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家谱提要的图书目录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乔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0八位姓氏,在河南和山东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代乔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4%, 总人口大约有170多万。
乔的名义和图腾:
乔是高而上部弯曲。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甲骨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意。桥,指架在河溪水面上的桥梁,借乔的形和义,采用木料构筑而成,可见最早的桥,先人是用硬木造的。桥氏族以桥命地、命山,进而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终形成姓。
乔姓的起源与演变:
乔姓源出姬姓。相传黄帝葬于桥山,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有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形,因名桥山。今山上有黄帝冢,立有古轩辕黄帝桥陵之碑。黄帝支庶子孙留守黄帝陵墓,世代相因,遂以山名命族,有桥氏,桥氏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
乔姓出自桥姓。东汉时,桥玄官居太尉,其五世孙桥勤,任北魏平原内史,从孝文帝入关。西魏取代北魏,桥勤之孙桥达为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后被其子北周孝闵帝字文觉追尊为文帝。宇文泰命改桥姓为乔姓,意取高远。其后天下桥姓几乎都改成了乔姓。姬姓乔氏的历史有15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其实外族乔姓的诞生要早于汉族乔姓。秦汉时期,北方匈奴贵族有四大姓族,为呼延氏(呼衍氏)、氏(须卜氏)、兰氏(乌洛兰氏)、乔氏。乔氏也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卿相,匈奴乔姓在东晋末十六国春秋时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在各国中多任达官显宦;匈奴之属稽胡中也有乔姓。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直到清朝前,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外族用乔姓的事件。清满洲八旗中有乔姓,世居辽阳,原本出自汉人,入旗满化,也有改用满姓乔佳氏,后来除一部分称满族外,多数与汉族混居成乔姓汉族,因此乔姓的历史又向前延续了300年。
历史上乔姓的分布和迁移:
乔姓从诞生开始,就与北方战乱联在一起,汉晋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南北朝时已经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省。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姓,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尤其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地区形成著名的梁国乔氏望族。唐宋时期,乔姓向东部山东、向东南江浙地区发展,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分布状。明朝以后基本形成了豫鲁为中心的乔姓聚集区。
宋朝时,乔姓大约有近5万人,约占全国入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乔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19%。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山东,这三省乔姓大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山西、甘肃、江苏等省。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外逐渐梯度分布状。
明朝时,乔姓大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中乔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这五省集中了乔姓人口的91%。山西为乔姓第一大省,占乔姓总人口的43%。在宋元明期间,乔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晋秦冀豫、东部江苏两块乔姓聚集区。
当代乔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乔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0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乔姓人口由11万激增到170多万,增长了15倍多。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大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这三省区又集中了23%。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乔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北部豫晋冀、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在600年间,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
乔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乔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端和东部、皖鄂北段、黑吉东端,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2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
楹联 乔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三副:
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学先经术;望重曰严。
乔公女生成国色;碧玉奴死报主恩。
