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明朝时中国有哪些贤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5收藏

中国古代明朝时中国有哪些贤臣?,第1张

第一位,蓟辽督师袁崇焕。崇祯二年十一月,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勤王,在北京城下与展开激战,将清军击退。但不久后崇祯帝却将袁崇焕逮捕治罪,并于崇祯三年八月,将其凌迟处死。

第二位,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得益于孙元化布置在城头11门大炮。后辽东发动吴桥兵变,孙元化力主招抚,但巡按王道纯藏匿诏书,使得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再次发生叛乱。朝廷将孙元化逮捕,政敌趁机陷害,最终孙元化于崇祯五年七月被斩首示众。

第三位,蓟辽督师孙承宗。孙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请求担任蓟辽督师,并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极大的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同时大力支持袁崇焕等人的主张。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启用孙承宗,他调兵遣将,成功收复遵化、永平、迁安等关内城池。但后来因为祖大寿的投敌,孙承宗遭到朝内大臣的弹劾,崇祯也认为他老迈无用,于是将其免官。

第四位,宣大总督卢象升。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率师勤王,名义上是“督天下兵”,但因为杨嗣昌等人的嫉恨,实际上只有不到两万人马。卢象升率军在蒿水桥遭遇清军,双方展开激战,“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但终因寡不敌众,“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卢象升战死后,崇祯帝依然不予抚恤,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以追赠。

第五位,陕西总督郑崇俭。1640年,郑崇俭率贺人龙、左良玉等将领,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事后张献忠在四川重新恢复声势,崇祯帝以撤兵太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

第六位,陕西总督孙传庭。1643年,孙传庭率领十余万大军在郏县境内与李自成展开决战,结果明军失利,之后李自成长驱直入,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史书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明朝有名的武将从洪武到永历年间的,有名的武

51洪武朝:廖永忠、李文忠、常遇春、冯胜、傅友德、邓愈、汤和、周德兴、蓝玉、徐达、沐英、朱亮祖等建文朝:盛庸、平安、铁铉永乐、宣德朝:朱能、邱福、张玉、张辅、李远等正统、景泰朝:石亨、于谦、王骥等成化、弘治、正德朝:王守仁等嘉靖、隆庆、万历朝:李成梁、俞大猷、熊廷弼、刘綎、卢镗、汤克宽、戚继光、刘显、李如松、邓子龙、孙承宗等天启、崇祯朝:毛文龙、卢象升、贺人龙、祖大寿、曹变蛟、秦良玉、孙传庭洪承畴、高杰、吴三桂赵率教、、曹文诏、袁崇焕、满桂、左良玉、等南明永历:郑成功、李定国、张煌言、黄得功、史可法、阎应元、李来亨等有些朝或是太短,或是没什么战事,有名的武将偏少

卷113 列传第1 后妃一

卷114 列传第2 后妃二

卷115 列传第3 兴宗孝康皇帝 睿宗兴献皇帝

卷116 列传第4 诸王一

卷117 列传第5 诸王二

卷118 列传第6 诸王三

卷119 列传第7 诸王四

卷120 列传第8 诸王五

卷121 列传第9 公主

卷122 列传第10 郭子兴 韩林儿

卷123 列传第11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卷124 列传第12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卷125 列传第13 徐达 常遇春

卷126 列传第14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卷127 列传第15 李善长 汪广洋

卷128 列传第16 刘基 宋濂 叶琛 章溢

卷129 列传第17 冯胜 傅友德 廖永忠 杨景 胡美

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卷132 列传第20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 谢成 李新

卷133 列传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张德胜 赵德胜 桑世杰 茅成 胡

深 孙兴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 列传第22 何文辉 叶旺 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甯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卷135 列传第23 陈遇 叶兑 范常 宋思颜 郭景祥 杨元杲 阮弘道 孔克仁

卷136 列传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卷137 列传第25 刘三吾 安然 吴伯宗 吴沉 桂彦良 宋讷 赵□ 李叔正 刘崧 罗复

仁 孙汝敬

卷138 列传第26 陈修 杨思义 周祯 杨靖 单安仁 薛祥 唐铎 开济

卷139 列传第27 钱唐 韩宜可 萧岐 冯坚 茹太素 李仕鲁 叶伯巨 郑士利 周敬心

王朴 张衡

卷140 列传第28 魏观 陶□仲 刘仕□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卷141 列传第29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练子宁 茅大芳 卓敬 陈迪 景清 连楹 胡闰

