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2]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文化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岳飞被杀后

一支后代逃到韩国

提到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韩国,给人最初印象就是喜欢“偷文化”。因为古代是中国的附庸国,近代是日本、美国的“殖民地”,没有什么光辉的历史,喜欢窃取邻国的文化和名人为自己国家的。

韩国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喜欢乱认祖宗,将东夷、高句丽等,都说成是所谓的“韩国文化”,还将很多中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宗。以至于出现了“什么,孔子是韩国人?什么,西施是韩国人?什么,孙中山是韩国人?什么,我也是韩国人?”的笑话。

不过,韩国虽然喜欢乱认祖宗,但他们国内,还真有一支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

岳氏五子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即公元1103年3月24日,史料记载,他“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欲所言,不避祸福”,自小喜读史书兵法。16岁那年娶妻刘氏,17岁就生下了长子岳云。

1122年,20岁的岳飞从军征辽,虽立下很多战功,因性直,不是被革职就是被迫“告身归乡”。

1125年4月,岳飞次子岳雷出生,四个月后,他就因为上书反对赵佶南迁被革职。直到1128年第四次从军,才算是站稳了脚跟,并仅用5年时间威震天下,受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成为独镇一方的大员。此后,岳飞南征北战,北伐收复襄阳六郡,镇压湖南钟相杨么起义,在此期间,四子岳震于1135年5月出生于潭州(长沙)。

岳飞迎来了仕途的高光时刻,被封为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河北诏讨使兼营田大使。赵构甚至专门下诏:“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1140年,在五子岳霭出生一年之际,金军背盟再次南侵,岳飞加封正一品少保,奉旨再次北伐中原,一路连奏凯歌,兵锋直指汴梁,甚至金兀术的子婿都派人悄悄联络,说愿率5万之众来降。就在这大好时刻,“大金江南国主完颜构”粉墨登场,连下12道金牌要求岳飞班师。让岳飞“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不能骂皇帝软弱,只能说“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1142年1月27日夜,岳飞蒙难于大理寺狱中。

岳飞的五个儿子,下场各不相同。长子岳云长年从军,在岳家军中颇具威望。大理寺的判决是“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但赵构却下诏“岳飞特赐死。”次子岳雷流放广南路,死于流放地。三子岳霖流放惠州,有生之年得见父被平反,广泛征集父亲事迹,次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岳震和岳霭本也该流放,但被家人提前送过长江,隐姓埋名,直到父亲去世21年后才恢复了岳姓,宋孝宗还专门将岳霭的名字改名为了“岳霆”。

逃亡他乡的岳飞后人

岳霆长大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为岳墦、岳玙和岳琨,子孙后裔主要在鄂、豫、皖、湘四省。

其中,岳玙有一个儿子叫做岳浮海,元朝时跟远征南大将军李柏南征北战。岳浮海之子名为岳阿甫,岳阿甫的儿子岳雅远是女真金牌千户,因军功被提为征西大将军,带兵进驻青海。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

胡虏无百年之运,天降猛人朱元璋很快就推翻了蒙元。留在高丽的岳豆兰,没有选择为这个新建立的汉人王朝效忠。反而在1371年,也就是洪武四年跑去投奔了高丽都统制李成桂,还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李之兰”。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决定收复铁岭的东、北之地。

当时的高丽朝廷犯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狂妄自大毛病,竟然觉得单靠自身就能对抗将元朝都给推翻了的大明天军。不但拒绝将土地交给明朝政府管辖,反而胆大包天的命令李成桂去攻打辽东地区。李成桂知道自己和明朝军队的差距,真要去打仗那和送死无异。在上书反对无效后,只好带队渡江,走着走着发现“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就跟朝廷上书要求撤军。高丽王辛禑死活不听,强令他继续进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成桂直接带着部队返回了开城,将门下侍中崔莹流放,自己和一个叫曹敏修的人总览朝政。不久后,就有人拿一本《汉书》跑了过来,指着《霍光传》劝说李成桂“当早图之”。于是,李成桂就发动政变把辛禑废掉了,另立辛昌为王。

历史上,行废立之举的除了最后自己称帝的,有好下场的并没有多少。李成桂也明白这个道理。先是想办法将曹敏修排挤出去,自己独揽朝政。1389年,明朝方面宣布辛昌不是恭愍王后人,不许入朝。李成桂就以此为由废掉了辛昌,另立王瑶为王,并开始采用“洪武年号”,交好明朝。

又过了三年,李成桂废掉王瑶,迁都汉城,建国朝鲜,李氏朝鲜自此正式立国。不管是废君还是自立,李之兰从来没有表达过反对意见,一直都十分的支持。李成桂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有着“从龙之功”的李之兰得到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死后还得到了“襄烈”的谥号。

他的几个子孙之中,长子为辅国崇禄大夫,次子为保功大将军、判左军都总制,判右军府事。死后也得到了谥号“武厚”。三子当上了汉城判尹,四子则当上了礼曹参判。

李之兰后人和中国教好,在抵抗倭寇的事情上还有过一些合作。

600多年过去,李之兰的后裔开枝散叶,一部分居住在了朝鲜平安南道阳德郡、成川郡,咸镜南道的北青郡,江原道伊川郡;一部分则住在韩国京畿道抱川郡、瑞川郡、高阳郡、杨州郡、华城郡。

如今,两国仍有祭祀李之兰和他后人的庙宇。韩国釜山太宗寺主持“道成宗长”李阳镐就是李之兰之后。他还能准确的回溯自己这一支的祖先的名字:李之兰生李和尚,李和尚生李存庄,李存庄生李体,李体生李允奇,李允奇生李世蕃,李世蕃生李谈……岳飞第25代孙李秉律生他李阳镐。

