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诗歌读后感
臧克家是我国著名诗人。读了他的诗歌,读者写了什么阅读心得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臧克家诗歌 读后感 ,希望你有所收获。
臧克家诗歌读后感篇一
《三代》是臧克家诗集《泥土的歌》中的一篇,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在中国现代诗人中,能象臧克家这样执着于泥土的诗人并不多见,朱自清先生认为从他开始,“才有了有血有肉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有人称他为“农民诗人”。诗人自己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臧克家》一书的“前言千字”中说“我青少年时期的生命在泥土里扎根。我熟习旧社会的农村,我热爱苦难中的农民,大自然风光中虽然带着悲惨的颜色,但它牵动我的心,令我喜爱。”在《十年诗选·序》中说:“它(农村)在我的脑窝里真是太多,太多,它充盈了我的心,它沁透了我的整个灵魂。我如果握着萧洛霍夫、托尔斯泰、左拉或巴尔扎克大师们手中的笔,我将写出怎样的‘人间悲剧’……怎样的悲惨土地上千千万万悲惨的人物啊。”分明的告诉我们他写农民的原因和目的。那么,《三代》一诗,就仅仅是写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而没有 其它 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原诗内容: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用三个整齐的 句子 ,短短21个字,便刻画出了三代人的形象,但又不仅仅是三代人的形象,它折射出的是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里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在《十年选集·序》中写道:“暴露封建乡村的罪恶,写出封建农民的悲惨命运。这使命也很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然而,我们说,追溯农民与土地的情结之根而又表现这“土地情结”,也是其意义之一,也是其使命之一。
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诗人要“写出封建农民的悲惨命运”,这命运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千百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在土地上流汗,从儿子到爸爸到爷爷,循环往复,都在讲着同一个 故事 。“洗澡--流汗--葬埋”“洗澡--流汗--葬埋”,这是中国农民的生存方式,这是对生存方式作出的唯一选择。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生活着,他们也有梦--“泥土的梦”,他们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土地情结”,这就是他们的“梦之根”。《三代》不正是挖掘到了这条根吗所以,我们今天要谈臧克家的关于农民的诗,谈他的《三代》,不能仅言其“悲剧命运”一面,还应言其“土地情结”一面。当我们用“原型批评”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时,特别是审视某些作家的某些作品时,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柳暗花明”。
为更充分证明“土地情结”之说,我们再来看臧克家的另一首诗:
坟
一生的辛苦 把身子按倒 / 他开垦过的草阡上 添了一堆黄土 / 坟 /像它的为人 /寒微 谦卑 / 摇着几根白草 / 卷在西风的怀里 / 活着的时节 / 工作在田地里 / 死后 /他在替儿孙 看守着这田地 / 黄昏拢过来 / 他要破土而出 / 拉住个人 谈谈心
一个终生在田地里辛苦的老人死去了,然而他的“土地情结”并未死去,他仍要替儿孙“看守这土地”。当黄昏到来时,他要“拉住个人,谈谈心”,谈什么土地。多么深厚的土地之情啊!叫人感动,叫人流泪。
诗人在表现土地,表现农民,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千千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应拘于一隅,文学也不例外。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读臧克家的《三代》时,我们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感觉--这感觉真好!
臧克家诗歌读后感篇二
一卷古朴的、充满诗情画卷的画面便展现在我的面前:人烟稀少的乡村古道边,
几间茅草小屋,屋外还有破席搭起的凉棚,一个”酒店”幡旗随风招展。这就是乡村野店。
野店的条件是很差。
茶水是“半冷的残色的”,要冲茶“一定等的舌尖上生刺”,
臧克家笔下的野店是简朴的,透着难忘的回忆和伤感。
野店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热土的道路上,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心灵的暂居地,
而“时间把什么都改变了。
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加以年头不对”,
因为“‘古道西风瘦马’的趣味算完了”,“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上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野店的诗意和情趣不仅当今的人们无法体会,
而且臧克家心中也对这幅不能永恒的美丽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淡淡的惆怅和惋惜,
他也只能在回忆中伤感了。
臧克家怀念的不仅仅是这道美丽的风景,更是怀念在这道风景下生活的人们。
《野店》描绘的是20世纪山东农村的风俗画,
他本身就是山东人,他饱含深情的描写了山东家乡人的热情、豪爽、粗犷和通达,
感觉这是作者洋溢着激情写的一首故乡的赞歌。
他就像朋友一样坐在我面前和我讲述野店的故事,亲切自然,
让我与作者共同走进了故事,亲自体验了野店的情趣,感受着臧克家对野店对故乡的浓厚感情。
平实的文字透着朴实,透着臧克家对生活的热爱。让我看到了一个可敬而真实的面孔。
人生中的“真实”比任何行为都重要!