家训格言
乔氏家训当举清乾隆年间乔谨的《训子要言》。乔漌,江苏宝应人,生平笃于伦常,以孝道和谨身之道教子。论学习不贵贪多,只要有益,读书果有得力处,只一二句便终身受用不尽。聪明的读书是要消化,离了书,义理都在我,又能于无字句处读出意味,因为圣贤的言语包涵无尽,须沉潜理会。论道德须在大本大原上作工夫,严守仁义礼智。提出保家十善:祭祀诚敬,孝事父母,兄弟友恭,夫妻和谐,熟读经书,亲贤乐善,忠信不欺,持身谨饬,退让谦和,克勤克俭。又有《败家十恶》:居心刻薄,比近匪人,言语诡谲,长傲逐非,耽嗜曲蘖,纵欲败度,贪财黩货,刚暴健讼,奉身华侈,懈惰废弛。乔漌训产虽多老生常谈,但至今仍可借鉴。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0九位;乔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一位;乔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三位。
历史上乔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晋末前赵折冲将军乔智明;唐朝宰相乔琳,武后朝左司郎中乔知之;南宋右丞相鲁国公乔行简;元朝散曲家兼戏曲作家乔吉;明朝吏部尚书乔宇,刑部尚书乔允升;清朝湖广巡抚乔光烈,康熙进士、侍读乔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乔冠华。
乔姓血型: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18%,A型占284%,B型占303%,AB型占95%。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乔姓 1说来源于黄帝 黄帝崩 而葬桥山 有守陵人以山为姓 桥 后去木成乔
还有种说法就是记录于我们家谱的 我们是突厥后代 游牧 后进关 秦始皇统一6国修长城后定居于现陕西延安一带 被同化 改姓乔 但是现在家谱已经不全 我想知道 在改姓前也就是在突厥游牧的时候姓什么
解析:
一、 姓氏源流 乔姓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6世孙桥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姓的由来。史称乔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贵姓。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 出自鲜卑之后。据有关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乔姓的鲜卑人出现,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着这个姓。 二、 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直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另外,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复了以前的治所。 2冯丘:出处不详。 堂号: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四 家乘谱牒 山西:介休乔氏家传九篇 河南:孟津续传乔氏族谱二十二卷 湖北:孝感乔氏族谱 四川:新都乔氏家乘 北京:乔氏载记二卷、乔氏支谱续修、乔氏家谱三卷 五、历代名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光烈,清朝官吏。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
院有多大? 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一进门就找红灯笼,缠问解说人员,这个宅子里的老爷到底娶了多少个老婆。 自从张艺谋在乔家大院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这是经常发生在今天的乔家大院博物馆的场景。 乔家大院,像一个城堡一样,墙厚窗户小。今天虽然统称“乔家大院”,但它并不只一个院落,实际由6个大院、19个小院构成,占地8700平方米,房屋313间。 胡玫说,很长时间以来,乔家大院就是“有点神秘、有点恐怖”的一个景点,“但当年,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院子”。 “乔家大院不是一个孤立的大院,这个大院是在村子里,它实际上就是村庄里的一家农户。”胡玫说,“我们不要忘了晋商的根是农民。” “那时候,山西这地方属于中原地带,儒教的影响和封建教养是很深厚的。”胡玫说。平遥城外7公里的小村庄金庄,有一座不小的孔庙,从元代开始就一直供奉着一尊孔子塑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孔子塑像之一。 儒家的影响,令这些根在农村的富商们不约而同地将“信”列入家规。当时富商樊现曾得意地对后人说:“谁说天道难信呢?我南至江淮,北尽边塞,人以欺诈为计,我以不欺为计,我日兴而彼日损。” 在今天保留比较完好的乔家大院中,这样的痕迹比比皆是。 乔家屏门扇上刻着《朱子家训》,这是乔致庸规定子孙的必读课;乔家门前,常年拴3头牛,谁家要用,只需招呼一声,便可牵去用一天;祁县当地传说,每年将近除夕,乔家大门洞开,乔致庸会拉出一扇板车,上面满载米面肉,谁家想要,只要站在门口招招手,便可随意取去…… 乔家大院的修建经历了很多代人,一直到1938年全家迁离这里。乔致庸的父亲乔全美买下了乔家堡村惟一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硬山顶的砖瓦房,砖木结构。墙壁厚,窗户小,可以抵抗十冬腊月晋中刺骨的风雪。建成后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正好位于老宅子的西面,老宅做了偏院,改为书塾。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乔家大院的北院的一部分。 电视剧《乔家大院》拍到乔致庸的晚年戛然而止,然而乔家的辉煌不止于此。拿作为晋商宅第的乔家大院来说,这个时候也才是刚刚进入修建的高潮期而已。 “乔致庸修这个院子,跟他做生意一样豪爽不羁。”朱秀海介绍,“他很伤心,因为国家快完了,你们从我这里拿走了这么多银子,买了军舰还是要给人家打沉,这个国家眼看就快完了。”他让孙子乔映霞去买地,买木料,都是最好的木料。“挖一个大坑,里面灌满猪血,把木头往猪血里面泡,泡它一个月,然后再捞出来,这木头两百年都不坏。最后虽然他赌气建这个宅子,但他心里头也明白,国家都完了,建这个宅子有什么用呢?后来因为乔家要参与山西商人买阳泉矿山的集资,资金紧张,后面有一角没盖起来,没银子了,大概有2亩地那么一块。山西因为在北方,冬天冷,房子都盖的很矮、很小,为了取暖。说是后花园,其实是块空地,稍微把它修一修,修两条路,种几棵树,弄一点花儿,所谓花园就是这么来的。” 乔家大院的修葺一直到“七七事变”才停止。在山西,保存如此完好的大型民宅,也是屈指可数。