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宗族四世三公!公子得其厚爱,何不借此机会认袁术为义父呢?
袁绍袁术是兄弟二人,袁绍是哥哥都是袁逢那支家里的庶长子,做为袁氏家族2个最优秀的子女,同是四世三公,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投靠袁绍的专业人才远远地多过袁术:袁绍手底下算得上是人才辈出,不但有六大谋臣,也有河北四庭柱等一大批虎将;回过头看袁术手底下拿的出手知名度和能力超群的军师和虎将非常少,有点儿知名度的大概就是杨弘阎象和纪灵等,哪怕是当时她在南阳时,近在眼前的荀彧和郭嘉也是先找到袁绍,根本就没理睬袁术。
没抱养给袁成之前,袁绍是庶长子,袁术是嫡长子,古代时有讲究嫡庶的,因而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即使是日后袁绍抱养给袁成都是这样,这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袁术正好相反,标准化的家族被惯坏的纨绔少爷,“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与人相处注重出生,这一点在寅义里表现的尤其明显,他对于刘备小小一县太爷是不屑一顾耻于同坐。那样一对比,兄弟二人高下立判,别说寒族科班出身便是宗室科班出身优秀人才毫无疑问首先选择是指袁绍而非袁术。
两个人同朝做官,在汉未诛灭十常侍及其董卓进京后的那段动荡不安的阶段,袁绍表现的比袁术更为优异:例如在诛灭危害朝中为天底下文人厌恶的十常侍时,袁绍是先行官比袁术更引人注意;再比如董卓进京操控朝中时,袁绍以强势姿势看待董卓,一句“汝剑利,吾剑未曾不好!”为她在世人心目中的加分不少;又比如他只身一人逃离洛阳之后的并不是袁氏基石之地汝南和南阳一带,反而是陌生的城市完全陌生的冀州,回过头看袁术乃是来到南阳,那样一对比,显而易见袁绍远比袁术有胆有识与有胆识的多。
袁术占有的扬州,豫州和徐州尽管接近那时候优秀人才累积更为丰富多样的颍川,许都和陈留一带,可是这一片同时又是曹操的势力,在人才吸引力上,袁术远不能跟曹操对比;袁绍不一样,除开颍川许都一带以外,河北之地都是三国另外一个优秀人才集中化之地,袁绍和袁术中间恰好隔了一个曹操,本来颍川,许都一带的优秀人才来到曹操那边,河北之地的专业人才汇集在袁绍麾下,暗流涌动下,袁术更不能跟袁绍相比。
袁绍和袁术乃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是司空袁逢之子,其中弟弟袁术是嫡子,哥哥袁绍是庶出。
袁逢因为兄长袁成膝下无子,念其死后无人送终,于是将袁绍过继到袁成名下,所以在家谱上,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汝南(也就是现在的驻马店)袁氏家族,乃是当地望族,乃是“四世三公”大家族,在河北一带颇有势力。而在此乱世,袁绍和袁术靠着家族支持,一度称为了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两大军阀。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这驻马店袁家兄弟两个,可是令我们大开眼界了。他们两如果联手的话,不开玩笑,估计就不会有三国这一说了,而是袁家开创的一代王朝。
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董卓
可是啊,这兄弟两个,势如水火,走不到一块去儿,最终让曹操捡了漏。(开个玩笑,曹操凭的是实力)。
至于这个中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兄弟两个不是一个妈生的。袁氏这二人是亲兄弟没错,但是由于袁绍是二房生的,所以肯定不如长房出生的袁术更受喜爱,而袁绍又非常聪明,但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却总是不受待见。而另一个姓袁的没什么才能,却总是依靠出身压他一头,这也让二人不和。
后来为了反抗董卓,各地起义军汇集到一起,决定选个***,来指挥众将。袁术对于这个宝座是志在必得,但是没想到被自己的哥哥给抢先。
这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十八路诸侯会盟,袁绍被推为盟主。袁术心理很不痛快,要知道他才是嫡子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第一继承人,袁绍一个庶子凭什么代表袁家。
特别是后来兄弟两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分歧,袁绍当时想另立新君,匡扶汉室,袁术却认为汉室气数已尽,自己想要取而代之,便借故不答应。于是哥两个就此分道扬镳,袁术不断与哥哥各方面作对,甚至于刀兵相见,互相攻伐。
当时的北方进入到了“二袁争霸”的时代,而这个过程中袁绍因为当年打董卓积累的名望得到了大多数军阀的支持。袁术落入下风。当时袁术气得大骂:“这些竖子不跟随我,反而跟随我家的奴仆吗?”
