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3收藏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第1张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

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

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

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起初很多人都以为她是日本人,其实她是中日混血,籍贯山东,在北京出生,6岁时随家人移居加拿大。从加拿大返国的她,随即被挖掘,成为炙手可热的嫩模。

诸葛紫岐

历史上的诸葛亮属于老来得子,46岁才生下儿子诸葛瞻。此前,因为迟迟没有子嗣,哥哥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不过,诸葛乔早逝,刚刚25岁就离世了。

诸葛瞻8岁的时候,诸葛亮病逝。不过,诸葛瞻没有父亲那两下子, 在蜀国与魏国的阴平一战中,与将军意见相左,诸葛瞻坚持己见,最终,做出了错误决定。不仅导致战争总体走向失败,自己也在混战中战死,年仅三十七岁。

此外,诸葛亮还有一子一女。据记载,诸葛亮幼子诸葛怀性格温和, 继承了父亲淡泊宁志的志向。

在西晋历史的记载中,西晋太傅王广招汉代名人志士之后,诸葛怀作为诸葛亮之子自然也位列之中。但是,诸葛怀婉拒了信使,并表达了自己归隐之意,表明自己一心向往田园,不愿参理朝政。最终,他在世外桃源终此一生。

诸葛亮的女儿叫做诸葛果。相传,她是个相貌美丽的女子,追求者众多,但是,她一生中不曾婚嫁,许是也继承了父亲宁静致远的情怀,最终一心向道,得道成仙。

魏了翁的《朝真观记》中记载:出(成都)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有圣母先师乘烟葛女之祠。故老相传,武侯有女,于宅中乘云轻举。唐天宝元年,章公始更祠为观,奏名乘烟。

也就是说,在成都西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之后,诸葛果在这里避战乱,最终,修成仙道,羽化升天。

那么,诸葛亮的后人,今天在做什么呢?

根据专家说法,诸葛亮的后代在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

之后,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

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并且,现今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词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

此外,诸葛紫岐也说自己是诸葛亮后人第63代后人。在一篇网文中,诸葛紫岐说,家族里还有族谱,是用绢布做的,证明他是诸葛亮第63代后人。

后来,有些人质疑此事,诸葛紫岐还真拿出了家谱,佐证自己是诸葛亮后人的说法。

家谱

虽然看了家谱,但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梅主任还是有异议。她直言:因为史料的断缺,所以诸葛亮后人的去向,如今还无法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个家族的族谱,是不可能记载女性的姓名,既然诸葛紫岐自称诸葛亮的后人,并非配偶,那么,族谱上怎么可能有她的名字,还有待考证。

诸葛梓岐的父亲经营电子、电脑进出口生意、母亲是北京官员,于北京出世的她,是家中独女。

诸葛梓岐全家六岁时移民温哥华,于UCLA(卑诗省大学)中的BCIT修读室内设计,(经香港记者查问当地设计学教授发现没有这个学生),其间于当地的中文电视台当过两年的兼职主持。

2008年前,诸葛紫岐到香港报读香港大学商学课程,但香港大学外务处称从来没有这个学生就读过香港大学。后来经介绍当上兼职模特,喜欢自由度高的工作,一年会去旅行几次,但对于将来的发展,她认为要顺其自然啦。

  人物生平

  躬耕隆中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三顾茅庐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迁都,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的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叫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天下大事,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谗言相加,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普洱茶“茶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1]。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北伐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由于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之后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襄阳刘表,定居在南阳城外20里的草庐,开始了躬耕生活。所以三分天下之计古名草庐对,而不是后来襄阳附会的隆中对。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7 27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村

  从浙江兰溪县城向西偏北走20公里便来到建德、龙游县界,这里座落着诸葛村。村民们说,这个村是"一家饭熟三县香"。

  诸葛村是"古今第一良相"诸葛亮一支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建村之初,曾经称为高隆村,显然是从诸葛亮高卧隆中的事迹隐括而来,到明代后半叶,渐渐转变为以姓氏为名,这是当地普遍的习惯。

  诸葛村所在的兰溪县,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甘露之变"死于宦官之手的丞相舒元舆和唐末诗僧贯休都是兰溪人,自范仲淹提倡各地创立书院以来,宋、明两代,兰溪有书院不下14所,朱熹、吕祖谦、宋濂、王阳明等几位大理学家都曾在这里讲学或主持,明清两代,兰溪还出了几位学者和戏曲家,可谓是文化名邦。

  诸葛后人选择在兰溪定居,显然考虑了兰溪的人文荟萃。不过,他们最看中的,还是诸葛村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

  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本村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圭为始祖。元代中叶到高隆定居的是第28世宁五公诸葛大狮,全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有逾2700人为诸葛氏,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诸葛氏聚居地。

  诸葛村栖息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东、西、北三面有丘陵保卫,在外侧大道上不易发现这个村子。南面有一口大水塘,叫北漏塘,塘外便是广阔的水田,一直延伸到数十公里外的兰江边上。乡民有俗谚道"诸葛好村坊,北漏塘下好田庄。"诸葛村西、北两面的丘陵覆盖森林,可以采薪,可以伐材。本地还盛产可供建筑的紫砂石,易于加工。这可耕、可渔、可樵、可居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宁五公诸葛大狮迁居到这里的前提条件。

  虽然今天的诸葛村不少人弃儒从商,但诸葛村毕竟还远远没有脱离传统生活方式的轨道,又由于诸葛村从事的药材业需要阅读很难深的书籍,所以这里还是维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不过,诸葛村民不十分注重功名,而且祖上也有遗训:"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继承诸葛亮宁静淡泊的志趣。