认祖归宗

因为李之兰之前当过“青海伯”,且是从青海来的朝鲜,他的后人们也就自称为“青海李氏”。

虽然已经改姓为了李,但青海李氏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岳飞的后人,也一直以岳武穆为荣。他们也想要认祖归宗,但这并不容易,90年代之前是因为中韩没建交,90年代之后,则是因为他们担心大陆那边不认。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毕竟,一群姓李的突然自称是岳飞后人,也得有人信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陆这边的岳飞后人,一直在为岳氏宗亲能齐聚一堂做着努力。1988年,岳飞后裔专门成立了岳飞思想研究会,以“传承岳飞尽忠报国、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1996年开始,时任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的岳朝军为了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决定编纂一份家谱。

岳朝军是岳飞第28代孙,为不遗漏一个线索,全世界到处跑,不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没有他没去过的。

通过翻阅相关史料,岳朝军也发现了李之兰这一支流落朝鲜半岛的岳氏后裔。朝鲜那边的肯定去不了了,只能在2000年前往韩国,准备了解这支分离了600多年的“兄弟姐妹”的情况。

当时的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名为李完性。他曾专门跟韩国的李氏宗亲们筹款,将原先已经杂草丛生的祖坟给修缮了。每年春秋两季,他也会专门组织大家去祭祀一番先祖,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当李完性见到岳朝军后,表现的十分热情,他也很希望能早日代表这支族人前往中国认祖归宗。岳朝军经过仔细查阅家谱和相关典籍,并和李完性韩国人交流了祖上的故事后,终于确定,他们确实同样是岳飞后人。

这支移居他乡的“同胞”,至此正式算是认祖归宗了。

此后十几年里,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和中国岳飞思想研究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13年3月26日,为了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在杭州岳王庙景区举行了“首届岳飞文化节暨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祭祀活动”。

这次活动很特别,前来祭祖的不但包括150多位来自大陆各地的岳飞后人,还有30多位来自台湾的岳飞后人及17位来自韩国的岳飞后人。这是600多年前岳飞后人第一次这么整整齐齐的聚在一起。

李完性这次是带着儿子李喜重一起来的。

虽然汉语说的并不怎么流利,李喜重还是十分激动的用汉语讲了自己的感想:“我的祖先一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讲着岳飞精忠报国,却为秦桧所害的故事,我们一直以祖先为傲,能应邀来杭州参加大典很激动高兴,也想邀请岳氏宗亲前往韩国交流一番。”

当年岳飞在临终前,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一代民族英雄,遇上昏君奸相,落的如此下场,一直为人们所哀叹,秦桧和赵构也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因为时代影响,导致岳飞的后人们分隔六百年不能相认。然而,哪怕改名换姓,韩国岳飞后人也没有忘记对祖先的信仰,并最终认祖归宗,着实让人欣慰。

  侯姓,中国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于姬姓,一部分源于少数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东,后分布全国各地。

  侯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源流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

  源流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

  源流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东汉光武年间,大臣侯霸(字君房),因是郢公炎宋的十八世正传后代,官至东汉尚书令,晋爵关内侯。到了元朝,郢公炎宋的第五十二代子孙侯聚,皇元被追封为武略将军,第五十三代子孙侯俊和第五十四代子孙侯江也被追封为武略将军,五十五世侯德山(祖籍河南开封府登封市东20里侯楼),敕封武略将军,巡检两县。这就是被后辈称为德山祖先的三代子孙。这三代子孙繁衍生息,遍及全国不少州郡。

  侯姓还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方域故居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字辈排行

  湖南湘潭侯氏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侯氏字辈:“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侯氏字辈:“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山东菏泽侯氏字辈:“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侯氏字辈:“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侯氏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侯氏字辈:“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侯氏字辈:“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侯氏字辈:“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侯氏字辈:“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侯氏字辈:“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侯氏字辈:“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侯氏字辈:“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侯氏字辈:“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侯氏字辈:“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侯氏字辈:“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侯氏字辈:“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侯氏字辈:“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侯氏字辈:“作加永学……”

  山东高密侯氏字辈:“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恩普照永光”。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侯氏字辈:“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侯氏字辈:“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侯氏字辈:“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范县侯氏字辈:“……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

  河南南阳侯氏字辈:“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侯氏字辈:“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侯氏字辈:“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通许县后闫台村):“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侯氏字辈:“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侯氏字辈:“孝昌……”

  辽宁辽阳侯氏字辈:“明春……”

  辽宁鞍山侯氏字辈:“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侯氏字辈:“玉立……”

  辽宁新民侯氏字辈:“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侯氏字辈:“占国……”

  河北邯郸侯氏字辈:“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侯氏字辈:“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字辈:“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一支字辈:“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侯氏字辈:“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侯氏字辈: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侯氏字辈:“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侯氏字辈:“树志学”

  安徽淮南侯氏字辈:“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侯氏字辈:“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侯氏字辈:“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侯氏字辈:“英海文”。

  湖北荆门侯氏字辈:“光昌闲……”

  湖北公安侯氏字辈:“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侯氏字辈:“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侯氏字辈:“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侯氏字辈:“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侯氏字辈:“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侯氏字辈:“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侯氏字辈:“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侯氏字辈:“庆兆旭……”

  台湾嘉义下双溪、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侯氏字辈:主支辈行:“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主支字行:“肇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侯氏字辈:“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字辈:“学颜庭……”

  侯氏一支字辈:“振家传书德立志庆天长”。

  侯氏一支字辈:“文广家福郭孝礼养”。

  侯氏一支字辈:“民安长居正恩普兆荣光”。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侯氏一支字辈:“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侯氏一支字辈:“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字辈:"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侯氏一支字辈:“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侯氏字辈(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侯氏字辈:“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