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艺学校的介绍
宁波市文艺学校前身为1960年创办的宁波市戏曲学校,隶属于市文化局;1987年7月,挂牌“宁波市文艺进修学校”,1993年正式更名为“宁波市文艺学校”,2006年并入宁波外事学校,对外独立挂牌宁波市文艺学校。 学校现有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及越剧四大专业,培育了梅花奖得主、“我型我秀”总冠军、红歌会季军和青歌赛优秀选手等艺术人才,形成了“演出能力强、升学率高”的办学特色。 依托强大的编、导、创、排、演能力与丰厚的教育资源,学校已成为宁波市教育局等市政府部门艺术演出的主要承办单位,是宁波市中小学艺术专业教师培训的主要承办单位,是宁波艺术表演、越剧、甬剧等地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2012年建成了浙江省文化艺术专业实训基地。作为宁波市唯一的公办专业性艺术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甬剧专业培养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曹定英大师,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杨柳汀,第七届上海白玉兰奖和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宁波市甬剧团团长)王锦文以及曾多次获得表演艺术奖、浙江省戏剧节优秀演员等奖项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利堂、陈安俐、沃幸康、虞杰、卓胜祖、郑顺琴、沃绵龙、钟爱凤等甬剧名角越剧专业培养了梅花奖得主张小君、中国首届小百花越剧节金奖得主白银飞,以及陈莉萍、杨巍文、郑春芬、丁铭焱、张志红等越剧名角,他们多次成功完成了国家及省领导的来访演出,誉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 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加之戏班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局限,在抗日胜利以后,甬剧日趋衰落。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共计约有九十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甬剧基本调(也称老调)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叙述故事情节。小调则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穿插。 解放前活跃在上海、宁波等地有较多的甬剧表演团体,当时著名甬剧艺人有贺显民、徐凤仙、金翠香、金玉兰、黄君卿 等。解放后上海成立堇风甬剧团,宁波成立宁波市甬剧团。上海堇风甬剧团以改编整理传统剧目为主,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借妻》等。宁波市甬剧团以编演反映现代生活为主,如《两兄弟》、《亮眼哥》、《红岩》等,同时也整理了如《田螺姑娘》等一批传统戏。 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三十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特别擅长于演现代戏,因此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观众的欢迎。解放后,宁波、上海两地甬剧团演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堇风甬剧团曾在1962年晋京演出,宁波市甬剧团在l990年和1995年两次赴京演出,均产生过较大影响。目前甬剧专业表演团体仅存宁波市甬剧团一家。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中叶形成于江浙一带。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前滩移植昆剧剧目,将昆剧曲词加以通俗化;后滩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表演者三至十一人(须为奇数),分角色自操乐器围桌坐唱。有苏州滩簧、杭州滩簧、宁波滩簧、本滩等。清末以来,各地滩簧大多发展为戏曲,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形成滩簧系统剧种。
中国清代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曲种。兴起于乾隆年间,名为滩黄调,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渐衰,滩簧继起,遂以坐唱形式移植《缀白裘》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个书段;沿用昆曲声腔,简繁相间,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是一种昆曲的通俗化唱法,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以滑稽风趣的曲目见长,名为后滩。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了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如苏剧、甬剧、锡剧、沪剧等。
在上海豫园古戏台进行了一次对已失传的甬剧老剧目《张古董借妻》的抢救演出,一批昔日曾活跃于本市甬剧舞台的老艺人近40年来第一次亮相,使人看到了这出宁波地方戏往昔的艺术风采。
甬剧原名宁波滩簧,系由曲艺滩簧衍变而来,最初称“串客”,一度还称“四明文戏”和“甬江古曲”,1950年才定名为甬剧,它全盛时期曾流行于宁波、舟山、上海等地。甬剧是随大批宁波移民进入上海而传入上海的,从上世纪20年代起,上海就有甬剧演出,1949年后,在上海先后成立了立群、堇风等七家甬剧团,至1966年“文革”时全部解散,“文革”后,上海再未恢复甬剧团。这几年,全靠宁波甬剧团不断来上海演出为老甬剧迷“解馋”。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一方面是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不断在拉近距离和缩小差异,另一方面是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和消费者对文娱的选择日益丰富多彩,因此,受节奏、地方语言、演出水准、更新周期、演出场所(必须进剧场)等多种方面因素影响的地方戏曲,其生存状态日渐艰难,这一状况,全国各地方剧种都未能幸免,而且已经有一些地方小剧种早已不再演出,实际上已经在舞台上消亡了,例如江苏丹阳地区的丹剧、苏州地区的苏剧、南通的通剧、高淳目连戏、上海山歌剧等。
宁波文艺学校的介绍
本文2023-11-21 03:42: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