  大公堂和丞相祠堂

  江南农村,大多是族居的血缘村落,而每一个宗族都会有自己的宗祠,《高隆诸葛氏宗谱》里记载,诸葛村曾经有45座祠堂,可惜现在大部分已经毁坏,所幸最重要的大公堂和丞相祠堂都还完好保存。

  大公堂的诸葛亮的纪念堂,只奉祀诸葛亮的神主和画像,举行诸葛亮的春秋二祭。

  按照当地的传统,大公堂后厅中央的四根前后金柱,跟别用柏、梓、桐、椿四种树木制作,谐音"百子同春",为的是祈求宗族繁衍。柱子前部漆红底黑字的楹联,都是歌颂诸葛亮或他的后裔的德行和功绩的。后金柱子的楹联是:“溯汉室以来,祀文庙,祀乡贤,祀名宦,祀忠孝义烈,不少传人,自有史书标姓氏;迁浙江而后,历绍兴,历寿昌,历常村,历南塘水阁,于兹启宇,可从谱牒正渊源。”这是大公堂主题性的一副楹联,除了诸葛氏族历代的德行功绩之外,还勾画了本村诸葛氏的谱氏。

  这一对楹联之间,是后厅的太师壁,书写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为诸葛氏世世代代的族训。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早就是世人熟知的名言。

  丞相祠堂是高隆诸葛氏的总祠,它的位置与大公堂遥应,每年冬至,丞相祠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称为继冬,这是诸葛村最隆重、最高层次的仪式。

  诸葛村村落建筑

  诸葛村坐落在丘陵之上,为了不占农田、水塘,房屋大多都建筑在山坡上,因此,村子的主要脉络是顺着山坡延伸的。从大公堂左前方绕丞相祠堂直到北漏塘西侧的一条丘冈,把村子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各有一条大道延它们东侧山脚进村。

  住宅和祠堂大多位于大路和街道的两侧,所以建筑朝向以西、西南、东、东北为多。这样的朝向,房屋垂直于等高线,是为了保持房屋前低后高,以求"步步高"。

  诸葛村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团块式的。大体上说,是一个房派的成员的住宅簇拥着这个房派的宗祠或"祖居"的周围,这些团块再组成村落的主要部分。这种结构原则,体现出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

  住宅区主要有三大片。一片在钟塘四周和大公堂、丞相祠堂之间的白酒坊,丞相祠堂的门联写道:"宅近发祥地,门临聚禄塘",说明这里是高隆诸葛氏的发祥之地,是诸葛村最早的部分,另两片分别在雍睦路和下塘路。《高隆诸葛氏宗谱》里有一张《高隆族居之图》,从这张图上看,可以知道当时诸葛村有两个全村性的中心,一个是大公堂,一个是丞相祠堂,从性质上说,它们都是礼制中心。大公堂位于村子的几何中心,丞相祠堂在小水口,村回有水塘,塘后建大宗祠,是这一带许许多多村落布局的一个模式。

  诸葛村诸葛氏从安三分的三个儿子彦祥、彦襄、彦贤起分为孟、仲、季三分,彦祥、彦襄、彦贤三人都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因此大致可以推断,诸葛村的三大片布局,在明代上半叶就已经形成了。

  由血缘村落到业缘村落

  诸葛村人最多经营的行业是药材业,诸葛村规定,外出经营药材的商人,不得携带家眷,不得在外纳妾,因此,经营所得的余利,自然都不得不带回家乡。而在诸葛村内,诸葛氏对外姓商人控制很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这里的商业还没有冲破血缘关系的牢笼。太平天国之后,上塘的孟分农民无力控制商业区的局面,只好出卖地皮来得到一些收入。距诸葛村5公里的双牌乡大地主王炳南,就买下了上塘附近不少空地,建造店铺。绍兴人陈绍不仅在上塘买地建起当铺,还在村里买地建宅。外乡、外姓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大量进入之后,诸葛村商业区内,除诸葛族人之外,其他杂姓有30个之多,占上塘人口 2/3以上。各地到这里做买卖的人组织起自己的同乡团体。商业区和商界不归保甲管辖,而另外建立了管理商业区和商界事务的商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权力机构。这个不动声色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诸葛血缘村落开始解体,向业缘村落转化。从此,诸葛村分裂为以上塘为中心的"街上"和以大公堂、丞相祠堂为中心的"村上"两部分。街上由商会管理,宗族只能过问“村上”的事务。

  这座氤氲着祥和气息的诸葛村,商业的发达改变了它的景观。铺面敞开,临街做买卖,茶馆饭肆,桌椅板凳一直摆到街上,这景象是任何纯农业村落里从来没有过的。新兴的社会因素,已经渗入了诸葛村千百年来和谐的、充满乡土情谊的、引起人们无限乡情眷恋的古老面貌。

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1990年拍摄的老版诸葛亮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袆、姜维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治国成就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 诸葛亮墨迹拓本(传)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选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南阳郡邓县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编辑本段个人发明

木牛流马

  解释木制的带有幌动货箱的人力步行式运输器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演义》中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1]

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诸葛连弩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在较 诸葛连弩

短时间内能发射十支箭,杀伤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八阵图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八阵图

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téng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相传有周天365种变化。 此外传为诸葛亮发明的尚有孔明锁、木兽、地雷等。

编辑本段诸葛亮后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令,并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诸葛亮共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其中,长子诸葛乔是兄长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次子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

清代的史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些人物均是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

扩展资料

诸葛乔是诸葛亮的嗣子,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与胞兄诸葛恪在吴国的名声很大。到蜀国后,任驸马都尉。诸葛亮视他如亲生儿子,深恐其成为庸人,管教甚严。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地艰苦工作。228年卒,年二十五。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诸葛亮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因为害怕他们一事无成,因此对他们严加教导,还写下《诫子书》以勉励他们。

参考资料-诸葛亮

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五四”运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