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江苏扬州田氏家谱
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田成棋等重修,王耀堂编辑,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详见田氏宗亲网http://wwwtszqnet/indexasp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齐平公姜骜于公元前456年(齐平公25年)去世后,其子姜积被立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宣公。齐国相国田常去世(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以后,其子田盘做了齐国的相国。田盘在做齐国相国期间逐渐把齐国各主要城镇的长官都换成了田氏族人担任,使田氏几乎拥有了整个齐国。田盘去世以后由其子田白继续担任齐国相国,在田白相齐宣公期间,齐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田白于齐宣公45年(公元前411年)去世,其子田悼子为相,田悼子于公元前405年去世,其弟田和继任齐国相国,在田悼子和田和任齐国相国期间,仍然沿用对外战争来扩充齐国田氏的势力,当然在这些战争中,说了算的当然已经是田氏,而不再是姜氏,得到好处的自然是田氏,而姜氏得到的只能是屈辱。其中最典型的一次对外战争是在齐宣公51年(公元前405年),韩、赵、魏三国进攻齐国,齐国派出牛子、括子、无害子三位将军前去迎战,为了让三国退兵,括子竟然对牛子说:“韩、赵、魏三国的土地与齐国的土地并不连接,他们跨越了邻国的土地而来围攻我们齐国的土地并没有什么好处可得,他们只不过是需要得到一个战胜的名声罢了,我们就把齐国国君送给他们,让他们退兵吧。”牛子就把括子的话告诉了无害子,无害子却反对这样做,并对牛子说:“我只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社稷而把土地割让给人家和为了保护国家英勇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利益的,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而把自己的国君交给人家的。”但牛子并没有听从无害子的话,而是按照括子的计策把齐国国君齐宣公姜积交给了魏国,使齐宣公成为俘虏,而换取了三国的退兵。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齐国,姜氏国君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齐国的大权已经完全被田氏家族掌控了。
齐宣公姜积被俘以后,田氏又立齐宣公之子姜贷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康公,这是姜氏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继位以后,齐国仍由田氏专权,齐康公仍然是一个傀儡国君,到齐康公14年(公元前391年),齐国相国田和以齐康公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为由,将齐康公姜贷从临淄城迁往海滨,只割给他一座小城作为封地,让他奉祀姜齐祖先。到齐康公18年(公元前387年),齐相田和与魏国国王魏文侯在浊泽会见,此时魏国的实力比较强大,因而田和请求魏文侯帮助自己立为诸侯,魏文侯就派出使者将此事告诉了周天子和各位诸侯,竟得到了周天子的许可。到齐康公19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诸侯,此年成为田氏齐国的纪元元年,从此齐国田氏在实际上和名义上完全取代了姜氏,姜氏齐国完全变成为田氏齐国。田和为田氏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史称田太公。但就在田氏定为诸侯以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85年),田太公田和就去世了。田和去世以后,其子田午做了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为了与姜齐时期的齐桓公姜小白有所区别,所以史书上又称为田齐桓公。在海滨养老的齐康公姜贷于公元前379年去世,至此齐国田氏完全替代了姜氏而彻底统治了齐国
鄢陵田氏家谱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与田地农耕无关,而是专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周王朝,是在灭殷商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国,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时间镇压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专用木板铺设的道路,称“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旧族再造反。
田仆,就是负责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属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职,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田仆,掌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
在田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田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该支田氏古音读作chén(ㄔㄣˊ),今读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诸多姓氏史籍中所说的“妫完之后始有田氏”,完全是错误的,该支田氏就远早于妫陈之田。
筷子巷两湖移民后裔深情回望
新闻来源:江西商报
文/首席记者熊爱国实习生涂文锋杨孝蓉图/商报记者黄昊霆
几百米长、三五米宽,筷子巷是南昌城里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小巷。然而对于无数散落湖南湖北的江西移民后裔来说,筷子巷却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他们常常在缅怀先祖的梦里,深情回望这条小巷。
家谱习俗同指祖籍筷子巷
“我现籍湖北黄陂,据老人说我们整个族人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南昌筷子巷搬过来的,我对这点深信不疑,因为不管是从族谱、明代先人的碑文,还是从方言、风俗上都可以得到印证。南昌现在还有筷子巷这个地方吗?谁能告诉我具体的位置?”