王度

卷142 列传第30 铁铉 暴昭 陈性善 张□ 谢贵 彭二 宋忠 马宣 瞿能 张伦 颜伯

玮 王省 姚善 陈彦回

卷143 列传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 黄钺 王良 陈思贤 程通

黄希范 高巍 高贤宁 王□ 周缙 牛景先

卷144 列传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卷145 列传第33 姚广孝 张玉 朱能 丘福 谭渊 王真 陈亨

卷146 列传第34 张武 陈硅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 赵彝 张信 徐祥 李浚 孙岩 陈

吾乃马之甲

二甲传胪9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卷147 列传第35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卷148 列传第36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卷149 列传第37 蹇义 夏原吉

卷150 列传第38 郁新 赵□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 陈寿 刘季□ 刘辰 杨砥 虞谦

汤宗

卷151 列传第39 茹_ 严震直 张□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 方宾 吴中 刘观

卷152 列传第40 董伦 仪智 邹济 周述 陈济 王英 钱习礼 周叙 柯潜 孔公恂

卷153 列传第41 宋礼 陈萱 周忱

卷154 列传第42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 梁铭 王通

卷155 列传第43 宋晟 薛禄 刘荣 朱荣 费□ 谭广 陈怀 蒋贵 任礼 赵安 赵辅 刘

卷156 列传第44 吴允诚 薛斌 吴成 金忠 李英 毛胜 焦礼 毛忠 和勇 罗秉忠

卷157 列传第45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 郑辰 柴车 刘中敷 张凤 周萱 杨鼎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林鹗 潘荣 夏时正

卷158 列传第46 黄宗载 顾佐 段民 章敞 吴讷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 黄孔昭

卷159 列传第47 熊概 陈镒 李仪 陈泰 李棠 贾铨 王宇 崔恭 刘孜 李侃 原杰 彭

谊 牟俸 夏埙 高明 杨继宗

卷160 列传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罗通 罗绮 张萱 张鹏 李裕

卷161 列传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 陈本深 彭勖 夏时 黄润

玉 杨瓒 刘实 陈选 夏寅 陈壮 张□ 宋端仪

卷162 列传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纶 陈祚 刘球 陈鉴 钟同 章纶 廖庄 倪敬 杨萱

卷163 列传第51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 邢让 林瀚 谢铎 鲁铎

卷164 列传第52 邹缉 弋谦 黄泽 范济 聊让 左鼎 曹凯 刘炜 单宇 张昭 高瑶

卷165 列传第53 陶成 陈敏 丁萱 王得仁 叶祯 伍骥 毛吉 林锦 郭绪 姜昂

卷166 列传第54 韩观 山云 萧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伦 欧磐 张佑

卷167 列传第55 曹鼐 邝□ 王佐 孙祥 袁彬

卷168 列传第56 陈循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刘□ 刘吉 尹直

卷169 列传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 列传第58 于谦

卷171 列传第59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卷172 列传第60 罗亨信 侯□ 杨宁 王来 孙原贞 朱鉴 杨信民 张骥 马谨 程信

白圭 张瓒 孔镛 邓廷瓒 王轼 刘丙

二甲传胪9卷173 列传第61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卷174 列传第62 史昭 巫凯 许贵 周贤 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

卷175 列传第63 卫青 董兴 何洪 刘玉 仇钺 神英 曹雄 冯祯 张俊 杨锐

卷176 列传第64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177 列传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复 林聪 叶盛

卷178 列传第66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朱英 秦□

卷179 列传第67 罗伦 章懋 黄仲昭 庄曰鄄永 邹智 舒芬

卷180 列传第68 张宁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强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汤鼐 姜

绾 姜洪 曹麟 彭程 庞泮 叶绅 胡献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卷181 列传第69 徐溥 丘浚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 刘忠

卷182 列传第70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卷183 列传第71 何乔新 彭韶 周经 耿裕 倪岳 闵硅 戴珊

卷184 列传第72 周洪谟 杨守陈 张元祯 傅瀚 张升 吴宽 傅硅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卷185 列传第73 李敏 贾俊 黄绂 张悦 _钟 曾鉴 梁景 徐恪 李介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卷186 列传第74 韩文 张敷华 杨守随 许进 雍泰 陈寿 樊莹 熊绣 潘蕃 胡富 张

