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廖氏寻找起源及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贵州廖氏寻找起源及族谱,第1张

廖姓起源

一、出自颛顼后裔。

1、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ān xù 专旭),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飂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飂伯高把“飂”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飂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飂”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è zhì 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ūn yù 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ù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ái 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 竹)继位。不窋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 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ǒu 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佑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据《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仑)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

三僚村自唐末杨公定居以来,代代名师云集,华厦巨屋,蔚然可观。从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谱中古村图,可以略窥一二。三僚村庄建筑的破坏,主要是清初以来的三次兵灾 就是村口的罗经石,杨救贫当年选中三僚传道授业,是因为三僚村地形状如一个太极图形。站在两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山“罗经石”恰似罗盘中的指针。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极图中的两仪,为强化八卦图形,后来人为在盆地中间建造了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在全村营造了八个景点,吻合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风水建筑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龟蛇会、石拱桥、虎形祠、狗形祠、蛇形猫眼祠、靠壁天井侧面祠、石仙宫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墙形墓、寅时葬而卯时发、凤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风格。

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八景”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 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2013年9月,中国风水家协会命名三僚村为“中国十大风水宝地”,中国风协主席高占全授牌。第三届中国风水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庙会,为菩萨唱戏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内自己有戏班,八十年代后,戏班解散了,便从外地请戏班唱戏,唱戏时村民呼朋引友观看,热闹非凡。三僚庙会情况大致如下:

杨公戏:旧历正月,是风水先生为答谢杨救贫祖师保佑他们一年中生意兴隆举行的娱乐活动,唱戏时间一般为十几天,最多可达一个多月,取决于风水先生还愿资金多寡情况。曾氏、廖氏杨公庙会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故杨公庙会在三僚的时间很长。但是乡村唱戏往往在下午四点才开始,表演到深夜,游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戏:福主是村庄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戏在旧历二月,曾氏的福主戏在旧历十月,福主戏时间长短也取决于化缘情况,一般可以达到10天左右

真君戏:真君即许旌扬,水神,民间称其为许真君,每年农历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戏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时间大约是十天

华陀戏:三僚村供奉药神华陀,每年四月,为华陀唱戏还愿,感谢他保佑村民身体健康

此外,三僚还有一些地方神明,如关帝、老官、三太子等,过去每年在固定时间会为他们举行庙会,但已经渐渐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种比较正常进行。虽然庙会仍每年照常进行,但赴庙会的信徒、观众渐渐稀少了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较丰富,庵堂庙宇比较多,现有大小祠庙10余座,其中有专人住守的有6处,有和尚2名、斋公(未出家的守庙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计宗教人员14人。现将三僚村内的主要祠庙和供奉的菩萨介绍如下:

曾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诚真希望小学旁,新建。二进,前厅供奉着樟木雕刻的杨公和曾公真身像,后厅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为砖混结构,殿宇式,单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门面为花岗岩雕刻,由广东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墙上镶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为三僚曾氏历史上的国师、明师和皇帝的诏书等史料。曾氏杨公祠是游客到三僚的主要参观点,有专人管理。相传风水先生出师的罗盘,要放在杨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灵气,故每年有大量风水先生到杨公祠内祭祀供奉

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廖屋村内,旧屋重修,殿宇式建筑,占地约80平方米,墙上悬挂着木质的廖屋历代国师、明师匾。供奉杨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华陀等五尊菩萨。杨公和廖公菩萨都是近10年内新雕刻而成,体积较小。以碑坊代替门,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专人管理,由于往来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逊于曾氏杨公祠

东华寺: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距圩街5华里。东华寺原址在庙子岭上,毁于民国年间,1985年恢复时,虽然沿用了寺名,但却是在山下一处普通民房内立香火,土木结构,坐东朝西,供奉佛教的如来佛、弥勒佛等菩萨,大殿有一副对联曰:“油来释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诞李尔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中”,东华寺地处偏僻,游人甚少

北斗庵:位于三僚村后龙山竹背村小组的范围内,一进村即可以看见山顶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红瓦白墙,但距三僚圩约有五华里的距离。古寺因“文革”荒芜,1991年5月重修,外门楣写着“北斗寺”三个大字,内门楣则是“清风明月”四字。大殿有两副对联: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 福亦能赐必须把出善心来。寺内供奉的是佛教如来、观音、弥勒等佛像,驻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赞叹村里四大特色的歇后语:“北斗庵的钟——响。”钟声可以震荡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于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个山坳里,因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传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庙乃清代咸丰年间建,初时为尼姑庵堂,后演变为佛寺。1987年重修。为一殿三间。周围没有人家,比较僻静,有水田数丘,守庙人以耕田为主