由此可见,袁术并没有将袁绍当作自己的哥哥,这也加深了兄弟间的裂痕,矛盾也越来越大。
后来袁术被曹军进攻,此时他只能向自己的大哥求救,但是袁绍此时已经和曹操结盟,从长远角度来看,他并不想和曹丞相翻脸,所以没有出兵增援自己的弟弟。吃了亏的袁术算是记住自己这位好哥哥了。
击退曹军后,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就联合了公孙瓒一同对付袁绍。当得知是自己的弟弟和敌人结盟的消息后,袁绍气的没背过去,这下他彻底与这位亲人撕破脸,两人也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对立面。
当然,两个人的结局都没好到哪里,袁术得到玉玺后称帝,后来与曹军展开激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的野心,他打算向孙策借兵,结果又遭到对方讨伐,后来各路起义军都讨伐袁术,而他最后在宫中抑郁病死。
说实话,袁术这个人无论是能力还是性格都差了哥哥袁绍太多,特别是最后这次称帝之举,更是无脑。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你这不是找死吗?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袁绍,个人认为他是比较可惜的。官渡之战他本来是有着取胜的机会,结果一招棋错,一败涂地。决战失败后他也一病不起,没过几年也病死了,一代枭雄就此落幕。而袁绍的几个儿子,更是不争气,面对曹操这样的强敌,居然还为了分遗产而明争暗斗。这也可能是遗传吧。
最终风光百年的汝南袁氏,为曹操所灭!
常说袁绍“四世三公”,其实指的的是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其家族世代官居高位,曾连续四代有人坐上了“三公”的高位。分别是袁绍的父亲、爷爷、曾祖以及高祖四代人。
而这里的“三公”,乃是古代古代地位最尊显官员的一个统称。当然,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是不同的。比如在周朝乃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而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建立了三公九卿这样一套官员行政体系,其中“三公”分别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乃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管理者,丞相统领百官、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辅助丞相,并有监察百官之责。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三权分立”。
到了西汉,则是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时期,三公官职又发生了改变,分别是太尉、司徒和司空。
其虽然在东汉后期已经不具备较大实权,但至少从名义上来讲,依然是东汉政府最高级别官员,相当于宰相。其地位非常高,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是所有非刘氏皇族士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所以,一个家族出的三公越多也就说明这个家族的底蕴越深厚,其名望也就越高。
袁绍所在汝南袁氏,在东汉时期可谓氏名门望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汉章帝时期的著名人物,曾官至司空和司徒;而袁绍的曾祖父袁敞则在汉和帝时期担任过司空;袁绍祖父袁汤,同样是累居高位,司空、司徒以及太尉他都当过。袁绍生父袁逢同样也官至司空。袁绍的叔父袁隗,则官拜司徒
这里需要提一下,袁绍在族谱上的父亲乃是袁成,但事实上袁绍的生父乃是袁逢。因为袁成膝下无子,袁逢便将袁绍过继给了二哥。所以袁绍和袁术从血缘关系上讲,乃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不过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子,袁术一直看不上自己这个哥哥,这也是后来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不合,矛盾不断的根源所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不管是袁绍还是袁术,其之所以在东汉末年崭露头角,成为群雄争霸时代最早那一批军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背景。
所谓“四世三公”家族,其并不是家里世代官居高位这么一个表面上的荣誉。其背后代表的更是在这些“三公”带领下,袁家所结识的人脉,所储备的资源,甚至于所积累的名望。这都是这个家族强大的保证。
比如说人脉,汝南袁氏,时代官居高位,连续四代人位居三公。其意味着袁家的背后将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利益集团。因为只要某人担任三公,他的门生故吏就会傍在他身边,形成巨大的势力和网络。比如东汉时期的外戚窦宪,他在朝内也就混了十多年时间而已,结果就是“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
你想想四世三公,连续近百年都有人在朝内担任宰相,这个家族关系网络得有多大呢?