“皇家有故宫,民间看乔家”的说法,也是基于它保存完好,几百年下来,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毁灭性打击,看起来没有受过硬伤。 1900年,也就是乔致庸捐给慈禧太后银子的那一年,当时的山西巡抚毓贤在山西剿灭洋人。从山西太原一座意大利天主教堂,跑出来7个意大利修女,她们一路逃到了祁县的乔家堡。乔致庸搭救了这7个修女,将她们藏在一辆柴火车里面,躲过了暴民的疯狂围剿,也躲过了官兵的追杀,送到了山西和河北交界处。 到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个年头,日军侵占时期,乔家举家外逃,只留下部分家人看护院落。日本军队从太原打来,一路烧杀抢掠,来到祁县。留守的乔家人仓皇之中找到了当地的一个意大利神父,叫孟择喜。神父给了乔家一面意大利国旗,挂在门口,又用神父的名义写了“安民告示”,告诉日本军队,乔家是主的子民。日军见是盟友的旗帜,就没有进去大肆地破坏。 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乔家大院都没有遭到怎样的破坏,而其他晋商的深宅大院,在这个时期几乎被摧毁殆尽。 1949年后,整个山西保存下来的大院已经很少了。乔家大院被选中成为刚刚成立的地方政府的所在地。一直到1960年前后变成了晋中地委党校的办公场所。“大炼钢铁”期间,这个保存完整的院落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拆下来烧的。1986年,在乔家大院里,设立了民俗博物馆。[img] http://wwwrcmolicom/UpFile/UpAttachment/2007-12/20071216145933jpg[/img]
乔 二、 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直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另外,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复了以前的治所。 2冯丘:出处不详。 堂号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 四 历代名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光烈,清朝官吏。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乔姓分布
乔姓从诞生开始,就与北方战乱联在一起,汉晋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南北朝时已经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省。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姓,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尤其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地区形成的梁国乔氏望族。唐宋时期,乔姓向东部山东、向东南江浙地区发展,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分布状。明朝以后基本形成了豫鲁为中心的乔姓聚集区。宋朝时,乔姓大约有近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乔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19%。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山东,这三省乔姓大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山西、甘肃、江苏等省。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外逐渐梯度分布状。明朝时,乔姓大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中乔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这五省集中了乔姓人口的91%。山西为乔姓第一大省,占乔姓总人口的43%。在宋元明期间,乔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晋秦冀豫、东部江苏两块乔姓聚集区。
当代乔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乔姓人口由11万激增到170多万,增长了15倍多。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大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这三省区又集中了23%。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乔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北部豫晋冀、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在600年间,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乔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端和东部、皖鄂北段、黑吉东端,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2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
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以物事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黄帝姬姓子孙中有以山(桥山)名为氏者,后去“木”以乔为氏。2、匈奴乔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乔为汉代匈奴四姓(兰、呼衍、须卜为其三)之一,后与汉族人相融。3、鲜卑乔姓。据载,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有乔姓。如西晋隆虑公乔智朗籍出鲜卑。4、其他少数民族源流。僳僳族刮饶时氏、达斡尔族瓦楞氏,满、蒙、土、回等族均有乔姓。