西竺寺:位于三僚村西边通往黄岭的山道旁边,与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毁于“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间,砖木结构。供奉佛教诸菩萨,有一位居士驻守。相传西竺寺过去殿宇宏伟,香火鼎盛

观音寺:位于三僚村排上小组的金凤山下观音岩前,曾用寺名金凤寺,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寺殿堂分为上下二幢,下幢为清代建筑,原驻女尼。上幢为新建,用殿堂将观音岩洞口盖住,现住和尚。新年还新建了戏台和观音殿,观音寺供奉佛教如来、观音等菩萨神像,相传观音像求子甚灵,香火较为旺盛。观音寺前有简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库大坝上,长15公里

水阁寺:位于三僚圩北侧河边,原寺建筑宏伟,民国年间被火焚毁,在原址旁边修复。一殿式,寺内供奉的是坊神、水神,无人驻守

关帝庙:位于三僚曾屋土围内,一殿式小庙,供奉关公菩萨

真君祠: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楼阁式小庙,没有专人驻守,供奉许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许真君像游村求雨 三僚村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风水文化村,村内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但由于民国8年、民国34年的战火和“文革”的破坏,对村内的风水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存风水建筑数量有限,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发掘、整理甚至去恢复。三僚村现存的风水建筑主要分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筑,我们将其中主要建筑分类介绍: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毁,廖氏宗祠正在恢复。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风水角度都进行了认真的讲究,大多数可以成为风水术的教材

我们将其中一些典型作一个简介:

1、兰溪堂: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又名侧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开院门。祠前有一个反弓刀形水池。祠建于明朝中叶,原来三房俱发,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改动了朝向,丁财忽衰,几乎绝了二房,在清嘉庆年间再修时,特意立了禁碑,不许后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是曾氏一个房祠,祠建正在后龙山一个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以蛇的特性设计。后龙是一条蜿蜒的山梁,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梁落穴处。祠堂后坡用石块摆成蛇鳞形,状如蛇颈。祠堂院门开在右侧,门口有一堵墙挡着,绕道而入,是一道狭长的曲廊。院墙不高,但院内一堵照墙很高,把祠堂大门挡得很严实。院内祠堂门前开了一口半月池。整个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处都不对称,院子一边大小,房子一边大小,连房沿都是一边大小,屋后的墙角都是一边方一边圆。堂内香炉摆法也怪,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这座精心设计而处处别扭的祠堂确实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点在蛇的七寸,院门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传做这个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们的母舅。用罗盘分金,共五房,其母问兄长, 那一房好?当时回答说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长改变风水,因为四房孝顺,二房忤逆。后来其兄通过改变房子结构,做成蛇形,让风水好四房绝二房。后来二房发现了蹊跷,向舅舅求情,舅舅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二房于是也可以看见天光,后代不至于绝香烟

3、维庆堂(狗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大门甲山庚向兼卯酉,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整个房屋按照狗的特征进行设计,门大,窗大,祠内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间,而是安在祠内北边角落,祠的后门也不是开在后面,而是开在房子的前侧,开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还精心设计了一个狗食盆。狗形祠属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于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属曾氏三房的房厅,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挂壁天井大门未开,只在屋角开一侧门,据说开大门会绝长房,不开大门开侧门,房房皆利。长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时曾乔世做的,叫“翻肚鲤鱼形”。这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如果开门朝不了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国师曾罗三、曾永章都是出在这个祠堂

5、九鳅落窠: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厅主乔新公。相传按九鳅落窠形设计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兴旺,九鳅落窠,意思是建在盛产泥鳅的水田里。后来,另一房建乌鸦落阳堂制煞它,因为乌鸦喜欢飞到田里吃泥鳅,乔新公在堂后建了一个鸟铳形,对付屋后的乌鸦

6、乌鸦落阳: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建于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阳公。相传因为“九鳅落窠”祠建成后,人丁非常兴旺,故庄阳公建祠时,按“鸟鸦落阳”设计了这个房厅,此堂为丁山癸向,为了克制前面“九鳅落窠”堂,设计了这个乌鸦泊田的形状,在祠内安放了一个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乌鸦低头啄食泥鳅的形状。民国三十四年被火烧毁