当时一群官员见面唠嗑,见面攀关系,你老家是哪的啊?你啥时候当官的啊,你家恩师是谁啊?结果聊了一溜够,可能全都是师兄弟。因为他们的恩师可能都是一个家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所以只要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在朝廷内的政治影响力都不可能低。
作为官员集团的首脑,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而他们的门生、故交甚至于利益共同体,相互纠葛交错,形成的庞大关系网,将会是袁家一个相当大的资本。
而后袁绍入选西园新军,靠的也是袁家的背景。
当然,汝南袁氏还不是一般的士族豪强。东汉一朝二百年,出过三公的家族并不少,甚至于像袁家这样的“四世三公”也有。比如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也就是杨修他们家。从杨震开始,其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子杨彪,均官至太尉,堪称太尉钉子户。
但是我们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都知道,袁家成了大军阀,袁绍、袁术两兄弟一度乃是汉末最强。而杨家则是给曹操打工,并无多大作为。
因为在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才是朝堂的主导者,其实权一直在他们之间交换。通常观点认为,东汉朝廷由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三大支柱组成。而由于外朝不如内朝受信任,所以士族官僚相对不重要,其权力远不如外戚和太监大。
也就是说在东汉中后期,国家各项工作的决策权和军权,掌握在太监和外戚手中,他们相互争权。士族虽然也很重要,担负着整个帝国正常运行的政务权。但相比之下,士族的权力没有太监和外戚大。像袁家、杨家这些士族门阀,虽然有名望,地位尊崇,但是并没有太多实权,更像是给他们打工的。
但是袁家到了袁逢、袁槐兄弟两这一代,实力进一步增长。在朝堂愈发混乱的情况下,他们意识到需要给袁家找一些保障。而在乱世,最有力的保障便是军权,所以我们看到袁家和外戚集团打得火热,逐渐将袁家后辈输入军队。袁绍入了西元新军,当了中军校尉;袁术则掌控禁军,坐上了虎贲中郎将。
而正是这些经历,得以让袁家在乱世中转为军阀,而不是像杨家那样继续仰他人鼻息。
还比如当时袁家的大族长袁隗,他除了担任司徒外,还以太傅参录尚书事,担任官员系统的二把手,掌握决策权。
军权和决策权都掌握在袁家手上,袁氏家族怎么可能混的差?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外戚领袖何进认为袁氏是自己的心腹。可能袁绍、袁术、袁隗不这么认为,但何进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何进当大将军时,袁家人在何进这届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综上所述来看,汝南袁氏不是一般的四世三公家族,而是掌握了一部分外戚权力,握有军权和巨大人脉关系网络的加强版士族。就算是称其为汉末第一家族也不为过。
有不少人认为,东汉后期的动荡,就是袁隗和袁绍策划的,他们先是激化外戚和太监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火拼。然后再招呼董卓进京,董卓是袁隗的门生故吏,袁隗召他,他自然就屁颠屁颠的去了。
后来何进被太监杀掉,袁氏见二虎相争之计达成便接管外戚部队,铲除了太监。在消灭太监的过程中,曾经一度血洗了皇宫,差点连皇帝也杀了。
只不过董卓不按套路出牌,让袁氏精心策划的阴谋泡汤。如不然,袁氏就是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在乱世中家族名望固然是很大助力,但关键还是要看自身操作。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吴江赵田袁氏
天下袁氏
发布时间:18-09-2416:17
据《赵田袁氏家谱》记载,赵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庄分湖之滨,明万历年间,四世祖了凡公举家迁居吴江赵田村,建“磐石庵”为咏经终老之地,是以了凡公为赵田袁氏始迁之祖,而其谱则以芦墟菊泉公为一世祖。
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旧住陶庄,族类繁衍,经家难(黄子澄之变)迁徙流离,遂渐衰弱,两百年来,所生育者不过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别有谱断,自菊泉而下为迁国之小宗,而录其支派于后。当时刻谱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万历二三十年间由嘉善卜居赵田,迄今几三百年,子姓虽仍不繁,而谱之待修尤亟矣。顾修之所以异于前谱者,当以了凡公为迁国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录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为一支,别有谱或无传者不载,了凡公而下则详载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旧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渔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辑之勤,始觉釐然不紊,而先赠君亦谓踵而成之实后来之责。 嵩龄赖先人余泽,于道光庚戌忝窃词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补试散馆,改用知县,惧不称职,不谒选而归。聊假一命为先人荣,实恐重违其志。春秋暇日,爰与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斋、问樵诸弟将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订正,首列系表,后存志传,其无志传可叙而有遗行相传者,载于本人名字之下。览是谱者,当知祖宗清白家风留贻为至远也。绵延勿替,是在子孙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为之序。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二月上澣 十三世孙嵩龄书于来翰堂
天津宝坻袁公亭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颢,字孟常,号菊泉。明永乐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时卒,寿八十一岁。配芦墟徐氏良医孟彰公女,合葬吴江二十九都芦墟东杜圩袁家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祯、祥、禧。按:颢公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长子顒戌于北平,颢公赘芦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为迁吴之祖。祯,字文善,号杏轩,传芦墟一支及长坊东顾诸处(从略);禧,号杏邻,传菴前一支(从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号怡杏,配嘉善殳氏良医恒轩公女,继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东亭桥北西菖蒲泾,后迁葬姑苏白杨山,相传墓旁有茶园百亩,康熙中为五世孙亦临卖尽,遂不知冢穴所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长(殳出)适嘉善钱萼,次(朱出)适嘉善沈扬。