得姓始祖 桥勤。相传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亦称子午山,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沮水穿山而过,山如桥形,故得名桥山)。其姬姓子孙有一支在此守陵,遂以山名姓氏,称为桥姓。传至桥勤,时任北魏平原(今属山东)内史,后为宇文泰(西魏丞相)臣属。一天,宇文泰叫桥勤去掉桥字木旁简化为乔,说是有“高远”、“升迁”之义,桥勤遂改姓乔,子孙亦沿袭乔姓,并奉桥勤为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乔姓最早出现于少数民族姓氏中。《通志·氏族略》中载,北方匈奴贵族有乔姓,代有辅相(即宰相)。东汉时,部分匈奴人南下归附汉朝,遂与汉人相融。晋代时有乔智明,系出鲜卑族。南北朝时桥勤改姓乔,视为汉族乔姓始祖,陕西西安(西魏都城)即为其族人发源地。此支黄帝后裔乔姓早在东汉时已分居于今安徽潜山、河南商丘等地。桥勤曾官仕北魏、西魏,可见其族人南北朝时又有散居山东、陕西等地者。其中以河南商丘一带人丁最为兴旺。隋唐时期,乔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境,河南商丘乔姓已成望族,以“梁国”为其堂号。五代时,乔姓人口剧增。史有“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为相,命桥氏去木,义取高。”(据《通志·氏族略》之记载)。宋元时期,北方乔姓有避金人、元人之兵祸而南下者。此期,浙江、江苏等南方地区有乔姓名人入载青史。如宋代有高邮(今属江苏)进士乔执中。东阳(今属浙江)人乔行简,封鲁国公。元有戏曲家乔吉入居浙江。明代有大槐树乔姓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清代有沿海乔姓族人入台,进而迁徙海外者。另外,明清之际,乔姓名人以盛于前代之势涌现,此期乔姓达到历史最为鼎盛时期。今日乔姓以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乔姓约占全国汉族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乔姓郡望主要有:1、冯丘郡,治所无明确记载;2、梁国郡,为汉高帝时改“砀郡”而来,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朝宋时移治不邑(今安徽砀山县)。
堂号:“梁国”、“文惠”、“纯洁”、“在中”等。�
宗族特征 1、乔为桥去“木”而来,意寓高升、家族荣耀、世代旺达。2、乔姓名人辈出,不乏有官员、文人、画家、诗人之辈,各显其能。3、乔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含意隽永。如清代乔远谋所修《乔氏家谱》,内有江苏乔姓一支字行为:“庆远荣华泽,康定宗祖贤”。
名人精粹 乔智明:前赵鲜卑前部人,历隆、虑二县令,以德行而名,有“神君”之称号。乔知之:冯翊(今属陕西)人,唐代官至左司郎中,以俊才而著称。传其作《缘珠篇》送与窈娘(原为其婢女,后被武承嗣所夺),窈娘读后感愤而自尽。乔执中: 高邮(今属江苏)人,宋代进士。其人通经术,性宽厚有仁,多次修改法典,使很多人重生。在王安石执政时,曾编修《熙宁条例》。乔行简: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宋代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知无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封鲁国公,卒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宋代画家。吉: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杭州(今属浙江),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后代并其与张可久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乔达:(今属北京)人,元代画家,以山水见长。乔彝:元代晋宁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乔允升:洛阳(今属河南)人,明代刑部尚书执法不挠,曾为遭魏忠贤迫害的诸多官员平反,受人称颂。乔宇: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明代成化年间进士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威震当地。世宗时任吏部尚书,清正廉明,声望极高。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历任宝鸡知县、湖南巡抚、甘肃布政史等职。著有《最乐堂集》。乔松年:山西徐沟(今属清徐)人,清道光进士。曾配合怡良、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捻军。历任常州、苏州知府,两淮盐运使,仓场侍郎,东河河道总督等职。著有《论语浅解》、《萝摩亭札记》、《乔氏载记》。乔用迁:湖北孝感人,清嘉庆进士。曾协助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历任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史、贵州巡抚等职。乔世埴:上海人清代诗人。乔林: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画家兼篆刻家。乔清秀(女):河南内黄人,河南坠子演员,原名李金秀,因随乔利元学艺而更名。唱腔清脆而轻快流畅,称“乔派”,擅唱《玉堂春》。乔冠华:江苏盐城人,现代著名外交活动家。曾留学日本、德国,长期从事文化和新闻工作。建国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长。乔恒志:辽宁辽阳人,一九四五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从事战地救护工作,后在抗美援朝时牺牲,被誉为“红色青年救护英雄”,授“烈
乔姓是贵族。
中华乔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姬姓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炎黄贵胄。它犹如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了民族融合的累累硕果,传承着悠悠华夏五千年之璀璨文明。它更似一条源远流长,百川汇聚的通天大江,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涓涓不息,浩浩汤汤。
乔姓的分布。
乔姓族人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新沂、宿迁、盐城,河南开封、商丘、漯河、周口、滑县、项城,河北尚义、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介休、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乔姓人群。其它地方亦有乔姓人口零星分布不等。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乔姓。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聚居。至于其它海外乔姓华人,因无序迁移,不成规模,几不可考。
洛阳地区家谱提要的图书目录
本文2023-11-21 05:46: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