这是记者近日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类似的帖子还有很多。筷子巷是湖北江汉平原广泛流传的地名,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中,有许多人坚信南昌市的筷子巷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据田氏族谱记载,明代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江西筷子巷(今南昌市内)的田氏三兄弟田万一、田秀一和田兴一商量决定,于当年春从江西迁徙至湖北。田兴一在滠水河旁的柳树店(今姚集镇李集村)落户,成为黄陂田姓的始祖。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就是黄陂田家18世孙。
在鄂北的随州,鄂东北的大悟、红安,以及江汉平原的云梦、黄陂等地,从前每年祭祖,城乡居民富裕的用全猪,其次用猪头,再次用猪脖子肉,最穷的也要用一块豆腐,再在上面插一根筷子,头朝向东南方的江西,以寄托对祖籍地筷子巷的追溯。两湖人口十之六七是“江西后人”
元朝末年,湖北和湖南合称湖广省,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踞的主要战场,这里的人口因此也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这次由政府组织的移民运动,后来被称为“江西填湖广”。
著名移民学研究专家葛剑雄等所著 《中国移民史》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单是湖北一省,元末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因为两湖的移民家族中,有50%是在洪武年间迁来的。
据推算,两湖移民中,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90%。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也就是说,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所以直到现在,不少湖南、湖北的乡村百姓都声称自己是“江西后人”,并把江西人叫做“老表”。
“居楚之家,多豫章籍”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迁出人口最多。
湖南当地有“居楚之家,多豫章籍”的说法。我国移民学泰斗谭其骧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写《湖南人由来考》时开篇就称:移民至湖南的江西移民属南昌为多。然后提出:“且平江、湘阴而北之湖南人,以其为南昌人后裔之故,而有‘湖北味’。则自此直可以想见即湖北省之人,其大半当亦为南昌人之后裔也。”
有学者根据湖北枝江市、仙桃市、洪湖县等地地方志及族谱资料记载,对其中52个姓氏共68族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其中江西籍移民占总数的78%,而江西移民中又有三分之二是迁自南昌,与谭其骧先生当年的估计基本一致。
南昌筷子巷是古代主要移民点
两湖人口多源自江西南昌的确不假,可为什么出现在大量家谱和传说中的移民祖籍地只有筷子巷,却少见其他确切地名呢?
现旅居广州的我省青年画家凌冲对江西历史上的移民情况颇有研究,他的分析是:在《中国移民史》这部权威的移民学专著中,南昌筷子巷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其依据是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能够成为主要移民点,那么一定是在移民数量或者规模上显得比较突出。这样的地点,自然更容易被记载和流传下来。
凌冲还告诉记者,在江西,筷子巷这个地名不仅南昌有,丰城市、鄱阳县、分宜县、余干县、永修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摊开江西地图,这些筷子巷都处于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即江西填湖广迁出人口最多的地区。
“所以在无数移民心中,筷子巷其实是个典型符号,它代表和泛指的是以南昌为中心的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因此,我们甚至还可以给这个区域一个另类的名称——泛筷子巷地区。”
■专家解读
南昌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驿站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缪俊杰出生于江西定南县,因为自己是客家人,所以对客家历史文化多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我到过南昌很多次,也曾多次行走过筷子巷。但我们先前不知道它会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那么深刻的文化内涵。直到研究了客家人南迁过程后,我才真正读懂了筷子巷。”