臧克家诗歌读后感篇三
在臧克家遗留的大批诗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诗作《老哥哥》,反复吟读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哥哥”,又翻阅了他的 散文 《老哥哥》,以及与“老哥哥”有关的回忆录《皓首忆稚年》和文艺 随笔 《关于<老哥哥>》,读着这些诗文,仿佛跟着大师回到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听到了他在声声呼喊——“老哥哥”。
“老哥哥”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如此受臧老的崇敬和挚爱呢原来,“老哥哥”姓李,是臧家的一个老长工,一干就是五十年,终生未娶,是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老光棍。他二十几岁来到臧家干活,论年纪比臧克家的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叫他“老哥哥”,祖父、父亲又叫他“老哥哥”,后来臧克家也叫他“老哥哥”。“老哥哥”对少年臧克家和善极了,陪他玩,讲故事给他听,甚至连他偷拿自己微薄的工钱去赌也不在意。在他的心目中,“老哥哥”比爷爷还要亲!但那时的“老哥哥”已经很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动了,只能喂牲口扫院子,五天赶一趟“吕标集”。由于“老哥哥”耳聋眼花, 记忆力 差,常因漏买一样东西或差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每次都遭受祖父的白眼和训斥,但“老哥哥”习以为常,逆来顺受,从不反抗,过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有一年冬天,大祸真的降临了。“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臧家少爷的一只鞋烧了,祖父大发雷霆,借着这个“引子”,把“老哥哥”扫地出门。这时,年幼臧克家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痛恨祖父,更仇恨这个万恶的社会。他爱“老哥哥”,他想“老哥哥”,他在心底里呼喊着“老哥哥”。
就在“老哥哥”被赶走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1932年3月,27岁的臧克家以“老哥哥”为原型,创作出新诗《老哥哥》。
这首诗的构思很独特。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小孩子好奇地问一句,“老哥哥”无奈地答一句,然后括号里是“正义发言”句。全诗共九个片断,充分表现了小孩子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哥哥”收拾东西要走了,惊怪地发问。“老哥哥”心灰意冷,他的回答一语双关,抒发了老人一生的痛苦和哀怨。当小孩子缠着“老哥哥”再给他讲个故事时,“老哥哥”强忍着内心的苦楚说:“小孩子,这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当小孩子许诺长大了赚钱为“老哥哥”养老送终时,“老哥哥”无奈地说:“小孩子,你爸爸小时也曾这样说了。”当“老哥哥”真的要被赶走,小孩子发急了要去告诉自己的爸爸时,“老哥哥”无助地说:“小孩子,不要跑,你爸爸最先知道。”这首诗的结尾,可以说悲情达到了高-潮,括号内的“正义发言”说:“叫他走吧,他已经老得没用了!”这些问答,字字血,声声泪,叫人听着心碎。这首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诗,其形式可以说是白话诗的一大突破。青年臧克家运用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一问一答中,就把老长工辛酸的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这首诗的内容很集中。臧克家从小与“老哥哥”生活在一起,对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他没有展开写“老哥哥”穷苦潦倒的一生,只取了风烛残年被赶出家门的这一场景,把许多悲惨的故事放在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想象。诗里的人物全是真实的,提问者是少年臧克家,回答者是老年李长工。但写作的情景不是真实的,真实情景应当是“老哥哥”被赶走时,默默无闻,没有一点反抗精神。试想,如果照实写下去,一个富户人家辞退一个长工再平常不过了,还能收到那种“动人心魄”的效果吗这首诗的过人之处,就是不写过程,只写高-潮。 臧克家对“老哥哥”的感情是真挚的。他在回忆录《皓首忆稚年》中描写“老哥哥”被赶走的情景时,写道:“我满眼流泪,哭送老哥哥走。他背着一个小包包……走向焦家庄子他的一个侄儿家里去。……我送老哥哥出了庄,看着他一步一步地下了坡,我止不住眼泪。”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送走他朝夕相处的一位老人,而无力挽留的一个场景。这对少年臧克家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刻。事过八年,祖父逝世,少年长成了青年,当家作主了。他试图找个机会代替祖父向“老哥哥”道歉,寻求心理平衡。他在文艺随笔《关于<老哥哥>》中写道:“1932年旧年,我把老哥哥请到我家,和我坐在一个炕头上。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疲惫不堪了。我原想和他谈谈往事,使他得到一点温暖,我对他,觉得比祖父还亲。……我想留他住几天,与其说使老人家得到点享受,还不如说使我自己得到一点安慰。……临走,我把六块现大洋塞到他的手里……”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两人的永别。
臧克家诗歌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精美散文读本读后感两篇
