1946年出生,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1909~1960年),拳术学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为太极拳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家湾村的近代情况
本文2023-11-21 07:26: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