三世袁仁,字良贵,号参坡,明诰赠文林郎,宝坻县知县,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寿六十八岁,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继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诰赠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小冬圩孙家浜,《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黄、衮(李出);生女三:长(王出)适嘉善钱南士,次(李出)适嘉善张高标,三(李出)适嘉善钱晓。按:衷,字和卿,号雨三;襄,号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号星槎,精天文星学;衮,字补卿,号观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传十世,半居城中;襄传二世止;裳、衮皆无传。
四世袁黄,原名表,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晋兵部职方司主事,东征赞画,加四品服,追赠尚宝司少卿,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万历丙午七月卒,寿七十四岁。配高氏,继配沈氏,俱诰赠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大西收字圩独社浜,《传》载邑乘。生一子:俨,沈氏生。
五世袁俨,原名天启,字若思,号素永,明天启乙丑进士,广东高要县知县,卒于官,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万历辛巳年生,天启丁卯年卒,年四十七岁。配嘉善陈氏,万历丙戌进士福建按察使司讳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区北道圩沙塔浜,《传》载邑乘。生五子:仑、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适吴江周忠毅公长子,荫难生,讳廷祚,字长生。
六世袁仑,原名祚雍,字一鸿,邑廪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吴江沈氏丁未进士河南大梁道桐岗公之女,合葬吴县二都三图参字圩丝山上,即孟皇山(俗称磨盘山,地名张家桥),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载,字二仲,邑庠生,配赵氏,侧室陈氏,生一子:莅(陈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叶氏,继配王氏,再配邹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廪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华、芝、莱。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无嗣。
七世袁蘅,字古处,号今飞,康熙丁卯举人,配夏氏,侧室金氏、费氏,生三子:天鲲、天鲸、天鱼(无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继配沈氏,嗣子:天鲸。
七世袁莅,字亦临,配厐氏,生二子:以顺(无嗣)、绳武(无嗣)。
七世袁允,字尧民,康熙庚午举人,配董氏,继配黄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二子:人渊(无嗣)、人澜。
七世袁华,字禹侯,无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陆氏,生二子:人淑(无嗣)、人溶(无嗣)。
七世袁莱,字可持,无嗣。
八世天鲲,字化鹏,一字驾涛,号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纯。
八世天鲸,字成雷,配陆氏、侧室姚氏,生三子:性纯(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邺仙,配王氏,继配张氏、陆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澜,字观其,子一:申元(未详)。
九世性纯,字文亦,配张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号立斋,邑庠生,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琏。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陆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鸿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声,配张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号信传,钦旌义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銮、鋈(出嗣)、爱涛(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号不疑,配沈氏,继配陈氏,生三子:锦春、茂才(早夭)、宝秋。
十世袁琏,字惕三,号铁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张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庞氏,继配陈氏,生二子:康、广。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骧(后未详)、袁骥(后未详);袁燡生子袁驰、袁驯(出嗣);袁烱嗣子袁驯;袁煇生子袁骏;袁銮生子袁豫、袁营、袁荫槐;锦春嗣子袁苏;宝秋生子袁苏(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荆;袁康,迁居青浦城内,生子袁棻;袁广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驰生子应华(后无传);袁驯生子宝华(后无传);袁骏生子殿华(招赘不载);袁豫,邑庠生,生子庆龄、长龄、鹤龄、颐龄;袁营,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嘉龄、锡龄;袁荫槐,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覃恩敕赠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钦旌孝行,载志入祠,生嵩龄、篯龄、召龄、岱龄、福龄;袁苏兼祧子益龄;袁并生子益龄(兼祧苏后)、端龄(早世)、元龄(早夭);袁青,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昌大、文龄;袁荆生子昌龄;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达、袁尊(早世)。