泰 张鼐 王景 朱钦

卷187 列传第75 何鉴 马中锡 陆完 洪钟 陈金 俞谏 周南 马昊

卷188 列传第76 刘荡鄄□ 赵佑 戴铣 陆昆 蒋钦 周玺 汤礼敬 许天锡 徐文溥 张

士隆 张文明 范辂 张钦 周广 石天柱

卷189 列传第77 李文祥 孙磐 胡□ 罗侨 叶钊 戴冠 黄巩 陆震 夏良胜 何遵

卷190 列传第78 杨廷和 梁储 蒋冕 毛纪 石九_

卷191 列传第79 毛澄 汪俊 吴一鹏 朱希周 何孟春 丰熙 徐文华 薛蕙

卷192 列传第80 杨慎 王思 张□ 刘济 安磐 张汉卿 张原 毛玉 王时柯 郑本公

张曰韬 杨淮 张□ 郭楠

卷193 列传第81 费宏 翟銮 李时 顾鼎臣 严讷 李春芳 陈以勤 赵贞吉 高仪

卷194 列传第82 乔宇 孙交 林俊 金献民 秦金 赵璜 邹文盛 梁材 刘麟 蒋瑶 王

廷相

卷195 列传第83 王守仁

卷196 列传第84 张璁 桂萼 方献夫 夏言

卷197 列传第85 席书 霍韬 熊浃 黄宗明 黄绾

卷198 列传第86 杨一清 王琼 彭泽 毛伯温 翁万达

卷199 列传第87 李钺 王宪 胡世宁 李承勋 王以旗 范_ 王邦瑞 郑晓

李祯 丁宾

卷222 列传第110 谭纶 王崇古 方逢时 吴兑 郑洛 张学颜 张佳胤 殷正茂 凌云翼

卷223 列传第111 盛应期 朱衡 潘季驯 万恭 吴桂芳 王宗沐 刘东星 徐贞明

卷224 列传第112 严清 宋□ 陆光祖 孙□ 陈有年 孙丕扬 蔡国珍 杨时乔

卷225 列传第113 张瀚 王国光 梁梦龙 杨巍 李戴 赵焕 郑继之

卷226 列传第114 海瑞 丘_ 吕坤 郭正域

卷227 列传第115 庞尚鹏 宋仪望 张岳 李材 陆树德 萧廪 贾三近 李颐 朱鸿谟

萧彦 孙维城 谢杰 郭惟贤 万象春 钟化民 吴达可

卷228 列传第116 魏学曾 李化龙

卷229 列传第117 刘台 傅应祯 王用汲 吴中行 赵用贤 艾穆 沈思孝

卷230 列传第118 蔡时鼎 万国钦 饶伸 汤显祖 逯中立 杨恂 姜士昌 马孟祯 汪若

卷231 列传第119 顾宪成 顾允成 钱一本 于孔兼 史孟麟 薛敷教 安希范 刘元珍

叶茂才

卷232 列传第120 魏允贞 王国 余懋衡 李三才

卷233 列传第121 姜应麟 陈登云 罗大□ 李献可 孟养浩 朱维京 王如坚 王学曾

张贞观 樊玉衡 谢廷赞 杨天民 何选

卷234 列传第122 卢洪春 李懋桧 李沂 雒于仁 马经纶 刘纲 戴士衡 曹学程 翁宪

祥 徐大相