2 经典读后感段落
3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10篇
4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
5 优美散文读后感500字
主要从诗的整体描述的景物或者事件出发,先从词句里逐个剖析什么意思,再把这些连起来看看作者表达的意思,最后总结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想很好的很全面的理解诗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朝代,地位,和当时作者的政治,家庭生活情况
一首诗歌的读后感却把青梅嗅
作者:紫梧
在阳台上走走停停
象一个幽灵
深冬风寒
没有月光
午夜的钟声 已经去远
我不想睡 也不想写字
想给这个冷寂的夜晚 些许温暖
就抱着毛毯 追忆阳光
还有阳光下
铜色摇椅
如果这摇椅
是秋千
我是秋千下顾盼的箩裙
你可是那 长衫俊美
多情的儿郎?
伴随着夏天的来临,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每天的电视直播里,那些残垣断壁,那些血淋淋的尸体,那些痛哭流涕的脸,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揪心,并无比的疼痛。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哭泣和颤抖,我宁愿自己的眼睛这一刻什么也看不见,我宁愿,这只是一场梦。为了止住自己的悲伤,为了让自己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我把目光转向了诗歌-------我最忠实的,最隐秘的,最能给我安慰的朋友。
在这样的时候,我读到了紫梧的这首诗《却把青梅嗅》。它真的象一个梦,一个遥远的、缥缈的梦,在古代与今天之间游弋,在现实和抽象之间往返。我跟着她的文字,象进入了另一个朝代,公子多情,**有意,一个唯美的,令人向往的画面。
这首诗的文字简单易懂,我们知道,往往是朴素的文字,更容易介入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愿意与之同谋,走向那幽暗的,不可知的,心灵的远方。前三节为我们陈述了一个静谧的夜晚:钟声已经去远,风带着些寒意,一个幽灵一样的人站在阳台上,徘徊,凝望,沉思。这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是我们身边的,谁都能经历的场景。接下来的时间,诗人将我们引入了她的梦,我理解的是,这是长期占据她内心的一个梦,对古典主义的留恋,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对终极真理的追问。在清冷的夜晚,想一个人,想两个人在遥远的某个朝代,秋千飘荡着,或安静地静止,女子身着箩裙,款款而行,她顾盼的眼神,秋波流淌。她在寻找另一个人,那长衫俊美,儒雅多情的公子。这样的梦,很多女子都做过,但是在诗人笔下,我读到了一种纤细,一种寂寞,一种温暖,一种羞涩。这是一种令人心动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诗歌,带给我的感觉。
读完这首诗歌,我就在想,紫梧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披着面纱?优雅神秘?温柔多情?还是调皮顾盼的,我们身边的女子?真的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缓慢地,安静地,跟随一首诗去到那幽暗的地方,曲曲折折,走走停停,最后看见一个女子露出羞涩的一笑,眼前豁然开朗,无限美好。
让我们在这种美好里,暂时忘掉悲伤的事情。这是诗歌教会我的,这是诗歌,一直以来对我的引领。
在文学的星空中,诗歌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诗歌有时像一个矜持的少女,让人在浮躁之时,感到一丝轻松与宁静;有时像性格怪异的少年,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又像幽默有趣的小丑,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有时又像和善的心理学家,让人在自卑绝望的乌云下,看见一丝光明。
陈梦家创作的《一朵野花》令我感触颇深,虽然整首诗都只是在描写一朵不起眼的无名野花,但在简单的外表之下,蕴含着许多珍贵,有着一生都用不尽的知识宝藏。
读完诗后我更清晰地知道生命的渺小与不可逆,但尽管如此也要活得开心,并且要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如黑暗中的一弯残月,用仅有的微弱光芒指亮道路,这就是活得有意义。不必骄傲自满,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
与人类相比,野花的生命更短暂更渺小,但他照样可以在经历狂风暴雨后自信的发笑,依旧可以冷静面对残酷而又美好的生活和空白的未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了一点挫折就选择放弃,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点上,野花真是我们的榜样:柔弱的外表,却有一颗冷静坚强的心。
看完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另一首诗:
野花星星点点
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
他没有秋菊蜷曲的金发
也没有杜丹娇艳的容颜
他只有微笑的花和瘦弱的叶片
把淡淡的芳香融入美好的春天
是的,野花生命虽渺小,但它也将自己的芳香融入美好的春天,哪怕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它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美好。