陵墓:三僚村坟墓比较多,宋明时代的古墓数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风水讲究的精品

1、侧面虎形:位于三僚村阳背垴枫树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传虎形墓这个位置,属另一房所有,墓对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后。人丁兴旺,对吾道公一房压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换到这个位置,造了虎形墓,压倒了狗形祠。 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阳坳枫树下骑龙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五月吉日重修。(联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来灯辉。”虎形墓是卧虎,这个虎形用心良苦,因为是伏地虎,两只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谓虎视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并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话说寅公进村食豕,先问犬公,因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渊婆太墓(猛虎跳墙形):廖姓在阳背垴的虎形墓,叫猛虎跳墙。阳背垴本来是曾姓人的祖坟山。廖姓久就打算在这里找块地建坟,分点风水。后来二房有一个女儿嫁到曾家,在春节带菜回娘家时,她用地契包鸡腿回去。几年后,廖姓在这里做成了一个虎形墓。以后廖姓二房人丁发展到几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脑。墓壬山丙向正针,共有十一块墓碑,墓过罡刻有“屏山水带、秀挹清环”横联,另有两幅柱联:位妥仍昭穆 神安福子孙;德泽绵长光日月 灵机变化会风云。主碑碑文:“祖妣生殁藏内葬本处阳坳上虎形正针壬山丙向缝针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坟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后来重修时,先生哄他们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迁到了县城附近,人比较少了。海螺形有八个墓,摘录其中三个碑文如下: 一、“葬在阳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广尊府君墓,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孙胜、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贵运府君之墓,葬本里阳坳上海螺形,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于三僚阳背垴最高处,听别人介绍说这个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说明是“旗形”。这墓是唐末时建,是曾氏第一个墓,多次重修,后代非常兴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谢、朱老孺人之坟”“葬阳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监墓:位于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的说法。沈姓过去就是大姓,人多势众,曾姓来了之后,就在沈姓的祠堂旁边(蜈蚣形) 做个下沙(一道山梁),做了三年,沈姓人一个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从政成为朝廷的国师,请来了皇帝的圣旨,重新修筑了下沙,(关闭了沈氏的生方) 沈姓人后来迁走了。其中一个皇家太监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将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 吉日重修”

从碑文看,是因为皇帝第二次召曾从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 皇帝派太监送灵柩返乡。太监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将太监葬在砂手上,借钦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图也很明显

6、龟形墓: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北麓的公路边,墓前用水泥浇铸了两只龟前爪,正好在水田里,龟态昂然。据碑文载,原墓为清代同治年间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时改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赠拟谥“忠良敦朴”的曾毓伦老大人,附葬有儿子传伯。墓上横幅是“江山永固”

7、罗三公墓:位于三僚圩前公路左侧的大松树下。明万历年间建墓。清代前已经四次重修。碑载:“皇明万历祖父母记载家谱葬三僚鱼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鱼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罗三太公 母钟、温氏太婆 老府君之坟墓”。三僚村有个“罗三公修南京,从政公修北京”的说法,是风水国师墓

8、鹅形墓:位于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枫树下,为曾氏十世祖曾朴斋和夫人钟氏合葬墓,后来22世、24世亦附葬于此,碑上说明是:“本村砂树脑鹅形亥山巳向”。整个形状象是一只张翅欲飞的鹅,两边砂手环抱如鹅两翅,穴位点在鹅屁股上,这是鹅起飞时,屁股必定上跷,故这是正穴。来龙软了一点,所以栽了一株大枫树,这树象征鹅头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国师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廖均卿墓相传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时,其亲属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择定的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会风停雨歇,大家出来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经隆起了七个坟堆,竟不知那一个是真穴。这个地方在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一岭之隔,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头顶,7个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实际上陡坡上突起的7块石头,很象虎牙

10、廖文政墓:位于梅窖镇店山村老爷山眠犬形,与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个小山窝内,整个地形象一只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庆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横梁上书 “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钦天监承旨郎廖考东山公太 妣张氏婆 妣钟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庆四年庚午岁腊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岁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11、凤形墓:位于三僚廖氏后龙山背坑冲,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发、寅葬卯绝墓,墓形为凤,墓穴点在凤尾,为明代三僚著名风水师廖歧山亲建祖墓。相传,廖歧山做墓时,断言点中穴位后,全家当日将有灭门之祸,但如果弃家远遁,当日即可大发。廖歧山寅时做墓后,即从家里的后窗跳出远遁,其兄弟等人不信,当日卯时应验,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后,大发