卷235 列传第123 王汝训 余懋学 张养蒙 孟一脉 何士晋 王德完 蒋允仪 邹维琏

卷236 列传第124 李植 江东之 汤兆京 金士衡 王元翰 孙振基 丁元荐 李朴 夏嘉

卷237 列传第125 傅好礼 姜志礼 包见捷 田大益 冯应京 吴宗尧 吴宝秀 华钰

卷238 列传第126 李成梁 麻贵

卷239 列传第127 张臣 董一元 杜桐 萧如薰 达云 官秉忠 柴国柱 李怀信

卷240 列传第128 叶向高 刘一_ 韩□ 朱国祚 何宗彦 孙如游

卷241 列传第129 周嘉谟 张问达 汪应蛟 王纪 孙玮 钟羽正 陈道亨

卷242 列传第130 陈邦瞻 毕懋康 萧近高 白瑜 程绍 翟凤□ 洪文衡 陈伯友 董应

举 林材 朱吾弼 张光前

卷243 列传第131 赵南星 邹元标 孙慎行 高攀龙 冯从吾

卷244 列传第132 杨涟 左光斗(弟光先) 魏大中(子学洢 学濂) 周朝瑞 袁化中顾大章(弟大韶 )王之寀

卷245 列传第133 周起元 缪昌期 周顺昌 周宗建 黄尊素 李应升 万_

卷246 列传第134 满朝荐 江秉谦 侯震炀 王允成

卷247 列传第135 刘綎(乔一琦) 李应祥(童元镇) 陈璘(吴广) 邓子龙 马孔英

卷248 列传第136 梅之焕 刘策(徐缙芳 陈一元) 李若星 耿如杞(胡士容) 颜继祖(王应豸等) 李继贞 方震孺 徐从治(谢琏 余大成等

卷249 列传第137 朱燮元 李_ 王三善 蔡复一

卷250 列传第138 孙承宗

卷251 列传第139 李标 刘鸿训 钱龙锡 成基命 何如宠 徐光启 文震孟 蒋德景 方

岳贡

卷252 列传第140 杨嗣昌 吴□

卷253 列传第141 王应熊 张至发 薛国观 程国祥 陈演 魏藻德

卷254 列传第142 乔允升 曹于汴 孙居相 曹□ 陈于庭 郑三俊 李日宣 张玮

卷255 列传第143 刘宗周 黄道周

卷256 列传第144 崔景荣 黄克缵 毕自严 李长庚 刘之凤

卷257 列传第145 张鹤鸣 董汉儒 赵彦 王洽 梁廷栋 熊明遇 张凤翼 陈新甲 冯元

卷258 列传第146 许誉卿 华允诚 魏呈润 毛羽健 吴执御 章正宸 黄绍杰 傅朝佑

姜采 熊开元 詹尔选 汤开远 成勇 陈龙正

卷259 列传第147 杨镐 袁应泰 熊廷弼 袁崇焕 赵光□

卷260 列传第148 杨鹤 陈奇瑜 熊文灿 练国事 丁启睿 郑崇俭 邵捷春 余应桂 高

斗枢 张任学

卷261 列传第149 卢象升(弟象晋 象观 从弟象同) 刘之纶 丘民仰(邱禾嘉)