缪俊杰解释说,从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开始,中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求生存,客家先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背井离乡,踏上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南迁之旅。于是出现了“豪强战中土,士庶走南疆”的局面。当时一批中原士族(大多是知识分子和小官吏)举族、举家南迁。这一部分南下的“司豫流人”,从河南、河北及黄河流域沿岸出发,经汝水、汉水到达长江。又沿长江南下,分布于鄱阳湖区域,以南昌故郡一带为落脚点。
“南昌的筷子巷,同福建的瓦子巷、广东的珠玑巷一样,是客家先民的驿站。”缪俊杰表示,筷子巷就是南迁客家先民在南昌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经过一段年月的休养生息,一部分人沿长江南下到达苏皖中部;一部分人则溯赣江而上,到达粤、闽、赣交界地。有的又想回到中原,于是溯长江到达洞庭湖。但回归无望,只好经湖南到达广西、四川。有的到达闽西后,又从那里出发渡海去了台湾。“所以,湖北那些地区的人虽然是明朝才进行的移民,但应该也是客家人的后裔。”
客家人整个的迁徙大体上分为五次完成,其中和南昌有关的只可能是前两次。第一次是东晋初期,从中原迁至江淮、皖赣一带,并一直稳定了500年。第二次是在唐末因黄巢起义而起,来到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稳定了300年。接下来就是向广东甚至海外迁徙。按照这个迁徙进程可以推算:客家先民在南昌筷子巷的生活历史应有好几百年。
■巷名释义
筷子巷得名缘于客家人寓意“快快生子”?
筷子巷只有几百米长,三五米宽,两侧是旅社、幼儿园、快餐店、杂货店……与南昌其他街巷无异。也许是几经改建的缘故,筷子巷如今并不像筷子那么直。剩下的三两栋老屋在初冬阳光中显得很颓旧,并且已经被注明是“危房”。 推开一扇似掩似开的木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残破的楼梯和几扇随意堆放的雕窗。也许曾经是客家先民思乡的地方,如今租住着来南昌谋生的农民工。
新住户姓万,新建县人,在这儿已经生活了6年,从没听说过这里曾经聚居的是客家人。另一位在筷子巷住了32年之久的刘大爷,同样也不知道这条巷子原本是客家人的“地盘”。或许是年代太久远了,连筷子巷居委会也无法向我们说清楚筷子巷以前居民的状况。他们只知道筷子巷以前是两户大户人家的房子,后来他们出国了,就把房子留下来,成了国有。
很多人都说,筷子巷得名是因为窄而长,笔直如一支筷子。缪俊杰告诉记者:这只是筷子巷得名说法的一种。“筷子巷”应该是客家先民叫出来的巷名,而且还有另一种含义的解释:客家先民有传宗接代的情结,在苦难中煎熬的客家先人,谁不期盼着早抱贵子贵孙,早日改变那奔波逃难的命运呢?所以每到一处落脚,都希望“早生贵子”,因而把自己的寄居地命名为“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可以印证后一种说法的是:筷子巷这个名字的确不断被重复沿用,有人查证,全国叫“筷子巷”的地方有十几处,在江西就有四处。除了南昌市区的筷子巷,丰城市、鄱阳县、分宜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 而其先人中有不少从江西筷子巷回迁至河南光山、固始一带,当地相当部分居民到现在祭祖时都要在供奉的三牲上插双筷子,以示不忘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移民大国,每一年都有众多华人奔赴海外,开启全新生活。他们曾经是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能选择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个时期国家危机万分,水深火热之下,出国才能有更好的和平的生活。后期则是留学热潮的趋势下,许多有条件的人,都更愿意前往海外读书,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确实有所不足。这些人在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国外,而不是建设国家。
等到老年后,思乡情绪更盛,许多人又会带着自己全家回到中国,想要寻找当初的家乡。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称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族谱的演变史
从古代的大家族们伊始,由于家族内的人员实在是过多,也为了给族中子弟一个身份证明,族谱就此诞生。族谱其实更好地维系了家族,对于看重血统的古代皇室贵族们而言,族谱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这是由中国的制度更迭所带来的,当世袭制把禅让制给取代后,一个家族的人就能永远掌握江山,成为大好河山的主人。他们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会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平民们割裂开来,确保血统的纯净性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家谱也就此诞生。