其他风水建筑: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风水建筑

1、曾氏下砂:位于三僚圩北面河边,沿山梁人工加筑的一道土坝,高约2米,宽约3米,长约50米。曾氏下砂的修筑,是明代曾氏与沈氏争夺生存空间的建筑,砂手护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让生气冲走。但修筑下砂,却在沈姓的上方,挡住了他们的生方,故发生了争执。曾氏借助的皇室的权威修筑了下砂,并将太监黄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龟蛇把水口:位于三僚圩侧河边,三僚河水在此绕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积了一个圆土堆,一个长条形土堆,象征龟形和蛇形,让龟蛇保护水口

3、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后龙山的别称,由杨救贫的铃记“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后龙即出土蜈蚣,曾氏在与沈氏争夺风水时,正对着蜈蚣建了一个石拱桥,是个弓形,在桥头建了一座水阁,为箭形,用于破出土蜈蚣的建筑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于三僚廖屋村北无蚊祠后面,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土堆,高约2米,厚约3米,宽约20米,把一条从山谷里涌来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条流入村内,经七处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条从村边绕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国师廖信厚主持修筑,目的是化解本村后龙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其做法是“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天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连贯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时,先后在廖屋村内开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对应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体全身上一百零八个穴位,使之血脉畅通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儿已 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这形如猛虎下山、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异的古墓,相传杨筠松创造了72种阴宅墓葬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造型,诸如“凤形”、“龟形”“蛇形”、“蛤蟆形”。我们眼界大开地看见了“虎形”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卧在山头,两尊副碑如两只竖立的耳朵,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视着山下的村落,位于村口的“鲤鱼形”墓穴是给明万历皇帝选了阴宅风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参天古树犹如鲤鱼的两根胡须,可惜的是,左边的那棵树在大练钢铁的年代给毁了。

三僚村引以骄傲的是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枢还乡荣葬,只可惜我们没有发现曾从政的墓地,倒看见了护送其灵枢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址,三僚的开基祖先是曾文讪,这位杨筠松的首席弟子为了却师父心愿而制煞了赣州府督卢光稠的历史掌故不但广为流传还载被入了赣州府志。 三僚村东南方的山峰均为石灰岩层,有二处岩洞较为著名,即观音岩、吸石洞

1、观音岩:位于三僚村排上村小组尾部,位于观音寺后,观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后,即为观音岩洞口,高约2米,宽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余米处,洞分两岔,一处略为宽敞,象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设有菩萨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浅。相传里面还有洞穴,穴内有天然石佛。兴国县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节里,有单独的条目介绍观音岩洞

观音岩又名石仙宫,相传洞内宽阔有河,可以通往宁都赖村,杨救贫曾在洞内修仙悟道,著书立说。五十年代初剿匪时,三僚乡政府组织民工进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峰西麓半坡中,兴国县道光四年出版的县地图中,就标明了这个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块巨石掩蔽,巨石间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缝曲折相通,外面不易发现洞口。洞口很宽敞,高宽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阶十余级,入洞后有上百平方米的厅堂,然后分成若干个可以进入的岔道。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虽然不如太平岩宽大,但也是幽静深远。在洞内没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极多,鸟粪遍地,把钟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层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游开发,这个洞和罗经石一起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

廖的组词:

1、廖氏文化:指廖氏家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家族精神,是廖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廖氏家谱:指廖氏家族的族谱或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传承和家族成员的信息。

3、廖氏宗庙:指廖氏家族的宗庙或祠堂,是廖氏家族进行祭祀和重要活动的场所。

4、廖氏名流:指廖氏家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通常是历史或文化名人。

5、廖氏故里:指廖氏家族的故乡或原籍,通常用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6、廖氏后人:指廖氏家族的后代或子孙,用于强调家族传承和延续的意义。

7、廖氏英才:指廖氏家族中的优秀人才或精英,用于赞美或尊称廖氏家族中的杰出成员。

8、廖氏风范:指廖氏家族的传统和文化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家族风范和社会影响力。

9、廖氏名门:用来形容廖氏家族地位显赫、历史悠久,通常用于赞美或祝贺廖氏家族的话语中。

10、廖氏宗亲:指所有姓廖的人,用于强调家族或宗族关系。

廖的造句:

1、廖氏家族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廖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深受观众喜爱。

3、廖太太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她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4、廖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携手共进,共同打造了一个成功的企业。

5、廖教授在学术领域拥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研究成果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廖先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我们相识多年,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7、廖氏家族的企业涉及多个领域,他们在市场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8、廖先生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带领团队在各项业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9、廖太太是一位优雅的女性,她经常参加社交活动,为社交圈增添了光彩。

10、廖氏家族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他们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

贵州廖氏寻找起源及族谱

廖姓起源 一、出自颛顼后裔。 1、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ān xù 专旭),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