卷262 列传第150 傅宗龙 汪乔年 杨文岳 孙传庭

卷263 列传第151 宋一鹤 冯师孔 林日瑞 蔡懋德 卫景瑗 朱之冯 陈士奇 龙文光

刘佳引 刘之勃

卷264 列传第152 贺逢圣 南居益 周士朴 吕维祺 王家祯 焦源溥 李梦辰 宋师襄

麻僖 王道纯 田时震

卷265 列传第153 范景文 倪元璐 李邦华 王家彦 孟兆祥 施邦曜 凌义渠

卷266 列传第154 马世奇 吴麟征 周凤翔 刘理顺 汪伟 吴甘来 王章 陈良谟 陈纯

德 申佳胤 成德 许直 金铉

卷267 列传第155 马从聘 张伯鲸 宋玫 范淑泰 高名衡 徐□ 鹿善继

卷268 列传第156 曹文诏 周遇吉 黄得功

卷269 列传第157 艾万年 李卑 汤九州 陈于王 侯良柱 张令 猛如虎 虎大威 孙应

元 姜名武 尤世威 侯世禄 刘国能

卷270 列传第158 马世龙 贺虎臣 沈有容 张可大 鲁钦 秦良玉 龙在田

卷271 列传第159 贺世贤 童仲揆 罗一贯 满桂 赵率教 官惟贤 何可纲 黄龙 金日

卷272 列传第160 金国凤 曹变蛟 刘肇基

卷273 列传第161 左良玉 高杰 祖宽

卷274 列传第162 史可法 高弘图 姜曰广

卷275 列传第163 张慎言 徐石麒 解学龙 高倬 左懋第 祁彪佳

卷276 列传第164 朱大典 张国维 张肯堂 曾樱 朱继祚 余煌 王瑞□ 路振飞 何楷

熊汝霖 钱肃乐 沈宸荃

卷277 列传第165 袁继咸 金声 丘祖德 沈犹龙 陈子龙 侯峒曾 杨文骢 陈潜夫

卷278 列传第166 杨廷麟 万元吉 郭维经 詹兆恒 陈泰来 王养正 曾亨应 揭重熙

陈子壮 张家玉 陈邦彦 苏观生

卷279 列传第167 吕大器 文安之 樊一蘅 吴炳 王锡衮 堵胤锡 严起恒 朱天麟 杨

畏知 吴贞毓

卷280 列传第168 何腾蛟 瞿式耜

卷281 列传第169 循吏

卷282 列传第170 儒林一

卷283 列传第171 儒林二

卷284 列传第172 儒林三

卷285 列传第173 文苑一

卷286 列传第174 文苑二

卷287 列传第175 文苑三

卷288 列传第176 文苑四

卷289 列传第177 忠义一

卷290 列传第178 忠义二

卷291 列传第179 忠义三

卷292 列传第180 忠义四

卷293 列传第181 忠义五

卷294 列传第182 忠义六

卷295 列传第183 忠义七

卷296 列传第184 孝义一

卷297 列传第185 孝义二

卷298 列传第186 隐逸

卷299 列传第187 方伎

卷300 列传第188 外戚

卷301 列传第189 列女一

卷302 列传第190 列女二

卷303 列传第191 列女三

卷304 列传第192 宦官一

卷305 列传第193 宦官二

卷306 列传第194 阉党

卷307 列传第195 佞幸

卷308 列传第196 奸臣

卷309 列传第197 流贼

卷310 列传第198 土司

卷311 列传第199 四川土司一

卷312 列传第200 四川土司二

卷313 列传第201 云南土司一

卷314 列传第202 云南土司二

卷315 列传第203 云南土司三

卷316 列传第204 贵州土司

卷317 列传第205 广西土司一

卷318 列传第206 广西土司二

卷319 列传第207 广司土司三

卷320 列传第208 外国一

卷321 列传第209 外国二

卷322 列传第210 外国三

卷323 列传第211 外国四

卷324 列传第212 外国五

卷325 列传第213 外国六

卷326 列传第214 外国七

卷327 列传第215 外国八

卷328 列传第216 外国九

卷329 列传第217 西域一

卷330 列传第218 西域二

卷331 列传第219 西域三

卷332 列传第220 西域四

崇祯末年什么意思,是指崇祯十七年那一年,还是整个崇祯时期呢?

好吧,都说一说。

崇祯时期有差不多二十大战将,

卢象升

洪承畴

袁崇焕

孙传庭

秦良玉

陈奇瑜

孙承宗

傅宗龙

曹文诏

周遇吉

杨嗣昌

贺人龙

曹变蛟

祖大寿

吴三桂

祖 宽

左良玉

满 桂

黄得功

马世龙

但是大部分要么被他杀了,要么间接地被他坑了。到了崇祯十七年,还活着的有:洪承畴(已降清),秦良玉(杰出女将但此时已老),陈奇瑜(充军边疆),祖大寿(已降清),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左良玉(拥兵自重),黄得功。二十大将,只剩两三个能用能打的了,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楼主说的应该是南明的残余势力,这个主要包括了

1、弘光政权(1644-1645):这个政权的主要核心是马士英、史可法等人,此政权中的傀儡皇帝是朱由崧,明神宗之孙,老福王朱常洵之子。

2、隆武政权(1645-1646):此政权的核心人物是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扶植的皇帝是唐王朱聿键,他是朱元璋的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他算是在南明所有傀儡皇帝中最有能力的一人。但是,生错了时机。

3、鲁王政权:指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朱以海,是朱元璋的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鲁王政权建立后,就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在这个政权中,主要的人物有方国安、王之仁、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阮大铖等人。最后不是被杀就是投降了。

说猛将,必须要说上阵厮杀的战斗力,驰骋疆场,刀头见血的才算猛将。

我把能查到的明朝所有的猛将都列出来,上阵厮杀不干掉一百个以上敌人的,我都不好意思列。

下面就是各位大杀星:

1常遇春

明朝开国大将,以勇力著称,武艺出众,所向披靡。 

战例:面对敌军五万,单骑突阵,大获全胜。

简直不要太牛掰。

2傅友德

明朝开国大将,水陆两栖的勇士,横勇无匹,悍不畏死。

战例:这可是一场水战啊,在船上杀敌数百。太罕见了。

3花云

开国大将,智勇双全,年轻帅气,武艺超群。

战例:斩首数百,自己毫发未伤,战斗力强悍。

4张玉

朱棣麾下第一猛将,靖难第一功臣。 

战例:杀敌百余人,自己也重伤而死。

5顾成

建文帝麾下的勇将,后来投降了朱棣。

战例:斩杀百余敌,还生擒了二十多。够狠的。

6刘显

这位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抗倭战友。他儿子太有名了――万历第一勇士刘綎,还是武状元。

战例:一战杀敌百余,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7曹顶

嘉靖年间抗倭英雄。 

战例:干死了一百余倭子,自己也壮烈牺牲,英雄!

8黄仲拙

万历年间猛将,随总兵李锡镇压少数民族。

战例:斩首一八零八级。这可厉害了,一个人就能平了水泊梁山。

9张三丰

没想到吧,不是金庸吹牛,是真的。

战例:单挑干杀百余贼寇。张真人威武啊!

10陈于王、陈龙正

父子俩都文武双全。陈于王是熊廷弼麾下的勇将。镇压罗汝才、刘国能农民起义军时,父子被围,双双战死。 

战例:杀敌数百人,确实很厉害。

11武某

河南猛士,武器和孙悟空一样。 

战例:一次大战杀敌千余,这也太吓人了!

12周遇吉

明末勇将,与清军对战过。 在与李自成所率的起义军恶战中被俘。 

战例:手杀数百人,力竭被俘。 

13孙守法

这位曾经在猛将曹文诏的麾下担任过游击千总。亲手擒杀过点灯子、不沾泥等农民起义首领,在黑水峪之战中生擒过第一代闯王高迎祥。 

战例:被清军设伏,陷入重围,杀敌数十后战死。 

14胡一青

南明的猛将,曾率兵援助过瞿式耜与清军作战。

战例:甘棠渡一战,斩首数百。

15黄得功

南明重将,勇猛忠心,武艺高强,手执一对手磨铁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战例:这是与敌人的铁骑对战,在马战中杀敌数百,真是太厉害了。

16潘文宷

这也是一位猛将。

战例:斩杀敌方首级百余颗。

根据已知记载的资料,兵饷数量来算,左良玉部五万,四镇各三万,加上京营(南京)六万、东南江浙闽一带兵力十二万,南明在江淮前线一带的主力共三十五万多,而清军南下时,清军奏折中来降明军接近二十四万,江北明军几乎全部降清,所以能战之兵也就二十万而已。让我们来详细看看这段历史。

公元 1644年(明崇祯17年),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山海关战败后撤回西安。清军入驻京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为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仅仅只存在了一年就被覆灭,为何?

1645年,清军两路夹攻,击败李自成占据关中。遂后,多尔衮即下令兵发两路,一路由阿济格率领追击逃往湖广的李自成,一路由多铎率领从西安东出潼关,南下攻击南明。而此时的南明君臣依旧在忙于争权夺利,党争不断,文恬武嬉、不知进取。虽不乏有识之士能看清形势,献计献策,但终归不为弘光帝采纳。

多铎率部由虎牢关东出,途经郑州、开封,攻占归德(今河南商丘)。虎牢关,很熟悉的名字,如果喜欢《三国演义》的话,你一定知道刘关张三兄弟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虽然是小说虚构的故事,但是因为太受欢迎了,虎牢关也因此而扬名。

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叫汜水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约15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虎牢关因周穆王圈养猛虎于此而得名,为东都洛阳的东边门户。虎牢关南倚嵩山,北临黄河,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此关隘的战事数不胜数,如李世民虎牢关大战窦建德等等。

占领归德后,多铎兵分两路,一路由固山额真准塔率领从徐州、宿迁向淮安进发;主力由多铎率领从亳州、宿州向泗州(今江苏盱眙)前进,然后一同合击扬州。两路清军一路猛进,鲜有抵抗,大批明军将领献城投降。清军渡过淮河,很快兵临扬州城下。

扬州城守将为刘肇基、李栖凤等总兵所辖数千人马,督师史可法。李栖凤率部出降,史可法、刘肇基坚守扬州城,势单力薄,而史可法虽传檄各镇前来救援却无一支援军到来。清军猛攻一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宁死不屈牺牲,刘肇基战死。清军一路南下,明守将皆望风而降未曾遇阻,唯独扬州,恼羞成怒的清军遂屠城。