诗歌之美,美在它的内涵,它赋予人们想象;诗歌之美,美在它的永恒,它不会像流星一样陨落,一直在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现代诗歌有三个要素:语言,意境和韵律。语言和意境对现代诗歌起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
拜伦拐腿,拐得好, 非常拜伦。我首推司汤达描写拜伦。司汤达在世上最崇拜拿破仑和拜伦。有次在意大利,一晚会据称有拜伦。司汤达大喜,去,原来座位就在拜伦旁边。远远看见拜伦入场,他已昏昏沉沉,根本无心听音乐。他说拜伦皮肤如大理石中点了灯。那晚,他说未听到音乐,但看到了音乐。
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初始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蒙田临终,世故圆滑,请来神父(他想不到三百年后一个中国人会算他的账,算他头脑与膝盖的账)。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
拜伦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广为流传的诗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萦绕在心头。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第一次读完他的诗篇,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拿起书来,感到内心砰砰直跳,便敢紧将它放下。可又不知怎的,心里头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打开它去“一读方休”,走近他,去欣赏大师的风采。洗尽铅华的《吉檀迦利》、抒情浪漫的《园丁集》,精致达理的《流萤集》,哲理智慧的《飞鸟集》,审视生命的《死亡之翼》……泰戈尔将这些清新的、隽永的财富奉献在我们面前,不含半点的杂质。
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生活着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漩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 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 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
“ 你爱怎么说他说怎么说吧,可是我倒知道我的孩子的弱点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是我的幼稚的孩子。 …… 当我非惩罚他不可的时候,他就变得越发是我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流泪的时候,我的心和他一同哭泣。 …… ”它多么地贴近你我的生活。天下哪一位父亲,哪一位母亲不这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当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 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些研究泰戈尔诗作的学者们所提示的思想“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和协与协调”,看看上文的两首诗作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与这些富有韵律的抒情小诗,与作者心与心,零距离地来沟通,来接触。那些广袤的智慧语句,无论“光风霁月”的,亦或是“金刚怒目”的,好像一首首宛转动听的小夜曲,又好似山涧的溪水潺潺。它们涵养了人生的哲理,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譬喻精湛,排比凝炼,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读完《泰戈尔诗选》,受益非浅!
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热爱的诗人,他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活动,他排除了他周围的纷乱室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区奴化的,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间,听取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散文和诗歌。
这本书无意中将泰戈尔介绍给了我,读完了他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他想,只觉得有一些澄澈,像拨开一层朦胧的雾,又像擦亮了眼睛,将这世界看得如此透彻。
从这一百零三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提灯顶罐,巾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泰戈尔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孩子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泰戈尔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民,渔夫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臧克家诗歌读后感
本文2023-11-21 04:44: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