家谱都是被书写在纸张上,因此普遍认为它的出现是在文字诞生之后。不过许多家族,其实在早期使用的都不是纸张,而是通过口述就把家谱给传播下去。曾经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蒙古族,早期就一直靠口述来传递家谱。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谱,是被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的,商朝的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家谱。商朝时期,龟甲和兽骨多用于占卜之中,上面所写的也应该是占卜的事项。但是这一块龟甲上印刻的文字确实同一家族好几代人的性命,自然其就是家谱。
现今发现的龟甲家谱共有三件,内容最多的一件记载了儿氏家族11代共13名子孙的名字,保存完整,为历史研究带去了重大价值。现今能拥有保存下来的家谱的家族,曾经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可惜在时光冲刷下,一切的荣誉都如过往云烟消散。而在韩国,有一个在海外漂泊了381的家族,其后人带着自己家族的族谱来到中国认祖归宗,更是自称自己是中国人,在当时引发了众多关注。
田氏家族的过往
一切的开始,都源自于这个家族的先祖,田好谦所做出来的选择。出生在1610年的河北省邯郸市的他,没有接受时人的约定俗成,即靠着辛苦读书,考中功名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对军事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自己也对带兵打仗很感兴趣。于是田好谦在年岁稍大后,就成为了当地民兵队里的一员,成了军人。这一时期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国家在蛀虫和奸臣的侵蚀下,正在面临倒塌的危机。
田好谦在刚刚参军后,还没来得及接受训练,战争便突然而至,他不得不被派遣上了战场。可惜他还没来得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就被敌人俘获成了一名俘虏。尽管自己落入敌手,田好谦毫不畏惧,他的独立特行也引起了朝鲜军官的注意。这名朝鲜军官对于这样有气节的人很欣赏,甚至打算把田好谦策反,想让其留下来,为朝鲜献力。
田好谦自然是不愿意,他深知做叛徒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管前方等待自己的是高官厚禄,但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坚持而放弃一些事物。田好谦的内心中,对国家的热爱是无法被取代的。结果这名军官反而更加欣赏他,在得知他不愿意为朝鲜效力后,就放走了田好谦,只是他不能回到大明,但依旧可以在朝鲜生活下去。
此后田好谦也不得不在朝鲜安顿下来,回国对此时的他来说,是一件不可奢求,无法实现的事情。他只能在朝鲜生活下去,还娶妻生子,有了全新的家庭。但即便如此,田好谦一直都挂念自己的祖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它,他也会把自己的过往告诉给子孙们,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人,故乡在河北省的邯郸市,他毕生想心愿都想要再次回到中国,亲眼见到自己的家乡。田好谦对后人们的言传身教,此后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去,田氏后人们也都想要和中国联系,来寻找自己的故土。
故土难离,寻亲困难
可惜当他们想要来到中国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全世界的战争开始了,而弱小的中国和朝鲜都是被欺压的对象,中国此后遭遇了百年磨难,才终于建立全新秩序。而朝鲜更为凄惨,直接被俄国和日本瓜分,不得已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田家也在这场人祸中,无法赶来中国。直到公元2004年,田氏家族的后人们,才终于找到机会来到中国认祖,这个漂泊了381年,无根无萍的家族,终于再一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怀抱。
田家后人们带着家谱来到中国,想要寻找自己的亲人,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可见对祖国始终没有忘怀。因为语言是他们和祖国的唯一联系,就算在韩国使用的不是汉语,他们依然坚持让家族的人都在学习普通话。田氏家族来到了田好谦的故乡,即鸡泽县,想要寻找自己祖先的亲人们。鸡泽县的村民们无不感动,他们没有想到,一位在数百年被俘获的士兵,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故乡,到死都想着要回到祖国。
求江苏扬州田氏家谱
本文2023-11-21 06:48: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