扬州已破,投降的明军将领打头阵进攻南京,趁雾渡江占领镇江。弘光帝朱由崧连夜和马士英等人携家属逃亡,而朝中大臣还蒙在鼓里。第二天朝臣们才发现皇帝已经逃跑,瞬间乱了套,而后文武百官迎降清军。南京城坚固的城防,完全成了摆设。

刘良佐等部23万人马投降清朝,而刘良佐是南明赖以为凭的江北四镇之一,着实可悲。而同为四镇之一的高杰,傻乎乎的莽夫一个,被降清的许定国骗杀于睢州(今河南商丘睢县);四镇中的另一位刘泽清,本镇守合肥,在清军南下时就弃城逃至海上,后来也降清。

江北四镇的最后一位黄得功,此时未防备顺江而下的叛军左良玉部,被调镇守在芜湖。芜湖地处安徽南部,南倚皖南山脉,北临长江天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扼守长江,拱卫南京的重要门户。

弘光帝逃自芜湖黄得功处寻求保护,结果黄得功被紧追而来,已经降清的刘良佐部射中喉咙,遂自杀。黄得功是南明江北四大藩镇里面最男人的一个了,虽然没有尽到太大的力气就牺牲了,也算是为国尽忠了,相比那些争相投降的文臣武将来说,已经强太多了。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还有一位明朝的武将不得不提一下,就是镇守武昌挟楚自重的宁南侯左良玉。麾下二十万人马,紧要关头左良玉却不敢迎战李自成或清军阿济格部,假借伪太子密诏带兵东下,以清君侧除马士英为名兵发南京,实为避战逃跑。此举比单纯的弃城逃跑危害更大,造成了南明朝廷两面受敌,分散兵力,瞬间全乱了套,给明廷以沉重一击。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在船上,其子率20万大军投降阿济格部。

南明弘光政权之所以败得如此之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一、拥立问题上出现失误,使得党争更剧烈,遗患无穷。

在拥立福王朱由崧,还是潞王朱常淓的重大问题上,拥有决策权的史可法优柔寡断,竟然在两派之间玩和起了稀泥,提出拥桂的方案,越整越乱。结果让投机者马士英伙同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强行拥立了福王,拿了定策之功。而史可法因有说福王七条理由不能立的信件在马士英手上,只能让出首辅大臣的位置给马士英,导致朝中大权落入一帮宵小手中。

二、弘光帝朱由崧真的不行,亡国之君的集大成者。

南明的这个弘光帝,确实也是个极不靠谱的、昏庸荒*的皇帝。就像史可法给马士英的信中所说“贪、*、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朱由崧完全没有吸取明亡之教训,一即位就开始大修宫殿,到处选妃,穷奢极欲,酗酒好杀,正事不干。当时就有人骂朱由崧为孱弱如汉献帝,傻痴如刘禅,荒*如杨广,是为亡国之君的集大成者。

三、武将拥兵自重

因为朱由崧不被东林党人所喜,只能依靠拥立他的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马士英之流。开设江北四大藩镇,封王封侯来抚慰这些武将,从而造成他们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荼毒鱼肉百姓。真正大敌当前的时候,不图舍身报国,而是为保身家富贵立马投降了,掉转矛头对南明。

四、联虏平寇之策,极其短视

从南明建立伊始,从上到下都抱着一种偏安江南幻想,甚至怕惹恼清廷而派人屈膝求和,希望能同心协力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划江而治。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随着战事的进展,清廷越来越不把南明当回事。

清军主力尽出在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和大顺军打得不可开交,山东、河北等地大顺军撤出后,清军也兵力空虚,反清拥明的势力都期待王师北上,结果南明依旧忙着大内斗,一年时间里大军空耗粮饷而不敢进取,坐失太多良机。朱元璋要是活过来,也能被再气死几次。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南明弘光朝廷如此短命,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党争造成巨大的内耗,自诩君子的东林党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古代明朝时中国有哪些贤臣?

第一位,蓟辽督师袁崇焕。崇祯二年十一月,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勤王,在北京城下与展开激战,将清军击退。但不久后崇祯帝却将袁崇焕逮捕治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