十三世:庆龄,字颂尧,号少峰,邑庠增广生,生子袁桢;长龄,字赓虞,号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怀栋;鹤龄,字云翔,号阆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颐龄,字匡诗,号问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荐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龄,字会亨,号礼夫,邑庠生,嗣子酉书;熙龄,字登如,号穆斋,咸丰庚申恩贡生,严州府分水县教谕,生子酉书(出嗣)、寅亮;嵩龄,字翰生,号松巢,道光癸卯科举人,庚戌会试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补散馆,改用知县加同知衔,生子汝锡、汝炜(早卒);篯龄,字彭年,号述甫,府庠廪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龄,字右之,号憇棠,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生子汝淦、汝承;岱龄,原名华龄,字伊臣,号子诚,附贡生,广东试用分县,加州同知衔,派委惠陵工程处户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黄鼎司粮务,生子汝庠、汝俊(出嗣)、汝杰;福龄,字用修,号子备,太学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俊;益龄,字抡材,号子寿,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国柄;文龄,字景周,号小圃,府庠生,生子国柄(出嗣)、龙征;昌龄,字颂伯,号安吟,邑庠生,生子国模、国楷;翰,字松桥,生子东震;翿,字庭传,号耕耘,生子东升;达,字应传,号哲卿,生子东复。
宗祠记
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公辟所居东北隅隙地建“磐石庵”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进士出宰广东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荡如,独庵无恙。六世祖孝廉古处公,因就庵之傍舍为龛,虔奉两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鸿公袝焉。顾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学惕三公先葺祖茔,继筹祭产,冀渐次肯堂肯构。值中落不能支,盖惕三公以后又阅四传而及召龄,已百有余岁矣。召龄不敏,惟幼闻先赠公先伯文学南州、岁贡生渔溪两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为念,不幸相继下世。召龄仰体先人未竟之志,时刻在心。廿年来,江浙各寇荡平,流移渐复,是用节衣蔷食襞积微赀,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间,楹桷几筵规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废坠,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辄奉一有声望者为始祖而已,亦俨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旧祠以了凡公为始迁祖,若思公继别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鸿公、古处公始创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顾。召龄之黾勉从事于斯祠也,岂欲自以为功哉。窃念自幼至壮,藉先人余泽,幸博科名,席先人余产,稍积寸铢,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为也。当祠未兴工,或谓召龄曰:了凡公两世,国朝康熙间大吏疏请崇祀乡贤,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会集之区,可无亟亟。
呜呼!是说也,名为慰我先,实则鄙我后。召龄虽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维了凡公始迁赵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则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扩而大之,引而长之,是诚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闰三月
(了凡公)九世孙召龄谨志。
祠堂联
木本水源
立言补纲鉴,不惟政绩可稽,遗爱留宝坻一邑;
彚觧集尚书,群仰贤声克继,新词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万善,一疏已成功。
袁世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他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随后称帝。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袁绍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领冀州牧,持节总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其史书为十三路),左将军袁术之兄,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职位,西汉时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后来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 , 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袁绍家族是非常显赫的,他的父亲在汉灵帝时任太仆,后为司空、执金吾。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若将其与东汉社会逐步成形的历史脉络相联系,则可以看出其具有何等雄厚的政治底蕴和雄厚的家族底蕴。于是,三个国家的历史就这样被拉开了帷幕。邵实卑鄙,不能为人后,又不能为人所用,故丰隆大业,玷污了王位,玷污了袁宗,绍罪九。”要不是李斯的帮助,赵高也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送上一道旨意。
四代大将军,德业显赫,与袁氏同属东京名族。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是东汉末年四代三公之一。汉代的三公制度是沿用的。东汉初期,仍然有三公,大司徒为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十八位诸侯之首(据史料记载,是十三位),袁术的哥哥,也是三国初期最强大的袁绍、袁术的父亲,以忠心耿耿而闻名。汉灵帝为太子,后为司空,执金吾。
袁绍的孙子袁汤为大将军,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国师,四世为三公,号称“四世三公”。太尉,御史。“三公论政,六卿分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位国君,一起办事。
而他们的势力,也远远比不上秦、西汉。但三位国君在政坛上的位置依然很高,依旧只是个名头。比如,在周代,以太师、国师、国师为三大国君,又称三大国君,又称司空,又称三大国君。宰相辅佐皇上,国事由宰相主持,都督执掌兵权,御史官辅佐宰相,兼管天下。大夫下面有士官(也就是士元)。这种制度,与西周的制度大同小异,只是名字和责任各不相同。
袁氏宗族四世三公!公子得其厚爱,何不借此机会认袁术为义父呢?
本文2023-11-21 03:35: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